12.19 困境與不安:明治天皇晚年面臨的三個難題


困境與不安:明治天皇晚年面臨的三個難題

20世紀初,整個世界陷入一種前所未有的迷茫中,隨著電力和內燃機的應用,古老的傳統瞬間被遺忘,過去的常識和觀念與新時代格格不入,所有人都意識到,舊的世界已經終結,新的世界亟待開發。在這種情況下,東亞也邁入了一個波譎雲詭的時代。

困境與不安:明治天皇晚年面臨的三個難題

20世紀初的日本

在新技術和新觀念的衝擊下,東亞各國開始尋找自己在國際秩序中新的定位。戰爭是重塑國際格局的直接方法,東亞新貴日本與老牌帝國沙皇俄國為了東亞的主導權,開始了一場時間不長(1904-1905)但意義深遠的戰爭,雙方的博弈從輿論的隔空鬥嘴,到戰場的血雨腥風,最終又回到唇槍舌劍的談判桌,雖然日本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但並沒有獲得想象中的主導權,在美國的調停下,日本與沙俄簽署了《朴茨茅斯和約》(日露講和條約)。

困境與不安:明治天皇晚年面臨的三個難題

關於日俄戰爭的浮世繪

根據條約,日本獲得了一定的利益,但跟想象中“勝者通吃”的結局相差太遠。於是在1905年9月5日這一天,激憤的日本人在東京日比谷公園聚集,聲討日本官員的無能,並開始四處放火。當時,明治天皇正在表御座所處理政務。表御座所距日比谷公園直線距離不到1千米,群眾的憤怒之聲,很快傳進宮中,明治天皇在房中來回踱步,他突然意識到,宮外的吶喊,彷彿一個警告,提醒他:戰爭的勝利像是一把鑰匙,開啟了一扇未知的大門,而大門的後面,正有三個難題在等他解決。

第一個難題:失控的陸海軍

日俄戰爭後,明治天皇面臨的一個難題就是:藉由戰爭的勝利,陸、海軍勢力的膨脹,似乎有脫韁野馬之勢,這將是日本未來的一大憂患,讓他感到不安。

困境與不安:明治天皇晚年面臨的三個難題

明治天皇

打敗了沙俄這個歐洲大國,明治天皇因戰爭勝利而獲得了至高無上的權威和聲望,但除了他之外,陸、海軍也挾勝利之威,成為了舉足輕重的勢力。軍人恃功而驕,輕視日本文官政府,嘗試進行軍隊自治,大有越過內閣而獨立決策的勢頭。其實,陸、海軍的膨脹早在戰前已顯端倪,彼時,明治天皇為了制衡軍人,讓文官伊藤博文參與軍事作戰的決策,並不斷調停軍部與內閣的矛盾。

困境與不安:明治天皇晚年面臨的三個難題

日本海軍嚮明治天皇表示效忠

但是以日俄戰爭為契機,被元老勳貴山縣有朋元帥控制的陸軍,以及深受山本權兵衛大將影響的海軍,全都變得自信且自負,對於內閣的掣肘頗有微詞。與軍部野心勃勃的少壯派軍官相比,明治天皇已五十多歲,且健康狀況不佳,心腹伊藤博文也步入老年,二人對壓制軍人的不軌行為有些力不從心。

本來天皇可以依靠的元老勳貴,如黑田清隆、西鄉從道等早已作古,而井上馨、松方正義等人也都步入耄耋之年,元老們的影響力日益衰退,無法支持天皇。皇太子嘉仁親王性格粗暴,不得人心,同樣無法依靠。明治天皇擔心,再過一段時間自己或伊藤博文去世,日本內閣和軍隊肯定會出現內訌,這將使得國家決策無法執行。

困境與不安:明治天皇晚年面臨的三個難題

伊藤博文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明治天皇讓伊藤博文研究制衡陸海軍的方案。1907年2月1日,伊藤博文指使手下公佈了新的律令——“公式令”。所謂的“公式令”是指天皇敕令發佈時,除了原來天皇本人的署名,以及主任大臣副署名,現在還必須加上首相的副署名。也就是說,根據此道法令,與陸海軍相關的軍事敕令以後也需要首相的署名。

明眼人一看便知,這道律令成為首相得以制衡陸、海軍的法律根據。首相作為文官,雖然不能插手陸海軍內部的事務,但可藉由不署名以牽制陸海軍的野心,客觀上強化了對陸海軍的控制力。用文官來控制武將,這是明治天皇一直以來的夙願,而此次的“公式令”再次明確表達了這種訴求。

