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毛主席跟邓小平开个玩笑,邓小平没有理解,周总理给他解释后大笑

毛主席跟邓小平开个玩笑,邓小平没有理解,周总理给他解释后大笑

毛主席喜欢看历史、古典文学作品,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比如他很喜欢看《资治通鉴》、《容斋随笔》等。由于毛主席博览历史群书,学富五车,学问博大精深,所以每当看到地名、人名时,总能引经据典,说出它们的来历。毛主席有时候到地方视察,总能说出地名的来源,这些好多当地人都不知道。

毛主席跟邓小平开个玩笑,邓小平没有理解,周总理给他解释后大笑

毛主席对地名不仅有研究,而且好多地方确实曾经实地到访过,并且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凭吊古人,抚今追昔。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离京去上海,途中游览了天津、泰山、曲阜、南京等地。毛泽东1936年回忆此事时说:

“在前往南京的途中,我在曲阜下车,去看了孔子的墓。我看到了孔子的弟子濯足的那条小溪,看到了圣人幼年所住的小镇。在孔庙附近那棵有名的树,相传是孔子栽种的,我也看到了。我还在孔子的一个有名的弟子颜回住过的河边停留了一下,并且看到了孟子的出生地。在这次旅行中,我登了山东的神岳泰山,冯玉祥将军曾在这里隐居,并且写了些爱国的对联。”(《西行漫记》)

毛主席跟邓小平开个玩笑,邓小平没有理解,周总理给他解释后大笑

1955年,毛主席到上海视察,当来到黄浦江时,毛主席突然向上海当地的陪同人员提一个问题:“你们知道除了上海,还有个下海吗?”在场的上海人,面面相觑,被毛主席的问题问住了,谁也回答不出来。他们生于上海,在上海长大,还真没想过“上海”的名字由来呢。毛主席看他们回答不上来,就说:“应该有。”陪同人员后来经过查看典籍,原来宋朝时吴淞江两岸共开凿有18个浦(支流),其中吴淞江南岸有一个浦,称作上海浦,与上海浦相对北岸有个浦,叫下海浦。“上海”名字由此而来,还真有个对应的“下海”呢。

毛主席跟邓小平开个玩笑,邓小平没有理解,周总理给他解释后大笑

毛主席在生活中是个很幽默的人,有时候也拿身边的人名打趣幽默一下。对于一些人名,虽然可能没有具体的意义,但毛主席也能根据历史上的一些典故,加以解读。如果毛主席引用的典故简单,大家都知道,则当场就会引得众人刮目相看。如果毛主席引用的典故隐晦,则只有少数人能听懂。

1973年底,有一次开会的时候,毛主席在会上开玩笑说:“邓小平啊,你有没有个弟弟,叫邓小闲呀?”此言一出,哄堂大笑,但邓小平不知道主席什么意思,还以为怎么着了,一脸严肃的回答说:“没有!”。

毛主席跟邓小平开个玩笑,邓小平没有理解,周总理给他解释后大笑

后来邓小平专门向周总理请教,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也禁不住笑了起来。原来“邓小闲”出自古代非常著名的一本小说,据说毛主席还劝领导们抛弃对这本书的成见,不妨阅读下呢。

“邓小闲”一语截自“潘驴邓小闲”。原话出水浒人物王婆之口。《水浒传》第二十四回《王婆贪贿说风情,郓哥不忿闹茶肆》,西门庆苦苦哀求王婆替他拿下潘金莲时,王婆有一番言语:

“王婆道:‘大官人,你听我说:但凡捱光的两个字最难,要五件事俱全,方才行得。第一件,潘安的貌;第二件,驴儿大行货;第三件,要似邓通有钱;第四件,小就要绵里针忍耐;第五件,要闲工夫。──此五件,唤作潘、驴、邓、小、闲。五件俱全,此事便获着。’”

“潘驴邓小闲”之本意王婆已解释清楚,毋需赘言。那为什么,1973年邓小平复出时,毛主席在政治局会议这种非常重要的场合会有此惊人一问呢?以毛主席的雄才大略论,小编觉得原因可能有四:

一、按照中国人的取名传统。姓名中的字,第一个是姓,第二个是字辈(也有字辈排在最后的,但不普遍),第三个字才是名。所以毛主席根据邓小平的姓名结构,故意开玩笑问他是不是有个弟弟叫“邓小闲”。

二、邓小平的传奇经历被概括为“三起三落”。第一次落是30年代初期中央苏区时,由于反对博古等人的“城市中心论”,遭到批斗,各种职务被取消,甚至一度关进监狱,直到遵义会议后才复出,参加工作。

第二次落是文革初期,作为“刘邓资产阶级司令部”的第二号“走资派”被打倒,全家下放江西。

1971年林彪“九一三”事件后,邓小平写信给毛主席,请求出来工作。1972年8月14日,毛主席在邓小平的信上作出肯定性批示。1973年邓小平复出,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而1973年底正是他第二起的时候。由于每次“落”了,赋闲之后邓小平都会被重新起用没有永远打入冷宫,所以毛主席才会用“小闲”

二字来开玩笑。

三、《水浒传》中王婆对“小”的解释是“绵里针忍耐”。无独有偶,1973年12月16日,在召见政治局有关同志和北京、沈阳、济南、武汉军区负责人谈话时,毛主席有一番讲话。他先是说“我们现在请了一位总参谋长(邓小平)。他呢,有些人怕他,他是办事比较果断。”然后又指着邓小平说,“你呢,人家有点怕你,我送你两句话: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外面和气一点,内部是钢铁公司。”

这次谈话和陈小津书中提到的那次谈话相隔很近,综合两次谈话看,毛主席对邓小平的判断之一就是原则性太强,所以才会提醒他要“柔中寓刚,绵里藏针。”

四、对邓小平寄予期望。《水浒传》中王婆对“邓”的解释是“要似邓通有钱”。考,邓通为西汉时人,富可敌国。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了“文革”以来的最好形势,这主要得益于 “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在毛主席的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

此时,毛主席对擅长经济工作的邓小平说出这番话,有予以期望,嘱咐其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发展国民经济,使国家、人民更加富裕的意思。而且从之后的历史走势看,邓小平圆满完成了毛主席教给他的任务,没有辜负老人家的殷殷期望。

(了解更多反邪教知识,传播社会正能量,请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太白剑”、微博“宝鸡反邪教”、网站秦岭雪“http://qinlingxue.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