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糊涂皇帝、耿直大臣、媚上奸相,最终导致一场不为人知的“尸谏”

古代皇权社会,皇帝是老大,大臣们就是奴才。大臣要一切服从服务于皇帝,这种君君臣臣的关系是儒家早已定格的事,无人能改变。即使篡位政变,改变的是皇帝,永远改变不了这种君臣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封建传统的体制。

糊涂皇帝、耿直大臣、媚上奸相,最终导致一场不为人知的“尸谏”

古人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形象说明臣之命君把控。像明朝朱元璋在位时强力反腐,大臣们早朝都会留好遗书,因为不知道能否活着回来,但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当官。但君臣之间的关系好的时代,像李世民诚心纳谏,对魏征的劝谏,虽然反感,但李世民能换位思考,这是大臣们待遇最好的时期。但并不是所有皇帝都像李世民,但历朝历代的大臣却秉持着为国进谏的气节,即使以死相谏也要皇帝接受他的意见,虽然是士大夫气节,但这种死谏出现,皇帝不纳的时代,也是一个王朝的衰弱伊始。

糊涂皇帝、耿直大臣、媚上奸相,最终导致一场不为人知的“尸谏”

“死谏”也叫“尸谏”, 《韩诗外传》称赞史鱼:“生以身谏,死以尸谏,可谓直矣。”历史上尸谏的大臣不多,但能用“尸谏”这种方式让皇帝接纳并认可自己的建议,绝对是正真忠臣。清朝就有一位这样有“尸谏”方式完成使命的大臣,此人就是道光年间的大臣王鼎。

能臣加忠臣

清朝入关后,虽然施行了剔发易服,但古代传统文化并没有改变,相反女真人还被汉人传统所同化。因此在清朝也不乏能臣良将。王鼎就是传统下造就的一个官员。

糊涂皇帝、耿直大臣、媚上奸相,最终导致一场不为人知的“尸谏”

1.死板之人。

王鼎就是在这种传统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官员。俗话说“学而优则仕”,要想当官必然要好好学习,通过科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王鼎出身寒门,并没有什么靠山,也不是官二代,富二代,祖上没有当官的,但“寒门出学子”,《清史》记载,王鼎考中进士后,到京城面试,当时大学士王杰发现了王鼎,一问还是陕西老乡,而且与王杰是同姓一族,王杰就想把王鼎招到自己门下。

但王杰却没想到,王鼎却是一个另类的清朝官员,在王鼎眼里,他认为“清操绝俗,生平不受请托,亦不请托于人”,这完全是士大夫阶层的光荣传统,但坚持的人太少,王鼎却坚持了。

糊涂皇帝、耿直大臣、媚上奸相,最终导致一场不为人知的“尸谏”

王杰没想到自己的好意被王鼎拒绝了,王杰感叹“观子品概,他日名位必继吾后。”他认为王鼎将来一定能成名,不在自己之下。但王鼎为官后干了20年也没提升,后来被嘉庆皇帝发现,才提升为工部侍郎。如果王鼎投靠王杰门下,20年时间足以升为大官。不过王鼎这个人没有什么心计,“只知道埋头拉磨,不知道抬头看路”,本身职位低,也不结交大官,低调的让人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官员。难怪嘉庆都埋怨他太老实了,或许活动一下也不至于20年中,皇帝都不认识这个官员。嘉庆对王鼎说“朕向不知汝,亦无人保荐。因阅大考考差文字,知汝学问。屡次召见奏对,知汝品行。汝是朕特达之知。”皇帝话说的太直白了,嘉庆从来没听说过王鼎这个人,也没有推荐他,只是从他的科考的文字中知道王鼎的学问,后来多次召见考察,才知道王鼎是一个品行专一的人。

糊涂皇帝、耿直大臣、媚上奸相,最终导致一场不为人知的“尸谏”

2.能力很强。

王鼎被嘉庆发现后,开启了他的高官之路。他先是在朝廷中工吏户刑四大部当了一圈的官,既让他学到本领也让他得到锻炼。道光六年,王鼎出任户部尚书兼军机大臣,他成为清朝财政大员。王鼎上任后就针对清朝盐政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治。清朝时盐是专卖,也是清朝主要税源。由于有利可图,历来成为官商勾结的重要领域。王鼎并没有惯着,他严厉整治了北方盐务,提高了税收。随后王鼎开始整治南方两淮地区盐务,王鼎的整治动了一些官员的利益。因为盐业是块肥肉,有权官员当然要从事谋利,而盐业在历史上都是有官场背景的商人做,王鼎打击了盐商特权,实际就动了很大高官的“奶酪”,他们当然要与王鼎作对。

糊涂皇帝、耿直大臣、媚上奸相,最终导致一场不为人知的“尸谏”

