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人一般一年能讀多少本書?

馬陵古道TC


普通人,一定是有著自己的以書寫無關的事業的人,但是他們喜歡閱讀,和希望培養自己有個讀書習慣的那麼一群人。

通常情況下,如果每天都會有一兩個小時讀書的人,正常速度的話,每個月能讀個3-4本書,一年算下來也就是30到50本之間吧。


對於我而言,一個月如果沒發生什麼重大的變故,讀書也就在這個量,不過我有做閱讀筆記的習慣,同時也會閱讀完一本書之後寫一寫自己的閱讀體會。因此對我來說,我更喜歡慢讀,不求速度和數量,只希望自己能將自己每讀的一本書都能好好的消化。


因此就拿我這個普通人來說,一年讀多少本書都是覺得合理的,因為我不僅喜歡讀書,還喜歡慢讀,有的書要覺得好,還會有重讀第二次的習慣。而每一次閱讀完畢都會寫上自己閱讀完之後當時的心得體會。當自己將兩篇體會放在一起的時候,就會發現它們有很多不同之處。很喜歡閱讀給自己帶來的這種感覺,我們從中吸收自己所需要的氧分,然後將這些所吸收的變成自己精神內核的一部分,最終在生活中、工作中慢慢求索並最終融會貫通。

讀書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無論你讀的是一本什麼書,它都能幫助我們進益,只要我們用心去閱讀過,那其中的精髓定能隨著我們的心跳而起舞。

從小就聽著長輩和老師告誡,我們的一生定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有讀書掌握了知識我們才能在人生路途中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真理,完善真正的自我。


然而人們的時間有限,到底每個人要讀多少書,讀什麼書才算是合理,才是對呢?問問自己的本心,我們喜歡讀什麼樣的書,我們希望自己以那種方式去讀書,如此確定之後就直接影響著我們讀書的數量和吸收精髓的質量。

讀書,如果你沒有計劃,我建議可以試著一週一本書,每天給自己一到兩個小時慢讀的時間,不嫌麻煩的話寫一寫自己的閱讀體會。如此下去,一年怎麼也能讀上個三、四十本書的。作為普通人,如果能堅持每天讀書,並有所進益,有這個量足夠了。


夢歸秦淮


我自己2017年讀了50多本書。但是我身邊一個朋友(學長),真是十分逆天,他2017年讀了279本書,平均一天多一本。

他的閱讀習慣和閱讀速度,包括閱讀品味,都是我認識的人裡面相當前列的。而且今年還是他畢業年,剛剛步入職場,一般大學生最焦慮的時候,此人定力之強,讓我實在是佩服。

那天看了他在自己公眾號發的2017年書單,直接跪了。大家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去看看。公眾號是 低端讀物(id:dddw2018),內容好運營得也不錯,好多小學弟小學妹都跟著他讀書。

就當義務幫他打廣告了,真是很厲害的一個學長


一個時尚精


這個沒數過,刻意的去數反而有點沽名釣譽的嫌疑,而且讀書主要是心境,你沒那個心境,天天數著讀了多少本。有意思麼?我五六年堅持下來,每天都讀個兩小時左右。三兩天不讀,就很不習慣,感覺空蕩蕩的。而且,我讀書第一遍讀完,沒感覺,一本書反覆讀,才有收穫。當然了,我起初讀小說,後來讀歷史,現在讀的,比較深刻的書籍,比如,君主論,萬曆十五年,烏合之眾。。。。


冷眼觀江湖


讀書不是為了拿文憑或者發財,而是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 ,這是楊絳先生說的。

顯示所有大圖

坦白的說,大學畢業之前,我尚不懂楊絳先生的那份深邃,我從農村一路走來,沒關係,沒背景,而讀書是拿到文憑的唯一機會,是可以改變如父代人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是可以打開城市大門的唯一鑰匙……

