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概況

西安市閻良區位於古城西安東北部,距市中心50公里,總面積244平方公里。東與渭南市臨渭區接壤、西與咸陽市三原縣毗鄰、北依荊山塬與渭南市富平縣緊鄰、南以清河為界與西安市臨潼區相望,地處渭北地區中心位置。轄2個鎮,5個街道辦事處,2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80個行政村,593個村民小組。閻良區常住人口28萬人,其中在城區居住和生活的居民約10萬人。閻良區航空工業發達,是集飛機設計、製造、鑑定、試飛、教學、研究於一體的著名中國航空城。

歷史沿革

春秋時,晉在境內設櫟邑,秦景公十五年(前562年),秦奪晉地,仍設櫟邑。

戰國時,秦獻公二年(前383),修築櫟陽城(今武屯鄉境內),自雍(今鳳翔縣)遷國都於櫟陽。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由櫟陽遷都咸陽。秦漢之際,漢王劉邦元年(前206年),項羽三分關中,封章邯為雍王,董翳為翟王,司馬欣為塞王,是為三秦,塞王領咸陽以東至黃河地,設都城於櫟陽。漢高帝五年(前202年),劉邦暫立國都於櫟陽,七年(前200年)遷都於長安。

秦獻公十一年(前374年),設立櫟陽縣,縣隨都名,為境內最早的縣級建置。縣治同櫟陽都城,轄地約今閻良區和臨潼縣渭河北一帶。秦代,設內史轄京畿各縣,櫟陽縣歸內史。

漢高帝十年(前197年),劉邦葬父於櫟陽北塬(今荊山塬),稱其陵為萬年陵,即在櫟陽城中設萬年縣以奉陵寢,與櫟陽兩縣同城共治,轄地約今閻良區西部和臨潼縣西北部。西漢櫟陽、萬年屬左馮翊。

新莽之年(9年),改萬年縣為異赤縣,改櫟陽縣為師亭縣,更始元年(23年),又恢復兩縣原名,縣治和轄地未變。

東漢建武元年(25年),撤銷櫟陽縣,轄地劃歸萬年縣,萬年縣轄區擴大為今閻良區全境和臨潼縣渭河北一帶,仍隸屬左馮翊。

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年),萬年縣改屬京兆郡,縣治、轄地依舊。

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分萬年縣東南地設鄣縣(今交口鎮附近)。北魏景明元年(500年),分萬年縣北部置廣陽縣(今櫟陽鎮)。北周明帝二年(558年),撤萬年、鄣縣,併入廣陽縣,縣治移至舊萬年縣,在今武屯鄉境內。廣陽縣轄地為今閻良區和臨潼縣渭河以北西部。南北朝時,萬年縣屬馮翊郡,廣陽縣屬左馮翊。

隋仁壽元年(601年),因避太子楊廣名諱,改廣陽縣為萬年縣,轄地依舊,隸屬京兆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將萬年縣改為櫟陽縣,縣治遷至今櫟陽鎮,同時分縣屬東部設平陵縣。武德二年(619年),改平陵縣為粟邑縣,縣治在今康橋鄉粟邑廟附近,轄地約今閻良區。貞觀八年(634年),撤粟邑縣,併入櫟陽縣。唐武德年間,櫟陽縣、平陵縣、粟邑縣均屬雍州,武則天天授二年(691年)改屬鴻州。武則天大足元年(701年),鴻州並廢,櫟陽屬華州。五代、宋、金各代,櫟陽縣隸屬京兆府。

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今閻良區轄地隨櫟陽縣併入臨潼縣。此後,歷經元、明、清、民國時期,到建國後至1966年8月建區前,今閻良區轄地均屬臨潼縣。

明萬曆初,在境內關山鎮設撫民廳;清嘉慶元年(1796年),設縣丞署;民國2年(1913年),設縣佐署;民國8年(1919年),在關山鎮設臨潼分縣,管理臨潼縣渭河以北各鎮事務。

1949年5月5日,今閻良全境解放,境地仍屬臨潼縣管轄,設關山、武屯、康橋、閻良4個行政區。1950年調整區劃,設臨潼縣第八、九兩個區(關山、閻良)。1956年合作化時期,設1區6鄉。1958年公社化時,設1個大公社9個管理區。1961年,公社範圍劃小,境內設立閻良、關山、康橋、武屯、北屯、振興6個公社。1964年,撤銷閻良公社,成立閻良鎮。1966年6月2日,國務院電覆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同意將臨潼縣所屬閻良鎮劃歸西安市領導,成為一個市轄區。6月24日,陝西省人民委員會發出通知:從8月1日起,按新的領導關係和隸屬關係開展工作。至此,西安市閻良區成立。1966年11月26日,陝西省人民委員會批准,閻良區改名為東紅區。1972年4月24日,陝西省革命委員會批准,東紅區複名閻良區。1995年6月16日,省編制委員會批覆閻良區行政級別為副廳級。[1]

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概況

西安市閻良區

地理環境

區域位置

閻良區位於關中中部偏東,介於北緯34°35′11″~34°44′37″,東經109°08′54″~109°25′37″之間。東與渭南市相鄰;西與三原縣接壤;南以清河為界,與臨潼區相望;北倚荊山塬,與富平縣毗連。南北寬約12公里,東西長約25公里。閻良區平面輪廓略呈東西長方形,轄境面積244.4平方公里。

自然氣候

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概況

閻良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

閻良區境位於中緯度內陸地帶,南受秦嶺山脈影響,故屬大陸性溫帶半乾旱、半溼潤氣候區。閻良區境氣溫北低南高,東西差異不大。氣溫季變化比較明顯,呈春暖、夏熱、秋涼、冬寒的特點。氣溫日變化是白天溫度高、夜間溫度低。一般最高溫度出現在13時至15時,最低溫度出現在日出前,春、秋兩季為6時,夏季為5時,冬季為7時。年平均氣溫13.6℃。每年7月最熱,平均36.9℃。1月最冷,平均-1.2℃。1949至1995年46年中,年極端最高日氣溫是1966年6月21日的41.9℃,年極端最低氣溫是1955年1月10日的-20.6℃。區境內受冷暖制約而四季劃分比較明顯:習慣上人們稱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為冬季。全年平均無霜期為215天,霜期一般自10月31日至次年3月27日。閻良區四季乾溼冷暖分明,春季溫和多風,回暖早,升溫快,易出現大風、浮塵、春旱、寒潮降溫天氣;夏季炎熱,氣溫高、日照足,雨量集中兼伏旱;秋季降溫快,較涼爽、溼潤,多連陰雨;冬季寒冷,乾燥、少雨雪。

地質地貌

閻良區地質屬距今約250萬年前至今的第四系地層。巖性為砂卵礫石為主的粗粒沉積和以黃土為主的土狀堆積,以風積、沖積、洪積為主要來源;也有冰川、滑坡重力堆積作用所致。沉積厚度由東南向西北漸增,平均厚度840米。閻良區境內的地貌主要有平原、黃土臺塬兩種基本形態。

資源

閻良區境內主要有3條過境河流,即石川河、清河、葦子河,都發源於渭北山地,由西北向東南流經境內平原區注入渭河,均屬黃河水系。境內自然土壤屬褐土,是我國華北廣大褐土帶向西北的延伸。由於境內農業歷史悠久,在人類長期耕作熟化過程中,特別是在施加土糞堆積覆蓋下,原來的褐土漸漸演變為壚土。地貌類型的差異和水文地質條件不同,耕作歷史的長短形成了境內以壚土為主的還有黃土性土、淤土等土壤類型結構。閻良區土壤面積267788.4畝,佔全區總面積的7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