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琅琊榜》中萧景琰战功赫赫,这些年他的军功都去哪了?

娱影闲探


靖王常年征战的军功都还在他的身上,只是被当初梁帝无视了而已,等到太子和誉王两败俱伤的时候,他的功劳就可以厚积薄发,为他的上位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靖王萧景琰的能力并不比誉王和太子低,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得不到皇上的恩宠,辛苦得到的军功都被无视呢?原因很简单,因为靖王的性格太过刚硬,不屑做一个圆滑的皇子,十二年前的梅岭逆案就是他们父子之间横档的一堵巨墙。


靖王一心想查清真相,还兄长、好友一个清白,但是梁帝却不容许有人质疑他的决策,挑战他的皇威,所以多年来靖王在朝廷没有什么地位,就连一个小小的刑部尚书也不把他放在眼里,作为一个皇子,对他来说这样的地位实在有些憋屈。

索性有一个真心辅佐他的谋士梅长苏为他的夺嫡之路铺砖添瓦,在太子和誉王的斗的如火如荼两败俱伤的时候,梁帝心里还想着制衡之术,自然在这个时候会记起靖王来。他把谢玉的巡防营交给了靖王接管,封他为亲王,且短短一年内升到七珠亲王。靖王上升到这样的地位仅凭梁帝的一厢情愿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合适的理由来让梁帝顺水推舟的恩赐,这时候他以前所积累的军功就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我是阿王,评影视剧的优劣,谈娱乐圈的是非,喜欢的点个关注,相互交流!


闻香识电影


当然是在他身上,他自己的军功,是实打实的,没有人能够抢得走,题主估计也是知道的,只是想表达的是,他为什么军功这么多,却始终还只是个郡王,甚至被搁置于朝廷之外吧。原因也很简单:

首先,得罪了父亲,也就是梁帝。靖王的性格很耿直,实诚,不好大喜功,也不会会抱怨哭诉,更不会为了所谓的功劳功名放下自己耿直性格。所以在爆发了赤焰军这个案子之后,他一度去质疑梁帝,要知道,那可是皇帝啊,他去质疑梁帝的做法,去为赤焰军奔开脱,这不是找死吗?当年那么多说情的人基本都被流放或者直接抄家灭族,靖王在质疑梁帝之后,还能保住小命,可以理解成这已经是梁帝的宽容了,又或者说,可以理解成是梁帝对于东海需要人镇守的需要,所以他才放过了靖王。而靖王这么多年不愿意低头求饶,梁帝也权当他是将功赎罪而已,所以自然不会升他的职级了。

另外,靖王这么多年来,始终保持着中立,跟哪一边都不靠,当时的大梁朝廷,真正做实事的忠臣,要么是远离朝堂,例如言侯爷,要么是镇守边境,例如霓凰郡主,要么是被太子和誉王这边卡死,没法上位,例如沈追和蔡荃这些,在太子和誉王眼中,靖王只是个顽固不化的小角色,既然能够镇守边疆,又不对他们的局势造成任何影响,他们又怎么会去在意他的军功如何呢?所以,太子和誉王两边的人,自然不会对靖王有所关注,他的军功,也就建立的不显眼了。就算有,大家也权当看不见,根本没人会在意。

还有一点就是,靖王做了再多的事,他也只是默默地做,根本就不介意到底有没有人看见,不介意别人怎么说,在私炮房爆炸的时候,他就是这么说的,他说本王做这些事,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

所以,他征战十多年,功劳再大,看见的人,要么不说,要么没机会说,百姓们,就更不用说知道所谓军功归属了。

直到后面,谢玉垮了,太子和誉王的争斗两败俱伤,靖王的才能和军功才慢慢地显露出来,所有人也才开始注意到靖王这个默默做事,一心为民的角色了。

所以说,靖王的军功是一直都在的,只不过一开始没被注意,而他又不愿意去争取辩解而已。


兮言小姐


在没有梅长苏的帮助扶持下,萧景琰并没有打算争储之前。他从未想过每打完一场战之后,都希望获得嘉奖,更没有向梁帝特意邀功。萧景琰建立军功是他想保家卫国顺带建立的,他可不在乎这些名与利!


