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正史上真实的董卓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一个人的历史


正史上的董卓和《三国演义》的差不多,三国演义在刻画董卓形象的时候,确实是比较符合史实的。当然董卓与吕布中了王允的离间计,那个是不符合史实的,其他的除了一些细节,基本吻合,那我们来看看董卓进京前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吧。

董卓的父亲叫董君雅,曾经做过颍川郡纶氏县尉,董君雅有三个儿子,长子叫董擢,字孟高,次子叫董卓,字仲颖,三子叫董旻,字叔颖。

董卓是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出生在颍川。董卓后来随父亲回到家乡,董卓年轻的时候行侠仗义,经常到羌人部落那边游玩,也就认识了很多羌人头的首领。有一次,几个羌人首领来看望董卓。

董卓把他们带回家,然后直接把家里的耕牛给宰了款待他们,羌人很感动,回头之后给董卓送来了上千头牲畜。董卓先是在陇西郡担任官吏,负责治安,当时匈奴人经常过来骚扰,凉州就征董卓为从事,率军大败匈奴,歼敌上千。

并州刺史段颎就把董卓推荐给了朝廷。汉桓帝时期,董卓被任命为羽林郎。董卓武艺高强,有臂力擅射,这一点跟吕布很相似。

公元166年,鲜卑联合羌人入侵,朝廷任命张奂为护匈奴中郎将,负责平定幽州、并州,凉州三地的叛乱,而董卓担任张奂的军司马。公元167年,羌人进攻三辅地区(京兆,左冯翊,右扶风)。

董卓、尹端率军大败敌军,斩其首领,俘虏一万多人,董卓因功拜郎中,后来先后担任益州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后来董卓被司徒袁隗征召,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北中郎将卢植被免,董卓被任命为东中郎将,率军攻打张宝据守的下曲阳县,攻打两个月不下,最后被免,冬,凉州北宫伯玉、韩遂、边章起兵攻打三辅。

公元185年,朝廷命左车骑将军皇甫嵩率军出征,董卓被任命中郎将,担任副将,后朝廷让司空张温代替皇甫嵩。张温召见董卓,董卓迟到还言语顶撞,张温参军孙坚建议张温杀死董卓,张温没同意。

张温六路人马,五路失败,只有董卓这一路未败,朝廷封董卓为斄乡侯,封邑一千户,后来还被封为前将军。后来的事情就是三国演义的情节了。


历史简单说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汉朝时期,董卓作为汉朝凉州人士,被孕育成一位有勇有谋的人,不止是董卓,凉州由于天生属于西北边陲,土地贫瘠,长期与游牧一族交战,当地的男儿多数都是军事人才,从《后汉书·董卓传》及《三国志》可斟酌一二。

年轻时的董卓是一位行侠仗义之人

东汉末年,由于朝纲动乱,凉州也被波及,董卓就是凉州人,董卓出生于陇西郡临洮县,董氏在当地算是绅族,该县作为边陲之地,自小过着刀口舔血的日子,董卓更是被誉为当地“游侠”。


《三国志》曾这样释义董卓:“臂力过人、身背两弓,骑马疾驰中也能左右开弓,董卓好游侠。”

早年的董卓在当地家乡享有知名度,哪怕身为敌对的游牧民族皆声烈阒如,也正因为身体力量强大和骑术射术之精,还被郡太守、州刺史等人欣赏,并举荐为官。

出使武官后,董卓的价值被放大,在与游牧民族交战的战斗力,充分发挥军事天赋,还被评为有勇有谋,乃至于担任凉州兵马掾。

董卓初露头角,还要从末年“羽林郎”说起,末年,恒帝招骁勇之人任卫士,因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是游牧民族交界之地,擅出骁勇之辈,朝廷以此为基点选拔。

当时,董卓就因能力、及名声被朝廷看重,从而选拔为羽林郎,也就是皇帝的卫士,至此,董卓开始平步青云,并还有属于自己的精锐凉州兵。

董卓入选羽林郎不久就被中郎将张奂推荐,在与羌族的战争里,董卓和司马尹端大破羌军,击毙羌族首领、斩敌万余,此后还“拜郎中,赐缣九千匹”,也经此,让董卓在后续讨黄巾有了缓冲履历,当凉州战事再起,他还能拜权所用。

由于个人在凉州事迹太耀目,作战期间,声望直逼东汉朝廷政权,导致让东汉政府极为不放心,也促使局面逐渐失控。

也就是后续凉州在董卓的带领下,逐渐不受东汉政府节制,东汉面对手握重兵的董卓,先后两次让董卓到洛阳任调,借此夺兵权,然而,董卓挟羌胡以威胁东汉政府,拒不来京,在拥兵自重的情况下,不愿交出兵权。

权成之后的董卓集恶人之大成者

至此,董卓名声开始“集恶人之大成者”,189年,由于地方豪强势力过大,当时的皇权基本被地方架空,形成官僚互通,皇帝为了提升话语权,不得不重用宦官,也就有了末年的“党锢之乱”,这场乱斗,看似是权臣与宦官的硝烟,实则是皇权与豪强的权力争夺战。

这一年,董卓被大将军何进以“诛宦官之乱”邀请入京,何进作为皇帝的外戚,一边扮恶人,一边扮好人,一边诛杀皇权捧起来的宦官,一边借此为皇权拉拢名士,只是,历史的车轮还没进行到终点站时,何进不幸宦官所杀,这就导致董卓还未到洛阳,洛阳已经叛乱。

这场斗争,皇室败落,而姗姗来迟的董卓,就接管了仅剩空壳的东汉政府,也因此,很多人说东汉时因为董卓的存在被灭亡,的确有点蝴蝶效应。

其实,当时不是董卓上台,换了谁控制东汉政府都不会把皇帝当一回事,只是到他这,废少帝、立献帝名声过于臭了而已。

当时,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也只是因为双方已经势如水火,仅限自保,立献帝以外戚身份辅政不仅名正言顺,也是形势所迫。

也是此后,董卓身居高位,开始残暴无道,从誓为父子、婢妾私通,再到一系列的政治为恶,皆被历史渲染,但也的确是事实,烧洛阳、掳掠百姓这些,在当时,他还被文人评为“蛮夷”。

这也印证了历史一句话“历史皆是胜利者改写”,成王败寇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的恶多数源于后世没好评,其实他与曹操何其相似,只是,人家曹操,有后人撑史,他拿什么为后续的历史写好评?


