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再见吧,顺风车

再见吧,顺风车

朋友家住市里,工作单位在机场附近。几个月前,他通过了滴滴顺风车“车主注册”,成为顺风车司机,初衷正是“顺路接单,分摊油费”。这“八字方针”也正是滴滴顺风车申请页面上的广告语。

自从把私家车变成顺风车,朋友每月收入虽然只增加了1千块左右,“刚够汽油钱”,但他觉得“很有趣”,生活也更丰富多彩起来,因为能遇到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乘客。

从事销售工作的他本就善谈,也爱交朋友,往返机场的乘客很多是商务人士,他很容易和人家有共同语言,有的甚至成了微信好友。

我老公在外地工作,很多时间都是一个人开车在路上。有次他随口说起也想注册个顺风车,让我给制止了。因为胆小。倒不是担心他会成为见色忘义歹徒,只是担心他的安全,怕他会承担额外的、不必要的风险,万一你“顺便”拉到的乘客是歹徒呢?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没必要为了千把块钱,担这样的惊受那样的怕承不必要的风险。

现在流行说“初心”。滴滴做顺风车的初心应该是好的。既利用了大量的私家车资源,也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更大的便利,这些年商界流行“双赢”、“共赢”、“三赢”甚至是“多赢”这些词,正常情况下,顺风车正是这种共赢、多赢的产物。

我说“正常情况下”,是滴滴顺风车业务应该有一个假设前提:人与人之间高度信任、社会高度诚信,或者说是实现了共产主义。但在一个社会公德极其败坏的环境里,每个人、每个企业都可能是加害者,也可能是受害者。

假想一下,前两天那个在高铁上“霸座”的博士男如果也注册了顺风车车主,会不会是骚扰女乘客的那个?

从郑州空姐打顺风车被害到近日乐清女孩坐顺风车被杀,相隔才三个月,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这两起恶性事件中,滴滴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

乐清女孩被杀案发生后,滴滴又暂停了顺风车业务,又发布了一条声明:

再见吧,顺风车

说实话,这份声明里,我感受不到企业的丝毫歉意和诚意。难道不应该先道歉吗?难道不应该立即召开记者会新闻发布会全体高管站成一排集体鞠躬弯腰90度以示谢罪请求原谅吗?轻描淡写地免去一个总经理一个客服副总的职务,真是傲慢至极!

继续整改升级、加大投入、加速梳理……”这种官样的虚泛词,实在不是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的企业应该呈现的姿态;“顺风车上线三年多的时间里,有幸服务了十多亿次出行……”让人看到的则是民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一说辞的变种。

难怪滴滴客服在接到案情后会有那样一幅公事公办的面孔。貌似有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标准的SAP作业流程,但透过事件和现象看本质,滴滴患的是“大企业病”,遇到问题逐级上报、没有应急通道。

其价值观、企业文化也都暴露出了严重问题。人们感受不到这是一家以人为本、以乘客为本的企业;滴滴客服人员,跟那些“脸难看、事难办”的某些部门公务人员,也没什么两样。

说回到“顺风车”这款产品,到底是产品设计问题还是滴滴的管理问题?这两个问题都可以借助技术手段、投入人力物力得以完善,但最根本的问题应该是:顺风车,是生存还是死亡?

若顺风车不是“永久下架”, 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当然这不是滴滴的错),在滴滴不改变顺风车除了“顺路接单,分摊油费”以外的所谓社交功能的情况下,无论整改多少次,都不会有好的结果。人们说“事不过三”,如若“顺风车”继续存在,死人的事仍将继续发生,这绝不会是危言耸听。

记忆中,我只打过一次顺风车。因为胆小。那次在阳朔到兴坪古镇,公交实在是不方便。

咨询民宿老板后,我们叫了顺风车拼车。在阳朔看到挂着粤字牌照的顺风车来接,当时心里还嘀咕了一下,后来自己解释两广(广东、广西)相邻,也只好心下释然。

这次乐清顺风车事件后,我留意到凶手驾驶的汽车是川A,便又奇怪,原来顺风车不像出租车是有地域限制的啊?难怪四川的车也可以跑到浙江运营拉客啊?这市场该有多乱啊?多难管啊?

再见吧,顺风车

凶手的车

有个浙江文友发朋友圈说她老公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经常打不到顺风车了,之前他还奇怪:为什么明明那么近的地方都有顺风车等着接单,就是打不到。她老公在外地工作,周五回家有时上午就开始约车,一直等到下午都约不到。

乐清女孩遇害后,他终于明白:很多顺风车司机不是为了挣钱。如果他是女孩,大概也许很可能就很容易打到顺风车了。

所以,分享那么多防范指南和教程又有什么用呢?好累啊,生而为人,既要又要学习鉴别地沟油,识别假冒伪劣,还要具备各种防盗防诈防骗防奸防杀防掳防拐……技能,难怪很难活得开开心心。

没有搭乘,就没有市场,不如跟顺风车说再见吧。再也不见,就没有了伤害。

这不是因噎废食,是保命。

那个做了没几个月顺风车司机的朋友也说“无所谓”,反正也是“搂草打兔子”,毕竟自己是有主业的。滴滴的主业,好像也不应该是顺风车。

再见吧,顺风车

相关文章:

历史文章:

欢迎转发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