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什麼導致上市公司有錢不敢花,上萬億買理財

​內容摘要

從2010年勝利精密購買理財產品開始,A股的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就一發不可收拾,甚至有炒股上癮的。十年之間,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數量上千家,規模竟然高達上萬億。

就連剛剛上市的科創板公司,都開啟了買買買模式。科創板開板滿2個月之際,就有15家科創板公司使用閒置募集資金購理財產品,認購金額達157.4億元。

面對上市公司的“理財熱”,剛好處於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的銀行看到的是機會。而作為金融市場上的監管者看到的卻是風險,畢竟理財不是上市公司的主業,如果一味痴迷理財,很容易造成資金空轉、本末倒置,另一方面又不利於相關資金的監管。

退一步講,如果上市公司都去拿錢去買理財產品來薅羊毛,那中小股東們大可自己動手,根本用不著上市公司這個中間商來賺差價。但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待問題,上市公司熱衷於購買理財產品或許也是有苦衷的。


01

萬億買理財

什麼導致上市公司有錢不敢花,上萬億買理財

根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A股公司貨幣資金合計達到10.19萬億元,17家公司貨幣資金超過千億元,如何讓這些賬戶中的資金產生收益,管理者可謂耗盡精力。

於是許多上市公司便紛紛利用閒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截至11月13日,A股共有1104家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認購金額達1.14萬億元,涉及理財產品17677只。

但是從趨勢上看,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2018年同期,共有1288家上市公司買下了21813只理財產品,總金額為1.54萬億元。這個和資金面收緊、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有關。

但儘管如此,依然阻擋不住上市公司的“理財熱”。

1、勤勞的渤海輪渡

比如A股中就有一家叫做渤海輪渡的公司,買理財產品可比蜜蜂還要勤勞。雖然從財務數據上看並不富裕,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該公司淨資產33.17億元、淨利潤3.44億元、經營現金流量淨額4.41億元、貨幣資金7.75億元。

但是今年以來,其購買了超200億規模理財產品,涉及近400只理財產品,意味著公司貨幣資金用於理財的週轉率在前三季度已超過2600%,真是忙得不亦樂乎。

而另一家公司,卻靠理財扭虧為盈,收益超幾百家上市公司淨利潤。

2、扭虧的三夫戶外

三夫戶外,一家從事戶外運動產品經營的公司。2015年12月在深交所上市,業績風光一年便陷入虧損旋渦。

其財報顯示,其2017年和2018年,公司的扣非淨利潤分別虧損1648.48萬元和84.94萬元,2018年,公司依靠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收益524.79萬元,才避免了淨利潤連虧的情況,實現502.87萬元。

根據統計截至11月21日,公司在前十二個月內共進行16次理財,獲得的投資收益達544.27萬元。

可別小瞧這544萬,就這麼多收益可甩許多A股上市公司幾條街。根據Wind數據統計,2019年上半年,有500多家上市公司的歸母淨利潤不足300萬元,其中,有約400家公司歸母淨利潤為負。

3、三次踩雷的康力電梯

當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並不都是如此幸運,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的。有許多公司不滿足於銀行理財產品的利收益,於是購買信託私募產品等。

11月25日晚間,康力電梯公告稱,公司所持的7900萬元私募產品可能出現了兌付風險。值得一提的是,這已經是康力電梯年內第三次因為購買私募產品“踩雷”了…… 受此消息影響,26日,康力電梯股價大跌5.01%,總市值蒸發了2.87億元。

而今年3月中旬,便有三家公司和康力電梯一樣踩雷同一傢俬募產品,分別為上海洗霸、中原內配、四方達。加上康力電梯,4家公司此次踩雷資金多達2.84億元。較遠一點兒的還有當時美的集團買理財產品,結果被騙金額高達10億元。

而除了購買理財產品,有的甚至直接把閒置資金拿來炒股。

4、幡然醒悟的股神,上海萊士

除了購買理財產品外,許多上市乾脆自己動手炒股,有的一戰封神,有的炒成上市公司大股東。

2015年,一家做水泥的上市公司通過不斷的收購股份,獲取了天安保險的控股權,從一個賣苦力的搬磚水泥工搖身一變成了西裝革履的賣保險的。這家公司就是西水股份,公司炒股炒成大股東被傳為佳話。

另外一個奇葩公司,上海萊士。它是一家從事血液製品的公司,由於產品門檻非常高,利潤較大,公司近年來的業務發展一直不錯,因為業績不錯,曾有“血中茅臺之稱”。但其更出名的卻是炒股,2015年大牛市之時爆賺8.65億一戰封神。

這事兒還得從2015年說起,2015年1月,公司發佈了“關於公司進行風險投資事項的公告”,董事會授權10個億的風險投資額度。之後通過大宗交易的方式進行股票投資,以4.96億元購入萬豐奧威。當年實現股票收益8.65億元。

嚐到甜頭的上海萊士再接再厲,2016年2月,股東大會又將該額度提高到40 億元。好景不長,到了2017年,公司的股票虧了1.78億。而2018年三季報顯示,公司的股票血虧8.96億,把歷年來賺的都賠回去了。

結果炒股沒搞好還把主業搭進去。

根據上海萊士2019年4月25日披露財報,其2018年全年實現總營收18.04億元,較上年減少6.4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高達15.18億元,較上年同期更是減少281.66%。