其实,以景琰的胆魄和才智,以及他多年征战沙场立下的赫赫战功,要想取悦皇帝,在朝堂上争得一席之位是很容易的事。

只不过,那样的事,景琰是不屑于去做的。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 逝者英灵在上,我不能让他们也觉得,我萧景琰最后低了头。


《琅琊榜》中萧景琰的确战功赫赫,可惜朝堂无人替他请功,皇上又处处忽略他,加上其他皇子抢功,最终萧景琰仅剩的那点功劳也不能为他带来多少利益了!

自古武将晋升靠的是军功,文臣晋升靠的是政绩。功劳大小赏赐多少主要由三部分来决定。

一是臣下自己的能力,二是朝堂上有分量的朝臣进言请功,三就要看皇上心中的分量了,皇上越是器重,即便很小的功劳也可厚赏。三点当中后两点尤为重要。

反观萧景琰要人没人,要圣宠没圣宠,静妃入宫伴君多年且育有皇子,可位份却没晋升半分。纵然萧景琰为朝廷效力,军功赫赫,可军队中不可能只有他一个将领,一旦有了军功太子和誉王早早就为各自的人马抢夺功劳。

加上梁王因赤焰一案对萧景琰母子多有介怀,多年来一直冷落。因此,到了萧景琰这里只剩下士兵间的威望和一点不值得一提的赏赐。

萧景琰身的优点同时也是缺点就是为人耿直。

看后期他对待“私炮房一案”和“救霓凰郡主一事”就可知,他不屑与贪官污吏为伍,不懂也不喜权谋之术。即使做了好事、立了大功往往到最后也只落了个功过相抵。


他打小跟随祁王,敬佩祁王一心只为天下人的气魄。功名利禄于他而言如浮云,思之无益。

他在战场上杀敌本就是为了守卫大梁王朝,获得胜利就是他的目的。

如今自己的心愿实现了,百姓得以安康,国家太平。至于其他的,本就不是自己的目的,又何必追求呢?

尽管萧景琰的那些军功好似没什么用,也不明显,不过却在日后的争储路上积攒了好口碑!赢得了那些正义文武之师的好感!

萧景琰不见的军功,在日后也为他走上夺储之路有了很大的帮助,那些军功并不没有消失不见,只不过是以无形的方式以更大的力量在帮助!

在《琅琊榜》第二集中,霓凰郡主与驻军换防,与风尘仆仆归来的靖王打招呼。随后对身边的夏冬鸣不平说:“就凭靖王这些年的战功,何愁不封了亲王?

萧景琰作为有着许多军功的靖王,地位却不是很高,31岁了连个亲王之位都没有,靖王其实是靖郡王。进宫给母妃请个安还要时时报备!

因为梁帝在萧景琰总想方设法让他功过相抵,而无功时萧景琰做的任何事情的是过错。 为何会受到梁帝这般当的不待见?

因为赤焰军冤案意见不统一 萧景琰为人正直、坦诚,说白了就是固执、死脑筋。因为萧景琰坚持当年的赤焰军没有背叛,因此与梁帝的意愿所背道而驰,所以梁帝对对萧景琰产生了芥蒂!



最主要的还是得不到皇上的信任!

一直坚信大皇兄与林家是被冤枉的,因此被父王冷落了十二年,但无论面对再多的不公与薄待,他也不愿软下背脊,只是默默地接受一道道的诏命,远离皇权中心,甘于不被朝野重视,只为了心中一点孤愤,恨恨难平。

他做事认真,隐忍霸气,毅力惊人,正直无私,重情重义,知恩必报,坚持原则,至忠至孝,宁折不弯,以天下大事为己任,且特别尊敬那些为国家卖命的人。

因十二年前赤焰冤案立场被梁帝冷落,放逐于朝堂之外,虽战功累累,但一直不得封赏。


和和淘淘


《琅琊榜》中,萧景琰的战功一直都在,只是因为几个原因,导致大家都忽略了他的战功。

原因一:

萧景琰为人比较低调,喜欢实实在在的做事,而不喜欢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而去刻意的做某些事,比如他在私炮房爆炸之后和梅长苏的一段对话就可以看出来这个问题。景琰曾经说:“本王做这些事,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原因二:

