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大明王朝1566》里,为什么明知裕王是下一任皇帝,严党还不向其靠拢,而是多方面形成对峙呢?

小干探


看了两遍这部剧,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吧,如果不对,还请指教:



1、因为严嵩对自己的定位很准确,一朝皇帝一朝臣,作为嘉靖皇帝的臣子,只能为他所用,云在青天水在瓶,他的天就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皇帝。作为内阁首辅,他需要去为皇帝遮风挡雨,满足皇帝无休止的欲望,所以不是严嵩跟裕王过不去,而是嘉靖的欲望必然会导致他们过不去。

2、嘉靖皇帝深谙权谋之道,御人之术。严嵩党的存在是为了平衡清流,而裕王已经倒向了清流,所以他要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皇帝绝不会容于他。严嵩一党只不过是维护平衡的工具,所以在严党倒台后,嘉靖皇帝又扶持陈洪的司礼监,继续制衡清流。
在大明朝这个权利漩涡当中,严嵩未尝不知道裕王才是将来的天子,但他已经身不由己,只能随波逐流了!


历史拾辰


在一定程度上,严嵩和吕芳是一样的人,他们一生只能忠于嘉靖皇帝,但是严嵩和吕芳又不是一样的人,吕芳是太监掌管的是司礼监,此外还有锦衣卫还有东厂,这些机构设立的直接原因就是完全服从于皇帝,为皇帝服务,他们就是嘉靖的奴才,看家的dog,他们效忠的也只能是皇帝。而严嵩的另一重身份他不仅仅要效忠于嘉靖皇帝,他还是内阁首辅,属于内阁文官集团的一员。也就是说以吕芳为代表的司礼监等机构属于直接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严嵩不仅要听皇帝的,还要为皇帝服务,感觉就相当于乾隆时期的和珅一样。



但是这样的严嵩却不为其他的文官集团所容,于是乎分化出来了严党和清流两个派别,以严嵩为首的严党事实上是只忠于嘉靖皇帝的,而嘉靖所需要的也是一个实打实为他服务的人,所谓的“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仆不能事二主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嘉靖几十年不上朝的原因,使得他需要在朝堂上有心腹,也需要他们来平衡朝局。


清流一直是倒向裕王这一边的,但是如果满朝大臣全都倒向了裕王这一边,嘉靖的皇位也是做不安稳的,所以他需要找一股力量来对抗,使得两股力量趋于平衡,等到嘉靖挂掉的那一天也是这股力量灭亡的那一天,所以严嵩严世藩父子的悲剧结局也是在嘉靖的筹划之中的。所以严嵩无论是从哪一方面来说他都是不可能倒向裕王的。他作为臣子,只能忠心于嘉靖皇帝,作为一股工具,他是嘉靖皇帝用来打压裕王集团的,既然是打压裕王平衡朝堂关系的,也就肯定不能是倒向裕王这边的。


另外,嘉靖也知道严党贪污受贿,但是仍旧要用他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严党要给嘉靖搞钱,他的道观的建设等各项开支,单单靠清流靠裕王一党,钱是搞不来的,说不定会让国库更加空虚。从嘉靖让严党的人去要税就可以看出来,有的税收只能他们才能要出来,虽然贪污了一大半,但是交到皇帝手里的钱足够让皇帝可以把那个什么道观修起来,相反清流就没有这样的本事。也就是说他们做的这些坏事皇帝都是知道的,只是秘而不宣罢了,坏事让严嵩来干,脏水让严嵩来担,嘉靖只是一个幕后的主使者。这也颇像乾隆和和珅的关系。也正是因为严嵩干了很多坏事也让裕王清流们所不容。所以他是不可能在裕王这一边的。


月光侃历史


裕王众望所归,嘉靖死后继承帝位是板上钉钉的事,为什么严党不向裕王靠拢?如果你了解嘉靖帝的性格,你就会知道,与此相反,严党恰恰不能向裕王靠拢,因为严嵩太了解嘉靖帝了。

