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看“氣質”的時代,休閒旅遊產品該如何開發?

在這個"主要看氣質"的時代裡,單靠臉蛋光鮮亮麗能給消費者拍拍照的休閒產品或許你已經疲倦,跟人一樣,"氣質"型休閒產品反而更有捕獲甚至提升重複造訪消費的吸金作用。明白了這些休閒產品氣質的培養,也就明白了新常態下我們應該以什麼態度面對開發。

看“氣質”的時代,休閒旅遊產品該如何開發?

經手過數以百計的旅遊策劃案後,我發現,大多進入旅遊產業的玩家都在追求兩個極端,第一個極端:把地塞滿。即便是戶外旅遊項目,看到設計師在山坡上留白,就要求加上密密麻麻的項目心裡才踏實。第二個極端,把旅遊投資壓到最小,喜聞樂見的方法就是設計一個誇張的外殼,裡面內容等地產賣出去了再看填什麼。

而我今天想談的產品氣質,恰恰是要對這兩類極端做法say no的。

首先,產品的氣質與開發密度沒有直接關係,迪斯尼優質的旅遊產品,拈花灣也是,他們的密度大相徑庭,但給人留下的印象同樣深刻。其次,氣質需要資本陽光不斷的照射,優質的旅遊產品落地只是它的第一步,活動策劃,景區維護,VI升級等等這些都離不開錢。如果沒有這個心理準備,奉勸準備玩旅遊開發的各位早離場早安全。

希望我今天談到的氣質型旅遊產品,能幫助準備進場玩旅遊投資的大佬們做些學前班的熱身。

現象:以氣質換"極致"

5年前做旅遊項目,業主一上來就提"更高,更遠,更強大"的旅遊吸引物的打造要求,輕則提個 "亞洲第一",重則來個"全球首創"。似乎我們不給出個宇宙無敵的方案就實現不了盈利創收的要求。對此,我們雖然從專業的市場評估上給出了適可而止的方案,但往往改變不了業主對資源高強開發的決心,也就造就了之後很多讓我們扼腕的資源破壞的悲愴之景。

這幾年,感謝新常態的出現,即便給開發主體帶來了諸多經濟指標的壓力,但無疑是一個慢下來"琢磨"休閒這回事的好契機。畢竟休閒與旅遊最大的不同是休閒有時間停下來感受。

很長一段時間裡的國民蝗蟲過境般的"到此一遊"的旅遊體驗已經慢慢被時代化作比較 "Low"的消費形式。既然有時間"停"下來,就要給"停下來"一個理由,而這個消費理由主要還得看休閒產品的"氣質"所在了。以目前流行的非標準化住宿體驗為例:偌大的曠野上,玩的不再是容積率1.0的"推土機模式",而是走進情懷,感悟生活的氣質路線.

這種曾經讓不少業主倍感資金回收無望的氣質型產品,如今卻是市場上排著隊等體驗的熱饃饃。這種無獨有偶的市場現象讓我們反思新常態下,以開發強度創收的模式是不是有點黔驢技窮了,構建氣質型休閒產品的巧思反而成為了市場思維的新寵。

立意:為氣質打起"保護"傘

氣質型休閒度假產品往往是生態環境優良,開發強度控制較好的結果。然而,論及低強度開發,極致的模式莫過於國家公園的建立。國家公園的建立初衷無非是在人為開發及破壞前為資源設置最後一道防線,讓那些純淨人心的脆弱的自然與人文不被拓荒者所吞噬。這的確是人類秉持可持續發展眼光下有遠見的一種強制保護模式,然後"國家公園模式"能守護的自然家園畢竟有限(若非瀕臨滅絕或珍稀物種聚集,很難申請到納入"國家公園模式"的庇護),而"國家公園"罩著的淨土也就成了"市場止步"的禁區。

難道除了這種模式庇護的淨土,其他待開發的資源就不需要保護了嗎?換句話說,更廣袤的土地是暴露在"市場"的眼光下經受開發檢驗的。所以今天我帶來"氣質"型休閒產品培養的思維,就是想捅破"資源絕對保護"與"市場干預"下的這層窗花,去探其協調與平衡發展的。讓資源在開發中也能享受保護的宏利,讓低強度開發也能沾到市場青睞的眼光。

泰國Soneva Kiri度假村

以泰國"Soneva Kiri"為例,號稱全球首個零排放生態別墅,從設計到施工均嚴格採用當地建築原材料,將竹木元素髮揮到極致。從步入酒店開始就貫徹 "不看新聞不穿鞋子"的休閒度假體驗,酒店氣質更是圍繞"LIFE"(Learning-Inspiring-Fun-Experiences,即學習、啟發、趣味、體驗)浸潤在每位體驗者的骨髓裡。

看“氣質”的時代,休閒旅遊產品該如何開發?

