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蜂战无间道——中华蜜蜂重生记

蜂战无间道——中华蜜蜂重生记

北京市房山区中华蜜蜂基地,一家三代蜂农


按:该文为10多年前给《德国国家地理》所做专稿。杨冠煌为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华蜜蜂专家。今日重发该稿意在怀念在北京我跟随杨冠煌先生多次深入房山区拍摄的日子,同时向杨先生再次致敬!

蜂战无间道

——中华蜜蜂重生记

周一渤/图 杨冠煌 周一渤/文

(上)

2004年秋天的一个凌晨,北京房山区蒲洼乡的养蜂农民董祥亮被一种神秘的声音惊醒,这声音就像是有轰炸机低空密集飞过,他赶紧起床,打开房门,却看到了令他目瞪口呆的一幕,他家的院子里,正在上演一场激烈的蜜蜂大战。来历不明的入侵蜜蜂突然铺天盖地地飞到他家,与他家的中华蜜蜂展开厮杀,顷刻间,死伤不计其数。

蒲洼乡位于北京市房山区与河北交界,地处太行山脉余脉,气候温和,多样性林带,山上杂木丛生花草繁茂。几百年来,养殖的本土中华蜜蜂一直是当地的传统家庭副业,蜜蜂好摆弄,不用专人看管,也不耽误地里的活儿。所以这里的人们自古以来家家户户都养蜂,少则几箱,多则几十上百箱,靠着这些蜜蜂,不仅每年不用花钱买糖,卖了蜂蜜还可换些日用百货,灾年作贴补,丰年可致富。这让村民和蜜蜂之间建立了一种朴素而深厚的情感。山上花开四季,村头蜂飞蝶舞,蒲洼乡总是笼罩在一派祥和的气氛当中。


蜂战无间道——中华蜜蜂重生记

杨冠煌在蜂农家调研


然而,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这里的蜂农心头却被蒙上了一层恐惧的阴影。这个阴影让他们提心吊胆,终日不得安宁。最近十年以来,有些村民就发现,自家的蜂王会莫名其妙地死在蜂箱里。蜂王的死去没有任何迹象,经常是头一天还好好的,第二天打扫蜂箱时却突然发现蜂王的尸体已经僵硬。而令人纳闷的是,蜂王尸体上并看不出有曾经撕打和咬伤的痕迹。

在神奇的蜜蜂王国里,担负着繁殖孕育后代的蜂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众多的工蜂辛勤采蜜吐蜜炼制出具有精华营养的蜂王浆,专供喂养他们至尊无上的蜂王。它们紧紧团结在一起,分工协作,有条不紊,一切都是为了蜂王。蜂王在它们中间,具有绝对的中央权威和核心凝聚力。

蜂王的死去,意味着一个王国的覆没,失去了蜂王,工蜂们将就此各自流散逃亡,消失在茫茫深山。

民间一直流行着蜂旺则家旺,蜂衰则家败的说法,若在春夏之交,谁家来了蜂群,谁家就 大喜,谁家如果飞逃了蜂群,则是一种不祥之兆。这种将家庭的命运与蜜蜂的去留联系在一起的观念,使得村民潜意识里有比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担忧。眼睁睁看着蜂王死去,蜂群飞散,蒙受损失,却没有人能找出原因。村里开始流传一些迷信的说法,甚至有人开始烧香求神。

就在村民被无法破解的疑惑和恐惧笼罩时,老养蜂户董祥亮给我拨打了一个电话进行求助 。我从北京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昆虫专门化毕业,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所的资深研究员,从1962年就开始从事中华蜜蜂生物学及开发利用研究,有着40多年的专业经验。近年来,中华蜜蜂更是成了我挥之不去的一个心结。


蜂战无间道——中华蜜蜂重生记

深入山区,杨先生往往是先把车子放到最近的乡镇里,然后徒步一两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


虽然历史上我国中蜂的分布区域及范围没有详细记载,但传统中医药材中往往都会用到中蜂的各种产品,如蜂蜜,蜂蜡等。各地传统饲养在木桶、竹篓和树干等半野生状态的蜂群与野生蜂群并存,互为蜂源,呈成片集群分布,遍及全国各省。然而,到了20世纪下半叶,情况却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改变。

近年,野生中华蜜蜂和人工养殖的中华蜜蜂也开始由于不明原因死去,造成了中华蜜蜂(也称中蜂)种群的大量减少。仅北京地区中华蜜蜂的数量就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4万多群,减少到了本世纪初的不足40群,已经到了濒危的程度。

即使对于我来说,蜂王之死也是一个亟待破解的谜团,而蒲洼乡村民的反映恰好激发了我要去实地考察的热情。因为,中蜂蜂王不明原因死亡与中华蜜蜂的减少是否有关?而只有揭开这个谜底,才能有找到挽救这个濒危物种的有效办法。

于是,我只身乘车来到距北京市区140公里的蒲洼乡,找到求助的村民董祥亮。

在董祥亮的带领下,我们翻山越岭来到中华蜜蜂养殖密度最大的森水村,也就是曾经发生过蜂群厮杀的地方,开始实地调查观测。


蜂战无间道——中华蜜蜂重生记

中华蜜蜂保护基地


此时距离那场蜂战已经半个月时间,村民早就清扫过了院落,在事发现场,我仔细在草丛中寻找散落的蛛丝马迹,结果只找到了散落在草丛中的少量蜜蜂残骸。由于当时村民为阻止厮杀,采取过火烧烟熏,蜜蜂的尸体都有缺损。他把这些尸体摆放在一起比较,似乎是同一类蜂种。我作出了中蜂之间残杀的初步推断。