嘉靖帝是一位有名的雄猜之主,他不但猜疑自己的下属,喜欢让内阁的人猜谜来进行试探,甚至他连他的儿子也猜疑,因此历史上有著名的“二龙不相见”一说。而且嘉靖帝对于道士的这种说法深信不疑,平常不愿意见自己儿子。

而严嵩是最了解嘉靖的这种性格的,他如果向裕王靠拢,这不是自取灭亡之道吗?说到严嵩对嘉靖帝的了解,历嘉靖朝,也只有徐阶可以跟他相仿佛,其他的明朝大臣要么真傻,要么真不懂。

嘉靖帝还有一个个性也很有名,那就是护短,他最怕别人揭他的短,所以在电视剧里我们看到,杨金水拼命地把严党泼给嘉靖帝的脏水给洗干净,就说那两个浙江的抚藩郑必昌何茂才二人,他们两个逼着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名义去向百姓买田,这不是坏嘉靖帝的名声吗?这不等于说皇帝对百姓作恶了吗?所以杨金水拼命地要把这件事给压下来,后来甚至要锦衣卫和赵贞吉等人阻挠海瑞提审郑何二人,这就是在给嘉靖帝护短呢。杨金水最终能活下来,这件大功算一个因素。用嘉靖的话说,那个杨金水办事还是很得力的。

而严嵩对嘉靖帝的个性了解,始终整个嘉靖朝,无出其右者,说到揣摩圣意,严嵩绝对是历史上数得着的。他利用严嵩的护短二次扳倒夏言,并最终干掉了夏言,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夏言作为首辅跟陕西三边总督曾铣商量着,雄心勃勃地要恢复大明的河套地区,嘉靖帝一看大明朝还有这么公忠体国的武将,于是多次褒奖曾铣。而严嵩却一直想找到机会扳倒首辅夏言,这时候他揣摩到嘉靖帝的犹豫和动摇,嘉靖帝觉得夏言曾铣的“复套”计划弄不好会让自己重蹈“土木之变”的覆辙,所以嘉靖帝虽然一再褒奖曾铣,却迟迟不肯付诸行动。

而严嵩嗅到了嘉靖帝这股气息,于是就开始罗织夏言和曾铣的罪名,一方面通过內监向嘉靖帝说收复河套是一个危险的计划,是一个祸根,轻开边畔之兵是致乱之始;另一方面他上疏给嘉靖帝说夏言跟曾铣一个是内阁首辅,一个是边关大将,他们相互勾结,图谋不轨,接着又说夏言跟曾铣的老丈人是好朋友,并让边将仇鸾调查夏言和曾铣来往的书信和言语,所以夏言跟曾铣的勾结被坐实了。于是嘉靖帝震怒,他的雄猜个性便表现出来了。为此他时常暴怒,闲时又常喃喃自语:“搞不好,杀一个曾铣能了事么?”嘉靖帝在严党的一再蛊惑之下,终于罢了夏言的首辅,让他致仕了。

但是严嵩的目的还没达到,上次严嵩把夏言赶出内阁,自己接替了首辅的位子,可是夏言不是又回来了么?只有杀了夏言,永绝后患,自己的首辅之位才可以稳固。于是此时严嵩开始利用嘉靖帝的护短个性,把主要火力集中在曾铣和曾铣的岳父苏纲那里。他让御史参劾曾铣的岳父苏纲是给夏言和曾铣穿针引线的人,又参劾夏言被罢官以后口有怨言,接着他把仇鸾搜集到的曾铣跟夏言的言语上给嘉靖帝,说他们相互串通,共谋奸利。

嘉靖帝这下更加暴跳如雷了,因为多次让夏言褒奖曾铣的是嘉靖帝本人啊,这不等于说嘉靖帝重用奸臣吗?这不等于说嘉靖帝用人不明吗?于是夏言和曾铣一起被斩首,严嵩终于得偿所愿。

