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有24個兒子,朱元璋有26個兒子,爲何只有康熙出現了九子奪嫡呢?

李依舅


歸根結底,是因為滿清奉行叢林法則。

滿清自努爾哈赤開始,皇位繼承就從來奉行所謂賢者居之的傳統。而何為賢?

不是真正的賢德能,而是以實力說話。

以努爾哈赤為例:

第一位繼承人祁英,本身功勳卓著,但當了三個月就被五長老與弟弟們聯合幹掉。祁英真實情況怎麼樣,努爾哈赤會不知道?當然完全知道,只是面對這麼多兒子大臣們的反對,努爾哈赤也只能廢黜祁英。

第二位繼承人代善,甚至還只是被努爾哈赤口頭上表示(本汗死後,幼子與大妃都歸代善撫養。這算是委婉地託孤給代善)將給予代善繼承者地位,馬上就有內宮妃子揭發大妃阿巴亥私下結交代善,贈送飲食酒肉,意圖現在就巴結示好代善(這個將來會成為阿巴亥新男人的兒子)。努爾哈赤當然也明白原因,卻知道這就是其他兒子們的激烈反對錶示,如果不收回對代善的繼承安排,能夠伸手到自己內宮的兒子們還會繼續做出反應。所以努爾哈赤再次向貴族皇子們讓步,假裝處分阿巴亥,收回了代善的繼承人地位。

第三位繼承人則是幼子多鐸。多鐸之所以被稱呼為繼承者,是因為努爾哈赤親將的兩黃旗65牛錄被分給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而且各領一旗,其中阿濟格多爾袞只各15牛錄,多鐸不僅有旗主位,還有努爾哈赤分給的親兵35牛錄,比其他任何一旗都多。然而,多鐸三兄弟年幼,努爾哈赤死後不僅沒有繼承汗位,而且連親孃阿巴亥都被四大貝勒合作逼殉。

所以,康熙之前的皇位繼承,根本不是皇帝說了算,而是八旗貴族們議定。不僅努爾哈赤死亡後如此,皇太極死亡後依舊如此。原因就在於這兩個時期,滿清皇位繼承是誰拳頭大誰說了算。皇帝也要被貴族會議所約束,比如皇太極就當眾盟誓,即便貴族宗室犯罪,他的兵馬也只能分給兄弟子侄,皇帝不能私吞。

因此,到了順治死亡,初步掌握權力的孝莊等人議定由得過天花的康熙繼位,算是以皇帝遺命確定皇位繼承的先例。但此時各旗主依舊掌握巨大權力,只是康熙運氣好,幹掉鰲拜、滅三藩之後權力得以集中,才最終確定皇權的無上統治地位,各旗主的權力被逐步剝奪,對朝政的影響力基本消失。

所以,康熙時期才會出現皇子奪嫡。

而康熙本人喜歡玩弄權術。

對廢太子好得失去理智,默許其擴張勢力,結果廢太子集團龐大得令自己都坐臥不安,立即放出大阿哥來平衡勢力,這才是最終九子奪嫡的根源。後面,廢太子與大阿哥一起倒臺,八阿哥又跳出來接管大阿哥黨羽,康熙再次故技重施,不僅重立廢太子,又允許老三,老四這些參與朝政,分薄廢太子與八阿哥勢力。

因此,歸結到底,就是滿清沒有嫡長繼承製的基礎,為了皇權穩固,乾脆讓皇子們各自去奮鬥,似養蠱一般培養繼承人。

但是,這樣的繼承人確實很會玩弄權術,但幾乎都是不會治國的。


四川達州


康熙和朱元璋的文治武功都很高,康熙除鰲拜親政,平定三藩、除鄭氏政權,平定準格爾丹,簽訂尼布楚條約,開創盛世局面。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成就也很高。


那康熙皇帝和朱元璋的兒子都很多,為什麼康熙皇帝后期會出現九子奪嫡的情況呢?

