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秋天到了,除了給自己身體防燥,還要清潤補益,免的冬天落下病

不知不覺下了幾場雨之後,早上沒有那般的溫熱了,忽然仔細一想,秋天到了。時間可是真快呀,感慨的同時還是要向朋友們講解講解秋季的一些養生之道。在《黃帝內經》中講陽明位居中焦,溫熱之邪由上焦肺向下順傳中焦,會傷脾胃之正氣,如果秋季不注意養生,則會導致溼熱由肺傳至中焦而傷脾胃,所以要注意順應時節做好養生工作,避免為溼熱產生創造條件。

秋天到了,除了給自己身體防燥,還要清潤補益,免的冬天落下病

立秋之後,傳統意義上的秋天已經來臨了,但是天氣依然炎熱,加之時有陰雨綿綿,溼氣較重,天氣仍然以溼熱並重為特點,所以養生還要遵循暑夏以防溼熱傷身為主。到了中秋,天氣逐漸變涼,燥邪逐漸襲來,這時人們就要開始滋陰潤燥了。

自然界中,傷人身體的有六種邪氣,如風寒暑溼燥火等,這六種邪氣都是致病因素,也可以互相轉化,傷人身體。

所以為了防治溼熱,秋季防燥也需要小心進行。

秋天到了,除了給自己身體防燥,還要清潤補益,免的冬天落下病

燥邪傷肺,肺之正氣被傷,必將易導致受外邪侵襲。由於秋天來臨之前,暑夏剛過,人的身體裡還殘留有不少溼熱邪氣,如果此時不注意潤燥養肺,肺很容易被體內的溼熱之邪傳導引發疾病,甚至造成肺溼熱。而溼熱是由上焦傳導至中焦,繼而傳導至下焦的,所以秋季如果不注意養肺,也是易導致身體溼熱的。所以秋季要順應時節來養生,並注意防治溼熱。

“燥者潤之”

《黃帝內經·素問經·至真要大論》中的講潤燥就是“燥者潤之”。潤澡的方法很多,比如多飲水,吃一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如梨、百合、銀耳、石榴、甘蔗、蘿蔔等。但是還要注意防溼火的產生。那些潤燥但易生溼的食物就不要多吃了。或者在潤燥的同時,增加一些化溼清熱的食物,對健康有益。

養肺

《黃帝內經·靈樞經·百病始生》中說“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所以多找些方法來養肺,吃養肺的食物,注意主動咳嗽,主動循經按摩肺經來養肺……這些方法都是很有益的養肺辦法,這裡不一一細述,可以參考我們相關章節的內容。

秋天到了,除了給自己身體防燥,還要清潤補益,免的冬天落下病

借用一些藥材來養生

秋季養生也可以適當選擇中藥材來入伍美食滋補,比如可以選用桑葉、桑白皮、太子參、西洋參等,或採用清燥益氣生津配方;還可選用百合、沙參、蜂蜜、麥冬、生地,玉竹玄參、白芍、天花粉、瓜蔞皮、萊菔子等;還可以選用黃芪、黨參、人參、白朮、山藥、蓮子、大棗、核桃仁、白果等。但注意一定要多樣選擇,適量選擇,不要過度單一選擇,長時間服用。這樣秋季養生能把陰陽之氣養平衡了,人體正氣也就不虛了,諸多外邪也就不會再侵害人體了。

總之,秋天補益一定要遵循本季節的養生理念,同時在補益時,要注意別因滋陰潤燥而補益過頭,又產生溼熱邪剋制身體正氣,或是導致補益不當,氣血失衡,為溼熱襲身創造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