這麼多年來,我始終堅持著讀書,即便在今天,職場打拼了12年,我依然覺得讀書,是我立足職場的根本,而讀書涉及到思考能力、眼界寬度、生命深度,是其他事情不能及之。

印象中,冬日清冽的早晨,四處透風的教室裡,高高矮矮排布著,蒼白而簡陋的桌子,上面爬滿了歲月的溝壑和數不清的洞眼,在講臺的一角,年近花甲之年的趙老師,用力煽動著蒲扇,一束微弱的火苗,慢慢燃起蜂窩煤,瞬間,整個屋子滾滾濃煙,從外面看,真像是哪個魔術師,變出來得會冒煙的房子。

有時,遇上大風,趙老師會用手腕粗的大棍子,在裡面撐住前門,咣噹咣噹的狂風,肆無忌憚,咆哮者、有節奏地鬧騰著,伴著課堂上朗朗的讀書聲,此起彼伏,密密麻麻的講義擠滿了一塊小而粗糙的黑板,教室的後面牆上,鏗鏘有力的寫著幾個大字——“努力讀書,立志成為社會棟樑之才!”

這就是我曾經就讀的小學,一個80年代,最尋常的村子裡,最普通的學校。

我想讀書,是可以改變命運的。

儘管那個時候,我還不懂什麼叫棟樑之才,更不懂什麼是命運。

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瞭解人生,直到後來,才發現如果不瞭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

這幾年,知識經濟很火爆,想必大家也看到很多關於讀書的種種,董卿主持的非常有名的電視節目《朗讀者》,我每期必看,裡面處處彰顯著董卿的智慧光芒,溫和而有力量,樸素中蘊含著儒雅、知性的美麗,正如她所說:“我始終相信讀過的所有書都不會白讀,它總會在未來日子的某一個場合,幫助我表現得更出色,讀書是可以給人以力量的,它更能給人快樂。”

這幾天我用了很多時間,認真翻了翻,這本被遺忘的書,收穫挺多的。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作者奧野宣之,日本人,是“筆記本作家”,他認為讀書的目標是“讀完每一本書,都能有紮實的收穫。至於一個月能讀很多書、讀一本書只用幾十分鐘這樣的能力,在這個目標前都是蒼白無力的”。

因為,人類的記憶力是有限,讀完後,你想要紮實的收穫,就需要有技巧地寫讀書筆記,並養成長期的習慣。

他創造出的“一元化筆記讀書法”,即讀書活動要結構化,即:選書-->購書-->讀書-->記錄-->活用。看似簡單,其實操作起來有很多技巧。

第一步,如何選書?

建議大家建立購書清單,主動地選擇書籍。

比如哪些是我工作業務必須提升的書籍,也就是垂直領域必讀書籍,哪些是我課外延展,自己喜歡且想學的內容,哪些是兒童必讀書目,這些清單,網上一搜特別多,可先統一分類,而且我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一定要根據自己的時間、時間來買,不建議做屯書蟲。

購書清單,包括檢索號、書名、作者、出版社、閱讀理由、備註等信息,其中,檢索號,是指書籍封面後ISBN碼中數字。

第二步,如何讀書?

很多年之前,讀過一本《如何閱讀一本書》,書是美國一個知名學者、教育家寫的。

他說,讀書人要做一個自我要求的閱讀者。

他指出閱讀,需要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包括“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和粗淺的閱讀)、分析閱讀(“每本書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為一個分析閱讀的讀者,你的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骨架”)、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是最高層次的閱讀,即“就同一個主題閱讀兩三本書的問題”,分為五個步驟:

1、針對要研究的主題,設計一份書目,並找出相關章節;

2、根據主題創造出一套中立的詞彙,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

3、建立一箇中性的主旨,列出一連串的問題,理清作者對這些問題的回答;

4、界定主要的和次要的議題,把作者針對各個問題的不同意見整理在這個問題之下;

5、分析這些討論,把問題和議題案順序排列,突顯主題。

讀一本書,要回答四個問題: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2、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找出主要的想法、聲明與論點。3、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4、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如果這本書給了你一些資訊,你一定要問問這些資訊有什麼意義。

另外,我也經常問自己一些問題:

1.我最希望從書中獲得什麼?是專業能力提升還是思維拓展還是心靈淨化?

2.我希望讀書能幫助我成為怎樣的人?是理財專家還是文案高手還是職場達人?

3.我希望藉助書籍幫我解決哪些問題?這些問題是不是徹底解決了?沒有解決,我還需要讀什麼?