探索历史奇闻




不论正史还是野史,都讲到了董卓在控制了皇权之后,开始表现的残暴无度,这和他少年时候的一些经历不无关系,他的残暴直接摧毁了东汉政权。

董卓在成为一方诸侯的时候一直都是很成功的,直到他进入朝廷,接触了政治,开始混乱的一塌糊涂。从这可以看出董卓没有政治眼光,目光短浅,错把握有生杀大权以为是终极目标。

妖百慧翻阅了很多历史资料,剖析董卓一生的几个阶段,就可以清晰看出董卓是一个怎样的人。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生于颍川。东汉末年献帝时军阀、权臣,官至太师,封郿侯。于桓帝末年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

01

少年时期董卓尚武,广交友,善游历,见识广,为他以后的带兵打下了基础。

(1)董卓家住今甘肃岷县,紧靠民风彪悍的少数民族。董卓喜欢游历,经常到他们地盘上去。董卓敢去,是因为董卓武艺高强。



董卓游历最多的是羌族地盘,彪悍的少数民族粗犷尚武,但多数打不过董卓,得到羌族的认可,成为朋友。

(2)双方经常往来,西北民族吃肉喝酒,董卓不惜杀牛来款待他们,那时候的耕牛可是家里的顶梁柱,不久羌族人回访,送他上千头牛。

(3)董卓少年时的经历对他的性格和以后的处事方法不无影响。能够打得过羌族人,得到羌族人的礼遇也不是件小事,在当地迅速传开。董卓的人生自此开始转变。

02

青年时的董卓武功高强,待人豪爽,得到部下的拥戴,也得到了州郡的认可,机会越来越多。

(1)董卓出名了,郡和州府都想招募他。东汉末年,朝廷招募皇帝护卫羽林郎,从6郡中选拔良家子弟,地方上就推荐了他。

“董卓武艺高强,力大过人,能够备两只箭袋在纵马急驰中左右开弓,没有人能比得过他,故而被朝廷选中。”

董卓后来收的义子吕布,勇猛过人,很少有对手,吕布有勇无谋,能够听命于董卓,也是因为董卓武艺高强他才能信服。



(2)董卓初任军司马,因战功而升郎中,他学习羌人的做法物品共享,把获得的赏赐全部分给了军士。这个做法在这个当时是很有效的,赢得了威信。

(3)董卓仕途一路高升,后来升至中郎将,因为他统兵有方,智勇双全,赢得了一次次战役的胜利,可以说是常胜将军。东汉末年天下乱,董卓也奉命平叛,打韩遂的时候,一共派出6支军队,只有董卓带队胜利归来。

(4)董卓升任将军,封乡侯,又任并州刺史。到了汉灵帝驾崩少帝即位时,大将军何进和司隶校尉袁绍,联合董卓,计划除掉把持朝政的太监,因走漏了风声何进被杀,少帝被劫持,董卓带军追赶到北芒把少帝接回宫来。

这一次董卓捡个大便宜,何进兄弟俩的部属全都被他收拢,又派吕布杀掉执金吾丁原,收编了他的部队,一下子成了势力强大的诸侯,控制着京城。



董卓后来被皇帝任命为司空,再迁任太尉,持皇帝特授的符节,掌握了军权。

03

有了军权,董卓开始把持朝政,更换皇帝。董卓不懂政治谋略,不懂国家治理,一切以杀戮开道,搞的朝廷政权崩塌,民不聊生。

(1)董卓有了大权,废掉了少帝,立陈留王为汉献帝。至此,董卓在政治上的短板开始完全暴露出来。

他惯拿严酷的刑罚来胁迫群众,弑杀,弄得人心惶惶、朝不保夕。阳城二月份大社集,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庙会,全城百姓聚集在那里。董卓下令将男子全砍头,妇女和财货全抢了分给下属,一城百姓几乎全灭了。

(2)初平元年二月,董卓挟持献帝到长安,焚烧了洛阳皇宫,又开始挖掘皇室陵墓,搜刮财宝。董卓自号“尚父”,出行车辕金碧辉煌,龙凤旗帜飞舞,俨然天子,出入皇宫犹如在自己家。自家亲戚全封了要职。



(2)应该说董卓目光短浅,没有政治头脑,不会长远谋略,只适合当个豪强军阀。他耗费巨资建造郿坞,在里面囤积了足够30年吃的米粮,打算万一谋划失败,守住郿坞可以颐养天年。

(3)董卓杀朝廷王公大臣,完全以自己的喜好,有次董卓预先备好帐幔和宴席,邀请迎接他的王公大臣们饮酒,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指挥手下将有些人断舌、砍手脚、挖眼,下油锅,哀嚎一片,剩下的全都吓得手脚酸软。

(3)董卓此人具有超强破坏性,把持朝政3年,随他的喜恶滥施刑,百姓随意杀戮,朝中大臣随意杀戮,地方上的地主豪强们日子也不好过,也被他手下杀了再抢,一切为了敛财。

这年正好又闹蝗虫,干旱无收成,民间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京都洛阳更惨,“皇宫被董卓一把火烧了,只留下残垣断壁;街道田野一片荒芜,公卿百官自己除草,尚书郎以下的官员亲自出去打柴,没有力气的直接饿死倒地不起。”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司徒王允用离间计挑拨董卓义子吕布杀死董卓,诛杀了他的三族。消息传开,整个长安城的士人百姓,都互相庆贺。

04

结束语。

董卓就像是东汉末年爆炸的炸弹,促使东汉政权迅速瓦解。“董卓死后,关东各大割据势力乘机抢占地盘,扩大实力,群雄割据的乱局已经形成。社会从此进入大混乱时期,为后来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董卓算不上枭雄,因为他没有枭雄的战略眼光和胸怀,顶多就是一大军阀,也注定了他掌权不会长久。他的一手“挟持天子”,使得以后的军阀们从中学到了掌权的捷径。

