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社科院楊濤:直面中國經濟“四新挑戰”

社科院楊濤:直面中國經濟“四新挑戰”

社科院楊濤:直面中國經濟“四新挑戰”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朱丹丹 實習記者 孫夢 北京報道

9月1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楊濤在《華夏時報》主辦的“2018 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峰會”上表示,在新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現在雖說有一些亮點但也面臨幾方面的挑戰。

“進入新世紀以來,發展的紅利因素會發現逐漸在弱化。”他解釋稱,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典型的特點即是經濟總量還在增長,但是所有的增速都在下降。這樣一個大的發展過程就是在新的增長過程當中,要發現新紅利是在哪裡。而本輪的週期是2016年到今年,則相比前幾輪的復甦應該說韌性還是比較強,這個韌性的背後,一方面是來自於貨幣金融政策,人為的也是通過一些刺激拉動所謂的復甦上升週期。另外在結構化改革,供給側改革當中工業企業確實有一些改善。再比如消費雖然有問題,但是它的貢獻度也在提升,住房實際上也是仍然起到一定的拉動作用,這是這一小輪復甦當中幾個有韌性的推動作用。

不過,楊濤亦坦言,但同時也是問題,正是由於人口紅利在弱化,最終消費在增長過程當中大家還遇到了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的問題,工業利潤的改善沒有實質的拉動投資快速的結構性變化與增長,所以使得在新的情況下,大家的擔憂實際上是在上升。如果說通過去槓桿、穩槓桿這樣貨幣金融政策的調整,短期內仍然有可能人為的再拉長一點這樣的所謂經濟上行週期。但若不從根本上解決相關一些矛盾,不找到新的亮點的話,那麼很有可能最後就會用一場適度的所謂危機來解決原有經濟發展當中的不平衡,因為危機本身實際上就是一個資源重新平衡的過程。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未來哪幾個方面真正是大家關注的重點?

楊濤表示,“新經濟、新金融、新制度、新開放,我們都在談新,但是如何真正把握住這樣新的方面,那是有可能未來擺脫危機重要的著力點。” 在談到新經濟的時候,無非是從生產跟消費作為兩個重要的節點。可以發現,伴隨著技術的不斷演進,原有的生產和增長方式確實在面臨一些重構。新經濟時代整個的產業組織模式都在發生一些變化,社會組織方式,產業組織方式分工模式在發生一些變化,只有適應這些變化的趨勢才能夠是真正符合未來新經濟生產方式重組的大趨勢,個人覺得這是面臨的重大挑戰。

“如何真正利用技術來引導生產的改善,這是未來最重要的一個方向,它不僅僅是做幾個芯片的問題,而是說整個生產組織方式要充分轉向技術拉動。”他進一步指出。

除了新經濟之外,近年來,新金融也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新金融的概念跟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都混在一起。”楊濤表示,為什麼有金融科技的需求?就是因為在現實當中有大量的痛點,無論是在信息不對稱,在風險定價,在成本,在效率各個方面,由於有問題所以才湧現出新技術+新金融的場景,大量的商業模式都在出現。為什麼中國金融未來真正有生命力的是這些金融科技帶來的新技能?不僅來自於技術的促進供給端,而且來自於需求端,需求端最大的問題就是整個中國的商業模式往移動端轉。不過,在中國產業生態和其他的國家不太一樣,因為缺乏有效的約束,對新經濟和新金融的約束在全球都比較少,以至於出現了多層的生態,這是優勢也面臨挑戰。當然,在討論金融科技的時候,從投資者,從學者的角度來說要避免混亂,從金融理解的角度,起碼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技術、分佈式技術、安全技術是可以應用的。

此外,新制度和新開放方面問題亦不容忽視。

對此,楊濤表示,“實際上,現在遇到一個問題,就是所謂自上而下的政策機制,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它會遭遇大量的政策摩擦,決策摩擦。未來幾年很大程度上帶來的問題就是前所未有的政策摩擦會影響各個行業,需要對政策本身有更深刻的一些理解,以此解決預期穩定的問題。”

他最後亦指出,現在對外開放面臨非常複雜的層面。從大的方向來說,如果不開放只能在小溪裡做遊戲,經不起大風大浪,如果開放如何適應競爭的規則也是很重要的。“在面對新的開放,新的國際競爭,可能需要重新來定位,重新來在全新的決策下予以深刻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