后来徐阶也是利用嘉靖帝的护短心理扳倒严党,干掉严世蕃的。就是有名的徐阶修改奏疏一事。

严嵩对嘉靖帝的了解如此透彻骨髓,所以他万万不会干出靠拢裕王的蠢事的。电视剧里,高拱张居正也不是主动靠拢裕王,因为他们是裕王的讲师,是嘉靖帝本人的安排。实际上这里跟历史是有出入的,此时高拱和张居正都没有入过阁。

严嵩为什么不向裕王靠拢呢?因为嘉靖帝比较猜疑,如果严嵩向裕王靠拢,对嘉靖来说那不是图谋不轨吗?离严党的死也就不远了。而且,明朝皇帝最善于使用制约之术、平衡之道了,嘉靖帝对此玩得更是炉火纯青。

电视剧里,除了代表嘉靖帝的司礼监外,还有两股势力,一是严党,一是清流党和裕王,这两股势力维持了朝廷的平衡,如果严党向裕王靠拢,不就打破了这种平衡,嘉靖不会坐视不管。如果他要出手,清流党和裕王是不能动的,因为明代的言官,清流,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太顽强了,嘉靖帝是领教过的,裕王是自己的儿子,虽然猜疑他,但是继承人轻易动不得。所以剩下的还是要鼓捣一下严党完事。严党仍然是自取灭亡。

在历史上,严党对于裕王的做法其实是很聪明的,据野史记载,严嵩曾经指示儿子严世蕃克扣裕王的年例银子,搞得裕王向严世蕃行贿才拿到了这笔钱。这是做给嘉靖帝看的,目的就是打消嘉靖帝的猜疑,你看,我们严党不但没向裕王靠拢,我们跟裕王还不对付呢。


西堤君


《大明王朝1566》里的皇帝是嘉靖帝,严党的首领就是严嵩,这两个都是绝顶聪明人,严嵩对皇位可能的继承人裕王的排斥和若即若离,实在是为了维持在嘉靖帝心目中的地位。

这个道理可能不好理解,悦史君给大家说说具体史实,相信看得会更明白。

嘉靖帝原本是没有资格当皇帝的,他只是一个藩王,但在堂哥明武宗驾崩后,没有儿子继承皇位,他得以即位。

嘉靖帝当时只是一个少年,但他没有畏惧朝臣的压力,通过大礼议为父母争取了皇位,同时也稳固了自己的皇位。

嘉靖帝很懂得享受,而且崇信道教,但他对朝政的控制力很强,朝臣要上位他都很清楚,必须跟自己保持一致。

严嵩知道嘉靖帝的喜好,也会讨好他,嘉靖帝就让严嵩做了首辅,对严嵩父子和手下结成的严党,也没有多理会。

嘉靖帝的前两个皇子早夭,裕王作为他的第三个皇子,实际上是长子,按照明朝的皇位继承制度,下一任皇帝很可能就是他了。

但嘉靖帝的第四个皇子景王,只比裕王小一个月,嘉靖帝一直没有册立皇太子,这俩兄弟的待遇差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严嵩当然不能把宝压在裕王那里,毕竟景王也有希望。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嘉靖帝听信道士的说法“二龙不相见”,跟裕王和景王兄弟长时间不见面,父子关系一般。

严嵩对此当然心知肚明,肯定也要避免跟裕王和景王有多少接触。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嘉靖帝是一个权力欲很强的人,他不能容忍别人分享权力,自己的儿子当然也不行。

在嘉靖帝活着的时候就跟裕王接近,显然是犯忌讳的事情,严嵩何等聪明,他自己不会把自己卖过去。

事实上,除了裕王身边的属官,其他大臣在嘉靖帝在位期间,都不敢跟裕王有太多接触,这是明哲保身的无奈。

悦史君认为,严嵩的做法不意外,他对裕王的打压,说到底就是摸清了嘉靖帝的想法,稳固自己的地位罢了。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9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我先用两句话整理一下答案:

