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糊塗皇帝、耿直大臣、媚上奸相,最終導致一場不為人知的“尸諫”

古代皇權社會,皇帝是老大,大臣們就是奴才。大臣要一切服從服務於皇帝,這種君君臣臣的關係是儒家早已定格的事,無人能改變。即使篡位政變,改變的是皇帝,永遠改變不了這種君臣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封建傳統的體制。

糊塗皇帝、耿直大臣、媚上奸相,最終導致一場不為人知的“尸諫”

古人講“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形象說明臣之命君把控。像明朝朱元璋在位時強力反腐,大臣們早朝都會留好遺書,因為不知道能否活著回來,但又不得不硬著頭皮當官。但君臣之間的關係好的時代,像李世民誠心納諫,對魏徵的勸諫,雖然反感,但李世民能換位思考,這是大臣們待遇最好的時期。但並不是所有皇帝都像李世民,但歷朝歷代的大臣卻秉持著為國進諫的氣節,即使以死相諫也要皇帝接受他的意見,雖然是士大夫氣節,但這種死諫出現,皇帝不納的時代,也是一個王朝的衰弱伊始。

糊塗皇帝、耿直大臣、媚上奸相,最終導致一場不為人知的“尸諫”

“死諫”也叫“尸諫”, 《韓詩外傳》稱讚史魚:“生以身諫,死以尸諫,可謂直矣。”歷史上尸諫的大臣不多,但能用“尸諫”這種方式讓皇帝接納並認可自己的建議,絕對是正真忠臣。清朝就有一位這樣有“尸諫”方式完成使命的大臣,此人就是道光年間的大臣王鼎。

能臣加忠臣

清朝入關後,雖然施行了剔發易服,但古代傳統文化並沒有改變,相反女真人還被漢人傳統所同化。因此在清朝也不乏能臣良將。王鼎就是傳統下造就的一個官員。

糊塗皇帝、耿直大臣、媚上奸相,最終導致一場不為人知的“尸諫”

1.死板之人。

王鼎就是在這種傳統體制下培養出來的官員。俗話說“學而優則仕”,要想當官必然要好好學習,通過科舉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王鼎出身寒門,並沒有什麼靠山,也不是官二代,富二代,祖上沒有當官的,但“寒門出學子”,《清史》記載,王鼎考中進士後,到京城面試,當時大學士王傑發現了王鼎,一問還是陝西老鄉,而且與王傑是同姓一族,王傑就想把王鼎招到自己門下。

但王傑卻沒想到,王鼎卻是一個另類的清朝官員,在王鼎眼裡,他認為“清操絕俗,生平不受請託,亦不請託於人”,這完全是士大夫階層的光榮傳統,但堅持的人太少,王鼎卻堅持了。

糊塗皇帝、耿直大臣、媚上奸相,最終導致一場不為人知的“尸諫”

王傑沒想到自己的好意被王鼎拒絕了,王傑感嘆“觀子品概,他日名位必繼吾後。”他認為王鼎將來一定能成名,不在自己之下。但王鼎為官後幹了20年也沒提升,後來被嘉慶皇帝發現,才提升為工部侍郎。如果王鼎投靠王傑門下,20年時間足以升為大官。不過王鼎這個人沒有什麼心計,“只知道埋頭拉磨,不知道抬頭看路”,本身職位低,也不結交大官,低調的讓人不知道還有這麼一個官員。難怪嘉慶都埋怨他太老實了,或許活動一下也不至於20年中,皇帝都不認識這個官員。嘉慶對王鼎說“朕向不知汝,亦無人保薦。因閱大考考差文字,知汝學問。屢次召見奏對,知汝品行。汝是朕特達之知。”皇帝話說的太直白了,嘉慶從來沒聽說過王鼎這個人,也沒有推薦他,只是從他的科考的文字中知道王鼎的學問,後來多次召見考察,才知道王鼎是一個品行專一的人。

糊塗皇帝、耿直大臣、媚上奸相,最終導致一場不為人知的“尸諫”

2.能力很強。

王鼎被嘉慶發現後,開啟了他的高官之路。他先是在朝廷中工吏戶刑四大部當了一圈的官,既讓他學到本領也讓他得到鍛鍊。道光六年,王鼎出任戶部尚書兼軍機大臣,他成為清朝財政大員。王鼎上任後就針對清朝鹽政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治。清朝時鹽是專賣,也是清朝主要稅源。由於有利可圖,歷來成為官商勾結的重要領域。王鼎並沒有慣著,他嚴厲整治了北方鹽務,提高了稅收。隨後王鼎開始整治南方兩淮地區鹽務,王鼎的整治動了一些官員的利益。因為鹽業是塊肥肉,有權官員當然要從事謀利,而鹽業在歷史上都是有官場背景的商人做,王鼎打擊了鹽商特權,實際就動了很大高官的“奶酪”,他們當然要與王鼎作對。

糊塗皇帝、耿直大臣、媚上奸相,最終導致一場不為人知的“尸諫”

