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一組老照片:30年代末山東省濟南靈巖寺,四十尊彩色羅漢看者多福


殿內正中塑有通體貼金的“三身佛”。中為“法身”,指佛先天具有的佛法體現於自身,名為毗盧遮那佛,由藤胎髹漆塑造,宋治平二年從錢塘運至靈巖。東側為“報身”,名盧舍那佛,為明成化十三年用2500公斤銅鑄成。西為“應身”,名釋迦牟尼佛,也為銅質,明嘉靖二十三年鑄造。

靈巖寺佛教底蘊豐厚,自唐代起就與南京棲霞寺、浙江天台國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並稱天下“四大名剎”。唐玄奘曾住在寺內翻譯經文,唐高宗以來的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也多到寺內參拜。

靈巖寺始建於東晉,於北魏孝明帝正興元年開始重建,至唐代達到鼎盛,有闢支塔、千佛殿等景觀。

靈巖寺位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境內,地處泰山西北,現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山的重要組成部分。

墓塔林靈巖寺歷代高僧的墓地。塔林中現有北魏、唐、宋、金、元、明、清歷代石質墓塔167座,墓誌銘、石碑81通。墓塔一般由塔座、塔身、塔剎組成,塔座呈方形、圓形、八角形,有浮雕裝鈽。

闢支塔始建於宋淳化五年,竣工於嘉佑二年,歷時63年完工。“闢支”出於佛教,音譯為“闢支迦佛陀”,略稱“辟支佛”,闢支塔,意即辟支佛塔。

闢支塔為一座八角九層樓閣式磚塔,塔高55.7米,塔基為石築八角,上有浮雕,鐫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門等故事。塔內一至四層設塔心柱,內闢券洞,砌有臺階,可拾級而上,自第五層以上砌為實體,登塔須沿塔壁外腰簷左轉90度進入上層門洞。

千佛殿依山建於高大的臺基之上,其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單簷廡殿頂,舉折平緩,出簷深遠。簷下置疏朗宏大的斗拱,木稜彩繪華麗,簷角長伸高聳,有展翅欲飛之勢。前簷下立有八根石柱,柱礎皆雕刻有龍、鳳、花、葉、水波及蓮瓣、寶裝荷花等紋樣,雕工精美,凸顯唐宋之風。

千佛殿因殿內供置眾多佛像得名。此殿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宋嘉佑和明嘉靖、萬曆年間重修,現存木結構為明代建築。

千佛殿最受廣大遊客和專家們稱道的是四十尊彩色泥塑羅漢像,其中有三十二尊塑於宋治平三年,八尊補塑於明萬曆年間。這些塑像皆坐於80公分高的磚砌束腰座上,羅漢像頂距座面高度在105至110公分之間

塔身較高大,上刻僧人法名年號。塔剎則有相輪、覆盆、仰月、寶珠、花卉、龍圖等圖案造型。墓塔旁通常有墓碑,記載著高僧的經歷,它見證了靈巖寺的歷史沿革,是研究佛教發展史的珍貴史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