第一,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规律,决定严嵩集团不可能向裕王集团靠拢;
第二,嘉靖皇帝的操纵之道,决定严嵩集团不敢向裕王集团靠拢。
第一,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规律,决定严嵩集团不可能向裕王集团靠拢;

严嵩几十年深得嘉靖皇帝信任,权倾朝野,广植党羽,早已在中枢和地方培植了根深蒂固的政治利益集团。对于在位的嘉靖皇帝来说,严嵩是自己的鹰犬,严嵩的地位越稳固,对于自己操纵天下越有利;但是到了裕王集团那边,则恰恰相反,将来新王登基,重新打理天下的时候,先皇老臣的政治根基,很有可能就是自己推行新政的最大障碍。一朝天子一朝臣,裕王集团掌权之后,必然会拔除严嵩集团这个钉子。这个道理,嘉靖皇帝懂,裕王集团懂,严嵩集团自然也心知肚明。徐阶,高拱,张居正,哪一个不盼着严嵩父子早日倒台?

第二,嘉靖皇帝的操纵之道,决定严嵩集团不敢向裕王集团靠拢。

嘉靖皇帝是个天生的权谋家,十几岁登基,三年搞定文武百官,意外捡到的皇冠居然被他稳稳当当的戴了四十多年。沉迷道家长生之术的嘉靖皇帝,能够几十年不上朝依旧牢牢把握着皇朝权柄,依靠的就是他超人的权谋之术。简单的来说,嘉奖皇帝搞了两套平衡系统。首先是政治分权系统,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嘉靖皇帝拍板,帝国的任何重大决定都逃不过皇帝的掌心。第二,在严嵩集团和裕王集团之间搞平衡。以严嵩父子为代表的严嵩集团,成为嘉靖皇帝敛财下黑手的主要工具。嘉靖皇帝兴建万寿宫,从军费开支中盘剥大量银两,供给皇家大兴土木,肆意挥霍。当然了,严嵩集团也从中中饱私囊,养肥自己一票兄弟。只要不过分,皇帝不会过分。所以严嵩告诉儿子严世蕃,他自己几十年为皇上遮风挡雨,皇上也问他遮风挡雨。如果严世蕃做的太过分,将来没有任何人会为他遮风挡雨。果不其然,严世蕃最后算计到皇帝身上,坏了严嵩的后路,也断了自己的姓名。而裕王集团,包括向裕王靠拢的清流,言官,嘉靖皇帝虽然不喜欢,但是又不能不用,因为单纯依靠严嵩,严嵩集团势力过于庞大,如果没有例外一股势力作为监督和平衡的化,很有可能造成一家独大的失控场面,历朝历代,权臣都是皇帝一边倚重一遍提防的标靶,当然了,下场一般都很凄惨。

所以,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的第一集里,嘉靖皇帝坐在里面,仔细聆听严世蕃和高拱,张居正唇枪舌剑撕逼大战,却稳坐钓鱼台。直到严世蕃大喝一声:奸臣自己跳出来了,一个是高拱,还有一个是张居正。这才不慌不忙的念着四句诗走出来: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天水在瓶。然后告诉他们,这里没有奸臣,都是忠臣,大家都是为皇帝卖命,只不过方向不同而已。严嵩是满足皇帝的私欲,其他人是替皇帝经营江山社稷。而在对裕王做政治交待的时候,嘉靖皇帝更是明说,没有什么忠臣奸臣之分,用的时候就是忠臣,废的时候就是奸臣。说白了,不过是皇帝的棋子而已。

总结一下:严嵩集团明知裕王集团终将上位,仍然选择站到他们的对立面,实在是不得已,只能如此的选择,皇权政治就是这样残酷。


铁锤文史


皇帝忌讳的历史教训

大禹禅让失败,皇位最终给了自己的儿子,开启了中国“家天下”的历史,但谁来座龙椅。可不完全由老皇帝决定,还可能是——手底下的大臣!

