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 自性作為,不昧因果——深度剖析人們為什麼喜歡看電視劇《天道》

自性作為,不昧因果——深度剖析人們為什麼喜歡看電視劇《天道》

《遙遠的救世主》中,丁元英以扶貧設局。前者還算在商言商,後者在商場中又植入不少形而上的思索,是以出世之姿談世間法。

丁元英從私募基金退出,來到小城,用他自己的話說是“私募基金是從狼嘴裡夾肉,這就要求你得比狼更黑更狠,但是心理成本也更高,而且又多了一重股市之外的風險,所以,得適可而止。”在作者豆豆的筆下,他有著醒目的世外高人範兒,因為參透了文化密碼,所以擺脫了弱勢文化的侷限,可以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格局。有力量左右和影響別人的命運。

遽變到來之前,一切看起來平淡又平常。不過是丁元英承諾要為女友芮小丹在貧困的王廟村書寫一個扶貧神話,指導葉曉明、馮世傑、劉冰等幾位發燒友組織起格律詩這個小公司,然後它從市場領跑者樂聖公司手裡買去1000套樂聖套件而已。但這1000套樂聖套件被組裝成500對格律詩音箱,並且以超低價衝入市場,危機瞬間發生。樂聖從高端民族品牌成為大眾心目中的暴利者。樂聖總裁林雨峰宣佈以《反不正當競爭法》為依據起訴格律詩,並且放出狠話:敗訴就跳樓。

但林雨峰輸了官司——暴利其實並不存在,樂聖作為成熟公司,有健全的生產線和人員配備以及相關福利待遇。格律詩的音箱超低價,源自於王廟村的一群農民吃別人吃不了的苦、受別人受不了的罪,用超低成本掙得一點辛苦錢。結果,樂聖不得不與格律詩合作,割讓出箱體業務給王廟村,被迫與競爭對手分享銷售網絡。

這裡,只看到零和遊戲,看不到帕累託改進,看不到合作共贏。

丁元英判定貧困之源是弱勢文化的文化屬性。什麼是弱勢文化?是期待救世主、高人、貴人的文化。

自性作為,不昧因果——深度剖析人們為什麼喜歡看電視劇《天道》

他給王廟村製造了一個扶貧的神話,但這所謂扶貧是什麼呢?王廟村建立起了一套逃避了勞動法監管的勞動密集型手工製造生產體系,付出環境問題和勞動力剝削的代價。他認為,不這樣做,不靠邊緣手段撕開一條血路,從人家的口裡搶一口飯吃,王廟村人作為弱勢文化的代表,永無出頭之日。

從根本上說,村人的命運,他並不關心,關心的是喚起一場討論。民眾在他心目中,依然是無法明白任何偉大理想的草野莽夫。一方面,他認為,對於無明眾生,假如沒有一個強勢的智慧的人來指揮和帶領他們,他們將會永遠活在愚昧和落後之中。另一方面,他又指責無明眾生的沒有主見和盲從,只知道等待強勢的出現,等待救世主。

在這重重矛盾中,他這個山寨版救世主粉墨登場了。

發起這場殺富濟貧商戰之前,他曾赴五臺山,求高僧指點迷津。因為心知這事兒做得有欠厚道,第一,未必對得住王廟村的人們。雖然脫了貧,手裡有了點錢,但“農民得從吃飯睡覺的房子裡擠地方,得呼吸油漆的有毒氣體和立銑、打磨的有害粉塵,得聽各種生產噪音。這裡有勞動時間問題,有使用童工和老年工的問題,有社會保險、勞動保護和環境汙染的問題……”;第二,未必對得住葉曉明、馮世傑、劉冰三位股東。因為“

扒著井沿看一眼而已,不解決造血問題。讓井底的人扒著井沿看了一眼再掉下去是不是讓他患上精神絕症?……”第三,未必對得住林雨峰和樂聖公司。

所謂去問合不合佛法,是給自己找個心安。得到高僧大德一句“大愛不愛”,終於放了心。翻譯成無明眾生熟悉的語言,就是:我虧欠你是為了對你好,手段雖然並非無可指責,但我動機純正,什麼都不圖,裡面沒有我自己一分錢的利益。

