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何评价歼8系列战机?

周兴健


歼8,是中国沈阳飞机工业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设计研制的双发高空高速截击战斗机,是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期的主力战斗机种之一,目前正逐步退役中, 它的位置将被歼十和歼11所取代。歼八在上个世纪末是中国最先进国产战机,担任高空拦截任务,高空高速性能较为突出,但客观而言,综合性能有限,只是一款二代半战机(美标)。


歼8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我国主力战机

歼8的前型是歼7(米格21)战斗机,在歼7的基础上放大设计,装备两台涡喷-7甲发动机,最大速度2.2马赫。歼八相比米格21,加长了机头,以提高空战能力;装备一门23毫米双管机炮,全机共有7个外挂点,可以挂载霹雳2,霹雳5,霹雳8短程空空导弹,以及霹雳11中程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或无制导航弹与火箭弹。


这个性能数据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而言,只能说一般,相比欧美和俄罗斯大批量装备的第三代先进战机,如F16,F-15,米格39和苏27等,歼8在性能上处于明显劣势。更别说美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式开始了隐形战机的测试,面对隐形战机,歼8至少相差了1.5代以上,想要依靠歼8去拦截隐形战机是相当不现实的。

歼8由于极具特色的外形,被西方取名“长须鲸”,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后一种第二代战斗机。但是,歼8真正为世人所知,应该是81192撞机事件。这件事发生于2001年4月1日,当天一架美国海军EP-3型侦察机在中国海南岛附近海域上空侦察飞行,中国海军航空兵派出两架歼8ll战斗机监视拦截,其中一架歼8ll在海南岛东南70海里的中国专属经济区上空与美飞机发生碰撞,导致中国战斗机坠毁,飞行员跳伞下落不明,后被证实死亡。这件事震惊中外,中美迄今对这件事依然存在争议,并未达成共识。但对每一个中国人而言,这一事件都是一个巨大的耻辱,必须铭记在心。


编号为81192的歼8型战机


兵者诡道也


世界四大失败出口军机:歼8ⅡM战斗机名列其中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在世界战绩销售历史上,曾经有4种遭受惨败的战斗机。它们都曾经做过巨大投资,结果却几乎没有卖掉一架。其中之一居然是我军的歼8ⅡM战斗机!听萨沙说一说吧!

扶不起的阿斗:歼8ⅡM

中国军机外售历史上,歼8ⅡM是著名的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九十年代初,歼8ⅡM最初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多用途轻型战斗机,淘汰目前解放军数量众多的老式歼6和歼7。

歼8ⅡM以歼8为基础,可以看做增强版本的超级米格21,性能有着很大的提高。

歼8ⅡM设计之初,立即得到传统米格21和歼7购买国的关注。

伊拉克和伊朗空以及巴基斯坦都纷纷派人来商谈购买问题,而当时歼8ⅡM甚至还没有定型。

对于这些国家的热情,中国方面曾经非常兴奋。

遗憾的是,最终这几个国家纷纷放弃歼购买8ⅡM。

歼8ⅡM和以上三种飞机不同,它之所以失败,关键在于性能。

在歼8ⅡM诞生之前,我军压根就没自行设计过世界一流的战斗机。

第一次吃螃蟹时,有巨大难度实属正常。

歼8ⅡM的关键问题在于雷达和导弹!

国产雷达水平太差,始终存在严重问题,几乎不可用。导弹方面也问题也多多,尤其缺乏可靠的中距离导弹。

无奈之下,我们被迫从俄国购买成熟甲虫雷达和先进导弹。

当时想的很简单:歼8ⅡM本来就来源于俄制米格21战斗机,现在使用买来了同时俄制的装备,只安装调试一下即可使用。

谁知道,哪里是这么简单!

甲虫雷达买回来,光是解决安装后的各种问题,就拖延了长达2年时间。装机后的系统测试和调试时间,也远远超过预期。

直到2000年,歼8ⅡM仍然无法形成战斗力。

此时的歼8ⅡM,已经不具备什么竞争力了。

第一, 歼8ⅡM是二代机,相对三代机有很大劣势。

歼8ⅡM原型为米格21,和美国的F4鬼怪差不多,飞机自身设计和使用材料都已经过时。

相比先进的三代机来说,技术差距明显,连最差的米格29战斗机也远强于歼8ⅡM!

第二, 歼8ⅡM的亮点此时已经成为缺点.