他对社会的破坏性就像催化剂,导致后来中原近400年分裂割据局面,直到强权的大唐王朝出现。


妖百慧1


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里,对于董卓有如下记载:

行侠仗义,武艺超群

董卓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人。他从小喜欢行侠仗义,曾经游历羌人聚居地区,与羌人所有的首领都相交结。后来返回家乡在田间务农,羌人首领中有人来看望他,董卓和他们一起回到家中,杀掉耕牛置办酒席,与他们一起畅饮作乐。羌人首领们被董卓的真诚豪爽所感动,回去之后,收集各种牲畜一千多头赠送给他。


汉桓帝末年,朝廷征召六郡良家子弟充任羽林郎。董卓由于武艺高强,力大无比,能够携带双份弓箭骑在飞驰的马上左右发射,被任命为中郎将张奂的军司马。跟随张奂征讨并州立下战功,朝廷任命他为郎中,赠丝帛九千匹,董卓把这些赏赐全部分给了手下将士。

有勇有谋,全身而退

黄巾起义爆发之后,朝廷征招董卓,任命他为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升任中郎将,率军讨伐黄巾军,因战败被免职抵罪。韩遂等人在凉州起兵,董卓又被任命为中郎将,统军西进抗击韩遂。在望垣硖北,董卓军被羌人万人包围,军粮断绝。 董卓假装要捕鱼,在回军路上需要渡过的河中筑坝截流,使数十里的水流静止不动,暗中率领军队从坝下通过后再决开堤坝。等着羌人军队听说消息后追来,河水已经很深,不能渡过了。

当时朝廷派出六支军队进兵陇西,五支军队大败而回,只有董卓一支全军而返,驻扎在扶风。朝廷任命他为前将军,封斄乡侯,后又征调他出任并州牧。

奉命进京,军权独揽

汉灵帝去世,汉少帝继位,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划诛灭众宦官。

何太后不同意,何进于是征招董卓,让他率领军队到京师,并暗中命董卓为朝廷上书说:“中常侍张让等人窃取并仰仗皇帝的宠爱扰乱天下,从前赵阳发动晋阳的军队来驱逐君主身边作恶的人,臣下我集合将士来到洛阳,就是要讨伐张让这些人。”

何进此举的目的是想胁迫太后同意他的计划,董卓还没有到京城,何进已经事败身亡,中常侍段珪等人劫持少帝逃至小平津。董卓便率领将士到北芒山迎接少帝,保护少帝返回宫中。当时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被何进手下将士杀掉。何进、何苗的部众没有归属,便都依附了董卓。董卓又指使吕布杀掉执金吾丁原,吞并了他的部队,所以京师的兵权只掌握在董卓一个人的手里。

废立扬威,凶残不仁

这时董卓以很长时间不下雨为借口,迫使少帝下令罢免司空刘弘,而由自己出任司空,不久升任太尉,又让少帝授予他符节及虎贲卫士。

董卓废黜少帝为弘农王,随即又杀掉弘农王和何太后,改立灵帝的小儿子陈留王刘协,这就是献帝。董卓升任相国,并让献帝封她的母亲为池阳君,并为母亲设置家令、家丞等官员。董卓率领精锐部队来到京师后,正赶上朝廷大乱,所以能够独断自主做废立皇帝这样的大事,控制了朝廷的武库和军队,占有国家的珍宝,威震天下。



董卓生性残忍暴虐,于是用严刑酷法来威慑众人,睚眦必报,满朝官员人人都害怕自己不能保全性命。他曾经派遣军队到阳城,当时正好赶上二月初二,百姓都在设灶下拜祭神灵。军队的士兵冲上去,砍下所有男子的头颅,驾驶他们的车辆和牛,装载着妇女财物,把砍下的头颅拴系在车辕和车轴上,一辆挨一辆回到洛阳,并说是攻击盗贼所缴获的,士兵们高呼万岁。军队进入开阳门后烧掉带回来的头颅,把妇女们分给士兵做婢女侍妾。董卓甚至还进入宫中,奸淫宫女和公主,他的凶残叛逆就是这样。

迁都洛阳,权倾朝野

河内太守王匡派遣泰山郡的军队,驻扎在河阳津准备进军洛阳讨伐董卓。董卓派出一支疑兵做出要从平阴渡河的态势,然后暗中派遣一支精锐部队从小平津北渡过黄河,绕到王匡的军队后面发动突然袭击,在河阳津北大败王匡军,王匡的军队几乎全军覆灭。

董卓因为山东群雄都想起兵来讨伐自己,惶恐不安。初平元年二月,他便胁迫献帝离开洛阳迁都长安,临走前焚烧洛阳皇宫,把洛阳地区皇帝、大臣的坟墓全都挖开,盗取里面的宝物。



董卓到了西京长安后,自任太师,给自己加称号尚父。 董卓又在郿县修筑城堡,城堡的墙和长安城的城墙一样高,里面储存了够吃三十年的粮食。声称如果大事成功,可以雄踞天下。如果不成功守在郿坞里,也足以终老。

弄权害民,人神共愤

董卓十分残暴,他曾经将投降的士卒几百人押到酒席间,当众割掉他们的舌头,还有砍掉双手双脚,挖出双眼的,但他镇定自若,泰然无视。


太尉张温素来与董卓关系不好,董卓对他怀恨在心,借着天气变化,让人诬告张温与袁术勾结,将张温鞭打至死。

董卓还派人严密监视天下百姓的言行,一旦发现有不轨言行,立刻严刑拷问,轻则刑罚重则处死。当时天下百姓人人自危,见面也不敢交头接耳,生怕被人听到受到惩罚。

盛极必衰,物极必反

初平三年四日,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董卓的将领吕布共同谋划诛杀董卓。这时,汉献帝的疾病刚刚痊愈,在未央殿大会群臣。吕布让同郡老乡骑都尉李肃等人,率领十余个亲兵穿上宫廷卫士的服饰,装作守门的卫士。


