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該不該為煤電白色煙羽治理“鬆綁”擔憂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该不该为煤电白色烟羽治理“松绑”担忧

北極星大氣網訊:超低排放採用的低低溫電除塵、複合塔溼法脫硫、溼式電除塵等技術,在有效控制常規汙染物的同時,對三氧化硫等非常規汙染物也有很好協同去除效果。而對於治理設施質量合格的超低排放機組來說,排放的“白色煙羽”成分以水霧為主,汙染物濃度很低。

10月16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今年秋冬季大氣環境治理重點工作進行了安排。《方案》尤其提出,對穩定達到超低排放要求的電廠,不得強制要求治理“白色煙羽”,為屢次引起業內爭議的火電廠“脫白”問題落了槌。

“美容”無助於汙染物限排

根據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對《方案》中有關不得強制要求治理“白色煙羽”的解釋,超低排放採用的低低溫電除塵、複合塔溼法脫硫、溼式電除塵等技術,在有效控制常規汙染物的同時,對三氧化硫等非常規汙染物也有很好協同去除效果。而對於治理設施質量合格的超低排放機組來說,排放的“白色煙羽”成分以水霧為主,汙染物濃度很低。

“目前,各地煙羽治理主要採用冷凝、加熱等技術,通過改變煙氣溫度、溼度,從視覺上消除煙氣顏色,屬於‘美容’,實際上對控制汙染物排放作用不大,反而增加能耗,間接增加汙染物排放。”上述負責人表示,“為此,我們在《方案》中明確,對穩定達到超低排放要求的電廠,不得強制要求治理‘白色煙羽’。”

“如果電廠想消除白煙這種‘視覺汙染’,基本都需要對煙氣加熱。”國電環境保護研究院院長朱法華向記者解釋,“若單靠冷凝,當煙氣溫度冷凝到和環境溫度一致,沒有足夠的熱力抬升,排煙會受影響。而一旦加熱,就要增加電廠能耗,發一樣多的電就要多燒煤,變相增加汙染物排放。”

據瞭解,截至2018年底,全國80%以上燃煤發電機組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重點區域基本全部完成。

“白色”“有色”不應混淆

既然“白色煙羽”本身汙染物濃度很低,為何會成為部分地方政府和環保企業大力治理的目標?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在各類針對煙氣治理的討論中,“白色煙羽”經常與“有色煙羽”相混淆,易給人留下“造成汙染”的印象。

2017年,上海、浙江分別出臺了針對燃煤電廠石膏雨和“有色煙羽”測試技術及消除措施的文件。而對於“白色煙羽”,2018年3月,天津、邯鄲分別要求對煤電機組和包括工業鍋爐在內的燃煤鍋爐煙囪進行消白煙治理。

從地方出臺的政策性文件可以看出,“有色煙羽”和“白色煙羽”所指並不相同,兩種概念究竟應如何區分?

“首先要明確一個前提,煙羽顏色要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觀察。”朱法華表示,“多年前,我們可以看到電廠煙囪裡排出滾滾黑煙,後來隨著除塵效果提升,煙氣變成灰白色。以前沒有落實脫硫脫硝要求時,除塵效果優秀、排煙煙塵濃度小於50毫克/立方米的,肉眼基本看不到煙氣,就會變成‘無色煙羽。’”

“有一些煙氣呈藍色,是因為煙氣中有三氧化硫。而‘白色煙羽’是溼法脫硫之後,水蒸氣在大氣中凝結成小水滴,在光照下肉眼看上去是白色的。‘白色煙羽’實際上是‘有色煙羽’中的一種,而‘有色煙羽’的顏色,在充足光照的條件下,就取決於煙氣中有沒有汙染物、有什麼汙染物。”朱法華說。

超低排放不會造成大量氨逃逸

《方案》正式出臺前,曾發佈徵求意見稿,針對有關“白色煙羽”的內容,有觀點認為,不強制要求燃煤電廠治理“白色煙羽”並不可取。更有專家表示,目前超低排放技術路線對於氮氧化物的治理手段,可能造成氨逃逸,從而增加汙染物排放甚至造成霾。

但朱法華指出,實現超低排放的電廠出現過度噴氨的情況很少,更不可能造成足以加重霾的大量氨逃逸。“一般容易認為要實現超低排放就需要大量噴氨,實際上恰恰相反,電廠在沒有實現超低排放時過量噴氨的情況會比較多。這和大家想象的不一樣。”

“沒有達到超低排放的脫硝過程,由於流場不均勻,一個斷面上流速有快有慢,噴氨時流速慢的地方充分反應了,流速快的地方沒有充分反應,就出現了過量。”朱法華進一步解釋,“不解決流場不均勻的情況,是無法實現超低排放的。換句話說,一旦實現超低排放,流場、溫度場、濃度場分佈均勻,這種狀態下過量噴氨的情況是很少的。”

“退一步講,即便仍然發生了過量的情況,由於氨極易溶於水,脫硝之後氨經過除塵、溼法脫硫,真正能進到煙囪裡排到大氣中的氨少之又少,絕對不可能達到足以造成霾天氣的量。”朱法華說,“汙染治理不能抓住一個小問題無限地放大,有沒有汙染物和有沒有影響是兩碼事。煙氣中肯定存在氨,但是氨的量非常小。”

另有業內專家指出,目前的脫硝技術路線以及取消煙氣加熱裝置,造成大氣中PM2.5粒數濃度暴增,從而加重霾形成。對此,朱法華表示,超低排放不會使小顆粒汙染物濃度增加。“整個超低排放系統裡沒有一個‘手術刀’,不存在把大顆粒變成小顆粒的過程。目前的技術路線對小顆粒汙染物的減少可能比較有限,但絕不會使其增加。”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817,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