难道是因为食物不足而发生的抢夺战?时逢秋季,花木逐渐凋零,此时的蜜蜂也到了青黄不接的时节。这个时候,也是一年当中蜂群死亡率较高的阶段。

宋代诗人杨万里曾有诗句这样写道:“天寒百虫蜇,割房霜在匕。燕已成雏归,蜂冻气馁死。”意思是说冬天来了,各种生物都要休眠过冬,可怜的蜜蜂,它贮藏过冬的蜂蜜又被人割去了,来年春天燕子携带小燕子从南方又回来了,而蜜蜂却因没有了过冬的食物已被冻死。

为了争取生存抢夺食物而发生战争,在蜜蜂王国是不可避免的。

可跟蜂农们在一起了解情况后,我很快就否定了中蜂群之间为食物之争的设想。当地政府为了扶持蜜蜂养殖,发展空中农业,最近几年,一到秋季,就向蜂农们免费发放白糖,由蜂农熬制成糖浆喂养蜜蜂,以弥补秋冬季蜜蜂食物的不足。

看来,自然因素和客观并不具备自相残杀的条件。况且,这场战争牺牲的不仅是成百上千的工蜂,还有蜂王,这个重要的细节让我继而彻底否定了同类蜂种自相残杀的可能性,因为按照经验来看,同类蜂种一般很少杀死蜂王。

难道是它杀?我自然地联想到另一种死亡方式:不同蜂种的相互攻击。


蜂战无间道——中华蜜蜂重生记

被杀的中华蜜蜂


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一直饲养中华蜜蜂,可是在十九世纪末,情况却发生了变化。1896年,在中国东北边境地区,首先传入了俄国黑色蜜蜂和活框养蜂技术,据《珠河县志》卷十二记载:“自东铁筑成,一般俄民多有携蜂种于哈尔滨附近,迄今已成为东铁沿线唯一之家庭事业。”

再后来就不断有不同品种的蜂群引入国内,目前我国饲养的蜜蜂除了中华蜜蜂和东北黑蜂外,还有不少引进的西方蜜蜂,其代表种叫意大利蜜蜂,简称意蜂。

如果真是它杀,那么到底是哪一种蜜蜂与中华蜜蜂为敌呢?

据蜂农反映,有一种叫“花葫芦”的胡蜂是中蜂的天敌。这是一种捕食性昆虫,个体很大,几乎是一般中华蜜蜂的两倍,对人也有一定的攻击性。在蜜蜂养殖地,这种葫芦蜂是随处可见。

我和蜂农捉了几只胡蜂放在中蜂蜂箱附近,一起多次观察胡蜂对中蜂的危害情况,他们发现胡蜂一般捕食飞行的单个中蜂,一旦胡蜂来到中蜂蜂巢门口的时候,中蜂就会排成一排,发出“嗡嗡”的声响,向胡蜂示威,不让其进来。可是甜蜜的诱惑,使得胡蜂孤注一掷,依仗着比中蜂大几倍的身躯,经过激战,冲进中蜂蜂巢。

可进了蜂巢以后,胡蜂立即被几十只中蜂围成一团,尽管胡蜂很厉害,但也抵不住中蜂群起而攻之。经过一段时间,这个特别的集体就把胡蜂消灭了。


蜂战无间道——中华蜜蜂重生记

被中华蜜蜂缠斗杀死的胡峰


当他们扒开蜂团,发现胡蜂已经死在里头了,但同时也有为数不少的中蜂因此而死亡。

可要想接近蜂王,进行谋杀,胡蜂似乎还很难顺利冲破工蜂的层层防线。

胡蜂入侵的可能性被排除,那么意蜂的可能性就更小了,因为,无论是从个头上,还是力量上,它都不如胡蜂。连胡蜂都接近不了中蜂蜂王,意蜂更不在话下。我决定暂且省却这个实验,先考虑别的可能性。

随着调查的深入,中蜂蜂王之死的谜底不仅没有变得清晰,反而因为排除了种种可能之后显得更加神秘难测。而蜂农们仍把揭开谜底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我的身上,我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这种压力勾起了他对一件往事的回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农业部收到一份紧急报告,四川、湖北、河北、太行山区、秦岭山区等地纷纷反映,农民种植的板栗、大枣、南瓜等经济作物不约而同全都不结果!与此同时,当地的中华蜜蜂死亡100多万群,农民损失惨重,据调查这一年这些地方的蔬菜果树的花几乎全部没有得到授粉。,这样大规模的经济作物无收和中蜂死亡,在我国农业史上,还确实罕见。

当时正在研究蜜蜂的我大胆提出有可能是外来蜜蜂种入侵造成的结果。他的观点遭到农业部有关官员的强烈反对,因为引进意大利蜜蜂是从农民利益出发的一件好事,况且,我国引进的牛、羊、兔类等优良品种,也不曾发生对自然生态有影响的事情。


蜂战无间道——中华蜜蜂重生记

中华蜜蜂


而我认为,蜜蜂与牛羊兔类动物不一样,因为牛羊是圈养,不会彼此造成伤害,而蜜蜂虽然也是人工饲养,但蜜蜂采蜜活动在野外,不受人的控制,在自然生态体系中起到外来物种的作用。然而,我很快就在农业部的调查结果面前哑口无言,因为,这些地区根本就还没有引进意大利蜜蜂。中蜂是发生囊状幼虫病而大量死亡的。

我的理论因为找不到有力的论据而不被政界和同行认同。而接下来,他遭到了更为重大的打击,农业部认为他研究的中华蜜蜂是一种经济效益低的蜂种,继续研究下去实用价值不大,批给他的研究经费越来越少。因为没有经费,到上个世纪80年代时,很多跟着我搞中蜂的科研人员也都相继离去。对中华蜜蜂的研究陷入了困境。但我并没有就此放弃。这次蒲洼乡的事件重新激起了他要揭开真相的信心。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