吕布按怀里藏着诛杀董卓的诏书,董卓刚到,李肃等人就上前用兵器刺杀董卓。董卓说:“吕布在哪?”吕布说:“皇帝诏书在此。”于是杀掉董卓,又诛灭他的三族。

董卓的主簿田景扑向董卓的尸体,吕布又把田景杀掉,一共杀了三个人。

董卓手下没人再敢乱动,董卓被除掉,长安的百姓都高兴的互相庆贺,那些讨好董卓的人都被抓进牢狱处死。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提到董卓,在人们的印象里,他“焚烧宫室、劫迁天子。”他贪图享乐,建造郿坞,里面存放着不计其数的粮食、珠宝、美女,他本人则残暴而昏庸。那么,西凉铁骑的领袖、震动天下的董卓真就一无是处吗?历史上真实的董卓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我们先要揭掉后人给他安上的“脸谱”,才能探究真实的董卓到底什么样。把《三国演义》放到一边,我们打开《三国志》和《后汉书》。一起看看董卓的生平事迹:

《三国志》从他的少年时代记起:“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少年时期的董卓有一颗侠义之心,四处游历,结交各部族的首领豪强,这体现了他在人际交往的才华出众,《后汉书》说他:

“性粗猛有谋。”虽然性格粗鲁,但作为一个西北大汉,这无可厚非,他粗猛,但“有谋”,粗中有细。看似粗直,实际上心思缜密,有自己的想法,这在西凉地界实在算是难能可贵了。

随着他年纪增长,四处游荡的生涯宣告停止,他回乡耕种,而有的当年交好的首领来找他,“卓为杀耕牛,与共宴乐,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遗之,由是以健侠知名。”

为招待朋友,他不惜耕牛宰杀,换来的则是众首领们一起筹集,回赠的一千多头牲畜,并且他凭借这一事迹在西凉名声远扬,大家都知道了他是个不会亏待朋友的人,这种“营销”手段,实在非常高明。

后来他被征召入伍,“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在没有马鞍稳定身形的东汉,他在马匹左右各放一个箭袋,一边飞驰,一边左右开弓,武艺超人,令人惊叹。

凭借着过人的武勇,很快他就被重用,跟随中郎将张奂征战并州,立功后,他“(被)赐缣九千匹,卓悉以分与吏士。”把受赏的财物全部分给下属,可见董卓十分懂得笼络人心。

不久他又“迁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免。”免,通“勉”,意即,他在任期间尽职尽责。少数民族动乱时,他展现出了军事才华,史载:“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卓伪欲捕鱼,堰其还道当所渡水为池,使水渟满数十里,默从堰下过其军而决堰。比羌、胡闻知追逐,水已深,不得渡。时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卓独全众而还。”

他的军队被数万人围困,粮食已尽,他假装捕鱼,,在河道上游筑大坝,使得数十里河水大涨,而他的军队偷偷从大坝下逃走,并把大坝掘开,等到羌、胡的军队听说他逃跑,想要追击时,河水已经深到无法通过。当时六支军队前往平定动乱,五支都大败而归,唯独董卓全身而退。此战之后,他“拜前将军,封斄乡侯,徵为并州牧。”

到此为止,董卓还是个没什么污点的普通大汉官员。然而,“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个道理也适用于董卓。站上权力巅峰前,他还是安安分分,朝廷吩咐什么就做什么,可那或许只是野心没有迎来施展的时机。

很快,时机来到。外戚与宦官争斗,大将军何进召董卓进京,而董卓还没到达,何进就已经身死。带着精锐西凉军进京的董卓,成为了唯一的力量,一时间权倾朝野。

有军队就有话语权,而董卓作为唯一的军队,也就拥有了唯一的话语权。权力面前,他的狼子野心,哪怕原来不大,此刻也极度膨胀。

初平元年(190)二月,因为忌惮东边的讨董联军,董卓“焚烧洛阳宫室,悉发掘陵墓,取宝物。”到了长安,他“为太师,号曰尚父。乘青盖金华车,爪画两轓。”

后来的故事则更为人熟知,他在长安实行恐怖统治,以酷刑为乐,过着酒池肉林的生活。百姓则不堪其苦,“法令苛酷,爱憎淫刑,更相被诬,冤死者千数。百姓嗷嗷,道路以目。”

他还破坏经济制度,滥发钱币,以致市场紊乱。

初平三年(193)四月,董卓被爱将吕布奉诏诛杀,“长安士庶咸相庆贺,诸阿附卓者皆下狱死。”

他死后“尸卓于市。天时始热,卓素充肥,脂流于地。守尸吏然火置卓脐中,光明达曙,如是积日。诸袁门生又聚董氏之尸,焚灰扬之于路。”说他的尸体被扔到集市,因为他肥胖,油脂流到地上。看守尸体的官吏在他的肚脐里点火,火光一连亮了好几天。董卓家族的尸体也被挫骨扬灰,死状何其凄惨。

笔者认为,董卓有罪,且罪恶滔天。但他犯的错,和历史的偶然性也有很大关系:倘若何进召别的诸侯进京,董卓或许仍然安安心心在他的西凉盘踞;倘若何进没有意外身死,董卓或许协助他平定宦官就原路返回,不会做出一系列荒唐事。如果是另一个人,突然的站到权力巅峰,也未必就能克制。纵览他的一生:前半生,一步步爬上并州牧的位置,尽显他的交际和笼络人心的能力,带兵打仗,也常有巧思计谋;后半生,入京后发现,原来大汉的最高权力竟是如此容易取得,膨胀之下接连犯下罪行暴行,落得惨死的下场。令人大快人心之余,却又生出一丝唏嘘。


邓海春


说三国,要从董卓说起,正是他的乱政毁了汉朝仅剩的一点威势,也间接造就了纷乱的三国。

董卓是西北人,那里是汉王朝的边疆,胡汉杂居,羌人、鲜卑人和汉人都有,成分复杂就容易出乱子,造反、民变时常发生,养出了这里彪悍的民风。董卓是一个典型的西北大汉,性情豪爽,这样的人总是善于结交朋友的。

董卓的出身算是地主阶级,有不少田地,比平民要富足的多,但是比起世家大族又远远不如。但有这份家底,加上他为人又慷慨豪爽,渐渐地也结交了很多四方的豪杰。

青年时代的董卓喜欢仗义行侠,于是就在西北游历,当地有很多羌人部落,董卓跟他们打上交道,和一些胡人豪杰结为朋友,这些胡人有的是部落的首领,有的是当地的小军头,有的甚至兼职干些打家劫舍的行径,董卓可以算是黑白通吃了。

