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重庆石柱的资产收益扶贫实践

新华网重庆1月5日电 石柱县海拔1600余米,地处武陵山区之中,特殊的地理位置,致使这个美丽的县城积贫积弱。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洗新乡丰田村的村党支部书记余祖木曾说,“村里人祖祖辈辈住在这个地方,出去一趟太难了,很多人一年都不会去一趟乡里 。所以,就这样这里的人越搬越少,最后只剩下20多个人。孩子们走出这里去上学,有了出息都留在了外面,这里剩下的都是没有文化、没有知识、没有技能的老弱病残。”对于这种情况,重庆扶贫办的工作人员也作出了很多努力,2014年修成了近10公里的山路,很多阔别家乡多年的丰田人也再次回到了生养他们的故土。

在石柱的其他山区,依靠扶贫办的大力支持,很多类似于丰田的村落也修成或完善了交通要道。再依托政府政策优势,部分人口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开展农家乐取得较好收益。但是仍有许多困难户止步不前,不见起色。从整个石柱县的人均收入来看,仍然难以摘掉贫困的帽子。基于这种状况,当地政府再一次结合实际情况,挖掘本地优势,进行了新一轮的探索。

“资产扶持”建立脱贫长效机制

通过建档立卡等一系列手段,石柱县将本县的脱贫目标彻底量化,并且真正做到了“一对一”帮扶。这十分有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也符合精准扶贫的政策要求。但是,很多扶贫手段,只能“扶一时”,难以“扶一世”。例如,通过福利发放,资金的直接转移,虽然能在短期内让贫困户摘下帽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撤掉政策扶持,撤掉资金帮助,脱贫者将会因为丧失援助,而重新返贫。因此,这种不能真正提升贫困者生产能力,不能让贫困者在脱离外力辅助下仍能自食其力的扶贫方式,其实是“伪扶贫”。

为了摆脱“伪扶贫”困境,让贫困户真正实现有持续收入的目的,切实落实精准供给的目标,按时保质保量的做到全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国家提出资产扶贫的战略观点。基于此,提出资产收益扶贫政策,以因各种条件约束而影响个人收入水平的贫困人口作为帮扶主体,将贫困户所拥有的各类沉默资源整合到相应平台上,提升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切实提高净收入,实现“真脱贫”。

“资产扶持”培育脱贫“造血功能”

其实,自2012年以来,石柱县就已经选取部分乡镇作为试点,进行扶贫专项资金股权化收益扶贫的尝试,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虽然尝试时间不长,但是完全可以看出资产收益扶贫手段的强大动力。

如果将扶贫资金直接发送到贫困户的手中,是能够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的,或许他们会用这笔钱去调理身体,或许会用这笔钱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或许会用这笔钱过个好年,但是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就是陷入了“伪脱贫”的怪圈之中。如果将扶贫资金换一种形式发放给百姓,即将扶贫资金变为股金,投入到当地产业发展之中。这样就能避免了扶贫资金的低效利用现象,逐步摆脱了“越扶越贫”的怪圈,不给贫困户现金,而是给他们股份,让扶贫资金能够“钱生钱”,真正提高贫困户的“造血功能”。

同时,扶贫资金股份化,还破解了前期扶贫的两个难题,即产业扶贫当中“扶持产业大户、不扶贫”;“空壳村”无产业无资金的尴尬。并且,资产扶贫不是一元独存,而是多元并举。可以实现,扶贫资金跟着贫困人口流动,而贫困人口随着产业流动,尽可能实现扶贫专项资金效用最大化。

如此一来,资产扶贫与产业扶贫相辅相成,发挥出更大的功效。盘活了当地的沉默资本,解决了扶贫过程中的短视问题。同时,通过“入股分红、流转土地、打工取薪”的手段,为贫困户提供可拥有持续收入的工作岗位,提升其“造血功能”。虽然整个投资过程也存在风险,但是综合利弊而言,显然这种做事更加有利。

资产扶持的脱贫实践

位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东南部的石家乡,处于渝东南连片特困区中,共有五个村,二十九个组,乡内建卡落实544户贫困户,共计1950人,并且绝大部分集中于石柱县的高寒地带。

