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从"垃圾镇"到"淘宝王国":睢宁沙集绿色"生意经"

 一楼商铺,二楼住人,临街的店铺后面有一个大大的院子,这条长2000余米的街道两侧分布着数百家这样的店铺。中午时分,这条被当地人称为“淘宝大道”的街道,表面看起来与其他街道并无太大差异。

从

2000余米长的沙集农民网商一条街。 朱志庚 摄

  黄昏时分,街道突然热闹起来,各种型号的货车挤满了逼仄的街道。工人们或驾驶三轮车,或肩扛手抬,将家具板材送至物流货车,村民熟练敲击键盘声,频繁响起的“叮叮”网购订单声,与门外喧嚣不断的车喇叭声混合成一曲曲“农民交响乐”。

  这里是徐州市睢宁县沙集镇“电商一条街”,这是一条“非典型”的苏北小镇街道。这里店铺的商品并不在本地销售,他们的产品随着互联网卖至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走向海外。

从

俯瞰现代化的沙集镇电子商务产业园区。 睢宁县委宣传部供图

  “这条街上大概有600家商铺,全部是从事电商销售的。”一位居民告诉记者,除了直接从事电商的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为电商服务的。“有物流、产品设计、辅材等等,全部是电商这个产业链上的一环。”

  资料显示,截至目前,沙集镇实现了淘宝村全覆盖,这个仅有6万人的乡镇,有电商相关从业人员3.77万人,现有网店1.62万个、实体企业1700余家……“沙集模式”叫响全国,成为当之无愧的“淘宝王国”。

从

聚集30余家大型物流连锁企业的物流园,每天发往全国各地的货车络绎不绝。 睢宁县委宣传部供图

  低端产业不可持续,转型已成必然

  沙集镇,位于徐州市睢宁县最东面,与宿迁市耿车镇隔河相望。“户户种小麦、路北磨面粉,联合烧砖瓦、全乡收破烂。”10年前,这首顺口溜在该地广为流传。传统的农业种植、养殖、废旧塑料回收加工成为当地的主产业,高峰时,全镇塑料再生相关企业有1200多家,近2万人从事废旧塑料加工。

从

最先触网做电商的“三剑客”之一的孙寒,如今更加注重“质量为王”。 朱志庚 摄

  “沙集邻近宿迁耿车镇,受耿车辐射,废旧塑料加工成为这里的主产业。”该镇电商协会支部书记刘兴利告诉记者,沙集镇人多地少,人均曾只有3分地,是江苏省知名的贫困地区,靠种地养活不了自己的沙集人只能另谋出路。

  那个时候,与沙集镇一河之隔的耿车镇,立足于废旧塑料再加工的“耿车模式”正风靡一时,善于学习的沙集镇人开始效仿。那时的沙集镇家家冒黑烟,处处是垃圾,家庭作坊式的废旧塑料加工业污染严重。“燃烧废塑料的味道呛人,河中都是丢弃的垃圾,污水随意乱排。”

  2012年初,当地政府意识到废旧塑料加工产业对当地生态的危害,决定带领群众另谋出路。

从

沙集电商野蛮生长以后,更加注重创新研发,打造品牌。 朱志庚 摄

  “取缔这个产业,等于断了上万人的生路,一些村民不干,闹得很厉害。”时任镇长杨帆接受媒体采访时称,镇干部走访时发现,镇上不少人因为干这一行得了癌症和血液病。带着这份报告,镇村干部上门做工作时心里有了底气,“村民们认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不转型迟早会走进死胡同。但是,由于没有其他出路,一些村民还是不愿放下老本行。”

  经过一番考察、调研,沙集镇决定将东风村已经兴起的电商作为转型升级的抓手,全力支持电商发展,并最终取代废旧塑料加工业。

从

沙集智谷——智慧电商产业园。 朱志庚 摄

  “网瘾青年”改变产业生态

  提到沙集镇的电商,就不得不提到该镇的“网瘾青年”孙寒,沙集镇东风村最早从事电商的“三剑客”之一。

  2007年,失业的孙寒回到东风村老家,无所事事的他买了台组装电脑,用老乡们的话说“他就是一个不务正业的网瘾青年”。

  2006年,孙寒就听说可以在网上购物。彼时,淘宝网站刚创建三年,孙寒找来35张手机充值卡,以95元的价格挂在淘宝上,一夜之间,充值卡被抢光。

  后来他和新婚妻子去上海找工作。在上海,孙寒拉妻子去了网友热捧的家具店。他买回一件400多块钱的置物架,回家研究怎么做。孙寒在网络上销售的第一件产品就是置物架。靠这件置物架,一个月之内孙寒赚了近10万元(人民币,下同)。孙寒成了沙集镇第一个吃到电商“螃蟹”的人。

