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 聽我說,你的女兒可以嫁給一個沒有保險的家庭

保險生活雜誌在總第53期刊發了一篇名為《我的女兒,絕不能嫁給一個沒有保險的家庭》的文章,文中兩位父親在討論娶兒媳婦和嫁閨女的話題,兩個人一致的共識是,未來的親家一定要有保險,否則的話絕對不允許自己的兒女嫁娶。一經出版,這篇文章就立馬刷爆了朋友圈。按說文章的作者未必就是保險從業人員,也未必是等著娶兒媳婦和嫁閨女的父親,那為什麼這篇文章會具備這麼強大的傳播能力呢?

聽我說,你的女兒可以嫁給一個沒有保險的家庭

我覺得這篇文章之所以能夠快速而且大範圍傳播,是因為它的觀點和內容戳中了人們的痛點,而且是戳中了兩個群體的痛點:第一個群體的痛點,是家裡有大齡適婚青年的群體,面臨找不到對象的痛點。眾所周知由於男女比例失衡,造成我們的社會短時間內出現了娶妻慌,因此只要家裡有大齡適婚青年的家人,對於男婚女嫁這類的話題格外的敏感,一旦遇到非得弄出個究竟來不可。就像這個話題,相信很多人在打開它之前都在心裡盤算,男婚女嫁難道還跟保險有關?我們家的孩子遲遲沒有嫁出去,難道有人走漏了我們家沒有買保險這件事?

聽我說,你的女兒可以嫁給一個沒有保險的家庭

第二個群體的痛點,是銷售保險的業務員,沒有宣傳保險的內容和題材的痛點。他們心裡都很清楚,人們對於廣告式的推銷,已經非常反感了,但是短時間又找不到更好的辦法。突然朋友圈出現了這樣一篇替保險站臺搖旗的好文章,言辭懇切,道理淺顯,既語重心長又飽含期待,絕對是藉機轉發宣傳保險的絕佳素材,所以除了上面提到的群體在瘋傳以外,還有保險從業人員也參與了轉發的群體。

聽我說,你的女兒可以嫁給一個沒有保險的家庭

單從寫文章的標準來考量它,不管是標題還是立意,不管是句式還是修辭,都處理得非常不錯。但是如果從參考價值或者啟發性上來講,並不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單純從有沒有保險來衡量一個家庭的綜合實力是非常片面的,更重要的是男婚女嫁的基礎首先應該是感情,感情成熟的基礎上再來考量其他因素,如果發現某些比較重視的因素不具備的話,完全可以立即增加或者豐富,就拿保險來說,是可以隨時購買或者投保的。所以,聽說我,你的女兒可以嫁給一個沒有保險的家庭。

聽我說,你的女兒可以嫁給一個沒有保險的家庭

首先,保險雖然重要,但是它並不是家庭資產的唯一表現形式。也就是說很多有錢的富豪,並不見得他們會購買很多的保險,也許在他們看來,如果把資金過多地配置到保險產品中,會影響資產的增值,因此他們更願意把資金配置到收益更高的領域裡面去。假如你的孩子和富豪的孩子從小青梅竹馬,或者一見鍾情,你難道會因為他們家沒有購買保險或者沒有購買足額的保險,而反對這門親事?甚至要求他們家必須購買完一定數額或者保額的保險,再允許孩子來往?想象都覺得好笑,更不要說去做了。

聽我說,你的女兒可以嫁給一個沒有保險的家庭

其次,如果真的擔心自己和孩子未來因為缺乏保障而遭受風險的傷害,可以在自己經濟能力允許的情況下,先給自己和孩子進行一些基本的風險規劃,等到孩子成家以後,再引導孩子進行這方面的規劃,併購買足額的保險產品。任何事情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包括人和人之間的感情,包括購買保險這件事。所以與其程式化地認為別人應該一步到位把事情做好,反倒不如從自身出發,以自己的實戰經驗給孩子正確的引導,讓孩子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真正具備風險管理的意識和能力,這比對方家庭提前購買了多少保險都更重要,畢竟給孩子魚,不如教會他們打漁的技術。

聽我說,你的女兒可以嫁給一個沒有保險的家庭

再次,為人父母要全面考量對方家庭,不要只停留在購買了多少保險上面。考量一個家庭,要更多地從家風家貌、工作能力、為人處理、鄰里關係等這些涉及人主觀能動性的方面來考量,畢竟這些特質,才是決定一個家庭是否美滿幸福、和睦友好的重要因素,而至於保險,只能說是一個規劃風險的工具,風險意識高的人可能投保會多一點,風險意識低的人可能投保的會少一點,這僅僅是一個過程而已,並不是說他一輩子就投保這些,並且隨著家庭責任和經濟實力的增加,他們未來一定會逐步增加購買保險的支出。眼前他們是否購買了保險,只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結果。

聽我說,你的女兒可以嫁給一個沒有保險的家庭

你的女兒,真的可以嫁給一個沒有保險的家庭,畢竟在婚姻的世界裡感情至上。至於保險,只要有需要隨時可以投保,沒有必要糾結不放,你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