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A16Z合夥人:智能家居、機器學習與發現

原文來自Ben Evans’s blog,作者Benedict Evans

原文鏈接:https://www.ben-evans.com/benedictevans/2019/4/3/tu4vs2tioi24biufgot7agru2lgbkh


-如今的“智能家居”就好比父輩或祖輩家裡的“電器”:每個人家裡都有幾樣。現在我們漸漸知道哪些實用哪些沒用。每家都有面包機或攪拌機,但沒人會買電開罐器。智能家居同理,依然需要探索。

-機器學習有很多相同的問題:我們如何組合這些商品,使其在家庭、平臺和智能手機上都能夠發揮作用?

-機器學習的挑戰不僅在於要找出問題,還在於如何向用戶展示問題。

比如貼標籤,我們只要說,這是“人工智能”就能吸引關注。

以前,我的祖父母都能告訴你家裡有多少臺電機:車上、冰箱裡、吸塵器等等。

但是現在已經數不過來了,這個問題也失去了意義。我們更清楚自己有多少臺聯網的設備,以後可能又數不過來,但這無傷大雅。

這兩個例子都證明了商品組件的進步會推動產品的創新。家庭電氣化是通過廉價的直流電機(DC motors)、加熱組件(heating elements)等實現的,而目前流行的“智能家居”設備則是由廉價的低功耗攝像頭、Wi-Fi芯片、麥克風等(大多來自智能手機供應鏈)推動開發的。

同樣,這兩個例子裡都存在一個發現階段:我們已經擁有了這些組件,但依然需要找到正確的組合方式。

因此,人們提出了各種各樣家用電器的設計,共同研究、一起做出可行性設計方案,找出可以應用這些設計的場所,比如:在英國,人人都有水壺;在美國,大多數人都有攪拌機;但沒人有電開罐器。

現在,“智能家居”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有很多試驗中的產品設計,有的會成為“水壺”,有的只能是無意義的“電開罐器”,只有試驗以後才能知道產品到底是否可行。

這一試驗過程還包括確定公司的價值走向——哪些是現有製造商(烤箱公司、鎖具公司等)已經生產過的商品,哪些商品出自深圳,哪些是創建新公司的機會。

這些試驗與機器學習中創造和發現的並行過程(parallel process)非常相似,尤其是在消費品領域。

同樣,越來越多的組件幫助我們研究計算機視覺、語音和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以及更廣泛、更深層的機器學習模式識別(譯註,pattern recognition,通過計算機用數學技術方法來研究模式的自動處理和判讀)。

許多組件現在都已經成為商品,或很快會成為商品。同樣,我們正在研究如何組合它們、將它們構建成產品、將它們添加到其他產品中、以及展示給顧客。

因此:

1. 通過利用電動機和加熱組件,我們可以構建什麼?

2. 通過利用WiFi芯片、攝像頭和麥克風,我們可以構建什麼?

3. 通過利用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模式識別,我們可以構建什麼?

同時,這些機器學習組件本身也是智能家居組件(網絡攝像頭或智能恆溫器),反之亦然(智能揚聲器是語音助手的終端)。

當然,“智能家居”在發現階段面臨的挑戰是:有多少設備能夠實現互連?這到底是“物聯網”還是“網聯物”?

語音助手一樣面臨挑戰,是否能通過語音控制所有事物?

我喜歡用維恩圖(Venn Diagrams)思考這個問題,通過語音將烤箱預熱到350度,無需指令智能門鎖可以和防盜警報器進行對話,這些都能為生活帶來便利,但門鎖與烤箱之間需要聯結嗎?

也就是說,我們有一系列擴展點(譯註,expanding point,可以利用擴展向平臺添加新功能)解決方案(有的設備使用壽命很長,用戶也不會為了語音助手直接更換烤箱)。

同樣,人們要思考:機器學習怎麼突破擴展點解決方案成為結締組織。(譯註,connective tissue,有連接、支持、營養、保護等多種功能)

硅谷普遍認為,每一個單獨的人工智能分類就像一個單獨的數據庫。

我們也不會要求所有的照片、電子郵件、短信和Instagram更新都歸於一個統一的數據庫——即使這些軟件都使用相同的底層技術(underlying technologies),但它們終究是不同的軟件。

同樣,機器學習適用於各種不同的場合。電池優化使用機器學習,谷歌的夜間模式也使用機器學習,但兩者顯然使用完全不同的代碼段(pieces of code),用戶在使用時也不需要“人工智能”這樣的標籤。即使一些產品明顯是人工智能產品,甚至(與人工智能產品)使用相同的核心技術,產品之間也可能完全不同。

如果我在Google Photos中上傳一張狗狗在海灘上的照片,Google Photos的用例是:尋找狗狗在海灘上的照片。但如果我把這張照片上傳至視覺搜索軟件Google Lens(譯註:Google Lens是Google在2017年Google I/O上發佈的一款應用程序,旨在通過視覺分析提供相關信息),軟件僅僅告訴我這是一隻海灘上的狗是毫無意義的。我們不會單獨買電機,我們要買的是電鑽。同樣地,我們不會買芯片,不會買人工智能這個標籤。

機器學習的挑戰不僅在於要找出問題,還在於如何向用戶展示問題。

如果你的iPhone在電子郵件中檢測到航班確認信息,它會將相關行程添加到你的手機日曆中,並提示說“Siri發現航班”。

Siri不是一個單一的軟件(在這種情況下,Siri甚至沒有用上機器學習),Apple賦予Siri的含義是“手機正在進行觀察,並提出建議”。這裡涉及很多消息傳遞和用戶通信問題(尤其是隱私問題)。

通常情況下,系統無法驗證自己的觀察,更多的表達一種可能性。但對語音助手或圖片分析如Google Lens,要如何表達能做和不能做的意味,又如何表達它們的不確定性呢?

也許人工智能的作用就是向用戶傳達這樣一個消息:它具有機器學習的特性,幫助用戶調整是否可行的期望值。

換句話說,人工智能降低了人們的期望值。也許有些人工智能產品需要貼上“人工智能”的標籤人們才能理解,而也許撕下這個標籤,有些產品和人工智能卻毫無干係。

A16Z合夥人:智能家居、機器學習與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