梅长苏进京之前,朝廷的六部牢牢的被太子和誉王掌控着,就算靖王有天大的功劳,怕是这些朝臣也不愿意去谈论,因为那样的话,会显得他们自己的主子太无能。

原因三:

景琰的性格太过正直。景琰曾经因为赤焰军一案,当面和梁帝理论,也因为这个很不受梁帝的待见,因此,在那些只知道跟风的朝臣眼中,自然只能看到一个脾气很大的靖王,而不愿意看到他的功劳,因为直言靖王之功,或许会触怒到梁帝。



因此,靖王的功劳一直都在,只是大家都在装作没看到罢了。


青菜白玉汤罒


在《琅琊榜》第二集,霓凰郡主与驻军换防,风尘仆仆归来的靖王打招呼,随后对身边的夏冬鸣不平说:“就凭靖王这些年的战功,何愁不封了亲王?”

是啊!萧景琰的军功去哪里了?其实这个问题深层次是想问萧景琰立了这么多军功,为什么没得到重用和嘉奖吧!

浅层次回答,萧景琰的军功自然是在他自己身上。

我们知道战场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绞肉机,任何一个士兵或者将军在进入战斗之前都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会如何,是生是死没人能提前预知。萧景琰常年征战,即使身为皇子也在战斗打响的那一刻上场杀敌。

在战争结束,士兵们获得的所有事后荣誉与嘉奖都是用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古代统治者都是十分重视军功的规范化问题,任何冒充或者假报军功者都是死罪。每个人在战场上所立的军功都会被如实记录,萧景琰作为皇子自然不会有人掩盖他的军功,不如实上报给朝廷。

萧景琰本就是一个英勇善战之人,其武艺高强大家有目共睹。在战场上他多次率领大梁国将士作战获得胜利,比起养尊处优的誉王和太子,萧景琰在率军作战方面强得绝不止一点半点。

可是回到朝廷之后萧景琰作为有着许多军功的靖王,地位却不是很高,31岁了连个亲王之位都没有,进宫给母妃请个安还要时时报备。

深层次靖王一身的军功却如此不显现,主要这两点原因。

  • 梁帝故意忽略他的存在,无视他的军功

萧景琰征战归来之后,按照规矩应先见皇帝。可是当萧景琰到达梁帝居住的场所以后,皇上却冷落了他,让他在门外等了好久。后来召见后也没有进行很大的嘉奖和赏赐。

梁帝虽爱猜忌他人但一点也不是一个昏君,梁帝不可能不知道萧景琰是在战场上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作为一位皇帝没理由不关心自己的边疆是否安全。他一定关注着前方的战事如何,更何况萧景琰毕竟还是他的亲骨肉。

梁帝只是不喜欢、不看好这个儿子罢了,更不想给他什么嘉奖。萧景琰性格太过刚硬,不屑做一个圆滑的皇子,关于梅岭之案靖王萧景琰一心想查清真相,还兄长、好友一个清白。

可是梁帝却不容许有人质疑他的决策,挑战他的皇威,一直以来两父子都是水火不容,梁帝不想在朝廷上听到萧景琰再提及此事,而此时如果嘉奖他,日后按照萧景琰的性格,等他羽翼丰满,一有机会还是会重新提起此事。因而,十二年前的梅岭逆案就是他们父子之间横档的一堵巨墙。

  • 萧景琰为人低调,积攒了很多军功却不邀功


萧景琰曾说过他所做的一些事,不是给别人看的!朝廷之上总有人贪图利益,每当做一件好事之后就邀功请赏。但萧景琰不是这样的人,他打小跟随祁王,敬佩祁王一心只为天下人的气魄。功名利禄于他而言如浮云,思之无益。

他在战场上杀敌本就是为了守卫大梁王朝,获得胜利就是他的目的。如今自己的心愿实现了,百姓得以安康,国家太平。至于其他的,本就不是自己的目的,又何必追求呢?

