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當廣州“舊改”邂逅新天河

當廣州“舊改”邂逅新天河

近日,廣州天河區獲選“2019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城市吸引力最強區”。

什麼是幸福感?

也許是暨南大學旁的一個單間、東圃的一間小公寓,打拼一天疲憊歸家時,它會為你點亮一盞燈。

当广州“旧改”邂逅新天河

天河是很多外來奮鬥者在廣州的落腳地。隨著城市東進30年,當你回望起點,驚覺天河也“老”了。去年8月,廣州第二批城市更新項目上線,天河區佔了88個,其中87個為老舊小區微改造。

越秀、荔灣的歷史街區更新要留住鄉愁,那麼,天河小區微改造又有怎樣的主題?

建於1997年的東成花苑歷時半年微改造,日前正式完工。這個老舊商住小區重現青春光彩,為觀察新型城市的自我更新打開了一扇窗。

(點擊查看視頻↓↓↓)

1.

不多花錢,讓小區改造更有設計感

改造前的東成花苑,似曾相識:公共用地被灌木草叢割據,康體設施見縫插針,道路上人車混行。更不用說,樓體外牆破落,消防安防設施陳舊。總之,是典型的宿舍和商住混合小區,現有居民976戶。

小區改造通常由工程隊承接,這次東成花苑改造,則交給了廣東省建築設計研究院。

“早期開發的小區沒經過什麼設計,除了硬件老化,公共空間存在較突出的問題。”資深規劃師李珏對項目作出診斷。

在有限的經費下,如何通過設計手法,讓小區有更好的品質?設計團隊躍躍欲試。

施工4個月,東成花苑一點點展露新顏。“有業主幾個月沒回來,說變化太大,懷疑自己進錯了門。”天園街道東城社區居委會負責人笑說,“雖然是微改造,但改變得很徹底。”

当广州“旧改”邂逅新天河

如今,從樓上俯瞰,小區最新的靚樣盡收眼底:帶狀的公共用地上,分佈著為不同年齡人群設計的主題花園——長者花園、康體花園、社區花園、兒童花園、頤養花園,通過彩色瀝青凸顯各自特色。

当广州“旧改”邂逅新天河

色彩不僅為了顏值,它還隱藏著設計密碼。500米長的環形跑道以藍色鋪裝為引導,將5個主題花園串聯起來,同時劃分了步行區域,解決人車混行問題。

形象定製更充分應用到“面子”上:小區入口,拆掉土味不鏽鋼招牌,換上時尚的黃色木紋格欄門樓;底層商鋪,昔日凌亂的門面統一設計改裝,亮出社區商業的模樣。

從前,小區還有快遞站點,運貨車輛隨意穿插、卸貨。“由於整體形象提升了,低端的快遞業很快態自覺退出。同時,美容院、生鮮小店等社區新業態進來了。”李珏說。“小區變高端了“是居民的一致感受。

当广州“旧改”邂逅新天河

如果說公共空間提升是錦上添花,樓宇本身修整則是微改造的剛需。老舊防盜門徹底更換、增加門禁監控,樓梯間修補了牆面、整治了三線,更換全新雨棚、細化了垃圾分類設施……儘管細微,但處處傳遞出改造的溫度。

舊樓電梯加裝是“甜蜜的難題”,設計團隊藉此契機拿出了優化方案:通過重新規劃樓梯的步級,令電梯從原方案的二樓進出改到一樓,還騰出空間增設無障礙通道。由於響應了各方需求,方案很快獲得住戶通過,已經展開施工。

2.