4.我希望在書中發現怎樣更有趣的世界?是深埋的歷史還是曼妙的文字還是不卑不亢的命運?

我始終認為,讀書,是帶著一顆晶瑩剔透的心靈,享受精神世界的快樂,是不斷挖掘出來的樂趣,讓生命更厚重,讓靈魂更豐盈。

當然,讀書,也是成本最低的投資,卻也是一生的高貴。思考越多,認知就會越來越明瞭。

在這裡,我特別強調,任何讀書,讀任何一本書,都需要你來整理筆記,一定要記筆記,真的很重要!

你看看,普通讀書法和筆記讀書法的目的和結果截然不同。

普通讀書法,目的不明確,缺乏思考和關注,很快就把內容遺忘。但是筆記讀書法,則強調“輸出倒逼輸入”,以思想輸出為前提去讀書時,思想輸入的質量就會有所提升。

讀書的目的,從“讀完就好”變成了“寫讀書筆記”,讀書的重心也發生了變化,不再是“因為讀書而寫讀書筆記”,而是“為了寫讀書筆記而讀書”。

同時,我還建議非常好的書籍,一定要買紙質本,你可以通過通讀、重讀、標記等方式加強記憶。比如普通直線(用於“重要”“客觀上很重要”“暫時先畫出”)、波浪線(用於“非常重要”、“主觀覺得值得重視”“想記住這裡,以後加以運用”)、圓圈(重要的專有名詞、關鍵詞、關鍵句等)

第三步,怎樣製作讀書筆記?

有“蔥鮪火鍋”筆記法,簡單說就是“書目信息+摘抄+評論”筆記法。

第一點:寫讀書筆記日期、書名、作者名,還可以更詳細。

如[180114]《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日]奧野宣之/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4.23/閱讀工具書

第二點:摘抄重要內容,前面用“○”表示,好記憶比不上爛筆頭,加深記憶。

第三點:評論、感想、延展,前面用“☆”表示,記錄一閃而現的靈感,非常關鍵。

在製作讀書筆記時,我自己還採用過方格筆記本,是源於《聰明人用方格筆記本》介紹的康奈爾筆記法。

很簡單,方格筆記本可根據需求,採用不同板式,現行主流的板式有麥肯錫筆記本、康奈爾筆記本、“空.雨.傘”筆記本、埃森哲公司的Point Sheet筆記本,皆採用了“黃金三分法”的基本框架,養成“板書”→“發現”→“總結”的順序記筆記的習慣。

製作筆記本過程如下》〉

❶ 準備1本方格筆記本(實踐證明,普通筆記本也可以替代)。

將筆記本豎向擺放,畫一條水平線,把頁面的上下兩部分劃分為3:1;在筆記本左側,畫一條垂直線,把頁面左右兩部分劃分為1:3。頁面設置比例可根據需求調整,也可直接購買“康奈爾筆記本”。

❷ 準備紅、藍、黑三色中性筆,藍色激發創造、紅色提高準確度。

如圖所示

摘抄區:值得記錄的原文或者經過初步總結提煉。

感悟區:可將書目、章節、頁碼寫在“感悟區”頭部,根據摘抄區寫讀書感悟,內容不求多、全,如實記錄。下方如有空白,可日後補充。

總結區: 思考消化的過程,濃縮和昇華,便於覆盤時檢索主要內容。

溫情提示:製作讀書筆記小技巧。

用顏色區分不同區域,讓筆記清晰一目瞭然。藍色筆摘抄,黑色筆感悟,分清“作者觀點”和“讀者感悟”,引導形成邏輯思維能力強,且容易執行的總結意見。

圖片來自《聰明人用方格筆記本》

採用邏輯圖,實現可視化讀書筆記,框架梳理。

另外,我用的最多的筆記法就是思維導圖,一目瞭然,唯一的缺點,文字不能寫太多,優勢是思維框架,可以無限拓展。

推薦幾本書,感興趣可以閱讀,世界大腦先生東尼伯贊《思維導圖》系列叢書,還有《實用性閱讀指南》中的思維導圖法等等。(關於這一塊不詳細介紹)

第四步:如何製作檢索用標籤?