  孙寒的这只“螃蟹”给当地众多村民打开了一扇窗,通过这扇窗,他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开始尝试用一根网线与外界相连。此间,农村社会的熟人机制发挥了“榜样”作用。农户通过互帮、互带、互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亲朋好友陆续加入电商的创业行列。一个“能赚钱”的口子被打开了,沙集镇逐渐踏上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道路。

从

外出打工的农民纷纷选择回家就业。 朱志庚 摄

  孙寒笑称,刚开始,看到电商在当地的快速发展,其内心是忐忑的。“很多人把我的产品稍微改改,就在网上销售了,甚至连图片也是从我的网店里扒的。”担心恶性竞争愈发激烈,孙寒和几个早从事电商的村民签订了“攻守同盟”,承诺不再将网店技术外传。

  “但其实,这个协定一点点作用都没起过,七大姑八大姨的都是亲戚,来学习手艺,你能好意思拒绝?”孙寒称,自己只能更加努力走在前列,保证产品的更新换代频率,尽量避免恶性竞争。“现在我也尝到了规模化电商的好处,产业链完备后经营成本大大下降。”

  废旧塑料世家改行从事家具电商

  “我们家一直以来都是干废旧塑料的,营业额最高时每年超400万元。”沙集镇村民孙赛告诉记者,自己是“90后”,虽然自家是靠废旧塑料回收产业脱贫致富的,但他内心并不认同。“太脏了,环境污染得太厉害,挣得是断子绝孙的钱。”

  看到周边家具电商的快速发展,孙赛毅然投身其中,起初得不到父母支持的他贷款20余万,专门在网上销售实木床。“现在我一年营业额近600万,利润也远远超过了废旧塑料。”孙赛说,看到网商的前景后,父母也停掉了废旧塑料加工厂,全力投入到电商中。“你看,我现在这个家具厂,以前就是加工废旧塑料的工厂。”

  数据显示,到2014年年底,沙集镇的废塑产业完成彻底清理,800多家企业转型为家具电商。农民们纷纷放下锄头,拿起鼠标,上起了电脑培训班,当起了淘宝掌柜,网店在沙集镇遍地开花。

  “沙集镇电商发展飞速,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刘兴利总结,该镇用于废旧塑料加工的厂房,经简单修整后就“变身”成为家具加工厂;塑料厂工人经培训后成为合格的电商员工。“再加上党委政府在技术、资金上大力支持,想不发展都难。”

  再发展,促进电商转型升级

  经过一段时间的“野蛮式”快速扩张,目前,沙集网店数达到1.62万个,电商相关从业人员3.77万人。不过,除了电商产品质量问题外,企业诚信、产品设计研发、品牌包装等,都成为困扰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瓶颈。

  为解决这一困境,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通过基础设施投入、技能培训、土地、资金、考核激励机制等各种优惠政策,使沙集镇电商产业逐步走上专业化、市场化、集群化发展道路。

  据悉,沙集镇电子商务产业园内9万平方米的多层标准厂房项目通过验收,26家企业签订入驻;投资5000万元的安能物流分拨中心投入运营;申报徐州市知名商标6个,徐州市名牌产品10个。

  此外,睢宁县利用沙集已经形成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着力打造电商家具公共品牌,推广使用集体商标“沙集镇”,实行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规范化发展模式。

  2018年10月,第六届淘宝村峰会在睢宁举行,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李琪发布《睢宁经验报告》称,从当初的“三剑客”到东风村、沙集镇、睢宁县,睢宁农村电商经过十二年的发展和积淀,形成了具有本地和中国特色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经验。

  “我是镇里第一个做电商的,要保持活力走在前列,就必须不断创新。”孙寒告诉记者,从没想过自己的“灵机一动”会改变镇里的产业生态。下一步,将打造品牌,注重质量提升,重点拓展海外市场,力争走在电商转型升级前列。(记者 朱志庚 刘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