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蜂戰無間道——中華蜜蜂重生記

蜂戰無間道——中華蜜蜂重生記

北京市房山區中華蜜蜂基地,一家三代蜂農


按:該文為10多年前給《德國國家地理》所做專稿。楊冠煌為中國農科院蜜蜂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華蜜蜂專家。今日重發該稿意在懷念在北京我跟隨楊冠煌先生多次深入房山區拍攝的日子,同時向楊先生再次致敬!

蜂戰無間道

——中華蜜蜂重生記

週一渤/圖 楊冠煌 週一渤/文

(上)

2004年秋天的一個凌晨,北京房山區蒲窪鄉的養蜂農民董祥亮被一種神秘的聲音驚醒,這聲音就像是有轟炸機低空密集飛過,他趕緊起床,打開房門,卻看到了令他目瞪口呆的一幕,他家的院子裡,正在上演一場激烈的蜜蜂大戰。來歷不明的入侵蜜蜂突然鋪天蓋地地飛到他家,與他家的中華蜜蜂展開廝殺,頃刻間,死傷不計其數。

蒲窪鄉位於北京市房山區與河北交界,地處太行山脈餘脈,氣候溫和,多樣性林帶,山上雜木叢生花草繁茂。幾百年來,養殖的本土中華蜜蜂一直是當地的傳統家庭副業,蜜蜂好擺弄,不用專人看管,也不耽誤地裡的活兒。所以這裡的人們自古以來家家戶戶都養蜂,少則幾箱,多則幾十上百箱,靠著這些蜜蜂,不僅每年不用花錢買糖,賣了蜂蜜還可換些日用百貨,災年作貼補,豐年可致富。這讓村民和蜜蜂之間建立了一種樸素而深厚的情感。山上花開四季,村頭蜂飛蝶舞,蒲窪鄉總是籠罩在一派祥和的氣氛當中。


蜂戰無間道——中華蜜蜂重生記

楊冠煌在蜂農家調研


然而,自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這裡的蜂農心頭卻被蒙上了一層恐懼的陰影。這個陰影讓他們提心吊膽,終日不得安寧。最近十年以來,有些村民就發現,自家的蜂王會莫名其妙地死在蜂箱裡。蜂王的死去沒有任何跡象,經常是頭一天還好好的,第二天打掃蜂箱時卻突然發現蜂王的屍體已經僵硬。而令人納悶的是,蜂王屍體上並看不出有曾經撕打和咬傷的痕跡。

在神奇的蜜蜂王國裡,擔負著繁殖孕育後代的蜂王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眾多的工蜂辛勤採蜜吐蜜煉製出具有精華營養的蜂王漿,專供餵養他們至尊無上的蜂王。它們緊緊團結在一起,分工協作,有條不紊,一切都是為了蜂王。蜂王在它們中間,具有絕對的中央權威和核心凝聚力。

蜂王的死去,意味著一個王國的覆沒,失去了蜂王,工蜂們將就此各自流散逃亡,消失在茫茫深山。

民間一直流行著蜂旺則家旺,蜂衰則家敗的說法,若在春夏之交,誰家來了蜂群,誰家就 大喜,誰家如果飛逃了蜂群,則是一種不祥之兆。這種將家庭的命運與蜜蜂的去留聯繫在一起的觀念,使得村民潛意識裡有比經濟損失更為嚴重的擔憂。眼睜睜看著蜂王死去,蜂群飛散,蒙受損失,卻沒有人能找出原因。村裡開始流傳一些迷信的說法,甚至有人開始燒香求神。

就在村民被無法破解的疑惑和恐懼籠罩時,老養蜂戶董祥亮給我撥打了一個電話進行求助 。我從北京大學生物系動物專業昆蟲專門化畢業,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所的資深研究員,從1962年就開始從事中華蜜蜂生物學及開發利用研究,有著40多年的專業經驗。近年來,中華蜜蜂更是成了我揮之不去的一個心結。