最早周武王传位于儿子周成王,周成王的叔叔周公旦代替年幼的侄子周成王打理朝政,等到成王长大再还政于周成王,自此传为中国的千古佳话。但皇帝与大臣的蜜月期并没有持续多久,赵魏韩三家分晋,开创了大臣篡夺君王江山的先河,在此之前,君王所要担心的可都是诸侯!而在此之后,皇帝的不信任名单中,大臣也荣登榜单!

事情没有最坏,只会更坏!到了东汉,名将霍去病的弟弟霍光,将不信任又加深了一步,他第一次以臣子的身份代行的对皇帝的废立之事!皇位已经可以从臣子背后的阴谋诡计的篡夺,变成臣子堂而皇之的予夺了!虽然说海昏候(注释1)刘贺确实是“作”,但霍光的的确确是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

这就让后来更多的野心家,面对那个皇帝宝座忍不住蠢蠢欲动了,比如王莽,就真的仗着大权独揽的机会,把小皇帝踢下了皇位,自己当了皇帝!自此,皇帝和大臣的信任纽带彻底被践踏,后世帝王吸取教训,秉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在大臣的脖子上悬起了闪着寒光的屠刀!时间就这样来到了明朝。

讨好裕王的代价严嵩付不起

明朝虽然终结的游牧民族的统治,但在其他方面相较于宋朝,其实是开了历史的倒车,既包括文化经济,也包括皇帝与臣子的信任方面。比如宋朝文官即使获罪,最严重的也往往只是流放而已,除了像岳飞那样碰了皇帝“立储”逆鳞的个例外,皇帝和大臣还都保持最基本的体面。

但朱和尚开创的明朝就没那么多讲究了,兴许是化缘时富豪闭门羹吃多了,朱元璋对这些仕绅阶级向来就有一点偏见,连带着官员也受到了连累。最典型的例子是对于尾大不掉的功臣,宋太祖选择“杯酒释兵权”,让大家回去做富家翁就好了,而朱元璋很干脆的,直接满门抄斩!

综上,在明朝这样的大环境下,严嵩之所以能够权倾朝野的“核心基础”,就是嘉靖皇帝对于他的信任。只要这份信任在,万千弹劾的奏章都只是毛毛细雨,但如果这份信任不在,哪怕一分弹劾,都会是催命的利箭!

严嵩当然明白这点,所以即使明知裕王是下一任皇帝,他也不会去用失去嘉靖皇帝信任为代价,来获取还没有登基的裕王的好感!因为失去前者严嵩马上就会滚蛋,而后者往往还有很多的回转余地!

题外话,后来把严嵩拉下马的徐阶,正是瞄准了嘉靖皇帝和严嵩信任纽带这个关键点,没有直接去攻击严嵩,而是从侧面让嘉靖皇帝对严嵩的信任产生了动摇!然后这份原本从外面看起来来不可破的信任,就如多米诺骨牌一样,轰然崩塌!

【所以说,从古至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多么重要与宝贵啊!】

注释1:海昏侯墓是汉废帝刘贺的墓葬,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是中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2015年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船夫聊名著


问这个问题,说明你还没有看明白这部剧。嘉靖不可能让严嵩靠近裕王一派,严嵩也知道自己的命运必将如此,裕王也知道自己只能杀严嵩而不能纳严嵩。大明王朝的庙堂里,每一个人都心似明镜,都在算计如何盘剥百姓维持统治,只有天下百姓浑然不知。

