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人體再認識,透過胃食管反流看治病與生活配合

徹悟自身,也許比了解宇宙還困難,畢竟有"身在此山中"的困境。觀察手段日益豐富,新的觀點不斷提出,就算是專業人士也要不斷更新知識體系。人體再認識,與您一起回看生命。今天我們以胃食道反流為例,聊聊疾病的非典型症狀和應對方法。

人體再認識,透過胃食管反流看治病與生活配合

從普通群眾的體驗看,一般是哪裡痛或不舒服,就認為那裡有病或異常。從醫者的角度看,因為現代醫學的基礎是統計,觀察的主要視角是器官或組織,疾病主要是按器官異常來進行分類和判斷。以我們今天的例證來說,胃食管反流,是指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至食管內而引起的食管黏膜炎症,這種疾病的典型症狀是反酸和燒心。但順著這個思路,不論是患者,還是大夫,如果只從表面現象思考,就會將該病的許多表現弄成漏網之魚。

人體再認識,透過胃食管反流看治病與生活配合

胃食管反流病,從臨床觀察的數據看,發病率是3.87%到5.77%,按流行病學的觀點,這屬於高發病的範圍。從生理角度分析,如果胃是城堡,賁門就是城門,衛兵就是賁門括約肌。只是這個城堡的通行規則是單向的。食物到達,放行;胃裡內容物想溜,就把矛一橫,統統擋住。如果括約肌失守,胃酸就夾帶著宿食上湧,給食管、咽喉帶來麻煩,並引發一系列的症狀。胃內容物上衝反流,帶來的不僅是沒有消化的食物,還有胃酸、胃蛋白酶、膽鹽、胰酶,這就會引起炎症、糜爛、潰瘍、狹窄。如果反流持續時間短,不損傷食管黏膜,不引起炎症,這屬於生理性反流。如果反流次數和程度增加,就引起病理性反應。因此,胃食管反流只是現象,也導致反酸、燒心等症狀,但是,如果沒有傷著黏膜,那只是症狀性反流。若是損傷黏膜,才可能是真正進入了疾病狀態,成為反流性食管炎。

人體再認識,透過胃食管反流看治病與生活配合

弄明白了胃食管反流的簡單機制,我們就可以想到,胃內的酸性液體反流,首先帶來的是反酸症狀;酸性物刺激食管神經,就表現出燒灼感;這些感覺放射,就引起胸痛。胸痛的部位會在胸骨後、劍突下、上腹部,並向胸、腹、肩、頸、下頜、耳、上肢放射,特別是向左肩放射較多。順著這個思路往下想,就可以理解胃食道反流對食管外的影響。反流的胃酸、胃蛋白酶、膽汁酸等,會刺激黏膜,引起口腔潰瘍、牙周病、咽喉炎、鼻炎、耳癢、聽力和視力下降,誘發哮喘、劇烈嗆咳、肺炎,嚴重時出現喉痙攣、夜間窒息。

人體再認識,透過胃食管反流看治病與生活配合

人體是一個動態系統,其實幾乎每個人在一生中總會遇到一些胃食管反流的情況。比如,您幾個月才吃一次自助餐,而且是朋友請客,大丸子、大瓶飲料、大塊的以澱粉和添加劑為主料的所謂午餐肉,吃,放開吃,但是,賁門括約肌可不是天天受這種考驗的,對不?擋不住,就反流。但即使這類情況常常發生,是不是能算病,還是要靠檢查來歸類。

人體再認識,透過胃食管反流看治病與生活配合

大夫們常用的判斷方法是質子泵抑制劑診斷性治療,吃點藥,症狀減輕,就是陽性,說明確實有胃食管反流,這辦法的好處是無創;另一個辦法就是做胃鏡檢查,但是會有多達70%的非糜爛性食管炎會逃過檢查;更靠譜的方法是做食管測壓,這屬於高科技;還有最靠譜的辦法是24小時酸鹼度監測,從鼻子插個管到食管,紀錄24小時內食管內的酸度變化。這些辦法肯定是三四線城市弄不了的,估計也不報銷,關鍵是您和大夫都沒這個耐心。

人體再認識,透過胃食管反流看治病與生活配合

胃食道反流只在存有特殊類型腸化時才是癌前病變,需要隨訪或考慮手術;此外,還有很少的病例是存在食管裂孔疝,也需要手術。多數的胃食管反流的治療目標是緩解症狀,除了應用藥物外,改變生活方式也非常重要。改變生活方式的措施主要有飲食清淡;少食多餐;控制體重;增加活動量;睡覺時枕頭適當墊高,防止胃酸倒流;不要穿過緊的衣服,皮帶不要束得過緊,以免影響胃排空;睡前4小時不要吃東西;排除鎮靜劑、鈣離子拮抗劑、解熱鎮痛藥等對胃動力的影響。胃食管反流目前主要的治療手段是質子泵抑制劑,通過抑制胃酸分泌改善症狀,但停藥後容易出現症狀反覆,因此,生活習慣改善就更不可放鬆。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製作,以科學與人文視角多維度觀察生命健康,包括醫事、史話、日常、展望、心理、房內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