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8 新鄉市延津第一閣 玉皇閣

延津縣第一閣的前身叫玉皇廟、上青閣,位於延衛浚滑四縣(市)交界處的豐莊鎮席村。席村明朝時叫西李皮寨,乾隆年間改為席家村,解放後改為席村。延津縣第一閣在席村東西大街的西頭,三面環水地勢優越。

玉皇廟始建於明朝嘉靖二十年,即公元1756年,坐北朝南,有東西廂房,建築面積為180平米,佔地面積為380平米。廟內供有玉皇大帝、南海觀世音、關公及數尊神童。清乾隆四十八年(1784年)御駙馬黃河河務總督張宗河由北京便服到考城(今蘭考)縣老家探親,並查看黃河,行至西李皮寨村時,天降雨,張宗河急忙到一家門樓下避雨,恰逢戶主席國英在門樓內歇息,張宗河言明欲借宿之意,席國英慨然應允,並備酒飯熱情款待,同時將其孫席嵐喚出相陪。張宗河看到席府宅院宏大,堂舍坐落有序:坐北朝南,臨街雕磚花門樓,院內有轉花樓,南邊是大花園。府中騾馬成群,家境殷實富有,少年席嵐一表人才,談吐文雅,舉止大方,不像紈絝子弟,即產生將女兒許配席嵐為妻之意,但未言明。張宗河在黃河治理中,克已奉公,勤儉清廉,深得乾隆皇帝讚賞。


新鄉市延津第一閣 玉皇閣


相傳他有一個女兒,聰明伶俐,經常到皇宮遊玩,深得皇貴妃喜愛。有一年中秋佳節,張宗河攜妻女到皇宮與乾隆皇帝飲酒,當時其女兒有十歲左右,在宮裡玩耍不小心絆倒在地,離其最近的皇貴妃立即上前去拉,並隨口說道:“我的兒呀,摔疼了沒有?”張的女兒從地上站起來,又隨即跪倒在皇貴妃面前說:“多謝乾孃,女兒給您磕頭了。”在場的人被這女孩兒的舉動給驚呆了,弄的皇貴妃也不知如何是好,這時乾隆皇帝笑著說:“女孩兒聰慧也,這一摔,給朕摔出了個女兒,該認,該認。”就這樣乾隆皇帝把張宗河的女兒認作了幹閨女。 張宗河回到京城後,給乾隆皇帝彙報了察看黃河的情況,並詳細講了在西李皮寨村見到的情況,有意將其女兒許配席嵐。

在乾隆四十九年即公元1785年,乾隆皇帝再次下江南巡視,並由張宗河伴駕,張宗河趁機又在乾隆皇帝提及女兒的婚事,下嫁席嵐得到應允。乾隆皇帝帶領隨從官員從衛輝府順官道到西李皮寨村,地方各級官員以及席嵐為了恭迎聖駕,便請了戲班子在村中唱戲。乾隆皇帝在西李皮寨村席嵐府中住下,共停留三日。到達當天由地方官吏向乾隆皇帝稟報百姓生活情況,並陪皇帝察看了村風民情。當天下午,村民還為乾隆皇帝進行了“背閣、抬閣、十樣景”等民間藝術表演,晚上還觀看了“蓮花燈、七湊八不湊”的表演。當乾隆皇帝聽了“七湊八不湊”的樂器聲後,讚不絕口。時至今日村中還保留著這些節目。次日,乾隆皇帝由張宗河與地方官員以及席嵐伴駕,順席家門樓向南上了黃河大堤,察看了波濤洶湧的黃河水情和黃河大堤的加固情況,向當地官員講明治理黃河的重要性,主旨是造福百姓。

回村經過席家高大氣派的花門樓,登樓蔽日南望,看到了離村不遠的黃河大堤,且順風隱約聽到隆隆的水流聲,隨口說道:“登席家花門樓可南望黃流也。”第三日,乾隆皇帝步入離席府二百米的玉皇廟拜祭了玉皇大帝和南海觀世音,並親口將玉皇廟改為上青閣。出玉皇廟向東祭拜了村東的灶爺廟,回到席府看到儀表堂堂、談吐文雅的席嵐時,乾隆皇帝隨將張宗河之女、自己的幹閨女賜婚席嵐,封為郡馬,賜金銀數千,然後席嵐設宴慶賀。在酒宴上,乾隆皇帝一再告誡村中長者,要教誨子孫,多讀孔孟書。並作詩一首:席間少飲杜康酒,家家廣積糧五穀。村村多出棟樑材,好好痴讀聖賢書。乾隆皇帝走後,郡馬席嵐為感念聖恩,將祭拜灶爺廟日定為祭灶會,以示懷念。這也是席村祭灶會的來歷,到現在還被稱為臘月二十三祭灶會,且長盛不衰。乾隆皇帝在席間所做的那首詩,郡馬席嵐和村中知名人士、學者認真頌讀,發現是首藏頭詩,稱讚“席家村好”。經德高望重的長者商議,決定將西李皮寨村改為席家村。郡馬席嵐用所賜官銀重修了席家花門樓和上青閣。買來同樣上等的兩塊青石,請來有名的石匠,精心雕刻了兩塊石匾:一塊雕“南望黃流”,鑲嵌在席家花門樓頭正中,另一塊“上青閣”,鑲嵌在上青閣門頭正中,以示感恩與思念。可惜上青閣大殿和東西廂房在1966年完全被毀,南望黃流石匾雖保存著,但中間已斷裂,現被人壘在了地基之中,露出地面有二十公分左右,依稀可看清上面的字,向人們證實它的存在和歷史。