蜂戰無間道——中華蜜蜂重生記

深入山區,楊先生往往是先把車子放到最近的鄉鎮裡,然後徒步一兩個小時才能到達目的地。


雖然歷史上我國中蜂的分佈區域及範圍沒有詳細記載,但傳統中醫藥材中往往都會用到中蜂的各種產品,如蜂蜜,蜂蠟等。各地傳統飼養在木桶、竹簍和樹幹等半野生狀態的蜂群與野生蜂群並存,互為蜂源,呈成片集群分佈,遍及全國各省。然而,到了20世紀下半葉,情況卻發生了史無前例的改變。

近年,野生中華蜜蜂和人工養殖的中華蜜蜂也開始由於不明原因死去,造成了中華蜜蜂(也稱中蜂)種群的大量減少。僅北京地區中華蜜蜂的數量就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4萬多群,減少到了本世紀初的不足40群,已經到了瀕危的程度。

即使對於我來說,蜂王之死也是一個亟待破解的謎團,而蒲窪鄉村民的反映恰好激發了我要去實地考察的熱情。因為,中蜂蜂王不明原因死亡與中華蜜蜂的減少是否有關?而只有揭開這個謎底,才能有找到挽救這個瀕危物種的有效辦法。

於是,我只身乘車來到距北京市區140公里的蒲窪鄉,找到求助的村民董祥亮。

在董祥亮的帶領下,我們翻山越嶺來到中華蜜蜂養殖密度最大的森水村,也就是曾經發生過蜂群廝殺的地方,開始實地調查觀測。


蜂戰無間道——中華蜜蜂重生記

中華蜜蜂保護基地


此時距離那場蜂戰已經半個月時間,村民早就清掃過了院落,在事發現場,我仔細在草叢中尋找散落的蛛絲馬跡,結果只找到了散落在草叢中的少量蜜蜂殘骸。由於當時村民為阻止廝殺,採取過火燒煙燻,蜜蜂的屍體都有缺損。他把這些屍體擺放在一起比較,似乎是同一類蜂種。我作出了中蜂之間殘殺的初步推斷。

難道是因為食物不足而發生的搶奪戰?時逢秋季,花木逐漸凋零,此時的蜜蜂也到了青黃不接的時節。這個時候,也是一年當中蜂群死亡率較高的階段。

宋代詩人楊萬里曾有詩句這樣寫道:“天寒百蟲蜇,割房霜在匕。燕已成雛歸,蜂凍氣餒死。”意思是說冬天來了,各種生物都要休眠過冬,可憐的蜜蜂,它貯藏過冬的蜂蜜又被人割去了,來年春天燕子攜帶小燕子從南方又回來了,而蜜蜂卻因沒有了過冬的食物已被凍死。

為了爭取生存搶奪食物而發生戰爭,在蜜蜂王國是不可避免的。

可跟蜂農們在一起了解情況後,我很快就否定了中蜂群之間為食物之爭的設想。當地政府為了扶持蜜蜂養殖,發展空中農業,最近幾年,一到秋季,就向蜂農們免費發放白糖,由蜂農熬製成糖漿餵養蜜蜂,以彌補秋冬季蜜蜂食物的不足。

看來,自然因素和客觀並不具備自相殘殺的條件。況且,這場戰爭犧牲的不僅是成百上千的工蜂,還有蜂王,這個重要的細節讓我繼而徹底否定了同類蜂種自相殘殺的可能性,因為按照經驗來看,同類蜂種一般很少殺死蜂王。

難道是它殺?我自然地聯想到另一種死亡方式:不同蜂種的相互攻擊。


蜂戰無間道——中華蜜蜂重生記

被殺的中華蜜蜂


中國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一直飼養中華蜜蜂,可是在十九世紀末,情況卻發生了變化。1896年,在中國東北邊境地區,首先傳入了俄國黑色蜜蜂和活框養蜂技術,據《珠河縣誌》卷十二記載:“自東鐵築成,一般俄民多有攜蜂種於哈爾濱附近,迄今已成為東鐵沿線唯一之家庭事業。”

再後來就不斷有不同品種的蜂群引入國內,目前我國飼養的蜜蜂除了中華蜜蜂和東北黑蜂外,還有不少引進的西方蜜蜂,其代表種叫意大利蜜蜂,簡稱意蜂。

如果真是它殺,那麼到底是哪一種蜜蜂與中華蜜蜂為敵呢?

