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銀行萬億存款“不翼而飛”!我們的錢去哪了?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報告》指出,在中國儲蓄最多的10%家庭,擁有全部儲蓄的75%;另外35%的家庭被稱之為儲蓄較多,他們佔全部的25%。

最後,剩下55%的家庭,他們的儲蓄是多少呢?答案是0。

繼消費增速創下15年新低之後,存款增速也響起警報。今年6月,我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同比增長8.4%,創40年來最低。銀行萬億存款“不翼而飛”,錢都去哪了?



銀行萬億存款“不翼而飛”!我們的錢去哪了?


01

存款增速斷崖式下滑

央行數據顯示,今年6月,我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同比增長8.4%,創40年來最低。4月,全國居民存款大降1.32萬億元,為歷史單月最大降幅。

事實上,從今年2月開始,存款增速已經連續6個月跌破9%。這在過去是難以想象的。

銀行萬億存款“不翼而飛”!我們的錢去哪了?



過去40年,存款增速基本都是兩位數。1996年,存款增速甚至一度高達50%以上,即便是金融危機後的2009年,增速也接近30%。

如今連續半年低於9%,堪稱斷崖式下滑。

作為高儲蓄率國家,中國存款增速一直都在高位運行。高儲蓄,不僅為高投資提供基本支撐,還為防範金融風險提供了堅強後盾。存款增速斷崖式下滑,其問題不可謂不嚴重。

與存款增速的整體下滑相比,居民存款增速下滑更嚴重

從2008年到2018年,短短10年間,居民部門存款增速從18%下滑到7%左右。

銀行萬億存款“不翼而飛”!我們的錢去哪了?


今年以來,部分銀行居民存款餘額甚至出現負增長。

今年一季度,四大行和中資全國性大型銀行個人存款中的儲蓄存款餘額均出現負增長,其中,定期儲蓄存款創下2016年有統計以來的新低。


02

我們的錢到哪去了?

先說明一下,這173萬億存款餘額,既包括居民存款,也包括政府存款、企業存款和非銀金融機構存款。

銀行萬億存款“不翼而飛”!我們的錢去哪了?


所謂政府存款,主要是財政存款及機關團體存款,佔比接近20%。2018年上半年總量高達33.8萬億,而且還在快速增加中。非銀金融機構存款,主要是保險券商基金信託機構存在銀行的錢,這個比例是10%左右。另外兩個大頭,主要是居民存款企業存款


這其中,居民存款增速大幅下滑,成為存款增速下滑的主要拖累。

有人說,存款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存款轉移到理財產品,這只是統計方式的變化,並不意味著居民財富的減少。

但這不是全部。去年以來,在監管新規下,銀行理財規模已經出現小幅下降,但居民存款增速並沒有恢復。

顯然,核心原因在其他地方。

其一,經濟下行壓力加劇,居民收入增速放緩,賺的錢沒有以前多了。

近幾年來,表面上看,人們的收入在增加,但由於受經濟下行趨勢制約,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有所放緩,這是導致居民存款餘額增速放緩的根本原因。

今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3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8.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6%。而去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32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3%。也就是說,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比去年少0.7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部分居民存款,通過稅收和土地財政,變成了政府存款。當居民收入增幅趕不上財政收入增幅時,必然會帶來居民存款增速的下滑。

其二,這一輪的居民加杆杆,掏盡六個錢包,許多人都從存款群體變成了負債群體。

房地產市場消耗了大量居民存款。我國通過銀行貸款買房的家庭有多少呢?大約有2億戶。按照最新統計的中國一個家庭平均人口為3.02人,其實相當於中國有6億人口都是房奴,扣掉家庭成員中的小孩,4億人口都揹負著沉重的房貸壓力。

其三,隨著消費觀念的更新,各種滿足慾望的即時性消費頻率在提高,超前消費、攀比消費和借貸消費增加。

特別是電子商務提供的便捷,“剁手黨”在智能手機上稍微搗鼓搗鼓,網上下單、移動支付,瞬間完成消費,錢也就不斷從銀行流失。

其四,金融脫媒,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的衝擊大。

由於金融脫媒具有期限失衡、供求失衡的特徵,社會融資脫離政府宏觀調控“視線”,橫衝直撞,恣意妄為,在股市和債市興風作浪,會影響宏觀經濟秩序。

同時影子銀行無處不在,貨幣基金、理財產品、保險產品、以各類寶寶理財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與銀行爭寵,搶奪著客戶的存款,居民財富多元化的趨勢非常明顯。繼支付寶之後,餘額寶、易付寶、活期寶、現金寶、收益寶等網上各種理財“神器”紛紛出籠。

互聯網金融穿越時空,衝擊著銀行“嫌貧愛富”的經營理念。效率高、門檻低、種類豐富的理財產品對於年輕的消費群體來說,具有極大的誘惑性,原本被傳統金融拒之門外的閒散資金,現在迅速向互聯網金融聚攏。

此外還有不少的虛假網絡貸款、龐氏騙局乃至非法集資的屢禁不止,對居民存款增長的明顯耗損。

03

銀行的“恐慌”

銀行存款減少,恐慌是必然的,傳統商業銀行都是靠吸儲轉而放貸吃利差,存款增速放緩意味著放貸的“盤子”要縮小,銀行勢必要減少利潤。

但銀行存款增速放緩並不完全是一件壞事,它在一定程度上對加速銀行降槓桿起到催化作用,這也為降低金融業風險創造了條件。

截至2018年4月底,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規模較大,已逾250萬億元,人民幣貸款餘額達126.16萬億元。


要遏制存款“移情別戀”,銀行不能再迷戀高擴張經營行為,要加速調整和優化信貸結構和資產負債結構,將資金投向重點領域,並不斷提高信貸資產運行質量。唯有如此,才能使銀行業的經營始終走在穩定、可持續發展軌道上。

04

一個大問題:加不動的槓桿

2015年時,新增居民存款還高出貸款。但到了2016年和2017年,形勢就完全逆轉。

2016年新增存款5.16萬億,而新增貸款6.33億;2017年更是誇張,新增存款減少到4.6萬億,而貸款卻增加到7.13萬億。


短短三年間,住戶部門存貸款之差就從0.53萬億反轉為-2.53萬億元,缺口越來越大。

居民存款增速一路下滑,而貸款卻一路走高,居民槓桿率快速上揚。

以居民債務/名義GDP來衡量居民槓桿率,從2008年到2010年,居民槓桿率從18%攀升到50%多,翻了兩倍還多。

銀行萬億存款“不翼而飛”!我們的錢去哪了?


雖然這一比例低於發達國家76.1%的平均水平,但已高過新興經濟體39.8%的平均水平。

這還是拿居民債務與GDP相比。考慮到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低於發達國家額現實,更合理額是用居民債務與家庭可支配收入相比,中國家庭部門槓桿率高達110.9%,已經超越美國。

居民收入增速不斷走低,原來的六個錢包被逐漸掏空,而房貸的高負債時刻壓在頭頂,哪裡還有加槓桿的空間?

加不動的槓桿,提不起的消費,正在成為當下經濟的重大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