如果別的官員抓鹽務,到了被人為難時會見好就收,但王鼎卻一根筋抓到底,他與兩江總督陶澍、戶部侍郎寶興一起,以解決民眾困難為由,請求皇帝撤了兩淮鹽政,並進行一系列打擊行為“裁浮費,減窩價,刪繁文,慎出納,裁商總,核滯銷,緩積欠,恤灶丁,給船價,究淹銷,疏運道,添岸店,散輪規,飭紀綱,收灶鹽。”從王鼎這段為官經歷看,他的確稱得上能臣。

糊塗皇帝、耿直大臣、媚上奸相,最終導致一場不為人知的“尸諫”

3.忠誠仕君。

是能臣並不一定是忠臣,但王鼎恰恰就是一個最為忠誠的大臣。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朝廷中就出現了戰和兩派,王鼎就是主戰派,而宰相穆彰阿是主和派,王鼎並沒有因為職位比穆彰明阿低而怕他,而是與穆彰阿爭執不下,甚至爭到最後連皇帝也不放在眼裡。王鼎目標只有一個,就是道光皇帝必須與英國決戰到底。王鼎忠心可佳,但道光皇帝最終沒聽他的。

聯直、能幹、忠心這三者是王鼎的真實寫照,可以說他是清朝官員的模範代表,但最後卻以自殺作為自己的“尸諫”。為什麼王鼎為要自殺呢?有什麼想不開的?

糊塗皇帝、耿直大臣、媚上奸相,最終導致一場不為人知的“尸諫”

另類被排斥

從王鼎為官經歷看,他是一個耿直的官員,耿直也恰恰是王鼎的性格。因為王鼎出身貧寒,又是陝西生人。學者吳宓曾對陝西人的性格進行過研究,他認為陝西人有一個典型的性格就是倔、犟、硬、碰。這種性格特點就是剛直不屈服,而且不善於通融,一根筋走到底。

王鼎就是這種性格,有人比喻王鼎像是一頭“瓷牛”,必須撞碎才達目的。這種性格也使王鼎在官場上吃了大虧,因為他得罪了權貴,雖然看不出刀光劍影,但恰恰是清朝官場這種無形壓力,把他逼入死角。

糊塗皇帝、耿直大臣、媚上奸相,最終導致一場不為人知的“尸諫”

清朝大官曹振鏞出身於兩淮鹽商家族,他的家族在清朝是鉅富,稱得上富可敵國,因此曹振鏞當官不必為錢發愁,只維護官場就行。據資料記載,曹家妻磨妾成群,子女眾多,門生也多,因此曹家一年光這些錢就要兩萬兩。但曹振鏞卻從來不露富,給人一種勤儉清廉的形象。

王鼎整治兩淮鹽政,並建議皇帝撤掉兩淮鹽政,這實際上就斷了曹振鏞的財路,他心裡能舒服嗎?按常理分析,曹振鏞必然會出手找王鼎的錯誤彈劾他,曹振鏞居然退讓,不與王鼎去爭。有人不解,曹振鏞說:“焉有餓死之宰相家?”此話太露骨了,也說明曹振鏞有的是錢。

道光皇帝評價曹振鏞:“實心任事,外貌訥然,而獻替不避嫌怨,朕深倚賴,而人不知。”看出道光皇帝對曹振鏞的信賴,也能反映出曹振鏞玩轉了官場,絕對是官場高手。皇帝都信賴他,曹振鏞沒必要與王鼎鬥,但曹振鏞明裡不出手,暗地裡不會饒過王鼎。一年後王鼎就遭暗算。

糊塗皇帝、耿直大臣、媚上奸相,最終導致一場不為人知的“尸諫”

有大臣彈劾王鼎“以失察捐納房書吏蔡繩祖等私造假照,降二品頂帶”,被道光皇帝摘掉軍機處職務,到直隸任職。但王鼎到直隸後,當時清河縣鬧邪教,他又被降一級,直到曹振鏞去世,王鼎才重新啟用回到朝廷中樞。可見曹振鏞明裡不和王鼎鬥,但暗裡卻使壞。

曹振鏞死了,王鼎升任東閣大學士,此職僅次於穆彰明阿。穆章阿是奸臣,但在道光帝時卻不是,這個奸臣是咸豐皇帝后來的評價。咸豐帝認為穆彰明阿“保位貪榮,妨賢病國。小忠小信,陰柔以售其奸;偽學偽才,揣摩以逢主意。從前夷務之興,傾排異己,深堪痛恨!”可見穆彰明阿沒什麼真才實學,但有一“媚功”一般人比不上。

糊塗皇帝、耿直大臣、媚上奸相,最終導致一場不為人知的“尸諫”

據史料記載,穆章阿的陰奸之功與曹振鏞不相上下,而且手下聚集了一幫門生故吏。在古代結黨營私是大罪,但穆彰明阿卻做的滴水不露,有人暗地裡稱“穆黨”。有一次會試結束後,有三人同時入翰林,他們是順德羅悖衍、涇陽的張芾、雲南的何桂清,三人年齡都很年輕。