困境與不安:明治天皇晚年面臨的三個難題

山縣有朋

然而山縣有朋等軍人早已下定決心,希望徹底消弭文官對軍隊的制衡,面對“公式令”的阻礙,他們主張在軍隊相關事務中,以軍令取代敕令,即使沒有首相的署名,僅有主任大臣(陸軍大臣或海軍大臣)的署名,軍令即可實施。於是1907年年9月11日,公佈了“軍令第一號”。軍令制度的出現,使得在法律上賦予首相得以制衡軍人的“公式令”,最終只剩一紙空文。面對軍人的桀驁不馴,不服管教,心力憔悴的明治天皇顯得無可奈何,只能放任,因為對他來說,相對於軍隊的野心,緩解韓國的局勢迫在眉睫。

第二個難題:動盪的殖民地局勢

明治天皇面臨的第二個難題,是韓國反對日本殖民的浪潮。日俄戰爭後,包含俄國在內的世界列強雖然承認韓國為日本的勢力範圍,但國族意識強烈的韓國在日本統治之下,屢屢發動抗日起義,這讓明治天皇憂心忡忡。

困境與不安:明治天皇晚年面臨的三個難題

韓國高宗

明治天皇是一個對戰爭持審慎態度的人,這並不是因為他是一個和平主義者,而是他明白日本國力的極限,擔心無節制的用兵會拖垮日本。比如日俄戰爭時,日本明明獲得勝利,卻最終和沙俄簽署了獲益不大的《朴茨茅斯和約》,之所以主動“吃虧”,其實是因為日俄戰爭末期,日本國庫已經捉襟見肘,再打下去必然導致社會崩潰。所以,明治天皇十分倚重伊藤博文,不僅在於後者忠心耿耿,同時也因為他善於利用外交手段為日本紓困,避免了耗費金錢。

困境與不安:明治天皇晚年面臨的三個難題

《朴茨茅斯和約》簽署現場

面對韓國的反抗,日本於1905年12月設置韓國統監府,明治天皇派伊藤博文赴韓國擔任統監。伊藤博文認為韓國有獨特的歷史與傳統,韓國人也具備潛在力量,因此為了安撫當地人,應當維持其獨立國家的形態,以降低對方的敵意。同時,在日本掌握實權的情況下,以日本明治維新為樣本推動韓國的內部改革,並通過潛移默化的手段,如日語教育和生活方式的同化,消除韓國人的自我認同,最終將韓國“日本化”,實現日本的殖民計劃。

困境與不安:明治天皇晚年面臨的三個難題

韓國派往海牙的特使

然而,韓國人民對於伊藤博文的計劃強烈牴觸。1907年6月,韓國高宗皇帝秘密派遣使者出國求援,使者想在荷蘭海牙召開的第二屆萬國和平會議上大聲疾呼,控訴日本的野蠻殖民行為,但在日本阻撓下沒有成功。此事傳回日本,伊藤博文大為惱怒,強迫高宗退位,並解散了韓國軍隊,此舉激起韓國更大的反抗。

困境與不安:明治天皇晚年面臨的三個難題

第二屆萬國和平會議

為了壓制韓國的反抗浪潮,明治天皇和伊藤博文商量對策,他們企圖用培養親日勢力的方法,更加隱蔽地獲得對韓國的控制權。於是,在韓國統監伊藤博文的指示下,韓國皇太子李垠1907年開始赴日留學。讓韓國皇太子接受日本教育,此舉有兩個目的:

第一,將韓國皇太子作為人質留在日本,讓韓國國內的反抗勢力投鼠忌器。

第二,用高規格待遇籠絡韓國皇太子,使其自覺成為親日勢力,將來即位後成為日本利益在韓國的最大代表。

為了實現既定目標,日本給李垠的待遇標準設定的十分高,跟日本皇太子嘉仁親王的待遇不分伯仲。為了拉攏李垠,明治天皇頻頻向這位韓國皇太子贈送禮物,以示關心和照顧。

困境與不安:明治天皇晚年面臨的三個難題

圖右為韓國皇太子李垠

然而就在李垠“日本化”的過程中,伊藤博文遭到韓國義士安重根刺殺,日本國內的激進情緒爆發,李垠受到了多方敵視,明治天皇無法繼續公開袒護李垠,只能放任事態發展。至此,想要通過李垠充當“親日傀儡”來殖民韓國的計劃宣佈破產。其實,對明治天皇來說,在培養李垠這件事上,他還有個私心,就是用韓國皇太子當練手對象,尋覓一種讓繼承人和國君之間和睦相處的方法,他最終的目標是培養自己的皇太子嘉仁親王,使後者成為合格的日本天皇。