但世間法有時候就是那麼詭異。出自私心雜念和動機不純的目的,未必不能推動社會進步。動機純正的巨大的善,也許與巨大的惡也只是一步之遙。

自性作為,不昧因果——深度剖析人們為什麼喜歡看電視劇《天道》

丁元英利用了法律的漏洞,和農民急於脫貧的心態,設了一個充滿殺伐之氣的扶貧局。農民們付出了多大的代價,他們要在幾年後才能看得清楚。但丁早就看清楚了。但他還是認為,弱勢文化的他們除了出賣體力和透支生命的血汗工廠模式,別無選擇。

丁元英明知道以葉曉明他們的智慧程度,不可能理解他的全盤計算。但故意不和盤托出。考驗的是他們的愚信和愚忠。

這故事就是一句話,信丁哥,得永生。對他心存疑慮的人,非要用自己有限的理性去做判斷、做決定的人,一定聰明反被聰明誤。只有自始至終對他深信不疑、理解了要執行、不理解也要執行的人,才有好結果。

他像上帝一樣,看著愚痴的人們作繭自縛。一方面,他似乎慈悲為懷。另一方面,又如同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他送給芮小丹的禮物,就是文化屬性與得救之道的討論。丁元英和芮小丹在王廟村“河堤夜話”那一幕,總讓我聯想起像希臘羅馬神話中的天神,幾句口角紛爭,幾番打情罵俏,下界已生靈塗炭,天翻地覆。

自性作為,不昧因果——深度剖析人們為什麼喜歡看電視劇《天道》

這個禮物,無關慈悲,不為救世,只是一個女人與一個男人的坐而論道。

小城女警芮小丹,身份與《玉觀音》中安心類似,但為人截然不同。名導演之女,住在獨棟小別墅中,在法蘭克福長大,有德國居留權而不用,非要回到祖國小城當警察,出發點是想位居主流社會。在德國只是個邊緣人,雖生活無憂,卻比不得在祖國當警察神氣。這理由放在常人身上相當牽強,不合常理,卻被丁元英大讚“

自性自在,不昧因果”。

作為小說的核心人物之一,她是個最立不住的角色,因為過於完美而飄忽。誤入紅塵的極品女子,脫離了貪嗔痴的天國的女兒,完全是想象中的人物,是作者送給丁元英的一份厚禮,短暫慰藉這個以“覺者”自居的人必然的孤獨。

作者的偏愛就像《背叛》中宋一坤偏愛夏英傑,把她小心地保護在詐騙計劃之外。這個深處漩渦中心的女人,曾對一切陰謀無知無覺,眼裡只有未來和愛情。

《遙遠的救世主》裡,芮小丹是扶貧計劃的發起者和真正靈魂人物,卻又一直置身事外,做旁觀者狀。作者連內疚這樣的情緒也捨不得讓芮小丹承受,質本潔來還潔去,在得知林雨峰和劉冰的死訊之前,她先死於執行任務中。

芮小丹之死是必然。否則,以她的乾淨通透和理想主義,如何面對因她索要的禮物——王廟村脫貧神話,而導致此後林雨峰和劉冰的死?揹負愧疚的她要如何與丁元英赴德國雙宿雙棲,以這些經歷換來的感悟走上職業作家之路,去掙丁元英計劃中的15年1000萬?雖然,這1000萬對她並不難,因為丁元英早就分析過,“

精神拯救的暴利,與毒品麻醉完全等值,而且不必像販毒那樣耍花招,沒有心理成本和法律風險。

於是,執行任務過程中,罪犯自殺性爆炸死亡,芮小丹被炸殘、毀容,她當斷則斷,自殺了。符合芮小丹的一貫作風,完美主義,至真至純,至善至美。電視劇改編時,刪去了自殺環節,是個迎合觀眾的敗筆。

丁元英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打底,對人生的參悟都還立得住,他是“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芮小丹卻是天賦異稟,一片純淨,根本無處惹塵埃。無掛礙故,無有恐怖。無須思議,直達真我。