时常有胡人来董卓家中拜访,董卓每次都盛情招待,甚至连家里的耕牛都宰杀来款待客人,那时候的耕牛都是相当珍贵的财产,这番盛情搞的这些客人感动的不行,他们回去之后纷纷宣扬董卓的情谊,合计着要报答董卓。也不知道谁出的主意,他们每人出几头牲畜,凑一起作为礼物送给董卓,结果响应的人越来越多,最后足有千余头牲畜,一齐送给董卓。当时的场面一定不小,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董卓立刻声名远扬,远近的豪杰都敬重董卓。

董卓也不是光靠请客吃饭就让这些胡人对他敬重的。董卓有一身好武艺,力大过人,纵马奔驰的时候还能够左右开弓,连胡人也很少比得上,这让崇尚勇武的西方汉子们人人佩服。当地官府看重他的勇武和人望,让他负责本地的治安,缉捕盗贼。后来凉州刺史也找他作自己的部属,率骑兵讨伐塞外的胡人盗匪,董卓大破这些匪徒,斩杀千人,可见董卓的声名也是打出来的。

董卓,字仲颖,陇西人

乱世战事不断,勇武的人机会多多,要是再有些权谋,那就更容易得到权势地位。

机会很快来了,西北的鲜卑人与羌人联合起来叛乱,朝廷派名将张奂率大军平叛,董卓也被征召,在军中担任“军司马”,算是一个低级军官。战事顺利,董卓也因为军功升官,任“郎中”,朝廷赏赐了一些财物,董卓又一次显示自己的慷慨,他说,虽然立下功劳的是我,但是这些赏赐应该让将士们一起享有嘛。于是把所有财物全分给将士,自己一点不留。董卓看上去慷慨无私,但更像是作秀,沽名钓誉而已,将士们不明真相,但他的上司张奂却看的明白,十分讨厌他的为人。

不久战事再起,“黄巾之乱”爆发,汉王朝十三州中有八州响应,朝廷派名士卢植为帅前往冀州,董卓也在军中,本来连战连胜,没想到,卢植因为没有向宦官行贿而被罢免。这时董卓的机会来了,跟这些宦官们搭关系交朋友当然是他擅长的喽,他很快如愿以偿,朝廷封他为“东中郎将”,接替卢植的位置继续平定黄巾。这下董卓可谓高升,可是董卓哪比得上卢植这海内大儒的地位,大军能服他吗?临阵换帅本来就是兵家大忌,自鸣得意的董卓很快就笑不起来了,大军连吃败仗,董卓束手无策,最后终于被朝廷罢免,送到军事法庭审判。本来董卓被判了重罪,结果他运气好,正碰上朝廷大赦天下,才被释放。

征战四方

董卓被赦免,官位毕竟没了,但董卓自有办法,他上下打点,等待新的机会。乱世果然不缺机会,董卓的老家凉州发生叛乱,这次是汉人韩遂等人联合羌人一起造反,声势更大,朝廷重新起用董卓,而且官职更进一步,封为“中郎将”。但这次的造反派实力更强,战事持续了两三年也没有结果,叛军始终没有消灭,反而董卓这位统兵大将开始尾大不掉。

这时的皇帝汉灵帝已经生了重病,开始不放心董卓,毕竟董卓是西凉人,在当地本有声望,现在麾下掌握大军,他可不像是那么忠君爱国的人。于是皇帝下旨封董卓为“并州牧”,意思就是给你升职加薪,但你自己去东方的并州上任,把军队留下来交给别人统领。可是董卓不干了,他已经发展成半独立的军阀,麾下的大军是他最看重的本钱,只是他也不想就这么造反,就谎称,“我这些将士跟着我时间太长,舍不得离开我,能不能把大军一起带到并州。”朝廷当然不干,催促他早点上任,董卓继续跟朝廷扯皮,“我麾下这些羌胡士兵说军饷和赏赐都不够,拉着我的车马不让我走,这些胡人就像狗一样乖戾,我只能顺着他们的意思,留下来慢慢安抚他们。”虽然知道董卓在说瞎话,但朝廷这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好办法,事情就拖了下来。

汉末凉州及三辅地区

汉灵帝很快去世,汉少帝刘辩继位,皇帝太小,朝中执掌大权的是“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与宦官势力“十常侍”,两边斗得厉害,何进的幕僚给他出了个馊主意,招边疆的部队来京城勤王,诛杀宦官。其实宦官权利再大也都在宫廷里,也没有军权,你何进身为大将军,带几百亲兵也就把他们灭了,非要等边疆的军队来京城,结果勤王大军没等到,逼急了的宦官抢先杀了何进,何进麾下的袁术等人看情形不妙,才横下一条心杀进皇宫诛杀宦官。闹到最后,汉王朝的外戚和宦官势力都瓦解了,董卓正好带兵进京,人们这才发现,原来“枪杆子才是硬道理”,于是没人敢再争,董卓控制了朝政。

董卓这时已大约六十多岁,年纪大了往往更自负,他本没有治理天下的本事,却非要乱来。

他知道自己缺少威信,就策划着干一桩大事——废立天子,废掉皇帝刘辩,另立他的弟弟刘协为新帝,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这可是天大的事,当时皇帝刘辩也没什么大错,凭什么废掉他?再说你董卓一个西北军阀头子,来中央没几天,有什么资格废立天子,天下人能心服吗?朝堂一下子炸了,但董卓用手中的刀让众人都闭了嘴。

正统的皇权是古代社会稳定的基础,虽然董卓凭着武力强行换了皇帝,但这么一折腾,汉室的仅剩的权威垮了一多半。

自认有拥立之功的董卓正式任命自己当了朝廷一把手,可该怎么管理这个国家呢,董卓是不懂的,但他有办法,就是提拔天下有声望的名士,这样自己既有了举贤的名声,又可以拉拢他们来帮自己治国,一些名士被提拔入朝,像蔡邕、荀爽、陈纪、韩融,另一些名门子弟被委派到地方为官,有韩馥、刘岱、袁绍、张谘。