❶ 如果讀書筆記少於10本,可以在讀書筆記扉頁上添加目錄,方便找到那一頁。也可以直接在書側頁貼上紙膠帶當做標籤,像字典一樣看到想看的內容。

❷ 如果讀書筆記超過10本,建議在電腦中用excel做索引,依次在電腦中輸入:“筆記本編號”“閱讀日期”“筆記類型”“書名”“作者”“出版社”六項,也可以在索引用標籤最後加上【關鍵詞】,目的是,當你想就某個主題寫文章但又找不到切入點的或材料的時候,可以通過檢索關鍵詞一舉獲得參考資料。

同時,我個人建議用有道筆記、印象筆記等APP也非常不錯。

最後,關於書架整理如何更便捷,給大家幾點建議:將書分為“未讀”“讀過後”“讀完”三類。

未讀書放置在一字架上,隨讀隨取;正在讀或讀過後,還沒寫筆記,放在書桌,等待整理;讀過、寫完筆記的書放到書架一區上,當然,也可將書架進行劃分區域。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強調:“不管有多少信息,如果不重新組合碰撞,是不會產生創意的。一個創意好不好,關鍵在於如何安排信息與信息之間的關係。”

所以,讀書,一定要多多記筆記,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覆盤和運用,所以一定要多渠道輸出,關於輸出,有太多平臺了,比如今日頭條文章原創,比如悟空問答、個人專欄,還有非常多垂直領域的平臺,也有其他非常多的自媒體平臺,千萬不要只讀,而不寫。

楊瀾說:“我想我們的堅持,是為了就算最終跌入繁瑣,洗盡鉛華,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後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

我想,歲月會記得,會記得你的容顏,會記得你讀書的樣子,它會讓你明白:讀書,既有農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艱苦與平凡,也有“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靜雅與甜蜜。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我也盼著你也能找一本心儀的書,抖落時光的塵埃,用心翻一翻,仔細閱一閱,抑或陪孩子讀一讀……

也許,你會有不同的感想,與靈魂來一場對話吧,體悟一灣世間的清美!

因為,我們都相信,讀書,會讓生活更美好!

附:這幾天重讀此書的思維導圖

題外話:讓讀書體驗更充實的6個小技巧

⑴不依賴網絡,多用參考書。地圖、圖鑑、統計數據、百科全書、詞典等。參考書不限一本,可多買幾本,放在需要的地方。

⑵多讀百科全書。

⑶多區逛逛書店,不只有新、舊書,還會有意外地發現;

⑷在家裡的每個角落放滿書:空間也能左右感受語言的方式;

⑸由淺入深吃透難懂的圖書:讀三本好懂的書比讀一本難懂的書要簡單得多;

⑹把名著放在枕邊,即便不想馬上閱讀,也要為忽然想讀的那一天做準備;


一碗蛋炒fan


知識是好,但不斷攝取,人會變成貪慾,貪求自己的博學多才,而非真正自性的智慧。


愚人書房


大家好,我是宇安。

讀書和聽音樂一樣,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兒。所以這個問題因人而異,比如有的人是學生,每年必須要達到規定閱讀量。有的上班族可能一年,沒有太多的時間。估計一年讀幾本書或不讀書都是有可能的,所以這個差距會特別大,那我就說說自己的情況吧。 其實小安和很多人一樣,每年讀的書並沒有去統計讀了多少本。因為現在是學生,所以空餘的時間比較多一些。然後因為我自己專業的原因。需要讀的書的類型比較多。其中涉及文學類小說,哲學,心理學,歷史等,當然也會讀暢銷書。這些大概就是我自己的一個閱讀的結構。所以這裡有必要區別一下學生和上班族之間的區別。

1.學生

與大家比較相像的就是。讀小說會讀的特別快。像小說或者散文,可能一個上午或者下午的時間就可以讀完。因為很多跳著讀,有些不必要的會直接忽略掉。但是遇到一些哲學方面的書,那就不一樣了。有時候可能要花一週的時間,或者一個月的時間來讀一本書。而且很多會發現,讀一遍之後根本不知道他講了啥?所以又得重新讀第二遍,第三遍或更多遍。因為自己現在是學生,大部分的書都是在圖書館借的,自己買的並不多。所以可以從圖書館借閱量來看出大致情況。下面是小安過去一年的閱讀量,大概120本。然後身邊的同學閱讀量大概都差不多,當然其中包括一些寫論文要用的書。
2.上班族