大明王朝1566的确是一部堪称神作的电视剧,剧中四股势力交叉斗法,嘉靖直属的内廷司礼监、朝中掌权的严嵩一党、储君欲王府的一股幕僚、以及在野势力海瑞一派。


严嵩是什么地位?内阁首辅,百姓眼中的施政人。严嵩是什么角色?皇帝代言人。中国历朝均有“老二”背锅传统,做好了是皇帝英明,做差了就是宰相祸国殃民,历朝历代莫不如此。宰相的作用就是让皇权与民隔离,不产生直接摩擦,内阁首辅也是这个作用。

这部剧中,嘉靖为首的王室大肆兼并田土、嘉靖本人挥霍无度,通过司礼监掌控针织局敛财,是国家破败的本因。但是司礼监是直接代表皇室,只能干明面上的事,贱买民田这种肮脏勾当绝对不能干,否则就是授人以柄,皇室权威尊严扫地,江山随时崩塌。


这些事谁来干?必须严嵩来干。他有这个能耐,也愿意为皇帝背锅。当然这种事办多了,严嵩就臭名远扬了,政敌、民间自然也就把严嵩传扬为天下第一奸臣,这个锅不但甩不掉,而且不能甩。为什么?严嵩一甩锅,那么民脂民膏去哪里了不就摆明,这不就直接把嘉靖、大明统治者放在火炉上烤了。

为保皇帝英明神武、爱民如子的形象,严嵩必须是奸臣,奸臣自然也就不能像储君投靠。储君如果接纳奸臣,那么新帝登基还要不要民心?最合理的结局就是,新帝登基借严嵩项上人头一用,抄家问斩以平息民怨充实国库,同时告示天下:先帝嘉靖君臣知遇数十年不忍心杀严嵩,显示其宽仁,新君立志革新雷厉风行。然而严世蕃等人不甘引颈就戮,导致严党提前覆灭,但没让这盘棋走完。

这才是嘉靖打的算盘,也是裕王的算盘,不要低估了最高统治者的智慧。这一幕在200年后的清朝上演,乾隆朝重臣和珅,在嘉庆皇帝一上来就被抄了,历史是不是惊人的相似?乾隆怎么会允许和珅投靠储君,这不是给未来皇帝抹黑吗


足球大玩家


《大明王朝1566》中,讲述的是以严嵩为首的权臣腐败集团和以徐阶为首的次辅正派团体进行的政治较量。

大明王朝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封建王朝,其建立者明太祖朱元璋太有才了,加上他本人精力也很旺盛,在建立大明后创立了一套很完善的管理体制,其本意是使他的朱家王朝千秋万代,可是事与愿违,明朝的皇帝大多都不干正事(这里的正事指的是皇帝的职责)。

《大明王朝1566》中的皇帝嘉靖朱厚熜尽管也做了一些政绩,但其一生专注于炼丹,并没有把心思放在治理天下上。当时朝廷中以权相严嵩为首辅,徐阶为次辅。以二人为首的两派互相斗争的很厉害,当权者嘉靖皇帝乐得看手下两个大臣你争我斗、互相制约。

对于严氏父子,嘉靖皇帝是心里明白的。严嵩擅长于写青词,很对嘉靖的爱好,加上多年来一直在前面替皇帝敛财,严氏父子多少贪污点也是默许的,只要天下还是他朱家的就好。而严氏父子也很明白自己在嘉靖皇帝眼中的作用,一直在不断地完成着皇帝默许的使命。时不时地也往自己的腰包里带点“私货”,只要不过分嘉靖是可以原谅的。

而明王朝唯一的继承者裕王朱载垕的师傅团队则是以徐阶为首,包括高拱、张居正等人。这些人是以“天下为已任,不惜为此赴汤蹈火”之辈,是与严氏父子相对立的阵营。严氏父子自然知道嘉靖百年后的继承人是裕王,可是一直以来都是对立阵营,并且此时坏事做尽了,已经没有了退路,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所以他们不会也不可能向裕王靠拢,只能是多多向自己的现主子嘉靖皇帝尽忠,以此换来生的希望。恕不知,严世蕃贪婪成性、不知轻重动了嘉靖的奶酪,最终落得个罢官抄家。真可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星辰小故事


