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名師、媒體人等共寫2018高考作文!給孩子最好的範文!

別讓你的語言髒了你的嘴

凌宗偉(50後特級教師)

人之為人,其主要特徵就是他們有區別於動物的語言,因為有了語言,人們得以交流思想、豐富生活、詮釋生命、傳承文明。用雅思貝爾斯的觀點來說,就是人們是通過語言傳承而成為人的,“要成為人,須靠語言的傳承方能達到,因為精神遺產只有通過語言才能傳給我們”。

人們使用語言的方式不僅意味著自己對某人某事某問題的態度,更意味著這態度背後的價值判斷與取向,所以史蒂芬·平克認為,語言是洞察人類天性之窗。今天,我們身處互聯網時代,某種程度而言,每一個人都有可能、也有機會發聲。或許因為這樣,你會發現今天人們的語言越來越隨意率性,情緒化的表達隨處可見。

法國人多米尼克·拉波特的一本小書《屎的歷史》的第一篇《語言的黃金,硬屎橛的光澤》中有這樣一句話:“若說語言是美的,那是因為主人清洗它。主人清洗汙穢的場所,清除不潔之物,淨化城市和語言,給它們秩序與美麗。”因而,我們運用語言,不僅僅需要清洗——為了明晰、準確、理性、平和,就像“在糞堆裡尋找珍珠”一樣,“使語言純潔和文明以便讓說這語言的人不再‘害怕髒了自己的嘴’”。只有當我們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口出狂語、信口胡言,在一時之快中傷了別人的情、髒了自己的嘴時,語言才有可能成為豐富生活、詮釋生命、傳承文明的工具,才有可能彰顯文明社會的秩序與美麗。

作為現代社會的一員,無論你的身份如何、認知如何,當你想發表見解時,請注意你的語言,請“三思而後言”。只有對某人某事某問題進行過全面考察,我們的語言才有可能是真實的、審慎的,才有可能不是情緒化的,因為我們的認知往往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只有當我們掌握更為全面的信息時,我們才有可能深思熟慮、遣詞造句,語言才有可能明麗而準確清晰地表達思想,傳遞美好價值。

我常常提醒自己,率真、直白或許是一種優點,但在許多語境下更有可能是缺點,因為它可能會使得語言髒了自己的嘴,更髒了自己的靈魂。仿照弗洛伊德的話來說就是,能豐富生活、詮釋生命、傳承文明的語言須是“潔淨、秩序和美好”的。

(作者系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主題來自江蘇卷)

譜寫改革開放2.0版

劉海明(60後教授)

我國傳統文化中,有“六十甲子一輪迴”的說法。甲子是曆法的計量單位,社會生活領域有沒有類似的“曆法”,如果有,這樣的“甲子”又是什麼,有無特定的週期呢?也許,下面三則不同年份、不同地區的標語,其內在邏輯提供了答案。

標語一:1981年,深圳,“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標語二:2005年,浙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標語三:2017年,雄安,“走好我們這一代的長征路”。

當歷史時針指向上世紀80年代,國內外的社會環境開始搖醒世界東方這頭“睡獅”。當她睜眼看世界,發現自己百廢待興時,在一位偉人的帶領下,深圳成為改革開放的起點。

改革開放初期,時不我待的內在壓力讓人們深感時間的重要性,太多領域需要他們去改變面貌、建功立業。於是,“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成為當時的社會共識。這樣的共識,首先在深圳被唱響,進而傳遍神州大地。

改革開放給每個中國人帶來的不僅僅是可感的紅利,更有觀念的轉變。這其中,就包括我們的環保觀念。改革開放初期,快馬加鞭的人們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奮力奔跑,跑了一陣,隱隱約約感覺到視線有點模糊,迎面撲鼻的空氣不再那麼清新……在浙江,人們敏感地發現:前些年的發展是以犧牲綠水青山為代價的。於是,他們駐足思索,在2005年率先喊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歷史進入2017年,改革開放的成就舉世矚目,有些人滿足現狀,以為改革開放就是在近四十年的基礎上進行加固。這一年,一個被稱作“雄安”的地區聲名鵲起,很快成為世界熱點地名。中央規劃的雄安新區,在這裡破土動工。雄安新區建設,不是簡單的構築一座新城,而是打出了醒目的標語:“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

應該說,雄安新區是中國社會發展2.0版的一個起點,是中國改革開放2.0版的起點。在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前夕,中央決定建設雄安新區,高瞻遠矚、意味深長。未來中國的改革開放,將汲取改革開放1.0版的教訓,弘揚改革開放1.0版的經驗,追求三位一體的效益、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從而翻開中國歷史發展的新篇章。

(作者系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教授,主題來自全國Ⅲ卷)

從“被需要”中感受人生價值

王石川(70後媒體人)

去年7月4日,央視新聞聯播報道了一個平凡的人物,名叫劉桂珍。這個當了39年鄉村醫生的農村婦女,之所以擊中我內心的柔軟,不只是因為她一邊給人免費看病一邊教書育人的先進事蹟,還在於她說了一句質樸無華的話:“被需要就是我的幸福。”