丁元英和芮小丹有足夠的智慧和悟性,單單少了些慈悲。高僧說,丁已經站到了得道的門檻上,但這一步之遙,卻也難如登天。我的理解是,這一步之遙,就是慈悲與智慧的距離。

缺乏以他人之痛為自身之痛的悲憫。他的智慧,是居高臨下式的,外科醫生式的,有技術含量,卻不含情感溫度,俯視無明眾生。相當於網絡上的純技術貼。最後對待劉冰的陰損一招尤其令人心冷。丁元英應該看得出,劉冰承受不起這樣的考驗。那份考驗表面上是個公平的測試,劉冰之死是咎由自取。但實質上,一向對人性算無遺策的他,不可能算不出劉冰的選擇,更不可能算不出林雨峰必死的結局。

這麼濃重的殺伐之氣籠罩在丁元英身上,不是“替天行道”“大愛不愛”這幾個字就能夠消解的。貪嗔痴慢疑,佔了一個“慢”字。心中有太多的孤高自詡和意圖把自己“釀得淡而又淡的名貴”,還是著了相。

究竟是替天行道,還是把別人視作自我實現的工具?說到底,還是強人政治的山寨救世主意識,加“存在決定意識”的實用主義。所謂天道究竟是什麼?作者還是語焉不清。

女作家往往長於挖掘自我,拙於描繪社會,但這部小說的廣闊視野和思想深度,以及對商戰的描繪,都是極其罕見的,明顯超出了普通20多歲女作家的駕馭能力。甚至一直有人懷疑豆豆背後另有高人。這部小說的思辨色彩和精妙設局,都讓人讀得十分過癮,如飲瓊漿。不管是否有這位幕後高人,我都無比期待豆豆的下部作品問世。

自性作為,不昧因果——深度剖析人們為什麼喜歡看電視劇《天道》

電視劇《天道》中,丁元英對芮小丹的評價是很高的。丁說自己臨事的時候,常常是參啊參啊,結果是稀裡糊塗走近了死衚衕。而芮小丹則是“自性作為,不昧因果”。觀眾結合劇中情節,大致也能知道這八個字的意思。作為一個天分很高的女孩芮小丹,所有行止,確是合乎這八個字。

自性,現代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榮格認為,每個人都有自性(Self),也就是心性或本性,即人心靈中的心,有點像神。榮格承認東方宗教對他的學說的影響,曾經說過道教中的內丹術提到的元神,就是自性,也就是人的本我。

佛家很重視這個自性,認為這是成佛的根本。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佛性就是自性。有禪師講法時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菩提意思是覺,自性就是本性。人人都有本性、智慧覺性,本來是清淨的,從來也沒有染汙,就是禪家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個面目從未缺失,只可惜眾生日用而不覺,所謂迷失真性。佛與眾生的差別,只在一心。一心是真,一心是正念,一心是真如,一心是實相,一心見真法界,就叫做佛菩薩,就叫做覺者。眾生一念不覺,三心二意,緣慮妄境,染著五欲六塵、名聞利養,妄想、分別、執著,心為境轉,這才無迷自迷,不見自性本來面目,不能證得自性如來智慧德相;愈轉愈遠,愈迷愈深,所謂可憐憫者,就叫做凡夫、就叫做迷。

六祖大慈大悲,只教人認得真性,性德本淨,然後直指說:‘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正是無上佛道,何其簡易!永明大師說:‘至理一言,點凡成聖。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性淨心明本來是佛,正是這個意思。

芮小丹的自性作為,就是一切聽從本性,不多想,不多慮,不斤斤計較,不處心積慮,平平淡淡,自自然然,行所當行,止所當止。

自性作為,不昧因果——深度剖析人們為什麼喜歡看電視劇《天道》

至於“不昧因果”,其實是關乎佛教輪迴的另一解釋。據《高僧傳》記載:安世高大師在過去兩次到中國廣州還命債,就是不昧因果。他前世誤殺了眾生,這一世故意找到前世被他殺的人,跟他在一起,結果也被這人誤殺,這個因果就結了。按照大師的業力完全可以可以避免這次誤殺,但他還是成就了這段因果。因為這一生避免了,來生也避免不了,生生世世這個帳欠在那裡,總得要還清,欠命的還命,欠錢的還錢。這段記載,說的就是不昧因果。

