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6 李善民:粵港澳大灣區將逐步探索建立自由貿易港

新華網廣州6月16日電(王厚啟 陳曉婷 關錦恆)在6月15日《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藍皮書(2017-2018)》和“2017-2018年度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指數”發佈會上,中山大學副校長、自貿區綜合研究院院長李善民接受新華網採訪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應逐步探索建立自由貿易港,實現自由貿易區向自由貿易港升級建設。

李善民:粤港澳大湾区将逐步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

圖為中山大學副校長、自貿區綜合研究院院長李善民接受新華網採訪。新華網發

廣東自貿區建設成效顯著 發展機遇良好

作為制度創新高地的廣東自貿區掛牌以來“成績”顯著。“2017-2018年度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指數”中,深圳前海蛇口片區、廣州南沙片區、珠海橫琴片區均位於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總體排名前列。其中,深圳前海蛇口片區在五大指標體系排名中均位居前三。

李善民表示,廣東各地政府抓緊自貿區機遇,在投資貿易、金融改革、法制化營商環境、政府職能轉變方面做出積極探索,自貿區建設積極性高漲。其次,廣東各自貿區善於挖掘各自的重點發展方向,充分發揮地方優勢,利用國際化和國家戰略機遇,有效服務於當地自貿區建設。

借創新走廊打造灣區自身特色

今年5月,國務院印發的《進一步深化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以下簡稱《深改方案》)提出,2020年,把廣東自貿區打造成“兩區一樞紐”——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先行區、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和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示範區。

李善民介紹,縱觀國際上的一些重要灣區,不難發現都有幾個共同點:不僅經濟高度發達,而且環境優越,宜居宜業。但不同灣區又各具特色,比如紐約灣區是全球金融中心,舊金山灣區是全球科技創新高地。“粵港澳大灣區要考慮找到自身特色,打造為世界領先創新科技中心。”

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科技產業發展上,李善民也有自己的見解。隨著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等的逐漸成型,創新要素加速流動,輻射帶動區域的創新發展。李善民建議,廣東自貿區應在擴大範圍的基礎上,探索建立大灣區的升級版——自由貿易港群。

他建議,粵港澳大灣區應結合自身特色,借鑑舊金山灣區的發展經驗,在創新方面起到帶頭、引領的作用。

根據《深改方案》,到2020年,廣東自貿區將率先對標國際投資和貿易通行規則,建立與國際航運樞紐、國際貿易中心和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範窗口相適應的制度體系。

作為中國與世界交流的橋樑,“一帶一路”倡議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機遇。同時,粵港澳大灣區逐漸成為“一帶一路”的門戶樞紐。“粵港澳大灣區要充分發揮橋樑連接作用,為走出去、引進來提供平臺支持。”李善民說。

李善民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前景非常可期,未來研究院將在制度創新、指數研究、配合國家重大戰略方面做出積極努力,圍繞國家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重大戰略方針,探索自由貿易港的建立與發展。

自貿區應從重點領域進行制度創新

目前,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已形成“1+3+7”的格局,制度創新是自貿試驗區的主要使命。對此,李善民認為,自貿區下一步可以在以下五個方面進行突破。

一是全面落實“負面清單+准入前國民待遇”,建立可預期的政策環境,進一步擴大投資自由化水平;二是加快推動全面統一標準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依託“一帶一路”倡議,支持發展中歐旅遊班列;三是先行先試全力破除制度障礙,推動金融市場國際化;四是夯實自貿試驗區的基礎性法治保障,提高執法行為的透明度和可預見性,培育國際化的法治環境;五是充分放權,合理賦權,探索自由貿易港標準的集約化管理體制,圍繞社會信用體系打造社會共治化的事中事後監管機制。

“第三批次自貿試驗區在打通國際物流大通道,政府職能轉變等方面成效顯著,以‘小切口’帶動‘大突破’的改革創新經驗更值得借鑑推廣。”李善民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