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 去上海別忘了吃丁蹄,這是能吃的“非遺”

能吃的“非遺”,似乎總有個傳奇故事,或大半真實,或以添油加醋的成分居多,不過都很饞人。楓涇丁蹄也不例外。

去上海別忘了吃丁蹄,這是能吃的“非遺”

據說丁蹄最早於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出現在金山楓涇的集市上。那時一個姓丁的生意人在這兒經營一家名叫“丁義興”的小酒店,賣酒,也賣下酒的熟食。但生意不好。丁老闆心情鬱悶,茶飯不思。老闆娘心疼,特意煮了鍋開胃的湯藥,湯裡放進丁香、桂皮、紅棗、枸杞、冰糖等等。鍋開,盛出湯藥,卻一不小心翻了碗,全都澆在了旁邊正烹製著的蹄髈上。老闆娘趕緊加火收汁,沒想到,吃進湯藥的蹄髈散發出撲鼻異香,再一嘗,油而不膩、鮮中帶甜。丁老闆心頭的愁雲頓時消散。第二天,“丁義興”門口掛起一幅幌子,上寫“特製冰糖蹄髈,又糯又鮮又香”。只半個時辰,一大盆蹄髈統統賣完。從此丁家小店轉了運。

去上海別忘了吃丁蹄,這是能吃的“非遺”

1915年,楓涇丁蹄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質獎章;1926年,又獲美國費城世博會甲等大獎;1935年,再獲德國萊比錫博覽會金獎……楓涇丁蹄代表中國特產,“跑”了20多個國家和地區,頻頻亮相大型展會。十年浩劫中,丁蹄先是在“破四舊”中更名“紅蹄”,繼而銷聲匿跡,“文革”結束後才恢復生產。如今製作丁蹄的上海丁義興食品有限公司,是家僅有10多名正式職工的小廠;但在今年5月,小廠特意搞了個“大製作”:用138只蹄髈熬製成一個重達160斤的“大丁蹄”,以此紀念丁蹄問世160週年,號稱“中華第一蹄”。

“三旺三文”

丁蹄製作技藝傳了160年,李玉麟和顏建華是第三代傳承人。顏建華眼下在丁義興食品公司掌門。

要他講講做丁蹄的竅門,顏建華說是“三旺三文、以文為主”。

烹製丁蹄,需要整整4個小時。蹄髈一旦放入鍋中,這4小時裡輕易挪動不得,全憑“三旺三文”的火頭伺候。

這長長的過程考驗著師傅們的耐心和誠意。80個蹄髈洗淨、拔毛、焯水之後,小頭朝上大頭朝下,一層一層碼進鐵鍋,加滿冷水,先來“一旺”。旺火燒煮10分鐘後,水面上漂起一層浮沫,用勺子撇掉,隨即放進鹽、姜、老酒、醬油等調料。早先丁老闆用紹興花雕酒,後來有了“楓涇四寶”(丁蹄、狀元糕、豆腐乾和黃酒),便就地取材,改用楓涇黃酒。如今用的醬油是丁義興向浙江一家廠“委約特製”,確保其中沒有任何防腐劑。調料中最關鍵是8種辛香料,包括桂皮、花椒、茴香、草菇等,裝在一個紗袋裡。這8種香料怎麼配比,自然秘不外傳。

“一旺”之後,轉入“一文”。換用文火,是為避免加進調料之後的湯汁溢出。不過火頭也不可太過“斯文”,要讓鍋裡湯水保持不斷冒泡。“一文”期間,還要加糖,以使蹄髈口感鮮甜、色澤光亮。顏建華說,早些年都用冰糖,後來壓縮成本,改用了白砂糖。這第一段文火,持續40分鐘。

之後的“二旺”,主要目的是把糖化開,需時10分鐘。接著轉入“二文”,40分鐘。“三旺”時,要加進“老湯”。煮丁蹄的每一鍋湯汁,除一部分融入蹄髈,剩餘的都留做“老湯”。

新湯燒煮時加進“老湯”,煮完後又歸入“老湯”,如此反反覆覆地新老結合,遂成“百年老湯”。

最後一段文火,是為“三文”,這時要加味精提鮮,加“卡拉膠”使湯汁凝固。這是一種海藻提取物,也是果凍的主要原料,是國家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加了卡拉膠,湯汁與蹄髈融為一體,肉中含汁,滋味豐盈。因此與一般蹄髈要趁熱吃不同,丁蹄冷吃最佳。

去上海別忘了吃丁蹄,這是能吃的“非遺”

黑豬肉香

“三旺三文”是燒製楓涇丁蹄的核心環節,不過在這前後還有多道工序。

原料,是由上食集團提供的冷凍蹄髈。常溫化凍兩三個小時後,進入“拔毛”工序。

“拔毛”是個精細活,常溫下很難做,得先把蹄髈放進六七十度的鍋爐裡燻蒸。之後要給大小不一的蹄髈“塑身”,除掉一部分皮和油,使每一隻的重量都在1公斤左右。

“塑身”完畢,豬蹄送進下一個車間,接受“三旺三文”。這個車間裡一溜兒排著8只大鐵鍋,每一口都能一次燒製80只丁蹄。2005年,丁義興為增加產量,曾將鐵鍋改成壓力鍋。這一改,燒製時間從4小時縮短為3小時,可丁蹄變得酥爛有餘,風味大失。1年後,沿用了上百年的鐵鍋被請了回來。

如何使蹄髈不焦不糊?這有技巧。蹄髈跟鍋底緊貼,難免燒焦。楓涇丁蹄燒煮時用了“隔離層”:將先前“塑身”那會兒除下的蹄皮一片片貼在鍋底。燒製4小時後,確定丁蹄的出鍋時間也得憑經驗。車間主任沈雲金說,用笊籬撈起一隻,抖一抖,如果蹄髈的皮兒有勁道地抖動,那就是好了;如果蹄髈跟著笊籬一起滾動,則還欠火候。要是用了這招不放心,另有一招:從蹄髈上剪下一塊片,用手捏一下,看黏糊糊的膠原蛋白是否流出;如是,蹄髈已煮好,嘗一嘗,肥而不膩;如不是,一口咬去,滿嘴肥油。

正宗的楓涇丁蹄是不能有骨頭的,“拆骨”因此成了一道重要工序。蹄髈裡有兩根直骨,不可生拉硬扯,這會將蹄筋和肉帶出來;內行的做法是將其中一根骨頭用力旋轉90度,再把兩根骨頭相連處的筋剪斷……

“非遺”技藝的傳承一般總伴著遺憾。楓涇丁蹄也有遺憾:它的原料,嚴格來說應該取自純種的楓涇黑豬。這種豬個頭小,最大不過110斤左右,骨細皮薄、肥瘦適中,可是需要10個月左右的生長期,結果到了講究多、快、省的年月,它被兩三個月就能長到兩三百斤的“外來豬”漸漸淘汰。

據說,在金山張堰的養殖基地,至今保留著楓涇黑豬的豬種,共126頭;當然都是被保護的,不可能拿來做丁蹄。這些年,不少人一直在呼籲恢復楓涇黑豬的規模養殖,也恢復楓涇丁蹄多年前的純正“老味”,但丁義興,一家年產值才1100多萬元的小廠,辦不了這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