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摧毁一个孩子很简单,只要“抛弃”他两次就够了,很多父母都做过

导语

前段时间,有位粉丝妈妈和开心爸爸抱怨她的儿子:

摧毁一个孩子很简单,只要“抛弃”他两次就够了,很多父母都做过

粉丝妈妈说,现在她和儿子的关系很生疏,就像不是亲母子一样。自己上班下班接孩子回家,孩子都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示,就像是面对一个陌生人一样,她主动和儿子打招呼也得不到什么回应。至于别人口中的,儿子抱着自己撒娇,抱着自己亲昵的叫着妈妈的场景,更是想都不要想了。

按照常理来说,孩子爱妈妈那是出生以后就有的本能反应啊,也许有的时候孩子和爸爸不是多么的亲,但是和妈妈之间真的是血浓于水的感情。而这种违背了本性,漠视母爱,甚至是抵抗母爱的行为,本身就是很反常的。

这位粉丝妈妈继续说:

当初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因为她和孩子爸爸需要外出打工挣钱,仅仅母乳喂养孩子3个月不到的时间就断了奶,之后孩子和奶奶一起生活,一直到了3岁能上幼儿园才接回到她们身边。在孩子和奶奶生活的这段时间内,因为工作很忙没时间回去,她总共也没见过孩子几次面。

摧毁一个孩子很简单,只要“抛弃”他两次就够了,很多父母都做过

但是,就算自己没能长时间的陪在孩子身边,但孩子爱妈妈那不是天经地义的吗,哪有孩子看到妈妈不闻不问,而且还爱理不理的呢?这也太反常了吧?

反常吗?不见得,开心爸爸觉得孩子这时候表现出来的“无视”妈妈,才是最正常的表现。

其实身边很多爸爸妈妈,在陪孩子和工作之间,都选择了工作。他们不约而同的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知道,先和爷爷奶奶生活一段时间也没什么。等孩子大了再接回来,虽然说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会和爸爸妈妈有些陌生,但这只是暂时的,毕竟是自己十月怀胎生下来的孩子,血缘关系就在那里摆着,哪有孩子不爱自己爸爸妈妈的。

想象是美好的,现实却是让人伤心的。

摧毁一个孩子很简单,只要“抛弃”他两次就够了,很多父母都做过

很多孩子都表现的和爸爸妈妈一点都不亲,就像是上面那个儿子一样,见了妈妈不闻不问,只顾自己玩自己的,本来是亲到不能再亲的母子,表现的却像是陌生人一样。

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表现呢?

孩子的分离,从来都像告别

很多爸爸妈妈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知道,是这样的吗?

《儿童发展心理学》一书中,曾经这样写过:

绝大多数的婴儿,从6个月左右就开始有一种倾向:见到陌生人就哭闹,但是被妈妈抱起来就立刻安静下来了;一个人呆着就会大声哭闹,但是听到妈妈的声音就瞬间变得开心起来了;如果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也是会表现的焦躁不安甚至是苦恼不已......

摧毁一个孩子很简单,只要“抛弃”他两次就够了,很多父母都做过

这就是婴儿早期的依恋,这是一种人和动物都具有的本能的基础的需要。

依恋可以让孩子从妈妈身上获得慰藉、安全感和丰富的刺激,可以让孩子身心都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如果孩子认定的这段依恋关系被破坏的话,就会给孩子造成情感上的痛苦,以及心理上的缺憾。

而孩子和妈妈的分离,本身就是一种破坏依恋的行为。

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曾经在他的《哀伤与忧郁》一书中,提及了分离对孩子的影响。他说:早期的母婴分离,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长即使孩子长大了,也是很难弥补的。

而早期的母子分离其实就是在破坏孩子的依恋,会使孩子出现明显的行为反应。对于小一些的孩子来说,表现通常是焦虑、哭闹、要妈妈,而随着分离的继续,他们就会出现一些消沉的情绪,出现出一些与年龄不相符的悲哀,以及冷漠。