若沒有森嚴的資源保護手段,酒店的氣質將不復存在,也正是與自然毫無違和感的低強度開發,為這片樂土恰如其分地注入了人的呼吸,為這片原本自然卻荒蕪之地神來點睛之筆。

我們在談及"氣質"型休閒度假產品時,尊崇的大原則還是尊重自然,保護資源。酒店的營收當中,房費的貢獻不到一半,來享受度假村的消費者不僅僅為房費買單,更願意傾囊而出為體驗活動付費。

人的開發為休閒產品塑形,而自然的留白卻為休閒產品塑神,天地間呼吸的自然而為真"氣",天人合一的和諧恰如實"質"----恰到好處,氣質而生。

踐行:培養氣質就是培養品牌價值

講到低強度開發,經常會被國內土豪們嗤之以鼻,認為就是不賺錢的玩意兒,這個觀點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的確是常態,打著旅遊旗號的項目,拿不到充足的住宅產品的指標,開發主體一般都望而卻步。通過高強度開發,大比例佈局地產來迅速回流現金的確是一個簡單粗暴但盈利非常好的玩法。

然而隨著國家政策的變化,不含住宅的旅遊度假項目不見得都是燙手山芋。去化率低,維護資金壓力大,政府喊停等風險,讓賺快錢的開發主體開始反思,一心一意做好旅遊產品是不是也能賺錢。

安吉帳篷客

帳篷客的經濟賬裡"安吉帳篷客一期投入數千萬建有23個客房。目前平均房價2500+元/間,平均入住率90%,其中70%為親子游。房費收入與衍生服務、農產品銷售收入,1年收入可接近2000萬。"這個成績對於一個具有成功國際經驗的老牌酒店都是個艱鉅的任務,今天卻讓區區幾頂"帳篷"輕鬆拿下。

來細看一下帳篷客這盤棋,不難發現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用意:帳篷客的收入裡,非房費收入比例至近五成:非房費收入:包括衍生度假服務(垂釣、野餐、SPA、瑜伽課程等)和"篷友三寶"(安吉白茶、土豬肉、安吉竹筍等)銷售收入。房費:非房費目標為5:5,"未來希望通過門票分潤、土特產購物等方式實現房費收入倒掛。"

看“氣質”的時代,休閒旅遊產品該如何開發?

培養產品氣質就是在培養品牌價值。旅遊產品的盈利模式裡,盈利點絕對不僅僅是單個旅遊產品本身,品牌價值才是這塊蛋糕最誘人的部分。靈山集團十年磨一劍的拈花灣能成為近幾年老生常談的經典,離不開它對產品本身的不斷追求,除了幾十億的前期投入,後期對VI設計的故事線延展,活動策劃的持續投入,包括每年景觀維護等等,沒有這些資本持續供氧,維持景區的氣質,拈花灣不過是曇花一現的噱頭產品。拈花灣從一個產品逐步走向一個品牌的價值,對於靈山集團而言品牌輸出指日可待才是更具企業價值的地方。

在國內,大多的旅遊度假產品每年從總收入計提用於來年運營維護的費用比例往往不足國際同類優質項目的一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可持續資本做後盾的旅遊產品在品牌道路上越走越難,這種惡性循環讓今天旅遊需求旺盛的市場是我們能消費的優質旅遊產品屈指可數。

從那個"塑形"看臉蛋的休閒產品設計年代,到現在"塑神"看氣質的度假產品構思熱潮,歸根結底是兩類思維的催化:首先是市場思維,在新常態的市場腳步放緩的今天,拿地熱已經慢慢淡去,揮金如土的大肆建設不再常見,更看重開發者巧妙的低強度開發,創造高品質持久性收入的本領。其次是資源依賴思維,如果說市場是供給的代表,那麼對資源的依賴便是需求者的訴求。

關注天山海世界集團 長期提供免費旅遊諮詢服務 旅遊目的地開發 景區運營託管 商業酒店管理 物業管理 歡迎來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