《大明王朝1566》这部片,特点是人真事儿假,人是真有(除了吕芳这个角色在历史上无考),但事情是假的,历史上严党并没有跟裕王作对。不过《大明王朝1566》的作者把历史看的很透,单就书里的剧情来说,虽然剧情是虚构的,但很符合政治规矩,不妨讨论讨论。

严党为什么不像裕王靠拢?

原因很简单——他们也得活命啊。

向裕王靠拢绝不是在给自己留退路,恰恰相反,是在给自己挖坟墓,而且很快就会把自己埋进去。

历代皇帝最讨厌什么?毫无疑问——手下人心有异志。

这个异志,就是指不认自己是唯一的老板,无论他们认了谁,只要不认自己,那就是“贰臣”,哪怕他们是向自己的儿子靠拢。

尤其是向自己的儿子靠拢!

历史上皇帝杀/废太子的事情屡见不鲜,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都曾经废掉甚至杀掉自己立的太子。而这么干的导火索都是相同的——太子自己的势力已经成气候了。


太子有私党,可以,但是一定得是你皇帝老爹替你选的“帝师”,本质上还是你爹的班底。如果你自己搞小团过的话,那是死的要多快有多快。而皇帝大人对自己的儿子轻易还下不去手,毕竟虎毒不食子,但是跟着他的那套小团伙,就一定要倒霉。

这方面典型的例子就是唐太宗的第一任太子李承乾,由于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弟弟李泰的威胁,所以他自己纠集了一套小班底,想再搞一次“玄武门之变”,逼宫政变,结果事情败露。李承乾本人被流放四川,一套小班底全部斩首抄家,其中包括一个非常重量级的人物——侯君集。

侯君集什么人物?那是当年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时的核心团队成员,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在最前面的那几位,跟唐太宗也最为要好。可是就这么一个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兄弟,只要跟太子一条心,照样是个死。

严嵩掂量掂量自己,似乎地位还完全比不上唐朝的侯君集。

严嵩在嘉靖帝那里,定位跟吕芳差不多,是朝廷里的家奴。如果他投靠了裕王,则嘉靖帝的力量将大大衰减,失去对朝政的控制,奴才不认主子,下场是很惨的。

吕芳就犯过这样的错,派了冯保充当自己与裕王的联络人,结果被嘉靖帝发现后勃然大怒,直接把冯保发配了,断了吕芳的念想。

吕芳被逼走之后,用嘉靖帝的话说:“走了一个吕芳,来了个人又想学吕芳”,陈洪也向裕王靠拢,嘉靖帝也不客气,大骂陈洪一顿以后,把冯保又派回了裕王府。

什么意思?明白告诉陈洪——裕王那套班底了,太监的位置已经有人了(冯保),没有你的地方了,老老实实跟我混。

严嵩比太监们识相,他明白,自己投靠裕王——第一,皇上不高兴,自己可能遭受灭顶之灾。第二,裕王也未见的欢迎,人家自己那里三个内阁大臣,要你有啥用?何况严嵩就算真去了,裕王大概率连面都不见,为什么?不想让自己的父皇觉得自己收拢了所有的内阁大臣,那不是要逼宫吗?

