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電子躍遷到基態後就不能在躍遷到原子核,和質子結合呢?

閒吃螺蛋操心


萬能的民科解決你一切疑問。

玻色子之間就像水和酒精,能夠混溶;費米子之間就像橡膠和鋼珠,有各自的領域。質子和電子屬於費米子,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即使它們粘在一起,也無法融入對方。

要想使質子和電子融合,有兩個手段。一、改變它們的自旋,使它們(或其中之一)變成玻色子,相當於使橡膠融化。二、暴力壓迫,使電子在強大壓力下擠入質子。中子星的形成就是這個原理,就像鋼珠被錘進橡膠。


民科尖兵


看題目背景,你有深思:現代理論不自洽很浮躁。你預感一定要別開生面。可突破口與切入點在哪呢?我先講一個問題邏輯鏈。

問1:手掌摩擦桌面,為什麼會發熱?你回答:電子加速運動,根據:T=mv²/3k,電子的v↑,則溫度T↑。是的,你已經很厲害了。

問2:你的手掌接觸到裸電子與裸核子麼?你回答:不可能,乾脆利落,你有可造之材。

問3:那麼你接觸的究竟是什麼?你接觸的是不是實實在在的東西呢?你狐疑:莫非是真空介質?那麼恭喜你,猜對了,這就是突破口!

就憑這一點,就可從根本上推翻相對論與量子論。因為這“兩論”根本不承認有真空介質。

他們斬釘截鐵說:邁克爾遜莫雷實驗早已證否了以太。其實:真空介質,決不是靜止的以太,而是充滿光速自旋而無序震盪的漩渦子。

現在回到本題。已經觸及“統一物理學”,本質上是我的“漩渦場物理學”。得做些鋪墊。

電子、質子、中微子、夸克等費米子,是高能密的以光速自旋的漩渦子,總要發散能量,對應的是正質量(m)與高能位(Ep)。

光子、介子、膠子、引力子等玻色子,是低能密的以光速自旋的漩渦子,總要收斂能量,對應的是負質量(m*)與低能位(Ep*)。

根據“濃度擴散”原理,費米子的高能位與周圍的玻色子的低能位,是一種動態抗衡關係。即:m=Σm*,Ep=Ep*。

以氫原子模型為例。1個電子(e)與1個質子(p)構成1個原子(H¹)的動態抗衡系統,因為抗衡,氫原子(氕)是很穩定的。

其中,e是一個動態抗衡的子系統,p也是一個動態抗衡的子系統。e與p合成後,依然是一個動態抗衡的系統。

e和誰抗衡呢?與它周圍的a個真空漩渦子(m')抗衡,正質量=負質量:e=am'。抗衡保證了電子的相對獨立。

p和誰抗衡呢?與它周圍的b個真空漩渦子(m'')抗衡,正質量=負質量:p=bm''。抗衡保證了質子的相對獨立。

e與p組合,抗衡的負質量am'與bm''也會組合或疊加,按一定的能密梯度分佈。

e受am'抗衡,在基級與原子的半徑之間繞旋。p受bm''抗衡,在小很小範圍(≈1fm)震盪。

抗衡電子的漩渦子平均負密度ρ'=m'/V'較小,抗衡質子的漩渦子平均負密度ρ''=m''/V''較大,ρ'與ρ''之間有一個平衡帶,就是第一能級軌道。

下面計算電子與質子的自身參數與抗衡參數。

電子與質子的半徑,按“自旋勢能=電荷勢能”邏輯,有:Ep=mc²=ke²/r,r電子=2.8e-15m,r質子=1.5e-16m。

電子很輕,忽略它對束縛空間負質量的貢獻。氫原子體積:V=4.2R³=4.2×(5.3e-11)³= 6.25e-31m³。氫原子負質量≈質子質量。

已知,基態漩渦子負質量m0=1.26e-39kg,氫原子的漩渦子總數:N=m/m0=1.673e-27/1.26-39=1.3e12個。

氫原子內空間的漩渦子體積:V0=V/N=6.25e-31/1.3e12=4.8e-43m³。氫原子內空間的負密度:ρ*=m0/V0=2600kg/m³。

必須指出:真空介質的負質量,就是被廣義相對論否定的宇宙真空場或暗物質與暗能量。

卡西米爾效應與嚴密推演不行麼?理論本身不可靠,發射“悟空號”衛星就管用麼?


物理新視野


估計你對那些“民科解答”都看過了。現在我可以向你介紹有關的“專業知識”。

其實,不是沒有“核外電子直接與原子核結合”的物理過程發生,確實有這樣的一種“核衰變現象”,被稱為“軌道電子俘獲”,它是原子核突然將一個核外軌道電子“拉入”原子核中,使原子核的“核電荷數”減少“一個”。這被歸於β+衰變過程中,簡稱EC衰變。

例如氬-37,它是一個“純EC衰變核素”,只通過“軌道電子俘獲”衰變為氯-37。在衰變的同時,由於這種氯-37原子的內層電子失去了一個,所以外層電子會立即“躍遷”,而釋放氯的特徵x射線。

科學事實是,這種現象只會發生在“β穩定線”的“β+衰變區”,而不會發生在“穩定同位素”原子的情況。有很多“β+衰變同位素”會通過“軌道電子俘獲”進行衰變的。

如果你想進一步研究,還需要去好好學習《原子核物理》,以及更深的理論知識。當然,從以上的基本科學事實,也許你能夠推論出一些“看法”。


手機用戶58903279720


原因很簡單,電子雲與電子能級躍迀只能是表面都不全的對微觀粒子運動解釋,還有就是引力質量論的定質定態質量論,再有就是質量守恆論,這些理論都是現象貓述的數學模型,要想徹底弄明白,只有從萬物的創生演化機制入手,從根本上理解物質與物體的本質,理解空間與時間。

運動的根本原因是動態的平衡與非平衡機制造成,電子之所以遠離與靠近來回奔騰,並非電子與質子本性,而是有型存在的所謂萬物態與無型存在的空間能量態作用造成。有型的根基來源於無型的動態耦合,有型的本質是無型對立耦合產生的對立平衡互為自旋動態運動,因自旋才顯有型的存在方式。質子的夸克結構本質就是電子的正反自旋間位組合,奔跑的電子受各正反三粒電子的合力形為造成,質子夸克環的六粒電子同時又肩負著轉移來至各方向的能量動態,這樣就會發生自旋方向的不停變動,至使合力達不到統一,才有電子來回奔跑永不重複永不相同的概率存在表面現象,才有能級躍遷所謂原子模型,正是不同合力才有萬物的演化,世界因演化而存在。

用萬物大統一理論根基原理,建立《宇宙動態學》,用動態平衡原理解釋宇宙中的萬物演化也就有理可尋,修正並完善現代各種理論,推進人類的科學文明進程,開拓人類的自然存在根本屬性認知。(本文原創,個人研究結論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