上班族就不怎麼了解,有點空餘時間多一些,有的少一些;有的有閱讀習慣,有的沒有。所以也沒有具體的標準,聽身邊上班朋友說,有的能讀讀10多本,有的就幾本,差距還是蠻大的。

讀書的方式,通常有2種,精讀和泛讀。

1.精讀

比如專業書就得一行一頁挨著讀,有些甚至要作筆記,讀起來自然慢,主要目的在於好專業的基礎。

2.泛讀

就是大致的讀,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一目十行,泛讀的目的在於增加自己的知識面和擴展自己的視野。當然有時候純屬是消遣,讀起來自然快很多。

所以,讀書數量還真不好說。國民閱讀調查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國民人均圖書閱讀量為7.86本,較2015年增加了0.02本。人均每天微信閱讀時長為26.00分鐘,較2015年增加了3.37分鐘。這個可以作為一個參考。


宇安


在一個完整的區間裡,讀書不能以量為勝,而是要以質為基。

從我本身來講,今年是工作的第十一個年頭,雖然依舊是創業身,但讀書始終是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開始工作的那幾年,喜歡給自己列一個年度計劃,其中重要一環,就是每年讀50本書。



一個人最難抵抗也是最難做到的,就是自制自控,對於讀書來說尤其如此。其實一度也能實現每年50本的計劃,但總結時又發現,讀過的書,大部分已經忘記。

因此,後來我不給自己定幾本,我給自己定幾頁。因為我覺得這個比較容易實現,又能真切去進入讀書的氛圍。

讀的書相對比較雜,最初喜愛讀小說類,比較輕鬆。後來覺得讀書要讀能夠豐富自己,又能助力自己,於是經管社科,人文藝術就開始都有涉獵。



現在算來,每年能讀22本左右,而且能從實用角度出發,讓讀過的書變成另外一種經驗存在,彌補或者指導自己。

我曾經在給一個雜誌的供稿裡寫過這樣一句話:讀書是好事,前提是你讀的是好書。

回到問題本身,不要強迫自己讀幾本,要告訴自己,讀懂。


私奔青年


通常情況下,一個人一年到底能讀多少本書?這個其實很難說。比如,一個以讀書寫作為職業的人,一年可能閱讀100-200本書,而一個忙碌的企業管理者或者小老闆,即便是他非常喜歡讀書,一年能抽出時間讀30本書就非常不錯了。而普通的上班族一年也就是30-50本書。以上都是基於讀書愛好者來說的。

就本人來說吧,我是一個國學愛好者,又是一個企業高層管理者,讀書是我的愛好,而時間試驗箱讀書的最大的制約因素。目前家裡有各種藏書月1500餘冊,內容涉及國學典籍、企業管理專業書籍,還有一些個人愛好累的書籍,但是小說類書籍比較少。因為在大學時期看過太多的小說,現在已沒有那麼多的興致了。由於目前讀書時間有限,目前每年閱讀不超過50本圖書,也即平均每週閱讀一本書。

由於影響閱讀數量和閱讀效果的因素很多,因此這裡只能就我個人的情況做一下分析。

閱讀書籍的品類對閱讀數量的有很大影響。一般情況下,人們都會有自己的知識體系。而這個知識體系的構成也基本上就是我們日常閱讀的內容構成。一個人的知識體系一般會由四個方面的知識構成。

(1)個人修養類書籍。

我的愛好是國學,平常閱讀的這類書籍大部分都是國學經典,這也是提高個人素養的書籍。因此這類書籍讀起來非常慢,非常耗時間。而且,這部分書籍基本上都是常年來讀,反覆來讀。如果按閱讀數量來計算的話。它們對閱讀數量基本上沒有什麼貢獻。但是也不要低估堅持的力量,我這十幾年的堅持,也積累了100多本的國學典籍的閱讀數量。