在没有梅长苏的帮助扶持下,萧景琰并没有打算争储之前。他从未想过每打完一场战之后,都希望获得嘉奖,更没有向梁帝特意邀功。萧景琰建立军功是他想保家卫国顺带建立的,他可不在乎这些名与利。

比起誉王和太子,靖王萧景琰建立起来的军功都是实打实的,满朝文武都看在眼里。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不过是为了不得罪皇上和誉王、太子,他们嘴上不说,心里却清楚地知道哪位是在为天下人谋福利,为百姓谋和平。

在朝廷中,如果有公平投票的权力的话,大门中很大一部分都会投给靖王萧景琰吧。所以,尽管靖王那些军功好似没什么用,也不突显,不过却在日后的争储之路上积攒出了好口碑,赢得了那些正义文武之师的好感。

总而言之,万事终有果,该是自己的东西谁也抢不走,而不该是自己的东西即使抢走了,也会再次失去。萧景琰不见的军功,在日后也为他走上夺储之路有了很大的帮助,那些军功并不没有消失不见,只不过是以无形的方式以更大的力量在帮助他。


姒莞萱


历朝历代,对于统治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忠诚,其次才是能力。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往往有能力的人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而那些大家不怎么瞧得上的人会得到重用,因为他们忠诚,不会给用他的人产生威胁,反而会让他很舒适。萧景琰虽有战功,但终究和祁王藕断丝连,谢玉虽然可恨,并参与党争,但他很隐蔽,没有让梁王感到威胁,所以在出事前也深受梁王信任。再说献王,最初的太子,可以说没任何过人之处,却能执掌东宫,应该就是忠诚吧!





LiLianyue心向远方


誉王在知道被梅长苏坑了以后有一段话说的很明白,他萧景琰有军功有实绩,为什么这些年就是得不到重用?原因还是赤焰军一案,说实话,以梁帝的性格和对林氏祁王的处理方式,能只是冷待他们母子就是因为等萧景琰回来已经杀了太多故人亲人心里有点后悔有点伤心,潜意识里也想留下他们这对没威胁的人,自己给自己找点安慰,他没赶尽杀绝,还留了几个呢


白河愁的世界


按理说萧景琰战功赫赫加封进爵也是轻而易举,但31岁的萧景琰连个亲王之位都没有,进宫给母妃请个安还要报备。因为梁帝在萧景琰总想方设法让他功过相抵,而无功时萧景琰做的任何事情的是过错。

为何会受到梁帝这般当的不待见?

  • 因为赤焰军冤案意见不统一

萧景琰为人正直、坦诚,说白了就是固执、死脑筋。因为萧景琰坚持当年的赤焰军没有背叛,因此与梁帝的意愿所背道而驰,所以梁帝对对萧景琰产生了芥蒂。对于一国之主的梁帝来说即使是自己犯了错他也不会承认,因为他千辛万苦树立好的威严,如果承认当年赤焰军是他的误判,难么梁帝的威严早就不复存在,也是用实力在打自己的脸。



  • 萧景琰是赤焰军少帅林殊的好友

不说他们是一起长大的,但萧景琰待林殊就如同亲兄弟一般。即使是兄弟战死沙场后依旧保存着他留下来的遗物,兄弟二人的这般情义可以见的非常深厚。而对于赤焰军的背叛萧景琰一直以来都不相信,这也是他远离金陵久战沙场的原因。当然,萧景琰也一直在追查当年赤焰军的事,也一直想为七万惨死的赤焰军以及林殊平返。


  • 萧景琰的母妃是林家的医女

静妃原本是林家的医女,按理说她连踏入皇宫的机会都没有,巧的是却阴差阳错的成为了静妃。即使是成为了静妃也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罢了,而且萧景琰拜见自己的母妃还要请旨。而梁帝这么做也是为了不让静妃给萧景琰埋下仇恨的种子,所以将景琰和静妃分开。


所以,在梁帝心中萧景琰“有功便是无功,无功便是过错。”一来是害怕萧景琰找出当年赤焰军千万人惨死的证据,二来是但心自己的皇位不保。


剧敢想


天启七年,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袁崇焕率军击退后金大汗皇太极解了锦州、宁远的困局。宁锦大战功劳最大的当属袁崇焕等人,但论功行赏时,头功却给了大太监魏忠贤,其他功劳分别给了阉党众人,甚至连一个4岁的小娃娃魏忠贤的重孙都封了一个侯爵,至于袁崇焕嘛,官升一级,赏银三十两以示嘉奖。