歼8ⅡM采用了俄制雷达、导弹以及部分航电系统,在90年代初期都是比较新式的东西,是它的亮点。

倒霉的是,海湾战争以及一系列战争中米格29的惨败,将这些完全抹杀。

海湾战争表明,米格29的甲虫俄制雷达很烂,连下视能力都不具备。

美国人研究东德的米格29后,认为故障过多,甚至评价它为根本不可用。

而非洲之角的空战中,R27中距离导弹也被证实为很差的东西。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空军都发射众多R27导弹,没有一枚击中对方,最后还是靠近距离导弹甚至机炮进行空战。

自诞生以来,米格29仅仅击落过一架无人机,自己却被击落了几十架。而歼8ⅡM性能尚且不如米格29,那还能用吗?

第三, 定位的失败。

歼8ⅡM价格似乎不算高,售价在1000万美元之内。

关键在于,它的定位却是错的。

就低端战斗机市场来说,歼8ⅡM显然比歼7之类强大数倍,但价格也高了3倍。

能使用歼7的国家,通常都是经济不宽裕的发展中国家,并不需要性能太高的战斗机。

这样一来,1000万美元的价格,让这些国家望而止步。

况且,似乎也没有必要购买属于二代机的歼8ⅡM。

就二代机的米格21、幻影3、F4市场来说,美法俄都有完善的升级方案。

升级以后,这些飞机性能和歼8ⅡM比较接近。

既然如此,何必还要买歼8ⅡM这种不成熟的2代机呢,不如升级好了。

如果作为新式战斗机出售,歼8ⅡM显然不是三代机的对手。

就三代机来说,歼8ⅡM价格比米格29也便宜不了多少,甚至比二手米格29还要贵。就性能上来说,米格29虽烂,毕竟是新式飞机。它的机动性等方面,相对歼8ⅡM仍有压倒性优势。

最终,歼8ⅡM处于一种不高不低不上不下的地位,一架也没有卖掉。

使用过米格29的伊拉克,对歼8ⅡM性能不信任,加上被国际制裁,第一个退出。

急需购买战机的伊朗,分析歼8ⅡM的性能以后,认为和现有美制战斗机相差太远,也随之退出。

就连铁哥们巴基斯坦,也认为装备歼8ⅡM是不合适的。如果装备歼8ⅡM,巴基斯坦就必须同时搞出中国和俄国两套设备的维护体系。这对于技术本来就薄弱的巴国,是不可想象的。

最终,巴基斯坦坚持枭龙计划,婉拒了歼8ⅡM。

客观来说,歼8ⅡM是我国第一种比较现代化的战机,对我军战斗机总体能力提升有着很大的作用。但就军售来说,歼8ⅡM是失败的,它犯了很多常识性错误。


萨沙


四个字形容:憋屈,坚信。先简单列个时间表吧。

1965年:J-8立项

1979年:J-8II立项

由于当时的要求,空军立项了一种两侧进气机头配置更大型火控雷达的战机,即J-8II

1980年:J-8定型

此时的J-8只是解决了能飞的问题,全天候作战等要求均未达到,所以被称为J-8白

1985年:601所开始五代机预研

1986年:中美两国达成协议,开展和平典范计划,由美国帮助开发电子设备。

1988年:J-8II定型

此时J-8II仍不具备超视距空战能力。

1992年:Su-27来华

1995年:J-8B首次发射中距空空导弹,从此具备了实验性的超视距空战能力。

2000年:J-8F首飞,J-11A服役

2003年:J-8F开始生产,J-10定型

2004年:J-10服役

2006年:J-8F完全成熟,完成1965年时定下的目标。

2007年:总装备部宣布611所的五代机方案中标(J-20)

2011年:J-20试飞

2017年:J-20服役

可以说J-8的发展贯穿了整个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等到92年Su-27来华乃至于后来J-10,J-11服役的时候,J-8的存在还有多么大的意义吗?不见得。但是总不能烂尾啊。当然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看我们无从得知为什么一定要把J-8做出来并服役,也许这就算一种坚持吧。

中国航空工业有一点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很早就为未来做好了打算。试想一下,有哪个国家在一架四代机都还没有的时候就在为五代机的研发做前期准备呢?没有前面这20多年的积累,中航工业的dalao们是不可能做到4年从PPT到原型机,10年从PPT到服役的。美国人的F-22从立项到服役,用了25年。