董卓又错了。蔡邕、荀爽之流名望确实是海内无双,学问也都做的很好,但哪里会治国之术呢,拿来装点门面挺好,真靠他们治理国家那是缘木求鱼。更糟糕的是,那些名门子弟根本看不起这暴发户似的军阀头子,而且很实际,领官印不领情,后来这些人大都参加反董联军,董卓可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董卓对经济也是一窍不通。关东诸侯一造反,朝廷的经费开支捉襟见肘,军队也缺粮饷,董卓的办法是多发钞票。那时候的钱币是铜钱,京城附近的铜像、铜钟都倒了大霉,全被融化了铸钱,董卓又想了一记高招,把市场上通行的铜钱回收,铸成小一号的铜钱发行。董卓大概不知道什么叫通货膨胀,但很快市面上物价飞涨,钱变的不值钱了,一筐米卖到上万钱,商业从此垮了。

但董卓麾下的大军还得要钱要粮啊,那就只能抢了,先抢掠京城的富户,再挖掘古墓盗宝,等京城周围实在没东西可抢,就干脆把大军派出去往中原去抢掠。最后董卓只闹的众叛亲离,就算没有王允、吕布杀他,早晚也要死于非命。

4、

后世有人说董卓是想学王莽,要谋朝篡位,其实未免高看了他。

董卓在长安作威作福的时候足有七十岁高龄了,他在离长安两百多里处建了一个小城叫“郿坞”,城墙建的跟长安一样高,囤积着够吃几十年的粮草,扬言要是大事不成以后就呆在这里养老。他自己收集的金银珍宝都收在城里,这回也不说要分享给将士们了,可见董卓已经有些灰心丧气,只是权力之路有进无退,败就是家破人亡,小小的“郿坞”建的再牢固又有什么用呢,董卓死后,留在“郿坞”的宗族老弱全被屠杀,连董卓九十岁的老母也不放过,可见这政权更迭之间其实难分善恶的。

董卓在史书中更是背上累累骂名,毕竟汉朝的覆灭总要有恶人来负责啊,你董卓的乱政是事实,自然要担负骂名,史书记载董卓残忍、暴虐,甚至肥胖,说他死时身上的油脂都能点灯用,还亮了好几天,听上去更像是传奇故事。民间的董卓形象,更是荒淫无道、穷凶极恶,而且肥的跟猪一样,难以想象他当年其实是一个纵马奔驰、左右开弓的勇士。

董卓的民间形象:残暴,好色,还很肥

若是董卓当年一直留在西凉当他的地主,平日里结交豪杰,行侠仗义,想必将来也是一方英雄;若是董卓从军后志在征战四方,平定战乱,未尝不能成为张辽、徐晃那样的名将;或是后来他滞留凉州,不听王命,据地自保,成为一地诸侯也是没问题的;可董卓偏要入主京都,执掌朝政,虽然地位高了,但他哪有这样的本事呢。

美国人劳伦斯曾提出彼得原理,“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董卓的道路正是这样,他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游侠、将军、诸侯,却不能胜任掌控天下的地位,他的野心让他走上这条不能回头的绝路,虽然是巍巍峰顶,前路却是深渊。

当董卓终于被吕布刺杀的时候,他想必在后悔,或许在他长住“郿坞”,而不愿留住京城的时候,就早已后悔,可惜这时他已经不能回头。世人在这追名逐利的路上,若能时常停步自省,想必能免去董卓这样的悲剧。


我们的三国


历史上的董卓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要知道人无完人,没有极恶之人,也没有极善之人。

尤其是对于董卓这样的历史人物,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其凶残、独断的一片,应该以全面的眼光,360度环绕的去看。



人物简介

东汉末年时人,利用自己手中的兵权占据京城,削弱朝廷的势力,挟持并废立了汉献帝,是造成东汉末年政权消亡的最大元凶。

董卓在历史上犯下了很多恶行,是被后人负面评价最多的一位奸臣。

人物评价

1. 体型健壮、野蛮凶狠

董卓的家境殷实,所以自小便任性妄为。他所居住的岷县与西北民族羌人的领地十分接近。

董卓少年时常常主动到羌人游牧的地方去玩耍,带上弓箭,骑马射雁,其勇猛的程度不低于羌人。以至于很多羌族人都对董卓畏惧三分。



2. 善于御人、性情直爽

董卓与羌族人保持友好的往来。羌人畏惧董卓的势力,所以对他百般讨好。董卓也心知肚明,所以借势拉拢,以他们为自己所用。

羌人献上了大量的牛羊给董卓,董卓收下了确实为他们做了很多实事。他不仅利用自己的势力保护羌人安稳的生活,还不断地接济流浪的无赖之徒。他所谓的豪爽的“侠义”行为,为他树立了一定的威望。

3. 野心勃勃、欲望膨胀

董卓既然已经成为了一代豪强,但是并不满足于此,开始思量着如何在政治、朝廷上也能够有一番作为。

朝廷欲清理西北民族反叛的羌人,董卓抓住了这个机会大杀四方,至此以后青云直上。

董卓所掌握的权势和兵力越来越大,已经严重的威胁到了东汉政权的利益,东汉朝廷开始想方设法削弱董卓的势力。



但是为时已晚,董卓的羽翼已经丰满,他甚至已经开始计划如何谋得中央政权。

4. 喜杀戮,纵容不下

董卓以严格的刑罚来对待俘虏,常常以杀人为乐。如果有人针对自己,他也会睚眦必报。纵容自己的部下在城中烧杀抢掠,他却视而不见。时间久了,名声就越来越臭,同僚们不敢招惹他只能忍气吞声,百姓怨声载道却又无可奈何。

5. 有一定的军事才能

董卓要是很愚蠢,仅仅靠蛮力是无法统率部队,扩大势力的。他从一个地方军阀成长为伸手可以操纵整个国家形势的人,自然是有一定的军事才能的。不过他的恶行太多,统治过于暴力,也意味着他根本无法走的长远。



董卓是被自己的义子吕布杀死的。吕布虽然与董卓是义父子的关系,但是吕布早已对董卓心生不满。加上王允从中作梗,离间吕布与董卓的关系,这使吕布下定决心除掉了董卓。

董卓死后,满朝文武都高呼百姓,民间的百姓们也都欢欣鼓舞。


浮生说历史


【优质回答】来自野史日记!