據蜂農反映,有一種叫“花葫蘆”的胡蜂是中蜂的天敵。這是一種捕食性昆蟲,個體很大,幾乎是一般中華蜜蜂的兩倍,對人也有一定的攻擊性。在蜜蜂養殖地,這種葫蘆蜂是隨處可見。

我和蜂農捉了幾隻胡蜂放在中蜂蜂箱附近,一起多次觀察胡蜂對中蜂的危害情況,他們發現胡蜂一般捕食飛行的單箇中蜂,一旦胡蜂來到中蜂蜂巢門口的時候,中蜂就會排成一排,發出“嗡嗡”的聲響,向胡蜂示威,不讓其進來。可是甜蜜的誘惑,使得胡蜂孤注一擲,依仗著比中蜂大幾倍的身軀,經過激戰,衝進中蜂蜂巢。

可進了蜂巢以後,胡蜂立即被幾十只中蜂圍成一團,儘管胡蜂很厲害,但也抵不住中蜂群起而攻之。經過一段時間,這個特別的集體就把胡蜂消滅了。


蜂戰無間道——中華蜜蜂重生記

被中華蜜蜂纏鬥殺死的胡峰


當他們扒開蜂團,發現胡蜂已經死在裡頭了,但同時也有為數不少的中蜂因此而死亡。

可要想接近蜂王,進行謀殺,胡蜂似乎還很難順利衝破工蜂的層層防線。

胡蜂入侵的可能性被排除,那麼意蜂的可能性就更小了,因為,無論是從個頭上,還是力量上,它都不如胡蜂。連胡蜂都接近不了中蜂蜂王,意蜂更不在話下。我決定暫且省卻這個實驗,先考慮別的可能性。

隨著調查的深入,中蜂蜂王之死的謎底不僅沒有變得清晰,反而因為排除了種種可能之後顯得更加神秘難測。而蜂農們仍把揭開謎底的所有希望都寄託在我的身上,我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這種壓力勾起了他對一件往事的回憶。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農業部收到一份緊急報告,四川、湖北、河北、太行山區、秦嶺山區等地紛紛反映,農民種植的板栗、大棗、南瓜等經濟作物不約而同全都不結果!與此同時,當地的中華蜜蜂死亡100多萬群,農民損失慘重,據調查這一年這些地方的蔬菜果樹的花幾乎全部沒有得到授粉。,這樣大規模的經濟作物無收和中蜂死亡,在我國農業史上,還確實罕見。

當時正在研究蜜蜂的我大膽提出有可能是外來蜜蜂種入侵造成的結果。他的觀點遭到農業部有關官員的強烈反對,因為引進意大利蜜蜂是從農民利益出發的一件好事,況且,我國引進的牛、羊、兔類等優良品種,也不曾發生對自然生態有影響的事情。


蜂戰無間道——中華蜜蜂重生記

中華蜜蜂


而我認為,蜜蜂與牛羊兔類動物不一樣,因為牛羊是圈養,不會彼此造成傷害,而蜜蜂雖然也是人工飼養,但蜜蜂採蜜活動在野外,不受人的控制,在自然生態體系中起到外來物種的作用。然而,我很快就在農業部的調查結果面前啞口無言,因為,這些地區根本就還沒有引進意大利蜜蜂。中蜂是發生囊狀幼蟲病而大量死亡的。

我的理論因為找不到有力的論據而不被政界和同行認同。而接下來,他遭到了更為重大的打擊,農業部認為他研究的中華蜜蜂是一種經濟效益低的蜂種,繼續研究下去實用價值不大,批給他的研究經費越來越少。因為沒有經費,到上個世紀80年代時,很多跟著我搞中蜂的科研人員也都相繼離去。對中華蜜蜂的研究陷入了困境。但我並沒有就此放棄。這次蒲窪鄉的事件重新激起了他要揭開真相的信心。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