如果别的官员抓盐务,到了被人为难时会见好就收,但王鼎却一根筋抓到底,他与两江总督陶澍、户部侍郎宝兴一起,以解决民众困难为由,请求皇帝撤了两淮盐政,并进行一系列打击行为“裁浮费,减窝价,删繁文,慎出纳,裁商总,覈滞销,缓积欠,恤灶丁,给船价,究淹销,疏运道,添岸店,散轮规,饬纪纲,收灶盐。”从王鼎这段为官经历看,他的确称得上能臣。

糊涂皇帝、耿直大臣、媚上奸相,最终导致一场不为人知的“尸谏”

3.忠诚仕君。

是能臣并不一定是忠臣,但王鼎恰恰就是一个最为忠诚的大臣。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朝廷中就出现了战和两派,王鼎就是主战派,而宰相穆彰阿是主和派,王鼎并没有因为职位比穆彰明阿低而怕他,而是与穆彰阿争执不下,甚至争到最后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王鼎目标只有一个,就是道光皇帝必须与英国决战到底。王鼎忠心可佳,但道光皇帝最终没听他的。

联直、能干、忠心这三者是王鼎的真实写照,可以说他是清朝官员的模范代表,但最后却以自杀作为自己的“尸谏”。为什么王鼎为要自杀呢?有什么想不开的?

糊涂皇帝、耿直大臣、媚上奸相,最终导致一场不为人知的“尸谏”

另类被排斥

从王鼎为官经历看,他是一个耿直的官员,耿直也恰恰是王鼎的性格。因为王鼎出身贫寒,又是陕西生人。学者吴宓曾对陕西人的性格进行过研究,他认为陕西人有一个典型的性格就是倔、犟、硬、碰。这种性格特点就是刚直不屈服,而且不善于通融,一根筋走到底。

王鼎就是这种性格,有人比喻王鼎像是一头“瓷牛”,必须撞碎才达目的。这种性格也使王鼎在官场上吃了大亏,因为他得罪了权贵,虽然看不出刀光剑影,但恰恰是清朝官场这种无形压力,把他逼入死角。

糊涂皇帝、耿直大臣、媚上奸相,最终导致一场不为人知的“尸谏”

清朝大官曹振镛出身于两淮盐商家族,他的家族在清朝是巨富,称得上富可敌国,因此曹振镛当官不必为钱发愁,只维护官场就行。据资料记载,曹家妻磨妾成群,子女众多,门生也多,因此曹家一年光这些钱就要两万两。但曹振镛却从来不露富,给人一种勤俭清廉的形象。

王鼎整治两淮盐政,并建议皇帝撤掉两淮盐政,这实际上就断了曹振镛的财路,他心里能舒服吗?按常理分析,曹振镛必然会出手找王鼎的错误弹劾他,曹振镛居然退让,不与王鼎去争。有人不解,曹振镛说:“焉有饿死之宰相家?”此话太露骨了,也说明曹振镛有的是钱。

道光皇帝评价曹振镛:“实心任事,外貌讷然,而献替不避嫌怨,朕深倚赖,而人不知。”看出道光皇帝对曹振镛的信赖,也能反映出曹振镛玩转了官场,绝对是官场高手。皇帝都信赖他,曹振镛没必要与王鼎斗,但曹振镛明里不出手,暗地里不会饶过王鼎。一年后王鼎就遭暗算。

糊涂皇帝、耿直大臣、媚上奸相,最终导致一场不为人知的“尸谏”

有大臣弹劾王鼎“以失察捐纳房书吏蔡绳祖等私造假照,降二品顶带”,被道光皇帝摘掉军机处职务,到直隶任职。但王鼎到直隶后,当时清河县闹邪教,他又被降一级,直到曹振镛去世,王鼎才重新启用回到朝廷中枢。可见曹振镛明里不和王鼎斗,但暗里却使坏。

曹振镛死了,王鼎升任东阁大学士,此职仅次于穆彰明阿。穆章阿是奸臣,但在道光帝时却不是,这个奸臣是咸丰皇帝后来的评价。咸丰帝认为穆彰明阿“保位贪荣,妨贤病国。小忠小信,阴柔以售其奸;伪学伪才,揣摩以逢主意。从前夷务之兴,倾排异己,深堪痛恨!”可见穆彰明阿没什么真才实学,但有一“媚功”一般人比不上。

糊涂皇帝、耿直大臣、媚上奸相,最终导致一场不为人知的“尸谏”

据史料记载,穆章阿的阴奸之功与曹振镛不相上下,而且手下聚集了一帮门生故吏。在古代结党营私是大罪,但穆彰明阿却做的滴水不露,有人暗地里称“穆党”。有一次会试结束后,有三人同时入翰林,他们是顺德罗悖衍、泾阳的张芾、云南的何桂清,三人年龄都很年轻。

