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有24个儿子,朱元璋有26个儿子,为何只有康熙出现了九子夺嫡呢?

李依舅


归根结底,是因为满清奉行丛林法则。

满清自努尔哈赤开始,皇位继承就从来奉行所谓贤者居之的传统。而何为贤?

不是真正的贤德能,而是以实力说话。

以努尔哈赤为例:

第一位继承人祁英,本身功勋卓著,但当了三个月就被五长老与弟弟们联合干掉。祁英真实情况怎么样,努尔哈赤会不知道?当然完全知道,只是面对这么多儿子大臣们的反对,努尔哈赤也只能废黜祁英。

第二位继承人代善,甚至还只是被努尔哈赤口头上表示(本汗死后,幼子与大妃都归代善抚养。这算是委婉地托孤給代善)将给予代善继承者地位,马上就有内宫妃子揭发大妃阿巴亥私下结交代善,赠送饮食酒肉,意图现在就巴结示好代善(这个将来会成为阿巴亥新男人的儿子)。努尔哈赤当然也明白原因,却知道这就是其他儿子们的激烈反对表示,如果不收回对代善的继承安排,能够伸手到自己内宫的儿子们还会继续做出反应。所以努尔哈赤再次向贵族皇子们让步,假装处分阿巴亥,收回了代善的继承人地位。

第三位继承人则是幼子多铎。多铎之所以被称呼为继承者,是因为努尔哈赤亲将的两黄旗65牛录被分給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而且各领一旗,其中阿济格多尔衮只各15牛录,多铎不仅有旗主位,还有努尔哈赤分給的亲兵35牛录,比其他任何一旗都多。然而,多铎三兄弟年幼,努尔哈赤死后不仅没有继承汗位,而且连亲娘阿巴亥都被四大贝勒合作逼殉。

所以,康熙之前的皇位继承,根本不是皇帝说了算,而是八旗贵族们议定。不仅努尔哈赤死亡后如此,皇太极死亡后依旧如此。原因就在于这两个时期,满清皇位继承是誰拳头大誰说了算。皇帝也要被贵族会议所约束,比如皇太极就当众盟誓,即便贵族宗室犯罪,他的兵马也只能分给兄弟子侄,皇帝不能私吞。

因此,到了顺治死亡,初步掌握权力的孝庄等人议定由得过天花的康熙继位,算是以皇帝遗命确定皇位继承的先例。但此时各旗主依旧掌握巨大权力,只是康熙运气好,干掉鳌拜、灭三藩之后权力得以集中,才最终确定皇权的无上统治地位,各旗主的权力被逐步剥夺,对朝政的影响力基本消失。

所以,康熙时期才会出现皇子夺嫡。

而康熙本人喜欢玩弄权术。

对废太子好得失去理智,默许其扩张势力,结果废太子集团庞大得令自己都坐卧不安,立即放出大阿哥来平衡势力,这才是最终九子夺嫡的根源。后面,废太子与大阿哥一起倒台,八阿哥又跳出来接管大阿哥党羽,康熙再次故技重施,不仅重立废太子,又允许老三,老四这些参与朝政,分薄废太子与八阿哥势力。

因此,归结到底,就是满清没有嫡长继承制的基础,为了皇权稳固,干脆让皇子们各自去奋斗,似养蛊一般培养继承人。

但是,这样的继承人确实很会玩弄权术,但几乎都是不会治国的。


四川達州


康熙和朱元璋的文治武功都很高,康熙除鳌拜亲政,平定三藩、除郑氏政权,平定准格尔丹,签订尼布楚条约,开创盛世局面。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成就也很高。


那康熙皇帝和朱元璋的儿子都很多,为什么康熙皇帝后期会出现九子夺嫡的情况呢?

康熙皇帝和朱元璋儿子虽然都多,但他们的情况不一样。

朱元璋儿子虽多,但他生前是明确的确定了继承人。朱元璋登基后,立朱标为太子,朱标也深受朱元璋的器重,那时朱标的太子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因此朱元璋其他的儿子是根本没有希望。

而朱标后来虽然英年早逝,但朱元璋又确立朱标之子朱允文为继承人。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其他的儿子还是无缘太子之位。

所以朱元璋生前没有发生多子夺嫡的情况,只是朱元璋驾崩后,朱允文登基为帝后,才会先了朱棣起兵。


而康熙则不同,康熙虽然也确定了太子,但他出现过废立太子的情况,同时后来的太子也不被康熙所喜爱。

康熙皇帝的其他儿子看到康熙厌烦太子,他们觉得自己有希望做太子,所以就开始攻击太子。

当太子地位不保后,康熙的其他儿子又开始拉帮结派,他们都想做太子,做未来的皇帝,因此他们之间也开始明争暗斗。

在加上康熙在太子地位不保后,又一直没有明确太子之人,就让康熙的儿子们有了非分之想。康熙是到了最后才确定了雍正为继承人的。

所以康熙后期会出现九子夺嫡的情况,而朱元璋的儿子虽然也多,但却没有再朱元璋生前出现众子夺嫡之事。


中孚鉴


向敬之

康熙是崇拜朱元璋的,几次南巡途径金陵,都会爬上紫金山,拜谒对朱元璋的孝陵,并题词“治隆唐宋”。

朱元璋建国后,册立嫡长子朱标为储君,又两次封王诸皇子,并给他们藩地,命镇守一方。康熙也学习汉人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指定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亦两次奉爵皇子。

所不同的是,朱元璋的儿子天生就是亲王,太子朱标之后,除了最小的第二十六子幼殇外,其他大大小小都是王。洪武二十四年第二次封王诸子时,不少还在襁褓之中。康熙不然,儿子生了不少,但真正被封爵者,只有十四阿哥以上的年长皇子(十三阿哥不得封),还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四等。

康熙封爵年长皇子,论其功劳、父皇喜好,甚至生母身份。康熙后期,第二次废储后,实施秘密建储计划,命诸年长皇子分领旗务,参决大政,组成了凌驾于内阁、议政处之上的特别权力中枢。

康熙朝之所以出现九子夺嫡的储位之争:

一、储君的人心向背。朱标为朱元璋诸子老大,颇有人气,友爱诸弟,一旦弟弟冒犯父皇,他主动为之求情,赢得了弟弟们的敬重。同时,朱标推行儒家仁治思想,受到了文武群臣的拥戴。胤礽不然,因为康熙的溺爱放任,以及谋主索额图的放纵,日益“肆恶虐众,暴戾淫乱”,大失人心,导致诸兄弟及皇族宗室、满汉大臣中出现了强有力的反太子派。

二、皇储的处理关系。朱元璋建储较早,又封其他皇子为藩王,但加重储君的绝对权威,严格约束藩王对储君的崇隆之礼,较早地命他们至藩地,同时接受朝廷严厉的制度监督。康熙也是高度重视太子的仪注和权威,但又一视同仁加重其他皇子教育,对他们赋予留守京师、扈驾外巡的重任,使之觊觎储位,暗结亲信,各成集团,寻找机会挑战储君。朱元璋为太子组建了强大的顾问教育团队,命朝中重臣参与其中,其他藩王皇子在地方却不得与朝臣交结。而康熙只是为太子组建了詹事府,重视服务,而不引导,同时将年长皇子分入诸旗,留在京师,并无严格的交结禁令,导致了兄弟之间不忠不孝、无情无义的骨肉相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