終於“股神”幡然醒悟,在2018年年報中,上海萊士表示:

“鑑於目前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以及證券市場情況,本著理性投資、審慎決策的原則,根據公司內控制度及相關規定的要求,公司不再參與新的證券投資,原有的證券投資也將在未來適當的時機逐步實現退出,今後將不再進行證券投資,公司的戰略和發展將全力聚焦於血液製品主營業務及生物製品相關產業的深耕和精琢。”


痛改前非後,上海萊士在今年的三季報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營業收6.19億元,淨利潤約1.93億元。

02

上市公司理財被帶上緊箍咒

什麼導致上市公司有錢不敢花,上萬億買理財

為了避免這些上市公司熱衷理財,而帶來“資金空轉”等風險,11月8日,上交所對外發布4項臨時公告格式指引,對已實施數年的原指引進行修訂,其中包括上市公司委託理財指引。

據瞭解,本次修訂明確了委託理財“實際投入金額”為期間單日最高餘額,避免公司在購買短期滾動理財產品時,因簡單累加滾動發生的每筆理財金額觸及信息披露標準,並引導公司合理反映委託理財的實際情況,避免造成市場誤解。

此外,本次修訂新增理財資金投向的信息披露要求,方便投資者據此判斷理財資金的安全性和理財產品的風險程度,引導上市公司規範理財行為等等。

可相對而言,利用閒置資金理財,也實在是出於無奈之舉。

1、大量的現金趴在賬上,購買理財產品可以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

例如上面說的渤海輪渡,該公司明確表示,購買理財產品就是為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獲得一定的投資收益,提升經營績效。而且多年業績不振的三夫戶外,也靠投資理財一舉扭虧為盈。

2、雖然與往年相比,理財產品的總體收益率處於下滑狀態,但仍相對可觀。

以3個月期低風險銀行理財產品預期年收益率為例,國有大行相關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大致在3.6%~4%之間,城商行相關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可以達到4.3%左右,對於上市公司來說,相對於僅1.5%左右的1年期銀行存款利率,理財產品3%至5%的收益率明顯更具吸引力。

3、換個角度來看,根本原因在於市場。

一方面我們看到經濟轉型期間,面臨著內外發展的壓力。上市公司為了應對經營層面可能帶來的風險,而變得謹慎。這就導致有的本來準備投資的項目擱置或者業務由擴張變為收縮。變攻為守的形式下,上市公司面對賬上趴著的大量現金,於是選擇收益相對可觀、風險較小的銀行理財產品。

另一方面,過去十年我們舉債發展,走的是粗獷的擴張路線。這就導致原來的許多傳統制造業產能過程,激烈的競爭促使企業利潤收窄。另外房地產經濟的收縮也致使投資下滑,相關企業利潤被進一步壓縮。

根據統計局本月中旬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

10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7%,繼9月跳升後再度大幅回調,較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別顯著下滑1.1和1.2個百分點。其中採礦業增加值同比由8.1%回落3.9%,降幅最大;製造業由5.6%回落至4.6%。


所以這才是導致大量上市公司“有錢不敢花”的根本原因。

03

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機遇

什麼導致上市公司有錢不敢花,上萬億買理財

雖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監管加強,數量、總量上也有所下滑,但是仍然有上萬億的市場規模,這給銀行理財子公司提供了機遇。

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相繼落地後,各大銀行加速了理財產品的淨值化轉型,同時為了承接母公司的理財產品,銀行理財子公司紛紛落地。而上市公司便是這些理財子公司之間搶奪的大客戶。

某股份行資產管理部人士表示:

“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後,以固收類資產配置為主的‘保底保收益’運營模式將逐漸向更為市場化的模式轉變,權益類理財產品比重增加將是趨勢。從產品類型看,銀行理財子公司可以為上市公司提供更為豐富的產品。”


例如上市公司海螺水泥,當年通過拋售青松建化、冀東水泥等股票,實現投資收益18.60億元。其炒股是高手,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也是把狠手。

公司10月16日晚間公告顯示,結合日常資金計劃安排以及存量資金情況,為充分發揮存量資金效益,在綜合考慮安全性和收益率等因素後,當日與建設銀行全資子公司建信理財簽訂了購買委託理財產品協議,將40億元自有資金用於購買建信理財公司的“鵬鑫”封閉式理財產品,理財期限為273天。

而建信理財成立於今年5月,是首家成立的銀行理財子公司。海螺水泥此次嘗試或是目前上市公司投資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的“頭啖湯”。

作為現金奶牛的海螺水泥購買理財產品的規模不僅如此,根據統計,海螺水泥年初至今購買理財規模達210億元,其中徽商銀行蕪湖北京路支行獨攬120億元,產品均為“創贏”系列投資理財產品。

另外像恆瑞醫藥目前以214.5億元的認購規模位列今年上市公司“理財王”,銀行理財產品和結構性存款認購規模分別為147.25億元和67.25億元,理財期限從5天到373天。

像這些上市公司包攬了大量的銀行理財產品,必然也會成為銀行理財子公司之間爭奪的焦點。

但根據普益標準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銀行理財整體收益連續下滑,從一季度末的4.25%下滑至三季度末的4.06%,處於近兩年來較低水平。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下滑,直接降低了客戶的認購熱情。

所以銀行理財子公司當前面臨著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要有:好產品、好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