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眼前这栋老房子,建成已经有好几十年了,里面住了两代人五户人家


1987年底的时候,宁陕县全县共有初小228所。南沟所在的竹山乡就有7所,分别是新铺、船机、七里、大竹、红星、庙沟和南沟初小。只可惜20年前,也就是2000年左右,南沟初小被撤掉了。远处这栋房子,看起来规模挺大,不会是当年的小学校吧?

这是山中难得的一块平地,老房子就坐落在山脚下面。门前的地里,种着一大片黄豆。这几天,山中刚刚下过雨,黄豆秧吸饱了雨水,正嗖嗖地往上窜。不过黄豆秧上的豆荚,全都还是扁扁的,里面的黄豆粒,轻轻一捏,里面全是汁水。

老房子和主路之间,连着一条两米多宽的小路。路边有稀稀拉拉的白菜,旁边的玉米秸秆里面,隐隐约约还可以看见南瓜藤。远处的这栋老房子,左右完全对称,开了两扇大门、四扇窗户,左右分别建得有两个小偏房,看来只有可能是厨房了。


左边这户人家的男主人,正坐在大门前撕玉米壳。大门口已经被玉米壳完全挡住了,看来今年山里玉米收成确实不错。那些刚刚被剥下来,上面还带着一点点壳的玉米,被用葛藤捆好后,已经搭在了屋檐下的架子上面。再过不久,那架子就该搭满了。

“这里是南沟以前的小学校么?”“不是,学校还在里面,在半山腰上面呢。”“那这里住着几户人家?”“以前是两户,现在要算户口本上的话,应该是五户。”“明明两个大门,咋会有五户呢?”“‘树大分枝,人大分家’,小辈们孩子多,所以就分成了五户。”

在山里行走,与村民的对话,一般可以从房子、人口、收成等等开始,不过最终都会终于经济发展和生活的艰辛。眼前这栋老房子,建成已经有好几十年了,已经住了两三代人。仔细看屋檐下的木结构,上面的雕花虽然粗糙,但却浑厚而质朴。


院子里面,晒了一小片颜色十分艳丽的玉米。“这是啥品种?”“这是本地的老玉米,估计你们没以前很少见到。因为现在地里种的,大多都是高产的杂交品种。”“特意把它们挑出来干啥?”“留着呗,还能干啥,长得不一样,捡出来放在一起。”

当地县志记载:宁陕县的玉米,原本有171个品种,其中主要包括糯玉米和爆玉米两大类,都是古老的农家品种,另外还有糯糜籽等,它们在当地的历史比较悠久,可与糯稻媲美。只可惜为了高产,如今种子已经逐渐趋于统一,确实很少见到这种老品种了。

“我们这个地方,地势不是太高,地里种的庄稼,主要就是玉米了。以前,玉米产量能够占到秋粮总产量的一半左右。”如今日子好了,其实山里人家的饮食结构,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玉米不再是唯一的主食了。不远处的土地里,就种植了一小片高梁。


玉米地里,道路两边,到处都是黄瓜藤。黄瓜藤上结了很多黄瓜。因为人口少吃不完,来不及及时采摘,大多数黄瓜都已经渐渐变老,静静地躺在地里。见多了嫩黄瓜,突然看见老黄瓜,一时竟然还有些不适应。表皮这么黄,原来黄瓜真的是黄色的呢。

“你们还要往里走?里面也就剩下不到4里路了,就三四户人家还有人住。”主人提醒说。本组图片拍摄于2019年9月8日,地址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江口镇竹山村南沟。喜欢秦岭的图文,请转发、收藏、评论,欢迎关注“专业行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