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 保育豬藍耳病與鏈球菌病混合感染,這裡有最好的辦法

學習養殖技術、瞭解最新行情,在線諮詢養殖難題和老師零距離交流,請點擊右上角

關注↗豬大夫在線。

很多豬場保育豬的某個階段會不斷出現突然倒地、抽筋、四肢划水狀以及頭後仰等症狀,本病從臨床上容易被誤診為豬鏈球菌病,經實驗室診斷主要為藍耳病(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徵)與鏈球菌病混合感染。只有從保育豬飼養和環境管理、抑制藍耳病病毒感染等多方面入手,提高豬群免疫力才能有效降低本病的發生。

近年來,筆者與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區的規模豬場進行了交流,發現很多豬場保育豬的某個階段會不斷出現突然倒地、抽筋、四肢划水狀以及頭後仰等症狀,體溫在41℃以上,抗生素治療效果往往不佳。有些育肥專業戶剛購入的15kg左右保育豬也會出現類似病症。這些豬場發病率低的在5%以內,高的可達10%,經實驗室診斷主要為藍耳病與鏈球菌病混合感染。該病的發病率、症狀和死亡率與保育豬群藍耳病抗體S/P值上升幅度存在正相關。筆者多次參與該病診治,發現只有從保育豬飼養和環境管理、抑制藍耳病病毒感染等多方面入手,提高豬群免疫力才能有效降低本病的發生。

1、發病概況

保育豬斷奶後某個時間段會出現突然死亡、突然倒地、四肢划水等症狀。最急性的表現為晚上22:00巡欄時豬隻均未見異常,早上豬已經死在欄內。多數病例表現為突然倒地,抽筋、四肢划水狀、頭頸後仰、眼珠突起等神經症狀,病豬體溫在41℃以上,甚至有的體溫可達43℃(圖1)。若預防措施不及時,與病豬同欄的豬隻會陸續出現類似病例,並逐步傳染給同舍其他欄豬隻,呈現明顯流行性。不同豬場發病日齡和發病率存在差異,多數豬場發病日齡在40~70日齡(斷奶後2周左右開始),少數豬場發病日齡在60~90日齡。發病率低的在5%以內,高的可達10%。

保育豬藍耳病與鏈球菌病混合感染,這裡有最好的辦法

圖1 病豬突然倒地,四肢划水,頭頸後仰,眼珠突起

2、解剖病變

解剖病死豬或瀕死豬,可見心包積液,肺淤血水腫,胸腔有大量黃色液體,有時可見纖維素性滲出,肝臟、脾臟腫大,全身淋巴結腫大、出血,腦膜充血、腦脊液增多。

3、實驗室檢測

解剖此類病豬,無菌取腦、肺臟送華中農業大學、江西農業大學等高校疾病診斷實驗室檢測,通過RT-PCR檢測為82.6%(19/23)病料藍耳病病毒陽性,通過PCR檢測為8.7%(2/23) 病料圓環病毒陽性。這些病料做細菌培養,69.5%(16/23)病料培養後鑑定為豬鏈球菌(培養出鏈球菌的病料全部為藍耳病病毒陽性),13.0%(3/23)的病料培養後鑑定為豬副嗜血桿菌(培養出豬副嗜血桿菌的病料都能培養出鏈球菌)。

4、診斷

本病發病初期表現為病豬急性死亡,往往前一天晚上未見任何症狀,次日早晨已死亡,病豬體溫升高到41℃以上,有的甚至達到43℃,符合敗血型鏈球菌特徵。病豬突然倒地,抽筋、四肢划水狀、頭頸後仰、眼珠突起等神經症狀,符合腦炎型鏈球菌特徵。通過病豬腦、肺臟細菌培養也能分離到豬鏈球菌,所以本病容易誤診為豬鏈球菌病。但在所有分離到豬鏈球菌病料中都能檢測出藍耳病病毒,因此本病主要為藍耳病與鏈球菌混合感染所致,國內亦有多篇論文報道類似病例。國外獸醫專家研究表明感染美洲型藍耳病病毒可以明顯增加豬群對豬鏈球菌的易感性。

筆者通過對豬群發病前(30~40日齡)和發病後(60~90日齡)的藍耳病抗體平均S/P監測發現,豬群發病後比發病前平均S/P值上升幅度在2.0以內,與保育豬群本病發病率存在正相關。S/P值上升幅度在0.6以下的,保育階段發病率在5%以內;S/P值上升幅度在0.6~1.2的,保育階段本病發病率在5%~10%。而S/P值上升幅度在2.0以上的,保育豬往往斷奶數日就出現藍耳病症狀,表現為豬群體性體溫升高,堆積、顫抖,被毛粗亂,腹式呼吸,關節腫脹,耳、鼻、腹部以及四肢多處皮膚髮紺等症狀,發病率可達50%以上,這些病豬主要在病程後期表現出神經症狀,但很少出現豬隻突然死亡。筆者發現豬舍內氨氣濃度高和粉塵多是本病重要誘因,本病發病率高的豬群往往斷奶後前2周採食量低。

5、防控措施

本病治療藥物主要針對鏈球菌,出現神經症狀的病豬肌肉注射給藥治癒率低,但是每天2次通過前肢靜脈給藥,治癒率可達80%左右。治療過程中每天給病豬喂水2次以上,會主動咽水的病豬就可以飼餵水泡飼料,一般能恢復吞嚥功能的病豬就能康復。

