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陈志武:金融的逻辑

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与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

陈志武:金融的逻辑


1

金融学所研究的,就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样发展?

大学政治经济学中所学到的劳动价值论来解散一件物品的固有价值,即其生产所要花的时间乘以社会单位劳动时间的成本,也就是说,只有劳动创造价值,交易不创造价值。

但是,在1987年的“金融经济学”课程上,我学到,任何东西或证券不存在什么“固有价值”,只有相对价值。

也就是说,只有相对于人的效用而言,才有价值这回事。东西或证券的价值取决于能否让个人的效用提高,它包括消费效用,财富效用,主观幸福或满足感。

这等于说,即使要花费百亿元投资,十万劳动力一年的时间才能建好的漂亮形象大楼,如果没有任何人或机构要用它,也会一文不值。

这个观念对我帮助很大,特别是终于让我理解,原来计划经济时期只顾生产,不顾所生产的东西有没有人要,或者有没有市场,那不是在创造价值,而是在摧毁价值。

反之,即使一样东西没有花费多少投资或者劳动力时间,它的价值照样可以很高,如百度,腾讯。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价值取决于这些公司能带来的效用,或许说收益,而不是取决于建设成本,跟建设所需要的劳动力时间关系不大,换言之,价值由未来的收益而定的,不是由过去的成本决定的。


2

资本化是美国资本主义的核心精神。

还是以百度上市为例子,试想一下,如果百度的股票没有上市,或者根本就像中国的法人股那样不能交易,哪怕李彦宏做得再成功,他的成果(财富)也只能靠未来许多年的利润一年一年地实现,那是一种极慢的成功果实实现过程。

那种极慢的财富实现过程不容易产生强大的社会示范效应,不能鼓励更多的人去创业,创新,也就放慢了整个社会的科技创新速度。

但是,有了美国这样充满活力的股市,由于股票的市场价值反映的是其未来收入流的总现值,通过把百度股票以今天的股价卖出去,百度的创业者今天就可以把未来多年的收入流提前兑现,股市为创业者提供了一种提前兑现财富的机器。

如果这些创业者愿意,通过提前兑现已经建成的企业,他们还可以继续其他的创新和创业,加快各尽所能的速度,加深各尽所能的深度。


3

股票的可流通性是股票生命的根本,如果股票不能流通,股票因此没有“市”,那么正如上面所说的,中国的股票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股票”,它既不能像美国那样加快财富的实现速度,也不能催化创新文化的发展。

当初出于抑制“投机”的考虑,让法人股和国有股不能流通,那是没有想到鼓励有能力的人去“投机”是股市深化的必要条件。

当年英国盛世靠的是它的海外商业贸易,而美国盛世靠的是它的科技创新。这两种特色的盛世,所需要的金融支持是不同的。前者需要的是债务,银行和保险;后者需要的是以股票为代表的风险资本。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当年比英国更需要一个活跃发达的股票交易和股权融资市场的原因。

4

在今天民间金融全面受禁的背景下,实际上全国的情况跟当年的宁夏类似,静止民间借贷只不过增加了金融交易的风险和成本,减少了资金供应,使得高利贷利率变更更高,这种结局跟当初静止民间金融的初衷正好相反。

前面谈到,美国之所以比任何国家更加显得有钱,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它有着让任何资产,任何未来收入流变成金融资本的资本化制度体系。

让那些不能动的土地和资源,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未来收入变成今天就能流动起来的资本,让财富转变成资本后,就能“以钱生钱”。

但是,要达到那种资本化能力与效果,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有可靠的制度架构,特别是制度的执行架构保证。

只有这样,作为金融资本载体的票据才不会背离它所代表的资产或未来的收入流而独立存在。

也就是说,承载资产产权的金融票据跟它所承载的资产间的距离不能太远,否则,当金融票据与它所承载的资产价值脱钩,金融票据的交易就跟赌博没有本质区别了。

股市当然是最重要的资本化途径之一。一般而言,股市对上市公司未来的预期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根据自己已有真实信息对未来形成的预期,第二部分是由上市公司内幕人,外部人,和政府官员等制造的操纵性“噪音和虚假信息”

晚安!

陈志武:金融的逻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