另外说一下,后期真正成熟的J-8F,性能和某些四代机比已经不差了,综合作战能力接近幻影2000C的水平。


贞观防务


歼8战机从开始研发到现在已经有快60年的历史,是我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在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主力战斗机种之一,目前正逐步退役。



歼8是在米格-21战斗机的基础上研发的,初期的歼8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70年代末期,改良了火控雷达等电子设备,对氧气系统,机舱盖,座椅和组合仪表进行了重新设计,武器系统也进行了改装,成为歼8l,后来又进行了升级,即歼8ll,设置更多的电子设备和更大的火控雷达,虽然看起来好像升级了不少,但实际上,飞机自身的设计和使用材料都已经过时,它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价格上比二手的米格29还贵,所以歼8最后跟鸡肋差不多,从2011年开始退役一部分老旧的歼八战斗机。



歼8在结构上和米格-23相似,采用的是复合材料,机身重量更轻,飞机上所配套的防雷击,防静电火焰喷涂技术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他有两台涡喷-13A双转子发动机,一台变成两台,推力也增加了一倍,但是发动机技术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就是靠数量取胜,非常失败,虽然是提高了飞机的中低空机动性,但是这种用增加发动机的办法提高飞机推动力,毫无意义。



不过即便八爷性能不是最好,但是在那个技术被封锁,援助被切断的年代,它也是保护了一个时代的功臣,所以地位还是无可取代的。


琅琊利剑


歼-8是我国独立开发的第一款战斗机,其主要分为两个型别:歼8I型和歼8II型,其中歼-8I型采用的还是米格-21的气动布局方式,采用机头进气,只是机身加长加大,从而提升了飞机的航程。

而歼-8家族最重要的自然是后续的歼-8II型战斗机。歼-8II型战斗机改为机头两侧进气,这样腾出机头可以安装一部大型雷达,从而具备的超视距作战能力。



目前歼-8家族中最先进的型号配备有我国独立研制的平板缝隙雷达系统,并且可以携带PL-12中距空空导弹进行拦截作战。也可以携带鹰击-91导弹执行对海反舰作战,也可以拆除机炮改为侦察设备舱,从而执行战术侦察作战。而且后期的歼-8战斗机都加装的空中加油系统,可以通过空中加油提升作战半径和飞机载荷。


砺剑堂


歼8,又叫长须鲸,在我国航空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现在仍在役的歼-8D和歼-8F是从歼8B发展而来的,是我国在仿制米格-21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放大的双发型号,且将原准机的头部进气改为两侧进气,彻底解决了进气道假目标的痼疾,歼8与苏霍伊设计的形似神不似的苏-15没什么关系。

因为是轻型飞机直接放大为中型飞机,带来了一个很大问题,那就是机动性的下降,原来的米格-21以小巧玲珑,机动灵活著称,在越战中凭此大显身手,通过空中游击战打得笨重的F-4狼狈不堪,可歼8放大以后,机体的材料强度没有同步提高,机身长度达到19.8米,身为重型战机的苏-27才21.7米,歼-8的机体直径却小于苏-27,大过载机动时身为中型机的歼8,其框架结构承受的应力接近重型的苏-27,没办法只能限制机动过载了,最终它好象只有四五个G,都不如后来的战轰——歼轰-7。

好在机翼方面因三角翼一贯的高强度没出现大问题,所以歼8B的速度达到了2.2马赫,最大升限逾2万米,研制歼8的初衷达到了,中国得到了一架高空高速性能显著强于歼-7的截击机,以拦截当时时常入侵我国领空的高空侦察机和高空突防的轰炸机。

可因为十年动乱的干扰,1969年试飞的歼8迟至1979年才定型,可时代已经变了,随着防空系统的进步,高空突防已被超低空突防取代,迟迟不具备下视下射能力的歼8也失去了用武之地,作为截击机,歼8本身是合格的,但研发环境和子系统的拖累使其几乎沦为鸡肋的境地,直至新世纪,我国带平板缝隙阵列天线的脉冲多普勒雷达成熟后,歼8才得到了望眼欲穿的完全下视下射能力,可距离它定型已逾二十多年,在多用途战机大行其道,象歼8这种用途单一的截击机,早已落后于时代,这从中美撞击事件中很明显的反映了出来,因此其被加速淘汰不可避免,但它的很多技术被移植到了歼10上,如二元三波系进气道。

总之歼8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后进者的追赶之路上,靠修修补补,小打小闹是没有出路的,只能在做好备份,保证有机可用的情况下,依据自身条件,勒紧裤腰带,大胆采用新技术,新设计,另辟蹊径才能有一线希望,舍此,别无他途。


飞帅


“不死老兵☞歼-8战机!”