如果同一欄中的保育豬不在同一天有2頭出現突然死亡或倒地,這個欄剩下的豬隻應全部注射1次頭孢噻呋。如同一欄中的保育豬在同一天有2頭出現突然死亡或倒地,這個欄連同左右相鄰欄全部豬隻注射1次頭孢噻呋。同時該單元保育豬每噸飼料添加10%複方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2~3kg,使用3~5d,能快速控制病情,但停藥後很可能再次出現類似病例。

5.2 豬舍環境控制

改善豬舍空氣質量能明顯降低本病的發生,冬季豬舍內氨氣濃度比較高,開窗換氣又會導致豬舍內溫度過低。要解決這個矛盾,可在漏縫地板下修建地溝,冬季開啟地溝風機,將豬舍氨氣從豬欄地平下慢慢吸走,既可降低豬舍氨氣濃度又不至於舍內溫度過低。沒有修建地溝的豬場,可以在豬欄2.3~2.5m的高度懸掛直徑30cm的PVC管,管子一端用塑料布縫製管道連接舍外小風機,另一端封閉,管子每隔1m朝屋頂方向開一個直徑為5cm的孔。冬天用小風機經管道給豬舍內鼓風,進氣經管道上的開孔從豬舍屋頂進入自然下落,冷空氣降落過程與上升的熱空氣進行熱量交換,既達到換氣目的又不至於使冷空氣直接吹到豬體而著涼。每年9月到次年4月豬舍內用塑料小桶裝0.5~1kg冰醋酸,每隔幾米吊掛一隻,任其自然揮發,吊掛數量以整個豬舍能聞到淡淡酸味為宜,定期往桶內添加冰醋酸保證其揮發,能有效中和豬舍內氨氣,還能預防豬口蹄疫等疾病(圖2)。使用乾溼料槽,飼餵顆粒飼料可以有效減少豬舍內粉塵,降低本病發病率。

保育豬藍耳病與鏈球菌病混合感染,這裡有最好的辦法

圖2 豬舍掛冰醋酸

5.3 提高保育豬斷奶後前2周採食量

提高保育豬斷奶後前2周採食量,提高豬群營養攝入,增強豬群免疫力。乳豬出生7日齡開始每天添加教槽料4次以上,保證每頭乳豬24日齡斷奶前累計採食教槽料500g以上,讓它們儘快適應固態飼料。另外保育豬斷奶後10d內不採用自由採食方式飼餵,應採用地面或料盤分餐飼餵,每天飼餵4餐,利於培養保育豬對固態飼料採食習慣。斷奶後10d內不能進行分餐飼餵的豬場,除了正常飼餵乾料外,每天2次用60℃溫水(水和料的比例為2:1)加入教槽料並不停攪拌,待水溫降到40℃時用料盤給保育豬飼餵,每次飼餵量以該欄保育豬10~15min採食乾淨為準。額外添加水泡料能明顯增加豬隻斷奶後前兩週採食量,豬群幾乎不會因為採食不足而出現弱豬。保育豬進行自由採食,每個採食位供應不超過5頭豬利於保育豬採食到足夠飼料。

5.4 抑制藍耳病病毒感染

未接種藍耳病弱毒疫苗且豬群發病後比發病前藍耳病抗體平均S/P值上升幅度不超過2.0的豬場,可以往斷奶豬群飼料中添加泰萬菌素或替米考星飼餵10~15d,能降低發病率。已經接種藍耳病弱毒疫苗的豬場,可以調整豬群疫苗接種時間來提高疫苗保護率。發病日齡在40~70日齡的豬場,疫苗接種可以安排在10~15日齡;發病日齡在60~90日齡的豬場,疫苗接種可以安排在40日齡。

5.5 鏈球菌疫苗免疫

15~21日齡的豬接種鏈球菌病疫苗能降低本病發生,但不同豬場使用鏈球菌病疫苗效果差異很大,可能與豬場流行的鏈球菌株血清型和毒力不同以及藍耳病病毒感染強度差異有關。

6、小結

本病從臨床上容易被誤診為豬鏈球菌病,給病豬使用頭孢噻呋、阿莫西林等藥物能暫時控制病情,但是停止用藥後3~5d可能再次出現類似病例。於是豬場乾脆每批保育豬一到發病日齡就用β-內酰胺類藥物添加到飼料中,添加3~5d停藥5d再次添加藥物,如此反覆1個月。此方法對於藍耳病病毒感染比較強、環境較差或者飼養管理不到位的豬場收效甚微,且反覆往飼料中添加藥物不僅操作麻煩、增加藥物成本,更可能促使耐藥菌株產生。

鏈球菌分佈廣泛,常以共棲菌和致病菌的方式存在於大多數健康的哺乳動物體內,也存在於人體內。這些鏈球菌有的有利於動物和人類,但有相當一部分有致病作用,但是致病作用一般要在多種誘因共同作用下才能發生。豬鏈球菌2型是人的機會致病菌,與生豬接觸的人易通過傷口感染,引起人腦膜炎、敗血症、心內膜炎,並可死亡。2005年,四川省生豬暴發2型豬鏈球菌病並感染200多人,最終導致38人死亡。目前我國多數區域豬鏈球菌分離株均以2型為主,因此降低保育豬鏈球菌病的發生對公共衛生有積極意義。本病臨床表現是鏈球菌病,實質卻是鏈球菌病與藍耳病混合感染,若飼養管理不當會加重鏈球菌感染,表現為保育豬群鏈球菌病反覆發生。做好保育豬飼養管理,改善豬舍環境,通過定期監測豬群藍耳病抗體S/P值變化並採取相應措施,才可減少保育豬鏈球菌感染率。

(本文發表於2019年1期《今日養豬業》雜誌;作者:張貽傳,華農恆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 豔,江西農業工程職業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