這話毫不矯情。被需要,的確是幸福的。無論在家裡還是在單位,乃至在社會上,只要被需要,我們就有獲得感,並有一種踏實感和歸屬感。被需要,說明我們是可用之人,說明我們能幫助到他人,說明我們帶給了這個社會溫情與希望。

詩人說:“唯有草木懂得土地的滋味。”將這一邏輯延展開來,當我們被需要之際,欣欣然獻出我們的“需要”,那些獲得“需要”的人最有感觸,因為他們得到了善,獲得了滿足。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如果說需要是取,那麼被需要是予。取是快樂的,予也是快樂的。幫助了他人,讓他人開開心心,我們自然也會快快樂樂。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每個人都不能孤立存在,我們常常被需要,也時時需要。被需要時,樂於伸出援手;需要時,也能得到幫助。“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蔚然成風,這個社會的道德底盤就能更堅固。

著名科學家黃大年放棄優厚待遇,毅然選擇回國效力,只因祖國需要他。像黃大年這樣的科學家究竟有多少,殊難統計;但可以確定的是,當國家需要時,他們回來了。

人的能力有大小,自我定位也不同。不是每個人都像黃大年那樣富有才華,以報國為己任。但是,在這個改革開放的年代,每個人都有用武之地,儘管貢獻或有大小,但總歸被時代所需要,被國家所需要,再不濟也會被家人所需要——這正是我們存在的價值。

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不同的人或許會給出不同的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人不是隻為自己活著,無論此生是否精彩,只要被人需要就不虛度,只要彰顯價值就活出了意義。

(作者系媒體評論員,主題來自上海卷)

浙江精神浙江潮

鄭崗(80後高三教師)

錢江潮湧動不息,浙江人繼往開來。浙江精神在歷史中孕育,在發展中代代相承。

“七山一水兩分田”的浙江,面積僅佔全國的1.1%左右。但從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到後來的良渚文化、吳越文化,再到江南文化,“絲綢之府”“魚米之鄉”的美譽,我們不得不感慨:浙江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中早就孕育著務實求進的奮鬥精神。改革開放大潮中,浙商以執著之姿,書寫下段段傳奇。作為中國經濟最活躍的省份之一,浙江長期以全國經濟發展先行者的身份,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前進。

作為浙江學子,我們在“浙江精神”裡涵養著兼容開放的氣度。浙江作為資源小省卻發展成為人口大省、文化大省、經濟強省,靠的就是兼容幷包的開放心態。善包容、能吸納,也保持著浙江人真樸的品格。翻開歷史書卷,浙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與強者共舞的氣魄,使得北宋南遷時,浙江小城衢州成了孔氏南宗世居之所、東南闕里,信安古城在孔氏南宗思想浸潤下,儒風習習,傳承至今,衍生出如今的好美之城、有禮之城。

“浙江精神”也激勵著我們“較真”的品性。說浙江人“較真”,就要說說魯迅。作出“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時代抉擇,“大先生”字字真言,針砭時弊,擊中時局之要害,發出挽救時代之吶喊。再說義烏商人,走南闖北,與命運“較真”,硬是從“雞毛換糖”的村村巷巷的小生意經中闖出了廣闊天地。從“大先生”到義烏商人,浙江人“較真”的背後是不躲閃、不迴避,直面時代弊病與命運困局的勇氣。

我們談“浙江精神”,也要秉持“知行合一”的傳統。所謂實幹興邦,我們不能僅停留在紙上得來的精神要義中,既要有進取之姿態,也要有務實之舉措,更要有創新之作為。

近一個世紀前,浙江嘉興南湖那艘小小的紅船,承載著民族的希望,在風中雨中,伴隨著偉大政黨的誕生而被我們銘記。如今,浙江這片古老土地,正在新時代的召喚下煥發出新的活力。新時代的浙江學子,也準備接過歷史的接力棒,書寫新的浙江傳奇。

浙江精神浙江潮,浙江驕傲浙江人!

(作者系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學高三語文教師,主題來自浙江卷)

警惕“倖存者偏差”的思維誤區

馮添(90後研究生)

“二戰”時,為了加強對戰鬥機的防護,盟軍調查了作戰後倖存飛機上的彈痕分佈,決定加強彈痕多的地方。統計學家沃德則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地方,因為這些部位被重創的戰機,也許很難有機會返航,這部分數據被忽視了。事實證明,沃德的看法是正確的。這就是著名的“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思維誤區。在統計分析時,人們常常只關注到少數成功者或倖存者的例子,忽略了大多數,從而得出以偏概全的結論。

“倖存者偏差”雖然源於戰爭,但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讀書無用論”就是典型例子。持有這種論調的人認為,不少成功人士並未接受良好的教育,卻依然取得了成功,由此判斷,讀書是無用的。顯然,他們沒有注意到,這些所謂的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成功人士”,事實上是經過篩選的“倖存者”,因為最終取得了成功才被人注意到,而那些缺乏教育而沒能成名成功的人,因為不讀書而遇到挫折的人,往往既沒有話語權,也不會被注意到,這些人才是樣本中的大多數。

