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纳凉,那渐行渐远的记忆

纳凉,那渐行渐远的记忆

作者丨松间明月 摄影丨曹新庆

又到了蝉鸣蛙叫的季节,傍晚时分,广场上,公园里,纳凉的人越来越多。“纳凉”——我们小时候是叫“凉快儿”的,不是还有“哪凉快儿哪呆着”嘛!,“纳凉”还是“凉快儿”?这会把我们瞬间带到两个不同的时空。

我常常想起小时候在老家度过的夏天,特别是饭后的纳凉,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夏天的傍晚,一吃完饭,我们就拿个小板凳来到胡同口的一块空地上凉快儿,我们会围坐在一位很会讲故事的老爷爷身边,让他给我们讲故事,那时候、那地方,讲故事是该叫作拉呱的呀,“爷爷,拉个呱吧”,老爷爷为了逗我们,就是不开口,我们就有的晃老爷爷的肩膀,有的摇他的腿,像一群顽皮的小猴子,“拉个呱吧!拉个呱吧!”老爷爷忍不住了,就说“行,拉一个”,话音未落,我们就立刻安静下来,围坐在老爷爷身边,老爷爷一定是熟读《聊斋志异》的,印象中讲的都是聊斋里的故事,常常吓的我们听着听着就紧靠在老爷爷身边,还不时望望身后,害怕身后会突然冒出个青面獠牙的鬼来,老爷爷摇着大蒲扇,一本正经地说:“吓得慌吗?吓得慌就不讲啦。”我们就又摇他的肩膀,晃他的腿“不吓得慌,不吓得慌,快讲啊!”每每到这个时候,大人们就都哈哈大笑起来,那笑声却丝毫没有冲淡我们的恐惧,依旧紧张兮兮的继续往下听,听完故事要回家了,乡村的夜晚真黑啊,胡同里伸手不见五指,我们就拿着板凳飞快的往家跑,一直到躲到被窝里,心还在砰砰地跳。

老爷爷讲过的故事,在二十多年后,又被我从记忆深处捣腾了出来,应对每天晚上都要听故事的儿子。谁曾想,小时候听过的故事竟然还会在我儿子小时候又重新讲起,在我讲故事“弹尽粮绝”的时候,让我有了应付儿子的武器。一碗茶换一个故事的蒲松龄先生如果知道他的作品以这样的方式传承下来,应该很欣慰吧。

纳凉,那渐行渐远的记忆

不去胡同口的时候,一家人在院子里凉快儿也是很惬意的。吃晚饭前,先用手撩泼着盆里的水往地上洒一洒,既降温又压一压尘土,吃完饭后,我们在院子里铺上一张大席子,一家人或躺或坐,妈妈会在旁边摇着大蒲扇。有月亮的时候我们就看月亮,顺便就知道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星星多的时候,我们就找找牛郎织女星,小小年纪的我,还不会为牛郎织女的天各一方而伤感,却常常为先找到了它们而欢呼雀跃。天气太热时,我和弟弟就互相给对方使劲的摇打蒲扇,以图一时的痛快,一边摇,一边数数,一人十下或是二十下。有时候我给弟弟摇了二十下,弟弟给我摇的时候就缩水了,我朝他嚷嚷,弟弟就像捡了个大便宜似的,又蹦又跳,脸上又重新挂满了汗珠子。大人们在旁边看完笑话后,就说我们当时不可能相信的话“心静自然凉”。而如今我们相信了,可心还是静不下来啊!一直到夜深了,爸爸妈妈把已经在席子上睡着的我和弟弟抱进屋子里去,院子里就安静的如黑漆漆的夜了。

如今的炎炎夏日,温度越高,我们越不出门,空调调节出来的温度,已经让我们感受不到偶尔刮来的一阵凉风带给我们的满足感。我们在四季恒温的房间里,却常常想回到小时候那摇着蒲扇的,闷热的夏天里去,那渐行渐远的记忆,依旧温暖着我们未来的生活。

纳凉,那渐行渐远的记忆

作者简介:松间明月,70后女教师,爱生活爱文学,想用文字与大家分享美好生活的点点滴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