“既要有投入,也要得到居民接納”

“安總,又來看項目啊。”一位老居民見到李志安,熟人般打起招呼。自從5月進場施工,李志安作為項目的社區設計師,隔天就往現場跑。“除了監督施工,還要協調各種事務,都快成居委會了。”他笑稱。

小區微改造的第一個流程是項目評估。評估表共有18項內容,包括居民意願、建築狀況、步行系統等等,對小區做了具體而微的分析。“社區成立了建管委,向居民徵集意見。得到2/3的居民同意,才能出方案。”東城社區居委會負責人說,微改造是好事,但“既要投入,也要得到居民接納

当广州“旧改”邂逅新天河

居民在微改造中的共建作用,不止體現在投票。項目組建了微信群,設計、施工、居委會、居民代表都拉進來,每週開一次群例會。除了關鍵事項的彙報、討論,居民還能通過群聊反映問題。

修花壇,發現石頭砌得不平整,馬上拍照發群“投訴”;修樓梯,發現扶手顏色和環境不協調,第一時間想到微信群解決。“居民對改造很上心,隨時隨地監督,這對我們是切身的促進。”李珏說。

天河南二路德欣小區微改造去年率先啟動,成為天河的第一個樣本。該小區住戶由13個不同單位的職工組成,徵求意見過程更是“七嘴八舌”。但廣州市政協委員譚國戩注意到,德欣小區改造的意見徵集表設計得非常完善。“注重對人群的歸類,比如車主、檔主分類動員,個人有什麼需求,公共空間又有什麼需求,分開調查討論,非常人性化。”

“以前放一張乒乓球桌都難,現在空地多了,搭個簡易舞臺,居民們就能唱大戲。”東成社區居委會負責人開心地表示,期盼已久的社區活動終於能安排上。街道還將捋順社區組織體系,全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區治理新格局。

当广州“旧改”邂逅新天河

3.

用“繡花功夫”守護你年輕的模樣

走出東成花苑,周邊樓盤鱗次櫛比,暨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等知名學府環繞,天河商圈近在咫尺,華僑醫院、家樂福等生活配套套齊全,是市內少見的“住商學”合一區域。

“大學一畢業來廣州,就租住在這個片區。它距離珠江新城CBD只有3個地鐵站,是生活與工作的最佳距離。”貴州女孩小趙2017年從西安隻身來到廣州打拼,如今她雖然搬離這個區域,但每每路過還會感慨萬分。她依舊記得那些走在黃埔大道上野心勃勃的早晨,也忘不了夜幕下暨南大學拱門的燈光照出的疲憊。

走過22個年頭的東成花苑,見證了太多這樣的故事,今天的萬家燈火,正是這座城市對奮鬥者的回報和答謝。小區花園裡,老人們含飴弄孫,操著帶不同口音的普通話拉拉家常。據統計,東成花苑40%居民是租戶,三分之一是老人和兒童。年輕一代已經在這裡安家落戶,老一輩也把晚年交給了異鄉。

当广州“旧改”邂逅新天河

這裡更是觀察天河飛速發展、城市加快東進的一個窗口。東成花苑建成的1997年,廣州房地產市場正處於關鍵調整期。政府希望通過清理閒置土地、加強開發用地管理,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為廣州“三變”開創好局。

其後幾年,隨著東成花苑、駿景花園、翠湖山莊等一批全新的小區建成,天園街道於1999年應運而生,其轄區被認為是“天河區由城郊型向城市型發展較快的地區”。

当广州“旧改”邂逅新天河

相較越秀和荔灣,天河作為廣州新的城市客廳,微改造更需注重與周邊環境的融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東成花苑,入口門樓特別考慮和兩旁商鋪的協調,從顏色到細節都有所呼應。

以德欣小區和東成花苑為試點,通過引入專業設計力量、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積極探索可複製的更新模式,讓老舊小區得以融入急速更迭的大都市肌理中。

“老城市新活力”並非荔灣、越秀這樣的老城區專屬。在城市發展邏輯裡,它對天河同樣重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觀,是推動新型城區自我更新的根本所在。當越來越多的異鄉人成為“原住民”,微改造的“小確幸”,將交織出這座城市穿越時空的大幸福。

【撰文】黎詠芝 莫依蓉 朱紫強

【視頻】莫依蓉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署名除外)

【作者】 黎詠芝;朱紫強;莫依蓉

【來源】 南方+訪南方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