(2)工作專業類書籍。

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大量閱讀相關的專業書籍。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越來越多的工作需要你捧起書。這些與工作有關的專業書籍大部分都很難輕鬆閱讀,而且還要不斷進行實踐,將其化為提升工作效率的能力。因此,這類書籍對提升我們的閱讀數量也不會有太多的貢獻。我是企業高層管理者,這些年來一直不斷閱讀企業管理的理論和實戰類書籍,同時不斷地關注企業管理的創新成果和實踐,持續追蹤與企管相關的暢銷書,這些年積累下來也有150餘冊。但這類書籍有時會有時效性問題,有些書籍在當年非常好,但到了現在,基本上就已經被淘汰了,或者被更先進的模式替代。

(3)生活致用類書籍

這類書籍大部分都是手冊性質的,放在那裡備查的比較多。完全把它們讀完的人少之又少。

(4)休閒娛樂類書籍

閱讀這類書籍大部分時候都是比較輕鬆愉快的,因此閱讀速度也非常快。由於這類書籍被讀過一遍之後,通常很少有人會去閱讀第二遍,因此閱讀的完成率和數量都是很高的。普通人的大部分圖書閱讀數量基本上都來源於此。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對於我們的個人成長、工作事業和生活品質有莫大幫助的書籍,我們讀的很少,而對我們幫助不是很大的休閒娛樂類書籍,我們反而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因此讀書關鍵不在於閱讀的數量,而閱讀的品類和質量才是對我們的個人成長、事業成功和生活和諧有著重大影響的關鍵因素。


砥厲博竹苑


第一個問題:

個人認為一年讀幾本書的這個“量”沒有固定,主要是讀書的“質”決定的。一年時間內就算一個星期讀一本那也有53本左右的量,但讀完這些書你還是不瞭解書裡面講的是什麼,或者說你只是為了完成這個“量”的任務而去“走馬觀花”,讀完書後沒有引起你的思考和你對這本書的理解要我說就是浪費時間。

讀書是一個享受的過程,是一個給自己獨處的過程,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就算一年內只讀過一本書的量,但讀完這本書對你產生感觸或者對一些事物有新的理解,那就說明你也是成功的。

第二個問題:

最近才讀完羅振宇很早以前為推廣他創辦APP所寫的《終生學習》這本書,先不說為了推廣他的業務而刻意寫的書,這本書裡面不像其他書一樣說的那麼“空”,而是從“發展現實社會中的現象或者問題”進而引發“怎樣提升自我去面對這些問題”的角度來寫的。

我是典型的“95後”,依照大部分這個階段的同齡人很少能看進一本純文字的書,所以當我看完這本書時我推薦給我的好友,他們看完對我說:這本書寫的一點都不枯燥,而且對我有很大提升。

所以我在這裡也推薦給你,畢竟看書是自己的事兒

謝謝


璠瑀


對於人一年讀多少本書,我作為一個書迷,也沒有很詳細的計算過自己一年讀了多少本書,有時候一天能看兩本,有時候一週也看不完一本書,但一年基本一百多本的樣子吧!我看書比較雜,雜誌、小說、名著、專業書都看。

如今社會,生活節奏快,很多人常說的就是哪有時間讀書,有的人一年也不一定能看完一本書。我認為不然,時間都是擠出來的,讀書並不一定要正兒八經的去圖書館,可以是午餐後閱讀,可以是睡前閱讀,每天讀一點書能帶給人不一樣的收穫,提升自己,更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人不學,不知禮。我個人從小就很喜歡看書,小時候看作文書,長大了看名著、小說,只要是能看懂、感興趣的我就看,有時候一天就能看一兩本書。回味自己看的書,印象比較深刻的有《魯濱遜漂流記》《茶花女》《伊索寓言》《穆斯林的葬禮》《毛澤東傳》《聊齋白話文》等等。


書讀百遍,其意自現。其實看書不在於多而在於精,有時候看完一本書可以細細回味一下內容,回想這本書給自己帶來怎樣的感受。讀書不必追風,看自己感興趣的,需要的,能給自己帶來正能量的,有知識的就可以了。

說到讀書看書,我就想到很多名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