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江西的存在感,都去哪儿了?

江西的存在感,都去哪儿了?

中国最没存在感的省份是哪个?江西人经常自嘲,只有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江西才最有存在感,甚至因此有了“阿卡林省”的中二外号。作为一个内陆省,江西被六个省包围,在江南、湖广的光芒下,颇有些消失于人海之中的意味。

江西的存在感,都去哪儿了?

被团团包围的江西。绘图/Paprika

江西有着诸多令人惊叹的光芒。但在我们的意识之中,第一反应并不会把那些耳熟能详的标签贴在江西的身上。庐山、景德镇、鄱阳湖、井冈山……想不到吧,它们都在江西。

江西的存在感,都去哪儿了?

庐山的美,不只有瀑布。摄影/殷锡翔

那么江西的存在感,都去哪儿了?

江西省三面环山,东有武夷山脉,西有罗霄山脉,南有大庾岭、九连山脉,北部则是平坦的鄱阳湖平原。赣江、抚河、信江、修水等河流水系,在中部丘陵之中穿行而过,向北汇入鄱阳湖,进而与长江联系在一起。这里也有着鱼米之乡的美誉,古代曾是全国数一数二的财赋大省。

江西的存在感,都去哪儿了?

赣南脐橙,江西最为家喻户晓的明星水果。 图/图虫·创意

土地是江西的天赋所在。这里富含大量矿藏,铜矿使得江西早在商代就有了采铜业,也一直是君主专制时代国家铸币的基地之一。高品质的瓷土高岭土的储藏量更为日后瓷都景德镇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江西的存在感,都去哪儿了?

国宝级文物“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釉里红于元代景德镇窑创烧。图/视觉中国

历史上的江西,是南迁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汉末战乱时的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技术,再加上丰饶沃土,江西经济迅猛发展,逐渐赶上、甚至超过了相邻的两湖地区。南北朝时,江西(尤其是鄱阳湖区)已是富足安逸的鱼米之乡。

江西的存在感,都去哪儿了?

赣州市崇义县,上堡客家梯田。摄影/杨昕

唐时开凿大庾岭

,是江西迎来蓬勃发展的转机。原本把江西围得密不透风的山岭,闪出了一个口子。赣江——大庾岭商道连接珠江、长江两大水系,进而将江西完全纳入全国的交通网之中,迅速盘活了江西境内的资源。到了宋朝,江西已经是“赋粟输于京师为天下最”的重要都会。

江西的存在感,都去哪儿了?

婺源的油菜花田。摄影/吕正

经济发展带来了文化的兴盛。

仅唐宋八大家,江西就占去三人。更不要提黄庭坚、晏殊、杨万里这些中国文学史无法忽视的名字。崇文尚学的风气一开,吸引了朱熹、陆九渊等等当世大儒开坛讲学。一个个“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榜样,刺激着江西人投身于博取功名的浪潮中。

江西的存在感,都去哪儿了?

白鹿洞书院,被誉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始建于南唐,于宋代经朱熹完成重建。图/图虫·创意

自此,江西人以种田养家糊口,靠读书出人头地,固执地坚守着“耕读传家”的生活模式。然而经济中心逐渐向沿海的省份转移。江西作为内陆省很快丧失了优势,,可江西人依然靠着手中与千年以前并无两样的农具来挣一份口粮。清末谭嗣同评价江西说了这样一句话:

江西习俗守旧,愚如土番。

江西的存在感,都去哪儿了?

滕王阁。图/图虫·创意

但正是这种传统的土地情结,和流淌着的淳朴爱国热情,使江西的土地上充满了红色的印迹。南昌起义打响了革命的第一枪;井冈山创建了第一块革命根据地;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江西的存在感,都去哪儿了?

井冈山火炬广场。图/视觉中国

当一切归于平静,江西又再度沉寂,我们现在好像很难看到江西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坚持了上千年的耕读传家,与现代社会的要求似乎格格不入。这种性格随着中国的兴衰而起落,在坚持自我的同时,也不断寻找着出路。

- END -


文丨伊森

图编丨Geethan 袁千禧

设计丨Q年

特别感谢 | 江西省摄影家协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