1、老歼8战斗机的外形修长,机头的大进气口如张开的鲸口,机头下长长的空速杆身向前方,因为这个造型,西方给他起了个绰号“长须鲸”!还挺形象的!

2、中苏关系紧张后,苏联停止了早战斗机方面的技术援助,我们不得不自力更生开始自行开发研制自己的战机。

可是自行开发谈何容易啊,我们只好在仿制米格-21的仿制型歼-7的基础上,升级发展,完成自己的设计。

3、沈阳飞机研究所和飞机制造厂共同开始了艰难的研制之路,1964年开始立项研制,一直到1979年设计定型,历经坎坷的15年!

后来在1985年歼-8I定型,随后的歼-8II定型,一直到2009年最后一款歼-8T首飞,风风雨雨的这几十年,我们不能忘记一位老人--顾诵芬

4、顾诵芬从1964年开研制歼-8开始一直到20多年后的歼-8II定型都是他的总设计师,顾诵芬最好的年龄和青春都给了歼-8,他是“歼-8之父”!

5、我国在科技和工业水平还很落后的时期,竭尽全力的研制的歼-8,在研制的时候已经是落后了,但是作为战机自行研制起步阶段,这已经是很大的成功了!作为过渡型的歼-8属于国际第二代战机,本来计划很短的过渡期,因为研制的艰辛和定型后的一再反复测试、试飞,歼-8到1985年才开始大量生产。

6、到2011年歼-8首批服役机型开始陆续的退役了,算来他服役已经有了25年,这25年里,不管是南疆,还是东海,还是北域,还有西陲歼-8都兢兢业业的为我们守护着疆土,一名勤恳的老兵,虽然自身的性能远不及已经是第四代战机的他国战机,但是英勇的指战员凭借着过硬的本领,和钢铁般的意志一次又一次的护卫着我们的领空安全。

2001年英雄的81192号战机,无畏的用身体抗击了敌人的袭扰。

7、不死老兵的传人一代又一代的继承着歼-8意志和精神相继出世,他们的腾空离不开歼-8这位老兵的贡献,他给后来者留足了研制升空的时间,他给后来者准备了他亲历得到的数据,他为后来者培养了大批的飞行员......

8、歼-8是国人的骄傲,是民族的英雄!老兵不会死!他不会离开我们的!


杜陵闲人


歼-8,人们多称“八爷”,这是中国在上世纪60年代自主研发的国产战斗机,可以说为第一款自主设计,并取得成功的战斗机,它的主要思路为米格-21的双发型号,在弄清米格21的技术为前提,强调高空高速,1969年首飞,历时十年的试飞后,于1979年定型生产。随后又开发歼8-2战机,并在上世纪90年代服役。

歼8的技术水平并不高,可以说一服役就落后了,但通过鹿的研制,中国的战斗机研发工作,实现从仿制向独立研制的过度,

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一步,发挥着是承上启下的作战。

歼8曾长期为我军的主力战机,发挥了着不可缺少的作用,至今尚有不少歼8系列战机处于服役状态,只不过随着使用寿命的消耗,已进入退役期了。目前由于新一代战机的服役,它也已经从制空作战中解脱出来,如今主要作为侦察机使用,以发挥其余热了。

许多人说它性能落后,其实这属于的设计思路问题,强调高空高速,如果从截击机的角度说,它是完全合格,而且相当是不错的,只是与后来的战机走不同的技术路线,也许作为制空型战机不合适,但是作为侦察机却显得相当不错,几乎没有几款战机具备拦截它的能力,尤其是它把速度提高2倍音速,以及2万米的高度时,几乎就是来却说自如了。2017年时,其侦察型甚至在比赛中击败俄军的侦察机。

也许很快,歼8战机很快会从作战部队中退役,演变为一款侦察机,再过数年,也许只能在博物馆中见到它了,但是作为中国战机发展史上最重型号,我们还将有机会提到它。


南国军情


本来关于这个话题我不想说太多,但是我看了下面各位大神的文章,对歼八战机是各种口诛笔伐,我只想说各位大神,你们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想问一下歼八战机的研制是什么年代?是六十年代,60年来我国的喷气式飞机的技术储备有多少?只有来自苏联的米格19和米格21两款,这两款战机是真正成熟的机型,也是我们唯一可以参照的,而也仅仅只是参照,我们并没有第一手的原始技术资料,可以想象我们当初自研歼八战机的难度有多大。

由于我国的底子太薄,歼八战机研制出来以后,各种配套根本不到位,不是我们不想把歼八战机做得更好,而是没有条件,首推航电,当时的我国航电水平,和全世界的差别大得要死,就这样还保证了飞机飞起来,而且能够战斗巡航,这难道不算是很大的成功吗?