這樣的誤區還存在於社會中。部分媒體為了吸引注意力,報道的多是社會中最反常和新異的事件,偏愛災難、犯罪、暴力等內容。然而,這些畢竟只是極少數的、經過篩選的個案。如果僅憑几則犯罪報道就覺得世風日下,看到幾起“碰瓷”的新聞就覺得人心不古,從而拒絕幫助他人,就落入了“倖存者偏差”的窠臼。

所有結果都有一定的概率,“倖存者”畢竟只是少數,屬於低概率事件,難以反映事物的本質。如果只關注“倖存者”,盟軍改進的飛機依然難以避免士兵的陣亡;只關注那些“不讀書的成功者”,而沒有在讀書上下功夫,當走上社會需要專業知識和學歷背景的時候,就只能扼腕嘆息。

因此,我們需要警惕“倖存者偏差”的思維誤區。倖存者或是成功者的例子,往往更加顯而易見,我們需要擴大自己的視野,發現結果背後隱藏的篩選過程,關注到那些沉默的大多數。只有全面審視問題,不輕率地作出判斷,儘可能多地從不同的信息源獲取信息,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研究生,主題來自全國Ⅱ卷)

今天的風

恩鳩(95後本科生)

我也不記得究竟漂泊了多久,從渤海到黃海,從海底到礁石灘;夕陽像一個守財奴使勁撿起最後幾粒金子,我也習慣了任海浪翻滾,把我推向遠方;可是,今天的風,有點不一樣。

遠處,我看到一個年輕男孩,他一個人走在海邊。我感到身後有一股海浪以外的力量,把我推向他,這也成功地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向我走近,伸手將我從海水中分離出來。這是17年以來,我第一次高於海平面以上這麼高的距離。眼前的這個城市,和我前一次看到的有點不一樣。

男孩吃力地擰著我的帽子,我知道他是想拿出我玻璃軀體裡那封泛黃的信,這也是我的使命。17年前,也是一個有風的傍晚,在青島棧橋的沙灘上,另一個18歲的男孩將一封信塞進了我的身體裡。他告訴我他叫“世紀寶寶”一代,而我是一個有使命的“時光瓶”。

眼前的男孩似乎也對這信件的內容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沿著海岸線,他帶我走過了魯迅公園、五四廣場、奧帆中心,他可能想帶我回家,然後想辦法把我打開。突然想起來,2018年的那個男孩,他帶我走過五四廣場的時候,那裡還在籌辦上合組織青島峰會。奧帆中心沒有太大的變化,2008年北京奧運會帆船比賽曾在這裡舉行,那一年真是不一樣的一年。時空一方,是中國成為奧運史上首個登上金牌榜首的亞洲國家的喜訊;另一方,則是5月12日那場巨大的、令人悲痛的地震。

我看到了男孩的家,在一座高聳入雲的海景房裡。一個黃頭髮、藍眼睛的小女孩和我們一起上了電梯,我細細地打量著這個進口“小姐姐”,竟然在她手錶錶盤上看到了一串英文字:“Made in China”。記得我還是一個沒有使命的瓶子的時候,我的身邊也擺著很多“製造”的產品,但它們大都是洋娃娃與T恤衫。

我被放置在客廳的茶几上,男孩在廚房裡尋覓著能扳開我帽子的東西。

“嘭嘭”,伴隨著一陣劇痛,男孩成功地扳開了我的帽子,輕輕地取出了那封就像“阿馬爾納信件”珍貴而又神秘的信。信的內容似乎不太長,卻讓男孩陷入了沉思。

在他打開信的那一刻,我的使命結束了,這也是他的使命的開始。

(作者系西南科技大學大二學生,主題來自全國Ⅰ卷)

精琢方成大器

楊文越(00後高中生)

國家博物館裡陳列的青銅器,無論是獨具匠心的四羊方尊,還是氣勢磅礴的青銅鼎,無不閃耀著光芒,那穿過歷史長河的器皿帶來的是道不盡的震撼。這些器皿能從無數青銅器中脫穎而出,正因為它們經歷了數千年前工匠們嘔心瀝血的鍛造與雕琢。因此,在千年之後,愈發動人心魄。

能容物者為“器”,能助人者亦為“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的重要性無須贅言,然而一件令人滿意的工具及那令人驚歎的巧妙設計,更是經驗積累的產物,是設計者的雕琢成就了它。

除這兩者外,還有一“器”。姜太公年輕時家境貧寒,但他始終胸懷大志,鑽研古書,思考治國興邦之道,終在暮年之時得到賞識與重用,成就一番大業。老子曰:“大方無隅,大器晚成。”雖年輕有為之人常有,但大器晚成也未嘗不可。大器晚成之人往往會歷經風雨,正如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而苦難,是另一種雕琢。

器皿、器具、器量,這三種“器”都需要雕琢,或是工匠的千錘百煉,或是設計者的苦心孤詣,或是命運的百轉千回。然而,雕琢過後,它們就成了“大器”,獲得了超越時空的永久生命。

(作者系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學高一學生,主題來自天津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