新鄉市延津第一閣 玉皇閣


1996年,村中知名人士多方籌藉資金,又有樂於此舉的村民和方圓百里的善男信女出力出資重建上青閣,擴大了佔地面積和建築面積。然後為重現上青閣的恢弘氣勢和古撲風韻,建造者不辭辛苦,多次到淇縣的靈山和浚縣的碧霞宮考察,精心設計,遍尋名工巧匠精巧施工,1997年6月初整個大殿已基本建成。到了該封頂的關鍵時期,恰巧也到了小麥收割季節。當時收麥全靠人工收割晾曬,工匠們都要停工收麥。可是大殿如果停下工來不封頂一旦遇雨,精雕細刻的木刻圓形立柱、梁、檁條、方椽,以及剛壘好的山牆將會變形,變色,變黴,對日後的油漆粉刷工作造成重大困難。

再說停工前後的一個月時間,就是不下雨木材在烈日暴曬之下也會出現問題。但是工匠們不收麥也不行。擺在面前的難題,怎麼解決?大夥協商時有人提議說:既然是重修的玉皇大帝殿,我們只有燒香拜祭,求上天近期不下雨,等封頂後再下雨,祈求玉皇大帝保佑保佑我們,暴曬問題好解決:動員村民捐獻物品加蓋,一可防曬,二可防雨。這樣安排以後,在麥收期間天果真沒下雨,晾曬小麥進度很快,工匠們早早地收麥後繼續施工,抓緊纏瓦,做封頂的各項工程,進入7月的中旬投資四十多萬元的上青閣主閣,整個大殿順利竣工。竣工後湊巧的是下了一場大雨,將整個大殿沖刷一新。然後上報縣、市文化局,後來,延津縣文化局名之為:延津縣第一閣

新建的上青閣長15米,寬10米,高18米,16根棗紅色名柱直託整個大殿,顯得高大雄偉,前臉全部為木製結構呈棗紅色,看是三層實為二層,下閣上亭,其建築形式為重簷歇山式,裡外雕樑畫柱,碧瓦飛簷,上下兩簷全部安裝彩燈,每到夜晚色彩繽紛,在彩燈的襯托下勾勒出整個主閣的輪廓,光彩四射。下層為青磚白灰砌牆,東西兩頭為預製板,中間實心,上層後牆兩山牆為青磚白灰砌牆,前臉為木製構造,重疊相加,裡外是懸樑起架,檁條均為兩頭一般粗,椽為方椽,青方磚纏頂,上瓦特製的金黃色的琉璃瓦,正脊為兩條青色行龍,瓷雕中間是大象馱寶,二龍吸珠。下層通往上層的是青石雕刻帶有滾龍的石臺階,正中間用整塊大青石雕刻的龍鳳單式整體畫身,對稱的龍鳳朝陽壯觀形象。整個建築建造考究、裝飾華麗、氣勢雄偉。主閣樓上層中間外觀立有“上青閣”三個金色大字,下層中間立有“延津第一閣”五個金色大字,主閣內上層供奉高2.9米、重9噸的玉皇大帝石像,閣樓下層西頭供奉高2.1米、重5噸的西天老母娘娘坐像,下層東頭供奉有高2.1米、重5噸的上青天老祖師爺坐像,三尊石像均用整塊青石雕刻而成,在方圓百里尚屬首例。由於資金的短缺,東西廂房,只是用臨時房屋,供奉南海觀世音,南海大士,菩薩以及五位老奶和幾位神童的畫像。院中央有3米見方的旗墩,旗杆高20米,旗為兩米寬,五米長,上秀龍鳳圖案,迎風飄揚。院東南角有關公坐像一尊,整個大院在花草樹木映襯之下,更顯得莊重典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