当初我国研制歼八战机的时候,就没有想让它高大上,而是能够让他对抗二代战机和一代战机,最主要的是想要完成我们的自主研发,这才是关键。如果没有歼八战机的完全自研,到后来把歼八战机的所有方面全部吃透,我国的战机发展就不可能出现后来的飞跃。

毫不客气的讲,歼八战机的研制,是我国走向航空强国的一个基础,它是一个基石,这样一款为中国后来战机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机型,你们还有什么理由口诛笔伐?



(还请各位大神们,客观的看待我国的装备发展)我是刘辉,一个伪军迷。


愚人时代1972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歼-8Ⅱ竟成了反隐身战机大杀器

歼-8,是沈飞在上世纪60年代研发的双发高空高速截击战斗机,由于早期歼-8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所以沈飞于70年代末开始研制歼-8的全天候型,80年代又开发出歼-8Ⅰ的升级型号歼-8Ⅱ。

歼-8原型机包括歼-8Ⅰ,依然采用传统的机头进气,也即军迷眼中的平头机,由于进气道占据了机头大部分空间,导致无法安装大功率雷达,有时根本就无法安装雷达,所以作战性能非常落后,当代先进的战斗机,都是采用机翼两侧进气,或者采用机腹进气的布局。

歼-8Ⅱ终算是摒弃了传统的机头进气方式,是中国空军第一型采纳机翼两侧进气的战斗机,顿时让国内军迷眼前一亮,所以就送了歼-8Ⅱ“空中美男子”这顶高帽。

由于歼-8Ⅱ是双发高空高速截击战斗机,所以具备了现代大都数战斗机所不具备的“双两”性能,即飞行速度两倍音速,飞行高度两万米,即便是先进的第3代机,一般飞行速度也只有1.5-1.8马赫之间,飞行高度也在1.5-1.8万米之间,很难达到歼-8Ⅱ的“双两”标准。

尽管歼-8Ⅱ具备“双两”标准,高空高速性能优异,特别适合用来担任前线截击机,打击来袭的轰炸机、攻击机等相对慢速的空中目标,但其中低空格斗性能较差,尤其是低速时有失速的风险。

此系歼-8Ⅱ与生俱来的最大短板,是高空高速战斗机的通病,所以随着歼-10、歼-11等高性能战斗机的大量服役,歼8、歼-8Ⅰ都已退出现役,仅保留了为数不多的歼-8Ⅱ改进型还在继续服役。

随着第4代隐身战斗机的服役,雷达反射面积非常低的此型战机,就成了各国空军苦思冥想的作战对象,空中预警机的正式成军,让具备“双两”性能的歼-8Ⅱ高空高速截击机有可能焕发青春,因为第4代战斗机只是隐身性能好,并不是说预警机看不到,只是发现的距离通常会被压缩到很近而已。


歼-8Ⅱ可以伴飞预警机,或预警机发现来袭的隐身战斗机,引导指挥外挂霹雳远程空空导弹的歼-8Ⅱ高空高速截击机起飞前去拦截,凭借高空高速优势,完全可以从2万米高空,对来袭的隐身战斗机,采取居高临下的空空导弹打击。

而面对从2万米高空冲顶打击的歼-8Ⅱ,隐身战斗机却无还手之力,于是,歼-8Ⅱ高空高速截击机就成了一款对付隐身战斗机的大杀器,当然在空中预警机或地面指挥所引导指挥下,只是以前所未曾想到的。

歼-8Ⅱ高空高速截击机所具备打隐身战斗机的条件就是,一必须有预警机或地面指挥所的引导指挥,也即在体系内作战;二是必须有射程100-200公里的霹雳系列远程空空导弹;三是歼-8Ⅱ本身得天独厚的条件,也即2倍飞行速度和2万米飞行高度。

综上,具备“双两”指标的歼-8Ⅱ高空高速截击机,在空军体系作战范围内,竟然成了反隐身战斗机的空中大杀器,这是以前所未曾想到的,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