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古代的五行、五德、五帝

古代的五行、五德、五帝

天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秦汉时期盛行的“五帝”崇拜和祭天制度,是天帝观念的新的表现形式。“五帝”观念与阴阳五行学说密切相关,在先秦已开始形成。战国时期,全国逐渐出现统一的趋势。各派学者提出种种哲学、政治学说,以供封建统治者采纳。其中,阴阳五行学说曾对秦汉时期的宗教和哲学发生重大影响。按照《荀子·非十二子》的说法,这一学说的最早创立者是子思及其后学孟子,然而实际上是由比孟子稍后的齐国邹衍完成的。

古代的五行、五德、五帝

邹衍讲的“五德”,即《尚书·洪范》中讲的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也称“五行”。邹衍利用天人感应和天道循环论的观点,对《洪范》的五行说进行改造,创立了“五德终始”说。《吕氏春秋·应同》有这样一段记载: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

此处虽然没有明言是邹衍的学说,但据《文选》卷六左思《魏都赋》李善注引《七略》:“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土德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可以认为,这至少是源出于邹衍的“五德推移”说。引文说的是从黄帝经夏、商、周,到行将出现的王朝是按照五行相胜的过程(即木胜土,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演变的,以后的人类历史就是按照五行相胜次序分为五个大的环节的无限循环过程;

历代帝王政权的交替就是按照五行相胜的公式进行的。邹衍的学说在齐、梁、燕、赵受到欢迎。因为战国后期一些封建诸侯都希望上天按照“五德终始”的循环次序使他们得到新的机会,像过去的圣王一样建立统一的王朝。 战国末年有人把当时的天文历法学说与阴阳五行思想相比附,认为春夏秋冬和东西南北的方位都与阴阳五行有关。如《吕氏春秋·十二纪》与《礼记·月令》都以春夏秋冬与四帝、四神、四德、四方等相配,配合的程序如下:

古代的五行、五德、五帝

春,其帝太皞(谓为“木德之帝”),其神句芒(谓为“木官之神”),其虫鳞,其音角(角,木也,位于东方),其数八(五行之数为五,此为基数,木序为三,故数序为八)。

夏,其帝炎帝(“火德之帝”),其神祝融(“火官之神”),其虫羽,其音征(征,火也,位于南方),其数七。

秋,其帝少皞(“金德之帝”),其神蓐收(“金神”),其虫毛,其音商(商,金也,在西方),其数九。

冬,其帝颛顼(“水德之帝”),其神玄冥(“水神”),其虫介,其音羽(羽,水也,位在北方),其数六。

可见,在关于天的神化方面,除了一般称谓的“天”、“上帝”以外,还认为在天的四方有四个帝,这四个帝原来都是人间的“圣王”,都曾以五行的一“行”作为天命所归的标志而进行统治,死后成为主管四方、四时和五行之神。

古代的五行、五德、五帝

结合其他资料,四帝是:东方天帝太皞,属木,主春,因木为青色,故亦称青帝;南方天帝炎帝,属火,主夏,因火为赤色,故亦称赤帝;西方天帝少皞,属金,主秋,因金为白色,故亦称白帝;北方天帝颛顼,属水,主冬,因水为黑色,故亦称黑帝。如果再加上“土德”的黄帝,则正好为五帝。

在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过程中,曾利用阴阳五行学说为自己服务,论证秦王朝统治的合法性和神圣性。史载:

自齐威、宣之时,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于是秦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六以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

按照阴阳五行学说,水在季节上属冬,颜色为黑色,时间应从夏历十月开始,五德循环的位数是六,在音律上属阴,水阴主刑杀;因此,秦得水德,就应以冬十月为岁首,崇尚黑色的服饰旗子,以六为度量单位,以大吕(为阴律之始)为正音,以法为施政准则。秦始皇就是这样做的。 秦始皇认为得到上天的委任,很重视祭上帝。即位的第三年(前219)就到泰山封禅。“封”是在泰山顶上祭天帝;“禅”是在泰山下的梁父山祭地神(“地主”)。此外,还分别祭青、黄、赤、白四帝。

汉初制度草创,因袭秦代的很多,对汉代应得五行的哪一德,长期没有定论。汉高祖东击项羽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他即命立黑帝祠,称为“北畤”,按时命人祭祀。据此,汉高祖自认为是直接承周(火德)而得水德。文帝时虽有人上书说汉承秦后,应为土德,改正朔,但当时丞相张苍认为“汉乃水德之时”,提出反对意见。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才正式按土德改制:定历法,以正月为岁首,崇尚黄色,数用五,定官名,协音律。

所谓“五帝”说本来是国家分裂的产物。商、西周国家统一,只有“天”、“上帝”,而没有占据一方的五帝。东周以后诸侯称雄割据,才出现五帝说。秦据西方,为表明自己受天命,曾自称得“金德”,祠白帝;后来也祠青、赤、黄帝,可能与它想吞并四海有关。汉初一度祠黑帝,以受水的自命,后来虽认为受“土德”,但并没有特别强调祠黄帝,而是五帝并祠,这也许与国家已统一有关。汉代皇帝的“郊祀”,就是祭这五帝。

古代的五行、五德、五帝

虽特别指出“黄帝”是“制四方”的,但五帝毕竟是各占一方,以主宰五星者。汉武帝时,在五帝之上又安置了一个更高的统一的天帝,此即“太一”神。 汉武帝时,社会生产已得到恢复发展,由于削弱诸侯王势力,中央集权已相当巩固,在政治上已出现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元光六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政治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二年,方士谬忌奏祠太一方,说:“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明确指出五帝只是“太一”神之“佐”,可见“太一”是至上神。

武帝采纳这个建议,在长安东南郊立祠祭祀,此后又在甘泉设太一祭坛(泰畤)。武帝东到泰山举行封禅仪式,采用的也是“如郊祠太一之礼”。汉武帝以后,汉王朝的祭祀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直到东汉也是如此;只是“太一”已经取得统一的至上神地位,不再称为“太一”,而一般称为“皇天上帝”,与“后土神祇”并祀,并配祀以皇祖。 秦汉的天帝观念和祭天制度一直影响到宋元以后。

明清时代祭天制度大致相同。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以至清代,每年分祭天地于南、北郊,即冬至在圜丘(天坛)祭昊天上帝,以大明(日)、夜明(月)、星辰、太岁(值岁之神)从祀;夏至在方丘(方泽坛、地坛)祭皇地祇,以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从祀。此外,春分时在日坛祭日,秋分时在月坛祭月,并配祀二十八宿、五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