会试后,张芾与何桂清知道穆彰阿把持朝政,于是就主动去结交依附。但罗悖衍却没有去拜访,但三人都考试通过了。罗悖衍的老师汤海秋问罗是否拜见穆彰阿,罗悖衍回答:“未也”。汤海秋很害怕的说:“子未见穆相,先来见我,殆矣。”汤告诉罗悖衍,不去拜见穆彰阿,却先来拜见他,将来危险。

罗悖衍并没有在意老师的话,他也不信清朝这种说法,就是不去拜访穆彰阿。但第二天,就有传言说罗悖衍年龄太小,不能胜任职务,应该派别人去。但罗悖衍比张、何都大,何来年龄小呢?可见穆彰阿在朝廷里权势极大。

糊涂皇帝、耿直大臣、媚上奸相,最终导致一场不为人知的“尸谏”

对于这样一位权贵,王鼎没在乎,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王鼎敢于指着穆彰阿骂,说他是秦桧,但穆彰阿也不吱声,有时笑一笑走开。如果王鼎与穆彰阿同时被皇帝召见,王鼎也这样骂他,道光皇帝给他们说和。但第二天,王鼎继续劝谏,这就引起了道光皇帝的反感。因为在道光皇帝看来,不说话的大臣都是好人。

道光皇帝在位30年,史料记载:“一倚曹振镛,兢兢文法;及穆彰阿柄用,和战游移,遂成外患。一代安危,斯其关键已”。说明道光皇帝对曹和穆二人重用,导致清朝乱局。从历史中看到,道光皇帝在清朝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也正是道光不敢打,使王朝开始衰弱。

王鼎在这两个奸臣中间必然受打击。打击事小,但王鼎却在两位奸臣谗言中失去了道光的信任,这是关键之处。虽然伴君伴虎,但如果失去皇帝信任很危险。

刚才我们说了穆彰阿有一帮“穆党”,但穆党的人却从来未被发现,因为穆彰阿懂得官场经验,他当然不会自己人随意冒出来。因此,穆彰阿在道光皇帝面前小小心心,给皇帝一种老实忠厚的样子。甚至道光皇帝从来不承认穆彰阿结党。

糊涂皇帝、耿直大臣、媚上奸相,最终导致一场不为人知的“尸谏”

与穆彰阿对比,王鼎却直来直去,敢作敢为,这种鲜明个性也被皇帝所怀疑。王鼎处理完两淮之事后,他与陶澍、宝兴意见一致,关系不错。按官场常理,王鼎此时应该少与陶、宝二人接触,还要低调行事。但王鼎并没有放心上,依然我行我素。这种高调行事的风格,让人抓住把柄,被道光排除核心圈子。王鼎对道光皇帝的冷落就产生了极端想法。

后来王鼎在提拔林则徐的事上,向道光极力推荐。道光皇帝坚决不听,而是继续发配林则徐到新疆。可见这与王鼎的极力推荐有关。但这次推荐,让王鼎成为道光皇帝眼中的“结党”行为。

对于道光皇帝的冷落及不信任,王鼎最终选择士大夫“杀身成仁”的做法,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也想以这种“尸谏”希望道光皇帝清醒。事实并非如此。

糊涂皇帝、耿直大臣、媚上奸相,最终导致一场不为人知的“尸谏”

衰弱的开始

王鼎之死并没有起到对道光皇帝的警醒作用。但道光却做了一件事,令人意想到。据《清史》记载:“军机章京陈孚恩,穆彰阿党也。灭其疏,别具以闻。上疑其卒暴,命取原疏不得,于是优诏悯惜,赠太保,谥文恪,祀贤良祠。”道光皇帝把王鼎的死归于陈孚恩,并未找穆彰阿的责任。

道光皇帝厚葬了王鼎,却并没有消灭穆彰阿等人的死党,因为如果打掉穆彰阿,实际上就否定了道光自己,也会造成朝廷内外的恐慌,以道光的魄力还达不到那个层次。

糊涂皇帝、耿直大臣、媚上奸相,最终导致一场不为人知的“尸谏”

道光的冷处理,了结了这件事。但却增强了民间猎奇心理,各种猜测不断。《庸庵笔记》记载:“孚恩代为改草遗疏,以暴疾闻。”此书认为陈孚恩是篡改王鼎遗书的主谋,此人与张芾联合,半劝半吓王鼎的儿子王沆,让他掩盖尸谏真相。《眉庐丛话》则认为张芾是主谋。还有人认为主谋是聂沄,认为张芾“其谋实定于文毅同县人聂沄之手”。这些 说法都没有指向背后的黑手,但却忽略了王鼎的“尸谏”。但清朝很多内幕让后人描得越来越黑,到底信清史还是野史,无人说得清。

但王鼎的死以及道光的处理手法,也预示清朝在衰弱,已经无法挽回退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