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用今天的眼光看,徐悲鸿留给我们中国画改革的成就有多大?批评他不懂中国画的言论对吗?

千千千里马


如果把中国绘画史的发展脉络画成矢量图,呈现的发展趋势是波浪式朝前推进,高峰和低谷并存,繁荣和衰落同在。低谷和衰落之时,往往就是寻求变法的时候,会涌现出一批绘画革新家。

徐悲鸿《愚公移山》局部

清末民初,中国画恰恰走到了又一个历史低谷,志在革新中国画的仁人志士很快站出来,对中国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就包括徐悲鸿(1895年——1893年)先生。

鉴于徐悲鸿在当时中国美术界有较高职位和影响力,可以说,他是被历史使命推向改革前沿的画家。

徐悲鸿《负伤之狮》

徐悲鸿依托自己深厚的西方绘画的写实功底,给中国画融入西画元素,主要表现为把素描经验融入国画创作中。画画时,在素描理念的规则下,先用线条勾勒出整体造型,再用水彩进行填色和渲染,虽然塑造出了惟妙惟肖的造型,但丧失了中国画的核心元素——写意性的笔墨。

徐悲鸿《东方神女》

笔墨分为笔法和墨法,它们一直是中国画的生命线。笔法就是遵循书法线条的规则入画,对物象进行个性化、理想化和概括性的描摹,不求一模一样,但求像那么一回事。也就是说,不把物象画实画满,留下一定虚拟和残缺,给观者留下想象余地。

徐悲鸿《奔马》

墨法就是对墨进行多种拆解和融合,依靠水对墨的稀释作用,让墨变化出深浅不一的色阶层次。一幅优秀国画作品,往往能呈现出从淡——浓的丰富多彩的墨色变化。

在笔法和墨法方面,可以说,徐悲鸿的国画作品几乎没有体现出来,他的国画,掩盖了几千年的国画传统,改变和偏离了国画的审美方向,误导了大众对国画的认识。

徐悲鸿《愚公移山》

就拿他的国画代表作《愚公移山》来说,虽然人物造型很好,立体感也很突出,但画中过于强调中西合璧,以至于画中人物都长着一副印度人的脸孔和身材,多少显得有些不伦不类,缺乏中国画的格调和品味。

徐悲鸿《野鸭》

徐悲鸿的意义在于为中国画的创新和变革提供了一项选择,对国画发展注入了一定生机,但今天看来,他的做法弊大于利。

我们也不能说徐悲鸿不懂国画,他只是在那个时代用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对中国画进行尝试和改革而已,有改革,当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他改革的勇气值得赞扬和肯定。


鸿鹄迎罡


提起徐悲鸿,不由得想起奔马图。


徐悲鸿
是上个世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著名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又被国人称之为“丹青巨擘、教育巨子”。

徐悲鸿九岁正式习画,深得当时国学(画)巨擘的宠待,使他得以学子身份游学欧洲八年,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学院派艺术精髓令他受益匪浅,也塑就了他一生的审美意趣、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绘画技巧也日臻完善,形成了古典的严谨艺术和完美造型,追求写实求真的艺术特色,成了他毕生的艺术逐梦伊甸园。

徐悲鸿回国以后开展的美术教育,一改国画先贤们飘忽尚意、飞白流丹的写意画风,倡导写实主义风格,并且身体力行,在教学实践中不遗余力的加以推广、传播,提出了《中国画改良论》,总结出了新的国画七法,即:位置得宜,比例准确,黑白分明,动作(姿态)天然,轻重和谐,性格毕现,传神阿堵。

但这种殚精竭力的推广,却在画家五十八岁时戛然而止,徐悲鸿由于脑出血而告别了人世和挚爱的画坛。惜乎悲鸿先生年富力强之时顿然撒手,他属意励志的改革也功败垂成。

今人攻讦徐先生的教育理念,无非就是西人的画风难以彻底真正的融入具有悠久传统和历史氛围的中国画系,也让传袭千百年的画风骤然受到西风东渐的侵扰突袭,使得传统画派一派凄风苦雨,百般凋零,再也难现昔时龙钟气象,鼎盛风光。

不过,徐悲鸿先生的名言也为中国画坛另辟了蹊径,找到了开锁的钥匙:古法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


龙吟148119260


谢谢千千千里马兄相邀!