康熙皇帝和朱元璋兒子雖然都多,但他們的情況不一樣。

朱元璋兒子雖多,但他生前是明確的確定了繼承人。朱元璋登基後,立朱標為太子,朱標也深受朱元璋的器重,那時朱標的太子地位是不可動搖的,因此朱元璋其他的兒子是根本沒有希望。

而朱標後來雖然英年早逝,但朱元璋又確立朱標之子朱允文為繼承人。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其他的兒子還是無緣太子之位。

所以朱元璋生前沒有發生多子奪嫡的情況,只是朱元璋駕崩後,朱允文登基為帝后,才會先了朱棣起兵。


而康熙則不同,康熙雖然也確定了太子,但他出現過廢立太子的情況,同時後來的太子也不被康熙所喜愛。

康熙皇帝的其他兒子看到康熙厭煩太子,他們覺得自己有希望做太子,所以就開始攻擊太子。

當太子地位不保後,康熙的其他兒子又開始拉幫結派,他們都想做太子,做未來的皇帝,因此他們之間也開始明爭暗鬥。

在加上康熙在太子地位不保後,又一直沒有明確太子之人,就讓康熙的兒子們有了非分之想。康熙是到了最後才確定了雍正為繼承人的。

所以康熙後期會出現九子奪嫡的情況,而朱元璋的兒子雖然也多,但卻沒有再朱元璋生前出現眾子奪嫡之事。


中孚鑑


向敬之

康熙是崇拜朱元璋的,幾次南巡途徑金陵,都會爬上紫金山,拜謁對朱元璋的孝陵,並題詞“治隆唐宋”。

朱元璋建國後,冊立嫡長子朱標為儲君,又兩次封王諸皇子,並給他們藩地,命鎮守一方。康熙也學習漢人嫡長子皇位繼承製,指定嫡長子胤礽為皇太子,亦兩次奉爵皇子。

所不同的是,朱元璋的兒子天生就是親王,太子朱標之後,除了最小的第二十六子幼殤外,其他大大小小都是王。洪武二十四年第二次封王諸子時,不少還在襁褓之中。康熙不然,兒子生了不少,但真正被封爵者,只有十四阿哥以上的年長皇子(十三阿哥不得封),還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四等。

康熙封爵年長皇子,論其功勞、父皇喜好,甚至生母身份。康熙後期,第二次廢儲後,實施秘密建儲計劃,命諸年長皇子分領旗務,參決大政,組成了凌駕於內閣、議政處之上的特別權力中樞。

康熙朝之所以出現九子奪嫡的儲位之爭:

一、儲君的人心向背。朱標為朱元璋諸子老大,頗有人氣,友愛諸弟,一旦弟弟冒犯父皇,他主動為之求情,贏得了弟弟們的敬重。同時,朱標推行儒家仁治思想,受到了文武群臣的擁戴。胤礽不然,因為康熙的溺愛放任,以及謀主索額圖的放縱,日益“肆惡虐眾,暴戾淫亂”,大失人心,導致諸兄弟及皇族宗室、滿漢大臣中出現了強有力的反太子派。

二、皇儲的處理關係。朱元璋建儲較早,又封其他皇子為藩王,但加重儲君的絕對權威,嚴格約束藩王對儲君的崇隆之禮,較早地命他們至藩地,同時接受朝廷嚴厲的制度監督。康熙也是高度重視太子的儀注和權威,但又一視同仁加重其他皇子教育,對他們賦予留守京師、扈駕外巡的重任,使之覬覦儲位,暗結親信,各成集團,尋找機會挑戰儲君。朱元璋為太子組建了強大的顧問教育團隊,命朝中重臣參與其中,其他藩王皇子在地方卻不得與朝臣交結。而康熙只是為太子組建了詹事府,重視服務,而不引導,同時將年長皇子分入諸旗,留在京師,並無嚴格的交結禁令,導致了兄弟之間不忠不孝、無情無義的骨肉相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