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根治“拖欠工人工资”顽疾——建筑工地实名制管理出台

根据《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办法》,到2020年,建筑工实名制将在我国全覆盖。项目用工必须

核实建筑工人合法身份证明且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各地还应督促企业开设专项账户,由银行代发工资,由此确保工人工资月结月清


根治“拖欠工人工资”顽疾——建筑工地实名制管理出台

下面是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针对工人相关的疑难解答。

Q:农民工追讨欠薪过程中,有关部门有哪些支持举措?

A:对于根治欠薪问题,我国政府部门采取了与往年不同的做法,即各政府部门合力治理。大概三个阶段:预防阶段、争议解决阶段和执行阶段。

预防阶段

1. 以县区司法局为主,深入用工、工程建设属地,在辖区内对所有企业劳动合同与劳务用工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发挥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作用,针对劳动合同签订情况进行“法律体检”并建立档案,跟进服务措施。2. 各区县司法局在“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电话设立欠薪服务专席,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根据条件设置专门窗口,确保农民工及时得到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3.对可能引发群体性讨薪或敏感重大的案件信息,法律援助机构要及时

与劳动监察执法机构、政府信访等部门互通情况,协助做好相关处置工作。

争议解决阶段

1. 开通农民工欠薪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被欠薪农民工一律免于审查经济困难条件,简化审批手续,努力做到当天申请、当天受理、当天审批、当天指派律师提供法律援助;2. 仲裁委员会要对拖欠农民工工资争议实行全程优先处理,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当天申请,当天立案,并在三个工作日内将仲裁庭组成人员、答辩、举证、开庭等事项一次性通知当事人。加强庭前调解,可设置专门庭前调解机构、配备专门调解人员,立案时同步开展调解。落实简易处理规定,对简单小额案件实行速裁制,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置专门速裁庭。仲裁庭可通过缩短或者取消答辩期(经与被申请人协商同意)、采用简便方式送达仲裁文书等措施,将审限缩短至三十日内;3.创新做好公证服务。司法行政部门要配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指导督促拖欠工资的企业与劳动者签订还款协议,并由公证机构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

执行阶段

1. 加大拖欠农民工工资争议案件执行力度。各级人民法院要将拖欠农民工工资争议案件作为重点民生案件纳入速执程序,优先安排人力、物力,用足、用尽执行措施。要规范裁审执行程序衔接,积极会同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进一步强化拖欠农民工工资争议案件仲裁裁决书、调解书的执行力度。对被执行人确无履行能力、农民工确有生活困难的,要根据当地司法救助规定,及时给予执行救助;2.因用人单位转移、隐匿财产等可能导致仲裁裁决等难以执行的,人民法院可依职权采取保全措施;对农民工在仲裁阶段提出财产保全申请的,人民法院要依法快速审查并及时作出裁定;3.完善劳动保障监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Q:有了实名制,农民工能到不同工地上班吗?

A:根据《办法》的相关规定,施工现场实行封闭管理。进入施工现场的建筑工人,必须先进行实名制登记。登记材料必须具备劳动合同、社保缴纳记录等,在总包方完成登记后方可进入施工现场。同时,施工现场出入的闸机口设有识别系统,对每一名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进行比对和识别。如果进入人员与登记人员信息不符,该人员则不能进入施工现场。所以,农

民工要到不同工地上班,多少会受到管理限制。

Q:对于农民工讨薪,劳动仲裁程序会有新变化吗?

A:《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并未赋予劳动仲裁委员会可以进行调查的权利,仅仅规定劳动仲裁委员会可以分配举证责任,由负有举证责任的乙方承担举证不能的风险。但是,根据《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第38条内容,劳动仲裁委可以有权查询用人单位的相关账户,有关金融机构应当予以配合。这项规定有助于解决农民工“取证难”,使用工企业不敢隐藏证据。

Q:实名制有哪些地方可以进一步增强?

A:1.工程建设时,工程总包单位将工程信息、进驻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等信息录入平台,并在银行开设农民工工资专户。发包单位应根据建设施工合同、工程进度,将工程款的一部分汇入工资专户。

2.用工单位(或专业分包单位)考核农民工工作量并编制工资支付表,经农民工本人签字确认后提交总包单位,由总包单位根据工资表将工资拨付至农民工的卡内。

3.建立建筑施工企业信用名单,将“欠薪”严重的问题单位列入诚信黑名单,逐步限制承揽工程的范围

Q:地方法规不统一,对实名制有影响吗?

A:《办法》给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提供了强有力的举措。但建筑施工企业一般都面向全国乃至海外市场,由于在不同区域施工,其与固定所在地的企业不同,会受到不同区域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影响。比如,广东对签订无固定期劳动合同,采取的是第二次签订有期限劳动合同,劳动者就有权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在上海,二次签订有期限劳动合同后,第三次再签订,劳动者有权要求签订无固定期劳动合同。这些不同区域的法律规定,国家有关方面在条件成熟时,能否考虑予以统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