我以为,徐悲鸿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把西画引进到东方,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大进步,也是中国艺术走出去与西方艺术走进来的一种互补共融,它有着自己的时代性,也有着时代的局限性。毕竟,在那个信息非常落后的时代,国门陡开,西风东渐,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与关注度,对前所没见事物的探究心态,自是与现代视野有着巨大不同。因之,人们对新事物的渴望并希望融入的心情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只是,中国绘画与西洋绘画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基因,两种文化体系,两种技巧方式,两种人文概念、两种生命认知,两种灵魂生态。所以,徐悲鸿的中国画改革,在某种程度(比如思想意识、技巧方法、表现手段等)上来说是具有建树的,毕竟,他在那个大变革时代,引进西画技法,对中国人潜藏数千年的艺术审美及艺术观念,有着巨大冲击。尤其在绘画技法的嬗变上,开拓了一条新路。但在根本上,导致中国画失去了纯正的历史沿革及审美观念。因之现在回首,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全盘肯定,他的功过是参半的。

但就此批评徐悲鸿不懂中国画,我想也是有失偏颇的。也许刚出国的徐悲鸿,面对五光十色、色彩斑斓的油画世界,目迷眼花,失去方向,找不着北。但是他中国人种的基因记忆,却完全难以被割裂否定,并不能被彻底摧毁。因之,说他在艺术之初,突然被西方绘画迷失了双眼,否定中国画,我想是不难理解的。毕竟,西方艺术的波澜壮阔与恢弘厚重,任谁也无法不被它一时感染并陶醉。为此徐悲鸿在出国之后被西方绘画迷失了心眼,一时否定中国画,也是能理解的。毕竟,人都是在不断否定与肯定中成长的,并在不断肯定与否定中,艰难前进的。何况,一个年龄段的思想在稍长之后,也许会被自我认为那时的一切思想认识都是一种可笑之举,为此,人们把眼光局限在一地一域,一时一刻之内,去批评一个人,是有失偏颇的。


徐悲鸿《愚公移山》局部


徐悲鸿《东方神女》


徐悲鸿《奔马》


徐悲鸿《愚公移山》


用户62081517873


近几年针对徐悲鸿艺术的专业评论文章不少,总体来讲,作为教育家获得共认。

在水墨绘画上,徐悲鸿先生画的马获得一致的好评外,在其它题材上都有较大的争议,而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人物创作中的笔墨与线条应用关系上。

反对派论为,徐悲鸿的素描手法画中国画切断了笔墨的运笔气韵,传统的连笔线条技术都被短线造型所打断。由于徐悲鸿的特殊影响力,造成了当今水墨画在用笔上的普遍水平下降。

在人物画中西结合这个问题上,必须要介绍一个取得非凡成就的上海画家~方增先先生。

因为我们至今所看到的人物模式化,基本上都是按照方增先的绘画套路在进行着。

那么方老自己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法呢?

方老有过明确的表态~~后悔了!!

他不但明确说明了这是对水墨关系的切断,并呼吁加强中国画的笔墨线条运用,同时强调了笔墨才是中国画之魂。

方老后来的作品是一个不但的推翻自己的过程…




吕永亮


感谢小秘书的邀请。作为后学,在此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吧。

徐悲鸿等绘画大师,在中国绘画史上注定是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们学习和引入西方绘画技术,既对传统绘画造成了一定冲击,同时也促进了传统国画的发展和创新。

在此强调“徐悲鸿等绘画大师”,而不仅仅谈徐悲鸿个人,主要是觉得,在近代绘画史上,学习和提倡西学的并非徐悲鸿一人,造成这种影响和变革的,是一批艺术家。当然了,在这些人中,徐悲鸿无疑是比较著名的一位。在一个相对保守的社会环境中,能勇于突破传统,学习并推广西方绘画,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因严查图片,原图已删)