還有一個“不落因果”之說,這牽涉到禪宗百丈禪師的一段公案。據《指月錄》記載,百丈禪師幼年時代隨母親到佛寺拜佛,就指著佛像說:“這是誰?”母親說:“那是佛”。他對母親說:“佛形容與人無異,我後亦當作佛。”

所以,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入寺出家了。

百丈禪師原是馬祖道一的弟子,是佛教叢林制度的創立者。因有感於苦修者託缽行乞,不利於世人對佛教的認識,相傳在唐朝元和九年,創立了天下叢林規式,從此望風景從,大行於天下。叢林規式最大的特點就是和尚自食其力,他設立合乎中國社會人情的農禪制度,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為了實踐他手創的清規,傳說他到了九十幾歲,還到田裡操作不休。他的弟子過意不去,偷偷把他的農作工具藏起來,他找不到工具,一天沒有出去工作,就一天不吃飯。弟子沒有辦法,只好讓他繼續工作,一直到九十五歲圓寂。後世的人把這段美談稱為“百丈高風”。

據傳,一日百丈禪師升堂講法完畢後,眾僧皆以退下,獨有一老者站著不走,禪師便問其原因。

老者回答∶“我現在是一隻野狐,並非人類。因在很久以前曾在百丈山修行,當時一位學問僧問我∶‘大修行的人還落因果嗎?’我回答∶‘不落因果。’因此後來便落入畜牲道五百年,至今仍身為狐身,因慕大師修為,特請大師開示。”

百丈禪師默許了。

於是老者合掌問道∶“大修行的人還落因果嗎?”

禪師回答∶“不昧因果。”

老者當下大悟,行禮告退。次日,禪師在後山岩洞中發現一狐身,便用往生之禮葬了。

這就是“野狐禪”。在禪宗中,流入邪僻、未悟而妄稱開悟者,禪家一概斥之為“野狐禪”。世間眾人也常把“野狐禪”當作邪門歪道的代名詞,

自性作為,不昧因果——深度剖析人們為什麼喜歡看電視劇《天道》

修行之人若是以超脫因果為目的,便是對因果有了掛礙,也產生了執著。說是要不落因果,其實就會深陷於因果之中。而若是能視因果為自然,不以因果為意,心中不為因果所牽絆,那麼即使色身於因緣際會中受因果之報,然心中卻仍是一片空明,那便是由不昧因果而真正地超脫因果了。

丁元英應該是獨具慧眼,識得了這個世間的平凡女子,原是天國的女兒。最後用佛家的術語進行評價,其實也是有惺惺相惜的意思。畢竟,他們是相愛了,這愛,也是當愛則愛,不拘泥,不扭捏,超脫離合之慮,超脫得失之累,樂樂呵呵,融融恰恰,圓融本性。生活中的現實男女,自然不如影視作品中來的那麼理想那麼痛快淋漓,因畢竟還脫離不了妄念之苦和衣食之憂,但是凡事做到依心而行,依心所止,應該還是沒有問題的。

經典語錄

1、本基金從融資到運作的特殊性決定了它在法律上的真空地位,這種投機而尷尬的特性也決定了它不適合男婚女嫁。

2、我這個人還沒有重要到可以用‘個人聲譽’來評價的程度,我很榮幸能與在座的先生們合作,我懇請先生們能同意我從凍結的資金裡拿出13萬6千馬克的零頭,給我留口飯錢。

3、我是不想讓人看我像個精神病人。而且,這是我作為一箇中國人不願意和外國人討論的問題,請原諒。

4、我也不同意,這倒不是因為茶館的產權是老爹的。你把茶館的門坎壘得太高了,家長裡短的茶客喝不起了,茶館的市井味兒就沒了。老人有個事兒忙叨著,充實、樂呵,這是性價比最高的消費。

