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5000萬人追捧的“流浪大師”,其實是個“膽小鬼”

5000萬人追捧的“流浪大師”,其實是個“膽小鬼”


5000萬人追捧的“流浪大師”,其實是個“膽小鬼”


5000萬人追捧的“流浪大師”,其實是個“膽小鬼”

最近抖音出了名奇人。

他叫沈巍,本是一名撿垃圾的流浪漢。

但就這麼個外表邋遢的人,竟然飽讀詩經,一開口就是金句頻出。

5000萬人追捧的“流浪大師”,其實是個“膽小鬼”

沈巍一下子火了。

有網友說:

大師在流浪,小丑在殿堂。

也有網友感嘆:

這真是看透人生,大徹大悟之人。

5000萬人追捧的“流浪大師”,其實是個“膽小鬼”

大批網紅追捧他為“流浪大師”,甚至還不惜千里前去拜訪。

5000萬人追捧的“流浪大師”,其實是個“膽小鬼”

沈巍現在一出門,就跟開記者發佈會似的,烏壓壓的一片鏡頭。

5000萬人追捧的“流浪大師”,其實是個“膽小鬼”

因為他現在簡直是千萬網友的“精神偶像”。

以至於只要有他上鏡的作品,幾乎就沒有不紅的。

出於好奇,我也去看了這些作品。

對,確實蠻有才。

可讓我疑惑的是,這位“流浪大師”真是看破紅塵才如此選擇嗎?

依我看,夠嗆。

5000萬人追捧的“流浪大師”,其實是個“膽小鬼”

沈巍早年其實很有追求。

第一,他最初渴望成為國學大師。

沈巍曾說,他原生家庭關係很糟糕,父親控制慾很強,不支持他讀歷史書籍,只安排他讀理科類的書。

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他說:

“學審計專業是我這輩子的遺憾,如果父親不控制我,我一定不會選這個專業,而選擇文學系。”

“這輩子,沒有做自己想做的事,真是太遺憾。”

第二,他也渴望仕途。

沈巍最佩服的人就是諸葛亮,而他自己也承認,讀書人都渴望出將入相,有一番作為。

他曾經的職業是公務員,也符合這個追求。但後來他又放棄了。

第三,他希望在垃圾分類,也就是衛生環保上作出大貢獻。

這是他最樂於談論的一點。

他也常說:

“我撿垃圾不是因為窮,是因為我這個理念,把我搞的這麼窮。”

5000萬人追捧的“流浪大師”,其實是個“膽小鬼”

沈巍既然如此胸懷壯志,為什麼會退而求次,選擇分量最輕的自我實現方式呢 ?

最直接的回答:

對他而言,國學大師和仕途之路太坎坷。

首先,沈巍性格和外界制度有點格格不入。

從視頻裡也可以看到,沈巍雖然談國學頭頭是道,但問其現實世界的問題,他卻連常人也不及。

5000萬人追捧的“流浪大師”,其實是個“膽小鬼”

比如有人問他,現在90後跳槽很頻繁,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他不知怎麼作答,支支吾吾,便又轉移到了他擅長的歷史話題上。

其次,原生家庭對他的控制,也成了他逃避自我時,一種合理的歸因。

可他確實很愛看書啊,怎麼辦?

既然現實世界不得志,那就放棄夢想,選擇“隱世”,也就是流浪。

這樣既能逃避真實世界,也能從“衛生環保”裡,獲得某種慰藉。

5000萬人追捧的“流浪大師”,其實是個“膽小鬼”

因此我基本可以說,沈巍確實是一個熱愛國學的人,但也是一個自我相當封閉的人。

他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活在孤獨的自我想象世界裡。

用精神分析來說,他就是不敢打破自體的低級自戀。

“自戀”是人的三大本能之一。

這種自戀可解釋為:

我們時時刻刻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自己是好的,是比對方強的。

可自戀也有低級和高級之分。

低級自戀就是,當現實世界和內心世界發生衝突時,他會選擇設立一道屏障,永遠沉浸自己想象出來的孤獨世界裡。

比如沈巍在抖音裡說:

“假如我父親在九泉之下,得知我在不具備讀書的條件下,都成為‘偽大師’,那他會想,當初我就不應該阻止他讀書,那樣說不定他成了真大師。”

5000萬人追捧的“流浪大師”,其實是個“膽小鬼”

“這是我現在經常想到的事情。”

5000萬人追捧的“流浪大師”,其實是個“膽小鬼”

如果你問:那你可以現在付諸行動,往真大師方向努力啊?