↑徐悲鸿的人体素描

事实上,在徐悲鸿留学欧洲之前,西方绘画已经在上海等发达城市得到了传播。而且,徐悲鸿最早接触西方绘画,也是在国内求学期间实现的。后来,徐悲鸿受北洋政府资助,到法国留学,系统学习西方绘画,后又在德国半工半读,筹措学费,并在留学后期游历了不少艺术繁荣的欧洲国家,大大开阔了自己的眼界。

↑徐悲鸿为张蒨英所作写生

一个人,或者说一个群里,对一个行业的影响是与社会变革紧密联系的。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涌入国内,中西方艺术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借鉴,也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在这一过程中,徐悲鸿等人的留学及其归国后的一系列行为,也都是不同艺术之间相互影响的表现。

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讲,单论徐悲鸿对中国画改革的成就,或许很容易陷入过分放大的情况。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大师对于中国绘画的发展是具有重要影响的。

(因严查图片,原图已删)

↑徐悲鸿的人体油画作品

关于第二个问题,可以肯定的是,说徐悲鸿不懂中国画,显然是错误的。

在前些天的回答中,我曾提到过。徐悲鸿出身较好,其父亲是当地较为知名的私塾先生,对书画较有了解。据说幼年的徐悲鸿经常帮助父亲研抹、调色,还常常协助父亲画画,做些简单的处理工作。

幼年的积淀,使得徐悲鸿对传统绘画有一定的了解。而且,早年间涉足传统绘画的创作,也为其日后的成功奠定了不小的基础。而且,如果仔细观察,在徐悲鸿的许多作品中,都存在着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深刻体会。


↑徐悲鸿的代表作:《愚公移山》

古人云:江山代有才人出。我想,在清末民初这个社会变革的大时代,艺术界能涌现出像徐悲鸿等人这样的艺术大师,也算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和民族的希望吧!

↑徐悲鸿先生自画像


史海烂柯人


时代造就人,人推动潮流。徐悲鸿的改革是时代造就的。

我是一人。最近很多徐悲鸿先生中国画改革的问题。

我的观点是,徐悲鸿先生推广了西方绘画在中国的发展,但是却影响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

历史留名的人,他们的动机我们不能站在现在的时代评价,但是他们推动事情造成的结果我们可以评说。

徐悲鸿先生,生卒:1895年7月19日(乙未年)-1953年9月26日(癸巳年)

1900年前出生的人,经历了华夏大地巨大的浩劫。当时的人们中很多有才华的人,都想着让中华更好。这些想要复兴华夏的人,知道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就想改变。

很多历史留名的人,都在某个角度否定过华夏文化。

比如说鲁迅先生,就有鲁迅等人提倡想要废除汉字使用拉丁字母的说法。

在那个时代生存,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徐悲鸿。当然会觉得西方绘画有比我们中国传统绘画优秀的地方,这不是时代的眼泪。现在也有很多人觉得中国传统绘画不行。

徐悲鸿生在战乱年代,中华大地被西方列强欺压。他当然会想着尽自己的力量让中华大地变好,“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这是当时人的共识。当时他大力推广西方绘画技法,应用到我们的美术教育。换到当时的时空,是容易理解的。似乎也是唯一的想法,如果你是当时的徐悲鸿你会这么想的。

可是徐悲鸿开了个头,后面的人怎么执行又是一回事。现在我们的美术教育和中国画,肯定不是徐悲鸿先生当时想的和期望的。

当可以肯定,我国学西方绘画的人越来越多。

徐悲鸿懂不懂中国画

我的观点,徐悲鸿肯定比现在绝大多数“中国画”画家懂中国画,尊重中国画。但是他的画不能说是传统中国画。

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有个段子。

徐悲鸿最珍贵的画作是《八十七神仙卷》。徐悲鸿还在画上加盖了“悲鸿生命”的印章。关于徐悲鸿和《八十七神仙卷》的故事,各种版本荡气回肠。总之一句话,徐悲鸿一生所爱的画作《八十七神仙卷》,要不怎么会有“悲鸿生命”这个印呢。