偏僻的地理位置,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的乡民,每年拿到扶贫基金后,很难做到规划使用,而是“买肉过大年”,也正因如此,整个乡才陷入了“年年脱贫年年贫”的怪圈之中。

针对这种情况,于2012年,石家乡在石柱县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从最初的小规模,发展为拥有两家3星级农家乐,五十二家接待农户规模的乡村旅游区,在这其中,贫困农户共十六户,该单项收入实现户增八万元以上,贫困户收入增加五万元以上。同时,石家乡形成了连绵十里的“梦里荷塘”旅游景点,加上“果园自采摘”、“石家农产品特产”等项目支持,成了人们感受自然、贴近自然的好去处。不仅如此,每年“吃旅游饭”、“挣旅游钱”的农户也超过两千户,并且这些农户依托旅游业的增收达到户增一万元以上,这个集资产扶贫与产业扶贫于一体的项目,已经成为促进石家乡经济提升的一个新增长点。

随着该产业的不断发展,更多群众被吸引到其中,但是贫困户因资金缺乏,难以融入其中。基于此,于2014年,石柱县政府在该乡实施乡村旅游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发展试点工作,确定了以石柱县‘梦里荷塘’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依托乡村旅游龙头企业石龙山庄度假村有限公司带动贫困户发展,由龙头企业通过引导基金驱动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至2016年第三季度,通过该项目进行脱贫的比率已经超过二分之一。

从石柱县整体来看,扶贫专项资金为贫困户入股至“潘婆婆”莼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重庆旺隆黄连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潘婆婆”公司仅在2015年一年,就帮扶520户贫困成功脱贫。仅依托石柱县“辣椒,黄连,莼菜,兔子”这这四大产业,在2015-2016两年间就带动两万多户贫困户成功脱贫。

从石柱县资产收益扶持现有体系来看,可谓是种类繁多。比如,在石柱天泉农业联合社的帮助下,很多贫困村都组建了专业联合社,通过“保底分红、集体分红、额外奖励”等手段,激发贫困人口的工作热情,切实提高他们的净收入,使其实现脱贫。同时,为了解决经营主体与贫困户收益不紧密,避免失能弱能贫困户“脱贫又反贫”的窘境。石柱县相关部门提出了股权收益扶贫、基金收益扶贫、信贷收益扶贫、旅游收益扶贫四种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并依托四种模式,对贫困户的切身利益提供保障。

在考察石柱脱贫攻坚成效的过程中,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委托第三方进行了评估,其中贫困户满意度达94.74%,资金管理精准达54.55%,可见,石柱资产收益扶贫效果还是处于良好态势。

2014年至2016年9月,全县共整合各类资金1683万元,年入股收益119.3万元,为全县799个贫困户固定分红。其中利用市级产业扶贫资金960万元;整合乡村旅游产业资金108万元;社会扶贫资金85万元;市级资产收益扶贫专项资金230万元;西沱镇、六塘乡利用整村脱贫产业资金200万元。在股金分红收益的同时,项目企业通过劳务用工、土地流转、农产品订购等方式帮助失能弱能等特殊贫困户实现长期稳定增收。

同时,在整个扶贫过程中,贫困人口成了股东,这就唤醒了他们潜在的主人翁意识,自发的承担起自己应当承受的责任,在工作或者互助时,全心全意,把入股公司当作自家的,尽心尽力。类似于之前的消极怠工,顺手牵羊之事,基本不复存在。而这种现象对于带动扶贫企业来说,也是一大福音,工人自发的提升了生产效率,削减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能让企业用更多的资源去进行投资生产。同样,也会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股东的净收益。彼此促进,实现企业与脱贫人口的双赢,并且加深了双方的信任度,为以后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虽然目前扶贫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漏洞。比如,扶贫资金的分割管理导致的资金“碎片化”问题,这样细化的资金,会致使部分管理部门重复交叉,浪费人力资源;部分沉默资本难以发挥效用,因为现代农村产权体系并不完善,所以难以精细界定农民手中的权益范围,这也就导致部分沉默资源闲置,难以细化资产收益扶持制度。

尽管,目前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漏洞,但是相信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体系的不断完善,政府、企业、贫困人口三方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在“十三五”期间,成功完成全县脱贫工作。(宫义飞 龙思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