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 新媒體管理運用八大“痛點”

新媒體管理運用八大“痛點”

1、信息甄別;

新媒體作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其虛擬性、交互性、匿名性、開放性等特性,導致社會事件在傳播上的矛盾對立。網上行為理性與非理性傾向相互交織,形成了多種輿論雜合形態。由於新媒體的技術特性,目前發佈信息不需經過嚴格的審核與核實,這就導致通過網絡傳播的消息內容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公眾面對網絡上大量的輿情信息感到困惑、迷惘,造成人們是非觀念模糊,輿論導向的控制力減弱,給輿論引導工作增添了難度。

2、利益訴求;

在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在各種社會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多元化的利益群體會不可避免地相互競爭和衝突。同時,由於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社會組織形式的多樣化,導致人們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各種利益訴求和在深化改革的進程中產生的一些問題、矛盾糾纏在一起,社會管理者對敏感問題處置稍有不當,就有可能通過網絡等新媒體造成大範圍的負面影響。

3、社會情緒;

輿情事件傳播的速度、規模和方式,不僅取決於事件的社會背景和性質,還與網民群體的認知態度、價值觀念、社會心理密切相關。政府部門對社會情緒的安撫和正面回應,已經成為政府引導輿論,有效進行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在一些公共事件中,部分群體本來就對社會或單位存在著對抗情緒,他們通過網絡發佈的偏激、情緒化甚至是煽動性的言論很容易受到關注,引起眾多有關因素的捲入,使社會輿情複雜並且難以控制,成為輿論關注的難點,引導處置難度加大。

4、治理理念;

相對開放的輿論格局,使各級黨委、政府面臨較之以前更為嚴峻的考驗。在一些地方,一些黨員領導幹部面對輿論格局的新變化,顯得很不適應,輿論引導能力明顯不足,凸顯出執政能力中的“短板”。有些地方政府習慣用排斥社會參與的權力機制,來解決各種錯綜複雜的社會矛盾,政府公共治理的理念和技巧還嚴重滯後。在輿情演變的過程中,各種價值理念、思想意識、道德觀念自由自主、快速無序傳播,不僅造成輿論溯源困難,還導致網絡事件的變異,給社會管理帶來極大的困擾。

5、引導方法;

面對各類突發事件,一些社會管理者滿足於立竿見影的治標功夫,疏於或懶於從治本方面進行“活血化瘀”的疏導,在化解各種顯性或隱性的不穩定因素方面存在本末倒置現象。部分領導輿情意識和能力欠缺,對社會輿論中的民聲、民意、民智缺乏應有的尊重和敬畏,滿足於對公眾進行生硬的灌輸式傳播。以什麼標準對近年來網絡突發事件進行性質界定,如何從整體上把握網絡突發事件產生機制及傳播模式,如何正確地、有效地引領社會輿論,變得難度更大。

6、聯動機制;

伴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輿論環境發生了質的變化,公眾不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成為多元信息的製造者與參與者,話語權和發佈權的下移使受眾也具備了自我議程設置的能力。部分領導在如何構建中央與地方、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聯動機制方面思維僵化,對媒體聯動機制缺乏全面的、辯證的認知,不知道怎樣把握網絡監督的“度”,也不清楚如何把握輿論引導、情緒疏導的時機和火候,在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和發揮新媒體監督功能、作用之間搖擺不定。

7、意識形態;

新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價值觀的主導作用,反映到社會心理層面,就是人們排斥和懷疑正統思想觀念和主流意識形態,表現出反傳統、反主流、反權威的價值取向。新媒體以其特有的信息“阻隔”功能和強大的網絡語境顛覆性,嚴峻考驗著我國意識形態的控制力。

8、政府公信力;

政府的公信力和民眾的互信度,是社會健康運行和良性發展的重要資本,這種資本需要長期的互動才能累積起來。與傳統媒介生態下的輿論監督不同,網絡輿論生態因新媒體的存在而使地方政府的“公關管控”存在巨大的風險,突發事件因危及到民眾切身利益,普遍會帶來輿論的負面反饋,進而推動民眾與政府“不自覺對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