同理可知,《琅琊榜》中萧景琰的确战功赫赫,可惜朝堂无人替他请功,皇上又处处忽略他,加上其他皇子抢功,最终萧景琰仅剩的那点功劳也不能为他带来多少利益了。

01

自古武将晋升靠的是军功,文臣晋升靠的是政绩。功劳大小赏赐多少主要由三部分来决定。

一是臣下自己的能力,二是朝堂上有分量的朝臣进言请功,三就要看皇上心中的分量了,皇上越是器重,即便很小的功劳也可厚赏。三点当中后两点尤为重要。

02

麒麟才子未参与朝廷斗争以前的局面是太子和誉王分庭抗争,朝野上下竟是二者的人。后宫之中越贵妃独宠,皇后占了尊荣,前朝后宫都处在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反观萧景琰要人没人,要圣宠没圣宠,静妃入宫伴君多年且育有皇子,可位份却没晋升半分。纵然萧景琰为朝廷效力,军功赫赫,可军队中不可能只有他一个将领,一旦有了军功太子和誉王早早就为各自的人马抢夺功劳。加上梁王因赤焰一案对萧景琰母子多有介怀,多年来一直冷落。因此,到了萧景琰这里只剩下士兵间的威望和一点不值得一提的赏赐。

03

萧景琰身的优点同时也是缺点就是为人耿直。看后期他对待“私炮房一案”和“救霓凰郡主一事”就可知,他不屑与贪官污吏为伍,不懂也不喜权谋之术。即使做了好事、立了大功往往到最后也只落了个功过相抵。

朝堂如职场只说不做的人是假把式,只做不说的人是傻实在,会做会说的人才是聪明人。


天蓬菟


最主要的还是得不到皇帝的信任吧,因为萧景琰从小就跟祁王还有赤焰军的少帅林殊关系很好,后来夏江和谢玉诬陷赤焰军,导致林家以及火焰军被灭了满门,连带着祁王都身死道消!

对于赤焰逆案,身为皇帝的梁帝肯定知道里面有猫腻的存在,但是没办法林家以及赤焰军是在是太强大了,功高震主!让梁帝感觉到自身受到了非常大的威胁,再加上祁王在朝中的势力,让梁王不得不任从夏江谢玉的做法,铲除后患!

所以说来,梁帝对带兵打仗的有很过军功的人是有非常高的防范心理的,这么多军功如果在得到重用,很快就会有另一支“赤焰军”的存在!这是梁帝所绝对不允许的,哪怕是自己的儿子也不行!所以每当有了战功都是草率处理,不给很重的赏赐,以至于一直都是一个郡王,而不封亲王!

萧景琰一直认为赤焰军是被诬陷的,而且从小跟祁王比较好,当祁王也要被赐死的时候 ,萧景琰一直在替他求情。所以梁帝一直认为萧景琰再跟自己作对,不顺从自己的心思。梁帝知道萧景琰不服,始终对于赤焰军和祁王的事跟自己心存芥蒂,但偏偏就只有他率军作战勇猛无敌,梁帝自然要防范!萧景琰也知道梁帝对自己的防范,心里就是不服气,也不想认输,说什么好话!

因此可以认为萧景琰的这么多军功一直没有被嘉奖,主要责任是在梁帝身上。因为他不喜欢这个性格刚硬,赌气似得不削这些功名利率的儿子,梁帝并不昏庸,他不可能不知道萧景琰在战场上取得那么多胜利,立了那么多的军功的!不但奖励有限,其他也是对他诸多限制,萧景琰没有特旨或者是特定的日子连进宫的资格都没有!

在有一个就是萧景琰自己不愿意上报军功,因为他一直介怀的事情得不到很好的结果,他心灰意冷了。所以打完仗以后都是简单的禀报一下,从未想到过嘉奖,更没有去主动的邀功!他知道梁帝是绝不可能推翻自己的决策的,而他自己又没有太子和誉王那个心计。就是努力的爬上高位,也是被太子和誉王堵死,此生想为祁王和赤焰军翻案的希望微乎其微。

不过后来我们知道,萧景琰当上了太子!如果不是萧景琰前面战功赫赫,想必也得不到朝中那么多人的支持,朝中大臣碍于面子,在太子和誉王之间摇摆,对连皇帝都不喜欢的萧景琰来说大家也只能叹息,但是所作所为大家都是看在眼里的,谁在为国家出力!所以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该来的始终会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