會試後,張芾與何桂清知道穆彰阿把持朝政,於是就主動去結交依附。但羅悖衍卻沒有去拜訪,但三人都考試通過了。羅悖衍的老師湯海秋問羅是否拜見穆彰阿,羅悖衍回答:“未也”。湯海秋很害怕的說:“子未見穆相,先來見我,殆矣。”湯告訴羅悖衍,不去拜見穆彰阿,卻先來拜見他,將來危險。

羅悖衍並沒有在意老師的話,他也不信清朝這種說法,就是不去拜訪穆彰阿。但第二天,就有傳言說羅悖衍年齡太小,不能勝任職務,應該派別人去。但羅悖衍比張、何都大,何來年齡小呢?可見穆彰阿在朝廷裡權勢極大。

糊塗皇帝、耿直大臣、媚上奸相,最終導致一場不為人知的“尸諫”

對於這樣一位權貴,王鼎沒在乎,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王鼎敢於指著穆彰阿罵,說他是秦檜,但穆彰阿也不吱聲,有時笑一笑走開。如果王鼎與穆彰阿同時被皇帝召見,王鼎也這樣罵他,道光皇帝給他們說和。但第二天,王鼎繼續勸諫,這就引起了道光皇帝的反感。因為在道光皇帝看來,不說話的大臣都是好人。

道光皇帝在位30年,史料記載:“一倚曹振鏞,兢兢文法;及穆彰阿柄用,和戰遊移,遂成外患。一代安危,斯其關鍵已”。說明道光皇帝對曹和穆二人重用,導致清朝亂局。從歷史中看到,道光皇帝在清朝中起到了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也正是道光不敢打,使王朝開始衰弱。

王鼎在這兩個奸臣中間必然受打擊。打擊事小,但王鼎卻在兩位奸臣讒言中失去了道光的信任,這是關鍵之處。雖然伴君伴虎,但如果失去皇帝信任很危險。

剛才我們說了穆彰阿有一幫“穆黨”,但穆黨的人卻從來未被發現,因為穆彰阿懂得官場經驗,他當然不會自己人隨意冒出來。因此,穆彰阿在道光皇帝面前小小心心,給皇帝一種老實忠厚的樣子。甚至道光皇帝從來不承認穆彰阿結黨。

糊塗皇帝、耿直大臣、媚上奸相,最終導致一場不為人知的“尸諫”

與穆彰阿對比,王鼎卻直來直去,敢作敢為,這種鮮明個性也被皇帝所懷疑。王鼎處理完兩淮之事後,他與陶澍、寶興意見一致,關係不錯。按官場常理,王鼎此時應該少與陶、寶二人接觸,還要低調行事。但王鼎並沒有放心上,依然我行我素。這種高調行事的風格,讓人抓住把柄,被道光排除核心圈子。王鼎對道光皇帝的冷落就產生了極端想法。

後來王鼎在提拔林則徐的事上,向道光極力推薦。道光皇帝堅決不聽,而是繼續發配林則徐到新疆。可見這與王鼎的極力推薦有關。但這次推薦,讓王鼎成為道光皇帝眼中的“結黨”行為。

對於道光皇帝的冷落及不信任,王鼎最終選擇士大夫“殺身成仁”的做法,來證明自己的清白,也想以這種“尸諫”希望道光皇帝清醒。事實並非如此。

糊塗皇帝、耿直大臣、媚上奸相,最終導致一場不為人知的“尸諫”

衰弱的開始

王鼎之死並沒有起到對道光皇帝的警醒作用。但道光卻做了一件事,令人意想到。據《清史》記載:“軍機章京陳孚恩,穆彰阿黨也。滅其疏,別具以聞。上疑其卒暴,命取原疏不得,於是優詔憫惜,贈太保,諡文恪,祀賢良祠。”道光皇帝把王鼎的死歸於陳孚恩,並未找穆彰阿的責任。

道光皇帝厚葬了王鼎,卻並沒有消滅穆彰阿等人的死黨,因為如果打掉穆彰阿,實際上就否定了道光自己,也會造成朝廷內外的恐慌,以道光的魄力還達不到那個層次。

糊塗皇帝、耿直大臣、媚上奸相,最終導致一場不為人知的“尸諫”

道光的冷處理,了結了這件事。但卻增強了民間獵奇心理,各種猜測不斷。《庸庵筆記》記載:“孚恩代為改草遺疏,以暴疾聞。”此書認為陳孚恩是篡改王鼎遺書的主謀,此人與張芾聯合,半勸半嚇王鼎的兒子王沆,讓他掩蓋尸諫真相。《眉廬叢話》則認為張芾是主謀。還有人認為主謀是聶沄,認為張芾“其謀實定於文毅同縣人聶沄之手”。這些 說法都沒有指向背後的黑手,但卻忽略了王鼎的“尸諫”。但清朝很多內幕讓後人描得越來越黑,到底信清史還是野史,無人說得清。

但王鼎的死以及道光的處理手法,也預示清朝在衰弱,已經無法挽回退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