第三個難題:繼承人嘉仁親王的培養

明治天皇擔憂的第三個難題,就是繼承人皇太子嘉仁親王的教育問題。從各方面的資料看,嘉仁親王(大正天皇)在年輕時,始終沒有認識到身為天皇應該具備的能力和態度。少年時期的嘉仁親王身體孱弱,但性格暴躁,動輒懲罰宮人,然而,明治天皇卻對嘉仁親王抱有過大的期望,希望兒子能夠成為手段高明、思維縝密的統治者,現實與期望的反差,使得明治天皇對嘉仁親王的教育過程並不順利

困境與不安:明治天皇晚年面臨的三個難題

兒童時的嘉仁親王

首先,嘉仁親王恐懼父親。

明治天皇十分擔心嘉仁親王的健康,希望跟兒子的親情交流多一點,但嘉仁親王隨著年齡漸長,卻對父親十分畏懼。當天皇在表御座所時,接見了其他人後,嘉仁親王作為皇太子,可以不必請示,直接前往覲見父親,但他卻總是命令皇宮內的侍從去請示,詢問是否能夠覲見。嘉仁親王唯唯諾諾的行為,被管理皇宮事務的官員視為畏懼心理,並擔心他因為總是恐懼父親,從而無法形成天皇的威嚴。

困境與不安:明治天皇晚年面臨的三個難題

描繪嘉仁親王的浮世繪

其次,嘉仁親王身體孱弱,性格暴戾。

嘉仁親王另外的一個大問題,就是身體孱弱,但性格暴戾。嘉仁親王小時候得過腦膜炎,並留有後遺症,長大後精神狀態不穩(執政末期被診斷出精神問題,遂由裕仁親王攝政)。日本宮內記錄顯示,他經常騎馬在宮內疾馳,還喜歡用馬鞭責罰侍從,以至於人際關係不佳,這使得人們對其未來多有擔憂。

困境與不安:明治天皇晚年面臨的三個難題

左為裕仁親王,右為大正天皇

面對嘉仁親王的諸多問題,明治天皇在晚年身體情況日益惡化後,最終無可奈何地接受了現實。按照日本宮內記載,那時的明治天皇“對嘉仁成長遲緩此一現實較能坦然接受了”。最能表現這種接受的事件就是1908年11月的一次演習。當時嘉仁親王二十九歲,身為陸軍少將,他負責為父親講述演習的戰況,然而當明治天皇向兒子提出戰術疑問時,嘉仁親王卻無法在地圖上找到答案。最終,嘉仁親王勉強回答了問題,雖然沒有對答如流,但明治天皇對皇太子的回答已經滿足了。

困境中隱藏的危機

通過日俄戰爭,日本掃除了外部壓力,獲得了擴張的機遇,然而表面上強大的日本,實際上外強中乾,內部問題此起彼伏。明治天皇本人面臨的三個問題,正是20世紀初日本社會隱藏的危機。

對明治天皇來說,第一個難題最難解決,陸、海軍的野心勃勃,企圖繞過內閣的制約,獨立行使軍事權力,這無疑會把整個國家捆綁在好戰的狂熱情緒中,最終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後來日本果然發動多次侵略戰爭,自食惡果,受到了懲罰。

困境與不安:明治天皇晚年面臨的三個難題

日俄戰爭中的戰鬥場面

明治天皇的第二個難題,是如何將韓國納入日本的統治秩序,他希望藉由“同化”韓國皇太子,從而實現對韓國的“軟征服”,但由於韓國人民強烈的反抗精神,最終無奈作罷。

明治天皇的第三個難題,是想培養一個合格的繼承者,從而實現日本政治格局的平穩過渡,然而嘉仁親王因自身條件的制約,最終在執政時間不長的情況下,由裕仁天皇即位,後者弱冠攝政,無法應對複雜的政治局面,不能制衡狂熱的戰爭傾向,最終使得日本成了近代亞洲諸多悲劇的罪魁禍首。

困境與不安:明治天皇晚年面臨的三個難題

1945年,簽署投降書的日本代表

總得來說,明治天皇沒有真正解決三個難題,使得系統內的隱患遺留了下來,預示了日本發動戰爭,以至於最終戰敗的結局。明治天皇是東亞近代史的一個標誌性人物,由他聯合日本精英發起的“明治維新”,成功地讓日本實現了近代化,然而在他當政的末期,國外環境風雲突變,國內局勢逐漸失控,通過研究他晚年面臨的三個困境,我們能夠更加詳細地瞭解那段往事,搞清楚諸多事件的來龍去脈,最終釐清歷史的邏輯。

參考文獻:

《簡明日本通史》依田熹家

《天皇制與近代日本政治》周頌倫、張東

《日本史》約翰·W·霍爾(John W Hall)

《明治維新》威廉·G·比斯利(William G Beasle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