但是,徐悲鸿生在那个年代,他也是一个有激情的人。那一代的人都是这样,想着改变想着改革。

徐悲鸿先生的画作,已经极力想要融合中西方绘画。但是毕竟中西有别,他还是主要以西方技法为主。可是徐悲鸿先生已经是中西方绘画融合的非常好的。要说不懂中国画,那是不可能的。看看之后号称融合中西绘画的,都画成什么样。

很多人模仿过的奔马,就是中西绘画融合的画法。至于徐悲鸿先生的其他动物和人物更是西方技法为主的。

能够融合中西技法,肯定是懂的。但是当时的徐悲鸿肯定是不会像齐白石和张大千一样,以中国传统绘画为主的。

竟然怀疑徐悲鸿懂不懂中国画,谁懂,质疑的人他懂吗?

一人有感

历史留名的人,哪一个是泛泛之辈。厚古薄今不客观,但把留存历史的人简简单单的否定也是非常不客观的。

历史虽任人评说,但不要胡说。

以我仅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


一人笔记


徐悲鸿留给我们中国画改革的成就有多大?批评他不懂中国画的言论对不对?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问题,所谓“人怕出名,总是会存在多种不同的方式看待某位艺术家的艺术语言”,这无法避免,

至于徐悲鸿留给我们中国画的改革成就有多大?他的那一句“美术之大道,在追索自然”,这就是留给中国画的改革成就,

至于别人批评徐悲鸿不懂中国画的言论对不对?徐悲鸿曾直言不讳:“凡写山必以红色,凡作树皆白描,与人立异而已,焉得尊之为创造……,弟之国画虽不佳,却无一摹仿古人,我却从未厚颜说是创造。”我相信这句话明眼人都看得出徐悲鸿所表达的意思吧,这是他在现代派是“创造”还是“立异”的问题上所持有的观点。




诗夜城主


我认为没有任何人有这么大的能耐可以改革的了中国传统画。要知道、绘画作品是用来卖钱的、如果大家都不喜欢你的画、大家都不买你的画、你“改革”有什么用?

比如西方人体艺术画、那些“砖家”们非常崇拜、但是全国各地绝大部分家庭不买你的帳、“砖家”们无论怎么“改革”都没用。

所以、画家们想挣更多的钱、还得根据市场需求、发挥灵感、发挥创造力。











跟进2020


徐悲鸿的最大贡献是使中国画突破了题材的局限,通过运用西方造型原理结合中国画的笔墨特性来表现现实主义的题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中国传统绘画大都采用借物抒情,采用比较含蓄的隐喻手法抒发个人情感。很少有用人物绘画直接了当的表现现实生活的真实。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封建王朝的极端皇权思想,禁锢了百姓的思维,一些有思想的文人墨客忧国忧民、怀才不遇、怜天悯人可又无回天无力,只能借物抒情、拟古喻今抒发个人情感。其实采用光影速写的表现形式,已经成为当今写意国画的主流手法。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所谓的传统画家,表现形式单一,泥古不化任何时候的画展几十年如一日都是,梅兰竹菊、富贵吉祥的牡丹、多子多福的石榴葡萄,即使是山水也无非是东拼西凑一些所谓某某名家的笔法笔意,自我标榜所谓的正统流派。侍女人物千人一面,换个石头换个姿势,换个背景就是一副新作。好像换个人头就不是传统了,就大逆不道了。时代是发展的科技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也改变了对世界以及人类社会的组织关系。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也会随着改变和进步,不同的生存环境也会造就不同的意识形态。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会随着它而表现不同的理念而相应跟进,无可厚非。


老杨 Liven


国画选高于西画!从文明程度来说国画诞生在拥有璀璨文明的中国封建时期,领先世界3000年之久!国画的意境也远非西画可以达到的!所谓改革,只能是落后往先进初改革,哪有反之的?历史证明,这样的改革是庸人自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