所以严党不跟裕王靠拢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有心无力,热脸贴人家冷屁股,只能跟着嘉靖帝一条道走到黑,这就是一条狗的宿命吧~


小约翰


阿斗解读《不能,不愿,不敢》

三分天下,三足鼎立,三权稳国,看懂政争就看懂严阁老为何无奈选择死硬到底,最终乞食饿死。

首先,我们明确一件事,严阁老权倾天下,谁给的,答案是嘉靖皇帝。

其次,我们在明确另一件事,嘉靖皇帝为何给严阁老那么多权利,原因很简单,听话贴心,懂他的心思。


作为中国历史最聪明皇帝之一,嘉靖皇帝可谓把帝王术,运用到炉火纯青地步。刚继位,就借父母之名,争国本,给三杨下马威。整个生涯都将权臣,首辅玩弄于股掌间。直到徐阶,严世蕃,张居正出现才算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大明1566可不仅仅只是电视剧,他是一部权谋教科书。我这里说严阁老,为何“不能,不愿,不敢,”让我们一个个看过去。

第一,不能靠拢裕王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太子府就是下一代权利中枢,那里有未来皇帝的老师,皇帝的发小,皇帝的伴读。每一个都是现在政治势力的参与者,未来的决断者。这里有的都是心腹,同僚,师生情,发小情,同窗情,情感才是维系关系的纽带。我们看看严阁老!

首先:我们反观严阁老,年纪那么大,和裕王可谓代沟太大啦。不是一个时代的自然尿不到一起。

其次:太子府铁板一块,你突然空降你算那种地位?你进去啦,之前说好的权利划分怎么改?

再次:严阁老和太子府手下人做事风格可谓大不相同,我这里不论忠奸对错,只论行事风格,政治斗争无对错。


总结就是:严阁老和太子感情不够深厚,关系也不够密切,因为地位太高过去反而没位置,而且过去啦还会被排斥,再加上行事风格也不同,自然不能靠拢。

第二,不愿靠拢裕王

这点比较复杂,因为严阁老到最后,他不是一个人,他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有着数不清的朋党亲随,那股势力太过庞大这就造成啦不愿意靠拢。

第一,靠拢你裕王,我们这群人,等你真正上台,不是低人一等。这样傻事谁做。

第二,靠拢你裕王,你能给我什么?你自命清高,我们这一群人要吃要喝,你给的了吗?

第三,我们这群人势力已经足够强大,强大到皇帝也忌惮三分,如果不靠拢我们继续发展,就算你上台也不一定能压制。不如拼一把。

总结就是,严阁老因为身后的势力,不得不继续保持原状,就算他想投靠也不行,况且他并不想投靠,对他而言,放眼四海,除啦嘉靖皇帝,谁都不怕。我为何有必要去投靠你,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你来拉拢我才对。


第三不敢靠拢裕王。

关于这一点,不敢靠拢才是严阁老不靠拢的真正原因。严阁老权利是谁给的,嘉靖皇帝。他如果靠拢裕王会发生很可怕的事情,他承担不起。

第一,他如果靠拢裕王,那么嘉靖皇帝做何感想,嘉靖皇帝肯定会想,我还没死,你就敢找下一个靠山,你把我当什么?这个太可怕啦。不用倒严,他马上就得死。

第二,他做啦那么多坏事,都是在嘉靖皇帝默许下做的,如果他投靠裕王,那么没有皇帝的保护伞,他随时会被清算。

第三,裕王并不待见他,不仅不待见,反而恨之入骨。自己过去不是自取其辱。

所以严阁老上不能对不起嘉靖皇帝,下又没办法获得裕王信任。上下都不好做,只能维持原状。

那么严阁老就这样坐以待毙吗?错啦,其实他做的一切都不是坐以待毙,他培植势力是用背后的势力为依靠,让皇帝们投鼠忌器,他尽心服侍嘉奖皇帝,是给自己势力争取时间。

他坏事做尽目的也是为啦皇帝的内库还有自己的利益。你们真认为他做的一切,都是没人知道的,错,全部都是嘉靖皇帝默许的。他只是执行者和背锅侠而已。

怪就怪严世蕃实在太嚣张跋扈,触动啦皇帝的根本利益,也不会如此,如果他稍有收敛,也许就不会被抓住把柄一网打尽。严阁老光荣退休,或者继续风光也不一定不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