董卓是一个行侠仗义之人

董卓的父亲是一个县尉,后来离职不干了 ,董卓就与父亲一起回到了凉州,这个董卓并非是一个虎了吧唧见人就杀的莽夫,他少年时期也是一个讲究人,想当初他去羌族部落溜达,当时的羌族的几个首领与他关系不错,玩到一起去了。后来羌族的几位年轻哥们儿前来凉州看董卓,董卓父亲都下岗了,家里也没啥钱,但是好哥们儿来了不能不款待啊,于是把自己家糊口的耕牛一刀宰了,请大伙美食了一顿。

当然了,羌族首领们也是讲究人,回到部落,整了一千头牛送给了董卓,董卓说啥不要,最后盛情难却收下了。

董卓封侯拜将是靠一刀一枪干出来的

别看电视剧里的董卓是一个一身肥肉的废物,你要是小瞧了这位大哥,你可能会吃亏啊。就算真是胖子,这董卓也是最灵活的胖子。

长大后的董卓,当了陇西郡府的片警,管着当地的治安,旁边的匈奴没事就来人烧杀抢掠,这还行了,董卓被征辟为从事,带兵把来找事的匈奴硬是给揍了一顿,这匈奴人在历史可一直都是狠角色,董卓上去就给他们一顿胖揍,可见董卓的厉害,斩杀千人的董卓,一下子就被朝廷相中了,朝廷想,有这么一个人卖命不是挺好的嘛。

既然董卓有能耐,那就继续让他干匈奴好了,于是给他个官,军司马。让他带兵去平叛乱的羌人部落。

董卓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大破羌人,斩杀其大首领,抓了一万来人。这可是大功一件啊。那赏赐是嘎嘎丰厚啊,但是董卓很潇洒,赏赐的赏赐九千匹缣全部分给下属,自己一点没留。

后来董卓得罪人了,被免了官回乡了。其实不是董卓弄权,在当时腐败的朝廷,没背景没靠山啥的,也不好混。当时他的上司张奂带礼物来看他,他不得意张奂,说啥都不回去,礼物也没要,这董卓啊,也是一个性情中人。

董卓这个人,后来因为黄巾军起义,他又被用,平黄巾军有功,但是这老小子命不好啊,他当时的战略是放弃广宗县,而率主力北上攻打张宝据守的下曲阳县。结果曲阳县也没打下来,好嘛,这罪过大了。

不过他运气好,中平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大赦天下,董卓获得赦免。至此,这董卓也算是荣马半生了,早就历练出来,不是当初的毛头小子了。他也看明白了这官场,也打遍了沙场。

后来张温帅六路人马平叛,结果五路人马都扔那了,只有一路人马全员返回,未损失一兵一卒。这路人马就是董卓带的队啊。受到朝廷嘉奖,封斄乡侯,封邑一千户。至此,董卓有了自己的根基,再不是凭借一腔热血四处乱撞的热血少年了。

其实董卓进京,平了十常侍之乱,那也是需要本事的,十常侍真那么好对付的话,何进就不会死了。这里也看得出来董卓的一些手段,虽然狠辣,但是好使。

爱才的董卓

别看董卓五大三粗的粗人一个,他不仅武力超群,还有爱才之心,他知道自己缺少什么,最有名望的蔡邕,就是蔡文姬他爸,当年就是受董卓的重用啊,董卓对蔡邕也是有知遇之恩的,并且骄横的董卓,谁都不好使,但是就听蔡邕的话,对他言听计从。

也正是因为如此,董卓被王允搞死的时候,人人拍手称快,只有这蔡邕忍不住叹息一声,就是这一声叹息,就葬送了他的性命,令人惋惜这一代大儒,董卓知道珍惜,王允却不知道珍惜,可惜了。否则以蔡邕对大汉的了解,汉史会更加健全。

董卓柔情的传说

董卓有一孙女,叫董白。长的好看,还善良,董卓特别得意她,可以人无完人,这个董白是一个哑巴,不能说话,于是董卓遍寻灵药,费尽心思,还是没能治好董白。

有一次,有人说汉武帝陵墓中或许有仙丹或者方子能治疗董白的顽疾。于是董卓二话不说,前去挖陵墓,可惜没能得到灵药,却得到了一张布绢,上书“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是董,“十日卜”是卓。正是说董卓要死啊。据说正是因为如此,董卓后来才死去,也算是为了孙女丧命吧。

这虽然是个传说,但是也可以看出董卓对孙女董白的爱。可惜,后来董卓死后,牵连全族,董白也因此丧命,年芳十六。

结语

董卓固然是残暴的,但是他也是武艺超群、行侠仗义、惜才爱才、柔情似水的人。凡事都有两面,这人又何尝不是呢?董卓的残暴在死后也得到了惩罚,他被做成天灯,点了三天三夜,或许,这三天时间他灵魂仍在,回忆自己的一生吧!


我是野史日记,欢迎大家关注、点赞、评论支持我!谢谢大家!


