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睡足觉、吃好饭、会运动,冬季养生有要诀

进入小雪节气后,随着寒潮来临,真正进入到寒冬。冬天是一年养生的关键期。本期关注,我们邀请太和县中医院主治中医师孙思进,聊聊冬季养生有哪些要诀。

睡足觉、吃好饭、会运动,冬季养生有要诀

注意保暖,早卧晚起
“中医上讲养生,一定要注重天人相应,注意季节和身体五行的联系。冬季属阴,养生以养肾为主。”孙思进说,寒气主要是凝滞的,容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一些疾病,比如冬季中风、心梗、脑出血等。所以进入冬季后,一定要注意身体各部位的保暖。经常会看到爱漂亮的女孩子,上衣穿羊毛衫、外套等厚衣物,下面穿着短裙,其实这样不利于身体健康。孙思进提醒,天气寒冷时,应做好全身保暖,常坐办公室的女性还可以加个护腰垫,让身子暖起来。
防寒保暖,避免寒邪入侵,可减少感冒、痛经、腰痛等病痛发生。孙思进提醒,要“冬保三暖”,第一是头颈保暖。如果头颈部受凉,会出现头颈部肌肉酸痛,紧接着就会出现感冒、咳嗽、胃肠道不适等症状。第二是背部保暖。背部有许多穴位,有支撑人体重力颈椎大关节及经络。只有背部暖了,颈椎、腰椎才会受到保护。第三是脚部保暖。寒从脚上起,下半身多穿一条裤子甚过于上半身多穿两件毛衣。
《黄帝内经》上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按照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冬天要早卧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


睡足觉、吃好饭、会运动,冬季养生有要诀

适量运动,防大汗淋漓
冬天天气虽冷,但人们穿得厚、住得暖、活动减少,常会造成体内积热不能散发,容易引发病症。“适当活动筋骨,对健康大有益处。”孙思进介绍,但运动不能太剧烈,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身体比较虚弱的中老年朋友,建议每天晚上八九点钟时选择性进行游泳、快走、慢跑、太极拳、扇子舞或散步等轻松平缓的运动,强度以身体微汗、气短、肌肉酸痛为最佳。忌大运动量致大汗淋漓,出汗太多会消耗大量阳气,反而违背了冬季“闭藏阳气”的原则。冬季早晚气温较低,外出锻炼最好穿戴帽子、围巾等保暖衣物,以免受寒。工作忙时,可抽出中午时间练练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或是做做广播体操,大约10分钟时间,就能有效预防肩周炎、腰椎病、颈椎病等。需要提醒的是,在活动时要放空思绪,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小雪节气后,天气给人一种寒风瑟瑟、万物萧条的感觉,人的心情也受之影响,容易感到压抑不悦。因此,要提醒自己保持乐观心态,适当户外活动,晒晒太阳,听听音乐,让自己的心情免于受到外界的影响。

睡足觉、吃好饭、会运动,冬季养生有要诀

适当进补,因人而异
俗话说,冬季进补,来年打虎。孙思进说,冬季天气寒冷,可以适当食用温热食物、补药,如牛肉、羊肉、核桃、板栗、腰果等温热之品,可助驱寒保暖,同时要少食生冷瓜果、冰冻饮品。阳虚者腰膝酸冷、畏寒肢凉等,可选用杜仲、牛膝、肉苁蓉等温肾助阳之品。鱼类、肉类及木耳、枸杞子、黄精、人参也是不错的补品,但一定要注意防止因补上火。一旦出现口舌干燥、口咽疼痛、鼻出血,要及时调整饮食。


孙思进提醒,进补需要根据人的体质,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免误用不适当的药材,反而造成身体的不适。例如:肠胃有问题的人,一定要小心选择适当的药膳,否则过于滋腻辛辣的补药,容易造成肠胃损伤,最好请专业中医师调配适合个人肠胃的药方,炖煮不同口味的药膳,不仅可以达到冬令进补的目的,还有健脾养胃之功效。

睡前泡脚,温暖入眠
孙思进介绍,“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睡眠是最好的补药”。在冬季,充足的睡眠有利于人体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每天尽量做到11点之前睡觉。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熬夜,这会导致精气暗耗,精神越来越差。睡前泡脚有助于睡眠,同时泡脚也是一项非常适合冬季的养生方法。泡脚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根据年龄、性别、对温度的耐受性和皮肤的粗细程度选择水温,一般在40~45℃为好,少数可达46~48℃,过热损伤皮肤的保护层,过凉则起不到温通血脉的效果。一般每次泡脚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但泡脚并非人人皆宜,如糖尿病患者、静脉曲张患者不宜泡脚。

颍州晚报记者 段华梅 通讯员 陈亚洲 许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