自性作為,不昧因果——深度剖析人們為什麼喜歡看電視劇《天道》

5、這事退後一步讓條道兒請兩個副總裁先過去,可能勝算要多一些,但不是沒有失算的可能。只是事關重大,我擔不起這個閃失。你辦事老總裁放心,但董事局不一定放心。董事局關心的不是老總裁的遺囑,而是利潤。同時,這裡還有一個資歷問題,對你也是一個潛在的障礙。退一步,讓兩個副總裁之間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讓他們去內耗,等他們鬥得兩敗俱傷的時候,企業必然會蒙受損失,此消彼長,有個比較。當董事局看清楚誰是爭權的、誰是幹事的,自然就眾望所歸了,你才有可能樹立真正的權威。否則,你一登上拳臺就會促使他們先結成聯盟,你很可能是第一個犧牲品。

6、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總有一種自卑感,老是格格不入,就想找個地兒一個人待著,沒有主義,也沒觀念衝突,相互之間誰都不妨礙。過去做不到,現在有了倆錢兒,有可能了

7、我們這個民族總是以有文化自居,卻忘了問一句:是有什麼文化?是真理真相的文化還是弱勢文化?是符合事物規律的文化還是違背事物規律的文化?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8、改革開放、摸著石頭過河,咱們這些人還沒弄清是怎麼回事就糊里糊塗闖入戰場,得先活下來。等定下神,時代已經變了,真的是窮則思變了,可中國畢竟是政治文化搭臺,傳統文化唱戲,不知道老祖宗的那點東西還能把這條船撐多遠?

9、是轉變政治文化觀念還是傳統文化觀念?傳統文化和傳統觀念是不是一個爐子裡的兩個燒餅?如果我們的文化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那就不用轉變觀念了,中國人坐莊家,讓別人跟我們接軌好了。我們老是躲在屋裡唱《我的中國心》,多辛酸!

10、中國的傳統文化是皇恩浩大的文化,它的實用是以皇天在上為先決條件。中國為什麼窮?窮就窮在幼稚的思維,窮在期望救主、期望救恩的文化上,這是一個滲透到民族骨子裡的價值判斷體系,太可怕了。

11、不是泡,是煮。我專門買了一個小電飯鍋。

12、心是願望,神是境界,是文化、閱歷和天賦的融匯。咱們都相信穆特想演奏好,但她的性別底色是上帝給她塗上去的,只要她不能超越上帝,她就抹不去性別底色的脂粉氣。穆特的手,是一雙女人的手。

13、《自嘲》

本是後山人,

偶做前堂客。

醉舞經閣半卷書,

坐井說天闊。

大志戲功名,

海斗量福禍。

論到囊中羞澀時,

怒指乾坤錯。

14、女人是形式邏輯的典範,是辯證邏輯的障礙,我無意摧殘女人,也不想被女人摧殘。

15、紅顏知己自古有之,這還得看男人是不是一杯好酒,自古又有幾個男人能把自己釀到淡而又淡的名貴?這不是為之而可為的事,能混就混吧

16、我是人,而且還沒有進化到此時此刻可以無視本能。但是,我丁元英何德何能敢領受上蒼這樣的恩賜?

17、你是一塊玉,但我不是匠人,我不過是一個略懂投機之道的混子,充其量掙幾個打發凡夫俗子的銅板。你要求的,是一種雄性文化的魂,我不能因為你沒說出來而裝不知道。接受你,就接受了一種高度,我沒有這個自信。

18、我自以為是有點學問的人,但是今天我得承認你給我上了一課,你讓我用靈魂而不是文字去理解女人的聖潔。你這樣做,是基於一種對應的人格,謝謝你能這樣評價我,謝謝!

19、透視社會依次有三個層面:技術、制度和文化。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是規律,也可以理解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自性作為,不昧因果——深度剖析人們為什麼喜歡看電視劇《天道》

20、比如說文化產業,文學、影視是扒拉靈魂的藝術,如果文學、影視的創作能破解更高思維空間的文化密碼,那麼它的功效就是啟迪人的覺悟、震撼人的靈魂,這就是眾生所需,就是功德、市場、名利,精神拯救的暴利與毒品麻醉的暴利完全等值,而且不必像販毒那樣耍花招,沒有心理成本和法律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