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为什么必须先污染后治理?

为什么必须先污染后治理?

很多年前,我在河里游泳,温暖的阳光洒在水面上,向东游,向西游,向河底游,仰面躺在水面上游,好不快活。等我游完泳爬到岸上,准备躺在石头上休息的时候,突然发现,河水变黑了。

几十米宽的一条河突然变成了黑色。

再去上学的时候我找到老师,问他,书上写了不是要可持续发展吗?

老师说,对啊,要可持续。

我说,那河水为什么变黑了?还是要先污染后治理?

老师顿了顿说,不要怀疑,考试的时候不能乱写,按书上来。

从那以后,不仅是河水越来越黑,连空气都变得越来越臭了,臭气呛人,躲都躲不掉。

后来我才意识到,那是工厂降临了。

有意思的事情是,工厂会定期发传单,宣传河水变黑的好处,大意是,这水的营养比较丰富,对土地很好。

交易分类

在解释为什么必须先污染后治理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概念:交易。

我们一般情况下看到的交易是这样的:你拿自己的一个猕猴桃跟一个姑娘换了一根香蕉,双方都很开心。

交易,双方满意,社会财富增加。

但生活中可不只是换换猕猴桃这么简单。

你和姑娘谈恋爱,姑娘在哈根达斯门前脚步变缓,你就知道该买冰激凌了。

特定时间下的一个冰激凌换来的是姑娘的好心情。

姑娘一句话不说,自己领会,领会不到就可能是一场腥风血雨。这是社会环境下的默认合约,体会不到的一般都找不到女朋友。

这种交易同样可以定价。一个冰激凌30元,你转给姑娘30元红包,她会开心吗?

我觉得没打你就不错了,原因是缺少了浪漫。

人情的交易,可以定价,却很难定价。这种交易一要看人,如果你不是姑娘喜欢的人,姑娘不和你做这种交易;二要看姑娘心情,心情这种东西不好把握。

从经济学的角度说,第一种交易属于产权明确的交易,交易起来简便易行,交易费用低;

第二种属于产权不明确的交易,在本例中,这种交易需要较高的情商,否则容易遭到其他竞争对手的介入,这种情况下确定产权的交易费用较高。

我们今天要切入的,就是第二种交易。

工厂生产,污染空气,空气的产权不好界定。这笔交易如何做?

这么多年来,经济学的教科书喜欢拿空气污染的例子来解释一个名词:外部性。工厂排污会影响到附近的居民,这种就叫外部性。

科斯说,有外部性的原因是没有产权界定。

张五常进一步补充,不存在外部性。原因是,产权没有界定同样可以做交易。

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在交易(合约制定)上。只要居民同意工厂排污,达成交易后,没有外部性。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做交易(制定合约)。

实际上空气和水的产权是可以界定的。

界定好产权以后,问题变得非常简单,猕猴桃换香蕉一样。

产权界定1

工厂在污水对外排放之前加一道工序,污水净化,水从大自然中来,回到大自然中去,没有污染;空气同理。

水和空气的产权界定非常清楚,价格也非常清楚,就是污水处理和废气处理的成本。

可产权明确的交易方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原因是人本身。

提高环保标准并严格执行是对空气和水进行确权的过程,也是把所有的环保成本加在消费者身上的过程。

但企业会在这种情况下生不如死,成本太高,利润变低,生存困难。

企业的生存最终靠的是消费者,只要消费者肯买单,企业就可以生存,但消费者不肯买单。原因是售价太高。

我们说过,提高环保标准的潜台词是:物价涨十倍。(数字并不精确)

想象一下,一台锤子手机的价格是30000元,红米的售价是10000元,吃一碗拉面的价格是180元。你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幸福指数直线下滑。

可是你却能看到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产权界定2

家庭中购买空气净化器、净水器,出门戴口罩,喝矿泉水。

这时主动权完全在个人身上。

我们会发现,以上生活方式只属于少数(有钱)人。

污染与享受,前者在人类面前明显落了下风。

强制交易?

小时候老师告诉我们,同学们,读书是为自己,不是替老师学的。

放学的时候,我跟王石说,老师真会骗人,居然说读书不是为老师读的。

王石说,对啊,谁会为难自己写作业呢,还不是为了老师。

强制交易!

有很多交易被认为是强制交易而实际上并不是强制交易的原因是:无知。

上了大学以后,大家都主动学习,知道学习是为了自己。这时便不再认为学习是强制。

工厂排污,没有经过老百姓的同意,被认为是强制交易。

同样是因为无知。(当然还有其他企图)

如果我们把污染作为一种附加商品,在每个人购买商品的时候,你要告诉他,这件商品的价格是2元,你还需要购买它所附带的污染,价格也是2元。如果你不购买,那我们就会把附带的污染扔到大自然中去。

结果可想而知。

促进交易的本质

降低交易费用。

人的一生都在斤斤计较。

有了私有产权之后,交易增加,社会财富上涨。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话:确定私有产权以后会降低交易费用。

确定产权是降低交易费用的一种方式,而大千世界中,交易的方式会有千千万万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