摧毁一个孩子很简单,只要“抛弃”他两次就够了,很多父母都做过

曾经在温尼科特的《妈妈的心灵课》一书中,看到过这样的一个关于母婴分离影响的公式:
妈妈和孩子分离的总时间t=x+y+z

x是妈妈的形象可以在孩子心中持续存在的时间,一般来说,从3个月开始,在孩子的心中已经有一个妈妈的基本形象了,而且这个形象会随着他们的长大而不断变得清晰,明白,记忆深刻。

x+y指的是,虽然说超过了孩子心中妈妈存在的时间,但是妈妈能够及时回来的话,对他们虽然说有影响,但是并不大,而且会随着妈妈的陪伴而逐渐消失。

x+y+z就是时间又过去了很久,虽然说妈妈已经回来了,但是对孩子的伤害已经造成,就算是后期妈妈一直和孩子在一起,这种心理上的缺憾也是无法弥补的。

很多时候爸爸妈妈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其实早期的分离,已经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了,就像是x+y+z一样,已经是无法弥补了。

看不到的伤害会伴随孩子一生

摧毁一个孩子很简单,只要“抛弃”他两次就够了,很多父母都做过

更加可怕的是,妈妈与孩子分离造成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孩子小的时候,甚至会伴随孩子一生。

之前在知乎上面看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童年时期被父母抛弃是怎样的体验?

有位网友是这样说的:

两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因为要工作就把我送到了爷爷奶奶家,而且几乎没有回来看过我,也就是这段时间,让我尝尽了被抛弃的感觉。

说体验的话,最大的影响就是自己变得冷漠了吧,不光是对身边的人,对于自己的爸爸妈妈也是这样。看着他们完全没有一点想要过去抱抱,或者是在一起的意愿,如果可能的话甚至都不想和他们说更多的话。

还有就是安全感了,会变得不相信任何人,会觉得身边所有人都是冷漠无情的,想要更好的生活下去,自己就需要变得更加冷漠,不管是对谁。

摧毁一个孩子很简单,只要“抛弃”他两次就够了,很多父母都做过

确实是这样,童年时期的孩子与爸爸妈妈分离,很容易就会造成两种后果:

一是变得没有安全感,二是变得很难与别人建立起一种亲密的关系。这两种后果无论是哪一种,对孩子来说影响都将会是终生性的。

被爸爸妈妈“抛弃”过的孩子,很难有足够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我们经常说的一个词,安全感在孩子成长初期就开始建立了,主要是和妈妈之间形成的依恋关系有关。安全感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在孩子的人际关系发展以及亲密关系维持上,更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有安全感的孩子,内心的情感是非常丰富,并且是非常自信的。他们相信自己的依恋对象(爸爸妈妈,有亲密关系的人)会在必要的时候,给与自己足够的支持,无论是情感上的还是物质上的。正是有了这种来源于内心深处的自信,才让他们更加的勇敢,敢于探索敢于拼搏,敢于尝试。

摧毁一个孩子很简单,只要“抛弃”他两次就够了,很多父母都做过

这才是一个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的心理基础所在。

不曾有过亲密关系体验的孩子,长大后很难与其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对于亲密关系的需求从很小的时候就有了。

比如孩子还是婴儿的时候,就经常会有“求抱抱”“要喝奶”等表现,而爸爸妈妈如果这时候,能够抱起他们来,拍着孩子的背,给他们喂奶的话,就可以很好地消除孩子表现出来的烦躁以及哭闹。而这个过程就是最早起的亲密关系。随着孩子的长大,亲密关系的形式会有很大的变化,但其本质上,还是孩子有需求并且表现出来,爸爸妈妈看到了并且给与及时的回应。

而一个从小就不曾和爸爸妈妈亲密,不曾有过亲密关系体验的孩子,长大后也很难和别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特别是心理上的亲近。不管是爱人,同事还是老板,不管对方如何的接纳他们,如何表达出自己的善意,孩子还是会担心被抛弃,担心自己的需求得不到回应。

摧毁一个孩子很简单,只要“抛弃”他两次就够了,很多父母都做过

可以说,童年时期的分离,对孩子来说,影响几乎是终生性的。

那些很多孩子都经历过的“抛弃”

说起很多爸爸妈妈曾经做过的,对孩子的抛弃,就不得不说断奶和分房睡这两件事了。

断奶对很多妈妈是一个很无奈的选择,但是不当的断奶方式对孩子来说,就是深深的伤害了。

比如我们经常见到的“分离式断奶”,也就是说断奶的时候,妈妈们悄悄地离开。孩子呢,刚开始肯定会不适应,会哭闹,会节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会慢慢明白了,自己以后是吃不上母乳了,慢慢的就会开始接受奶粉,慢慢地开始接受没有妈妈的日子。

这种方式看上去好像很好使,一方面能够很快完成断奶这个目标,另一方面呢,也能够让孩子比较容易的接受。毕竟如果妈妈在身边的话,孩子肯定是要反反复复的吃奶,断奶就很困难了。

摧毁一个孩子很简单,只要“抛弃”他两次就够了,很多父母都做过

事实上是这样的吗?