他潛意識裡會跳出念頭:不行,萬一沒成功,我就沒法在想象中滿足自戀需求了。

如果你還問:那你渴望仕途,為什麼不繼續當公務員呢?

既然想為環保做貢獻,為什麼不選擇變得富有,然後多僱幾個工人,去進行“垃圾分類”呢?這樣貢獻豈不更大?

恐怕答案還是一樣:現實世界太殘酷了,我不能全力以赴,我要給自己的“想象自戀”留足夠的空間。

5000萬人追捧的“流浪大師”,其實是個“膽小鬼”

坦白說,沈巍不過就是逃避現實,逃避真實的自我慾望罷了。

其選擇人生的方式,或許可以被尊重,但絕不值得推崇。

沈巍也讓我想起了另一個“懷才不遇”的人。

他叫張夢,曾經的高考狀元,北大博士生。

5000萬人追捧的“流浪大師”,其實是個“膽小鬼”

張夢剛畢業那會,去一線城市求過幾次職。

但每次受挫,他不是覺得同事太難相處,就是覺得老闆有眼不識英才。

在外打拼了一兩年,張夢自恃懷才不遇,便歸隱起來。

說是歸隱,也就是回家啃老。

並且,一啃,就18年。

這18年間,他沒投過一份簡歷,沒掙過一分錢,全靠老父親和姐姐養活。

那他天天閒著幹嘛呢?

要麼看書,要麼怨天尤人。

他說:“一般的書我都看不進去,我只看專業的書籍。”

5000萬人追捧的“流浪大師”,其實是個“膽小鬼”

當記者問他,你既然這麼有才,為什麼不去找份工作?

張夢說:“沒辦法,我沒有遇到伯樂,像愛因斯坦就比較幸運。”

張夢很喜歡談過去。

比如北大校園多麼多麼牛逼,自己當年成為狀元時,多麼多麼風光。

5000萬人追捧的“流浪大師”,其實是個“膽小鬼”

而你一旦質疑他為何啃老時,張夢就會理直氣壯說,要不是懷才不遇,我至於如此嗎?

以前我搞不懂“懷才不遇”的人。

現在我明白了。

其實他們在意識層面,很清楚地知道,只要自己夠努力,才華是可以得到施展的。

但他內心太封閉,他不敢“努力”。

因為不努力,他就可以永遠沉浸在“如果我夠努力,其實我也可以”的想象世界裡,並從中獲得自戀滿足。

而一旦直視自我欲求,他就要和現實世界碰撞,他會發現自己原來不是那麼“神”——於是,他“低級自戀”會受挫,內心會崩塌。

所以,他們的生命形如枯槁。

外面世界那麼精彩,他們卻只敢縮在黑暗的、封閉的想象世界裡,讓自我慢慢凋零。

這種選擇,看似看破紅塵,實為逃避現實。

所以,不要再吹鼓“流浪大師”這種人生觀了。

哪有什麼懷才不遇。

哪有什麼小丑在殿堂,大師在流浪。

那些自我封閉的人,總會有無數種藉口,來合理化自己的怯懦。

因為“看破紅塵”,因為“沒有伯樂”,因為種種看似正確,其實荒誕無比的理由。

每個人都有自戀,每個人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

但請你鼓起勇氣,把自戀的動力,投注在真實世界裡。

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你會重重受挫,你會一遍又一遍地懷疑自己,否定自己。

你內心會不斷地重複體驗失控感、崩塌感、瓦解感。

但只要你堅持下去,不論實現目標與否,你都會收穫一份超級強的自戀滿足感——那是在戰勝種種恐懼後,對一切未知事物的從容與自信。


5000萬人追捧的“流浪大師”,其實是個“膽小鬼”


5000萬人追捧的“流浪大師”,其實是個“膽小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