野史日记


按照陈寿的评价就是,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董卓是一个野心家,他从陇西发迹到率军进京把持朝政,为了达到目的,不惜践踏朝堂,惨害百姓,他的种种倒行逆施,加速了东汉的衰败。由于董卓进京后的事迹大家都有所了解,所以在这里着重谈一谈进京前董卓的狼子野心和进京后董卓的痴心妄想。


董卓的人生,以进京为分水岭

董卓出身很好,家里是当地的豪强,所以他从小养尊处优。家里有钱了,人就容易不安分。史书记载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性粗猛有谋”。说他年轻的时候喜欢跑到羌人的部落游历,依仗着身份和部落酋长来往。

他为人豪爽,喜欢结交豪强,董卓经常在家请客吃饭,杀牛宰羊来款待客人,所以很得人心。有次羌人见董卓家的牛羊宰得所剩无几,就赶了上千头牛送给董卓。


从108年开始,羌人就不断发生反叛,之后几十年羌人不断反叛,到了167年时,朝廷对此根本就束手无策,只能求助于像董卓这样的豪强。董卓借此开始担任羽林郎,不久就升为军司马,随军征讨反叛的羌人。

董卓抓住机会,积极表现,累积军功,虽然在镇压黄巾军时失利革职,但是对于董卓来说,在这样的乱世怎么可能甘于平庸。果然他在随后平叛羌人中再次崛起,一直封到了并州刺史、河东太守。——他虽然打黄巾军打不过,但对付羌族人却是一打一个准。


董卓打仗是越打越狂,官是越升越大。在他任破虏将军时受太尉张温所辖,可是张温根本就叫不动董将军。董卓对待上官的态度,几乎可以用目中无人来形容。张温用皇帝的诏书召董卓,结果董卓过了很久才到。而且,应对失礼,态度极为不端正。

等到董卓大败韩遂、马腾后,整个陇西都成了董卓的后花园,董卓也成了地方上的大军阀。

进京后的美好向往

按理说董卓进京,已经将天下搅的大乱,他还筑了一个大堡(郿坞),里面囤满了粮食,号称可用三十年。按他自己的原话就是:“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

看看这人是无知到了什么地步,天下已经一团糟了,可董卓还幻想着岁月静好安度余生,这就像捅破了天,还想着能与世无争,简直是痴人说梦。

真实的董卓不仅残暴,动不动在大臣们杀人取乐,进京后操作又太过“犀利”,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脑袋还有瑕疵,竟幻想着岁月静好。可是啊,董卓生前不得好死,死后无争的史实也会将他永远刻在历史的十字架上。


邯郸醉


董卓有军事才能,有野心,但是在性格上,却是一个残暴的怂人。

大家肯定都很奇怪,有野心又残暴的董卓,怎么会跟怂联系起来呢?

从董卓经历中的三次怂,就可以看出来。

面对士人,董卓怂了第一次。

董卓进京,是因为外戚何进召集他来诛杀宦官。


然而,他进京前,何进已经被宦官诱杀,宦官也被袁绍团灭。

此前,朝廷中有宦官、外戚、士人三股势力,宦官和外戚交替掌权,按理说现在应该轮到士人了,但是却被董卓摘了桃子。

在东汉的大环境下,离开士人的支持,董卓很难顺利掌权。

于是,他开始笼络士人:起用并优待被宦官追得东奔西窜的蔡邕,给一大批士人授予了州牧和太守的官职,包括袁绍、韩馥、刘岱、孔伷、张邈。

讨董的诸侯,有好几个都是他自己封的。

其中袁绍的渤海太守的受封过程,充分说明了董卓的怂。

袁绍在废立皇帝的事情上,怼了董卓后,怕董卓对他不利,从洛阳出逃。

董卓一开始通缉袁绍,后来有人劝他说:

夫废立大事,非常人所及。绍不达大体,恐惧故出奔,非有他志也。今购之急,势必为变。袁氏树恩四世,门世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则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

大概意思就是:袁绍家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惹恼了他,聚众反抗你,那么你损失就打了,还不如赦免他封个太守官,他高兴了,就没事了。

于是,“卓以为然,乃拜绍勃海太守,封邟乡侯”。

然而正如肉包子打狗,包子吃下,不妨碍咬人,袁绍还是参与了讨董。

董卓本身是六郡良家子出身,这个地方的人大多是以军功往上走,他爹也只是个小县尉,没什么大背景。

这样的董卓,和中原士人是两路人,更何况没有董卓,士人也已经要取得胜利了,怎么会接受头上多出一个太上皇。

这样想来,袁绍又怎么会稀罕董卓的太守。别忘了袁绍的背景,如果没董卓,自己取也没什么难度。

董卓的行为,只能说明他对士人群体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怂”。

孙子曰: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

这个道理同样可以用在这里。

面对讨董诸侯,董卓又怂了

诸侯大军气势汹汹,白波黄巾在身后也迅速发展,派去作战的女婿牛辅毫无用处,一旦白波黄巾渡河南下,董卓退往关西老家的归路将被切断。

这个时候,董卓下定决心,迁都长安,怂回函谷关内。

从洛阳到长安这条路上,还有一支朝廷大军,由他的老上司皇甫嵩率领。

于是,董卓下令皇甫嵩回朝,以扫清最后的障碍。

有人劝皇甫嵩参与反董,皇甫嵩觉得兵少就没听,于是听话地回到了洛阳。

从洛阳到长安,从此畅通无阻。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董卓强令皇帝、百官以及洛阳城的百姓西行,等待洛阳城的,是一场大火。

董卓进了长安,命令手下分兵把守险地。

按理说,函谷关大门一关,董卓应该有安全感了,但是他不。

董卓开始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次怂。

塔防狂人董仲颖

险隘函谷关,雄城长安,都不能给董卓安全感。

大概他也知道,除了手下的兵马,基本没人支持他。

在长安城边,他修建起了著名的郿坞。

郿坞的墙仿照长安城的规制建造,里面存了三十年的粮食。

董卓对郿坞信心十足: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

然而,他死后,郿坞并没有庇佑他的亲属,他的兄弟宗族都死于郿坞,他九十岁的老母逃到郿坞的门边请求免死,还是被杀。

董卓为什么怂

董卓的怂,有三个原因。

一是害怕,害怕强大的士人势力,害怕老百姓对他的反对。

二是没有志向和责任感。他虽然有野心,曾说“我相,贵无上也”,但是只想着野心达成后的享乐,放纵自己的欲望。只想着“不成,守此足以毕老”,没有想着自己死后,亲人怎么办,手下怎么办。更进一步,也没想着自己手里有力量时候,能否匡正天下,实现与力量匹配的责任感,做一些脱离低级欲望的事情。

诸葛亮曾说“志当存高远”。

这一点,董卓的同时代人,比如,百折不挠、屡败屡战的刘皇叔,散尽家财招兵买马、几千兵马就敢追击董卓的曹操,都比他强得多。针对董卓我还写了篇文章,欢迎到我的文章列表一看,标题为“三国董卓,残暴的怂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