心理学家曾经进行过相关的研究,孩子在与妈妈分离后,会经历三个心理阶段:

首先是不满,比如断奶的孩子,会哭闹会恐惧会无比的焦躁,他们想用这些表现唤回妈妈,从而让自己的依恋能够继续下去。

其次就是绝望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哭也哭累了,恐惧也已经没有用了,这个时候的他们就开始变得绝望,开始没精打采,开始茫然的看着这个世界,提不起一点兴趣来。

最后就是疏离了。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孩子已经适应了没有妈妈的日子,他们开始安静的喝奶粉,安静的睡觉,安静的玩玩具。看上去好像是孩子已经完全平静了,实际上这时候的他们已经彻底放弃了对妈妈的想象。

所谓的“分离式断奶”,其实是以孩子疏离妈妈为代价换来的。

摧毁一个孩子很简单,只要“抛弃”他两次就够了,很多父母都做过

分房睡也是这样,虽然说爸爸妈妈就在一个房子内,但却隔开了厚厚的墙壁,这种“明知道在一起却不能在一起”的感觉,也是会让孩子变得绝望。如果爸爸妈妈的方式再激烈一些的话,更是会让孩子产生疏离,到时候就算是成功的分房睡了,也是得不偿失的。

断奶和分房睡,正是很多孩子都经历过的两次“抛弃”。

就算是不得已的分离,爸爸妈妈也要尽量做到的几件事

其实,爸爸妈妈最好是不要和孩子分离,特别是孩子还小的时候,更是不要和妈妈分离。

比如可以说服家里面的老人尽量克服一下,可以他们来自己这里住上一段时间,再带着孩子回去住上一段时间,或者几个老人轮流的帮忙照看一下等等。虽然说这样做,爸爸妈妈会很累,会在两三个地方跑来跑去,甚至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在和孩子能够健康长大这件事情相比的话,还是值得的。

摧毁一个孩子很简单,只要“抛弃”他两次就够了,很多父母都做过

当然就算是不得已要分离,也最好能够控制分离的时间。比如小孩子的话,2,3天就好了,大一些的孩子不要超过2周。这样才能把分离对孩子的影响降到最低。

不过还是会有很多爸爸妈妈不得已,需要和孩子分离。
如果爸爸妈妈确实是身不由己的话,那也没办法,毕竟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做到这两件事。

给孩子足够的心理准备,并且给出孩子在一起的承诺

在和孩子分离之前,就应该给孩子足够的心理准备。比如提前一周的时候,就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什么时候需要走了,给孩子一个提前的接收时间。另外呢,还需要给孩子一个时限,比如说等到什么时候爸爸妈妈就会回来看你的。这样的话,孩子就可以把和爸爸妈妈分离的那种痛苦,转变成对时限的期待,这样的话,分离对他们的影响,就可以减小很多了。

摧毁一个孩子很简单,只要“抛弃”他两次就够了,很多父母都做过

另外,还应该和孩子固定联络

就算是爸爸妈妈和孩子分离开了,也应该每天有一次固定的联络。

在现在这个网络社会里,联络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一个电话,一次视频,一段段的语音,一张照片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联络。

而孩子每天能看到妈妈的样子,听到妈妈说给自己的话,心里面的焦虑感也会减轻很多。分离对他们的影响也会小很多的。

开心爸爸的碎碎念

摧毁一个孩子很简单,只要“抛弃”他两次就够了,很多父母都做过

当然,如果分离对孩子的伤害已经造成,妈妈们要做的就是尽快帮助孩子修复这道创伤了,而不应该抱怨“为什么孩子和我不亲?”“这世界上还有不愿意和妈妈亲的孩子吗?”。

而修复方式,就是足够的爱和自由了。

尽管这个过程很艰难,但是对孩子对妈妈来说,都是属于各自的救赎。

摧毁一个孩子很简单,只要“抛弃”他两次就够了,很多父母都做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