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日本人评价中餐“好吃是因为中国人太自信”,你怎么看?

用户69045749571


哈哈哈哈哈,看到这个标题,这是我的第一反应。


确实,笔者目前生活在北京,感觉北京的食物,便宜的好吃的很少,很多好吃的又比较贵。总之,北京的食物,小吃都挺粗糙的,跟南方的细致精致比起来。


在日本,美食节目颇受人们欢迎。里面的嘉宾,每每吃到食物时,总是表情夸张,但赞美来赞美去,台词就只有一个,那就是“ume”,也就是美味的意思。


他们这种夸张的表情+单调的台词,不但中国人看的怀疑,连有些日本人也觉得演的很假。


也是,出演电视节目,难道要说“好难吃”吗,那不是成了搞笑节目了。


日本人在食物上挺会创新,但可能当真正你走遍全日本时,就会发现其实民间食物吃来吃去都差不多,真正地道的和食一年吃一次就可以,高级寿司你钱不多的话,两年吃一次,其余日常吃的,无外乎也就是各种油炸食物,拉面,以及盖饭。(现在日本人流行把饺子当菜,一边吃的米饭,一边吃着饺子菜。或者一边吃着主食米饭,一边把拉面当菜,在中国人看来有点匪夷所思。)


那么,我们又说日本人会创新,是什么地方创新呢?笔者并不是专门的美食家,但平常看日本的美食节目,觉得他们特别能整的就是各种乱搭,各种中国人觉得不可以混在一起的食物搭配在了一起。(哎呀,要举起具体的例子时,笔者头脑一片空白,人老了,记不住。哭)


但你抱着极高的期待去吃时,发现着实一般,不免让人怀疑起那些电视节目嘉宾的演技很好。


当然了,中国也是如此。不过我相信中国人私底下不会说谎。如果不好吃,是绝对会说不好吃的。不好吃的店铺不可能有很多客人,这就是中国的现实。


所以日本人说中国人太自信,我想主要原因在于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味不一样。比如中国人重盐重油重辣,吃的一定要high。日本人口味偏清淡,虽然现在很多日本人也能吃辣,喜欢辣,但那种辣,跟中国人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就跟日本人喝酒似的,总是喝的酩酊大醉,但当中国人跟他们喝一次后,就会发现,就这么一点酒,也能喝醉一样的道理。



因为口味不同,所以彼此难以欣赏。其实,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最后需要提一句,吃和食的日本人是越来越少,吃垃圾食品的日本人越来越多了,所以日本的胖子也多了起来,只是绝对数量上,与中国相比弱了不少。



北京不冷东京热


大多数日本人未必吃过正经的中国菜。所谓中华料理,实际上是经过改良的中国菜,并不等于中国本土的中国菜。日本料理讲究清淡,原汁原味,用油也少。有时吃饭和茶道一样,很有仪式感,特别是吃寿司的时候。中国菜的特点就是食材丰富,流派多,菜品多。

在日本的中华料理当中,四川料理是最有名的,川菜似乎在中国也是最火的,北京的菜馆就数川菜馆最多。四川料理当中,做法简单又好吃的就是麻婆豆腐了、鱼香肉丝。有些中华料理,在中国都没有听过,象陈麻饭,大概就是一种盖饭。东京还有些地方专门卖中华料理的调料,像老干妈,郫县豆瓣之类的,大概是在池袋站附近。

而日本人做中华料理不是挺在行。比如,日本的饺子指的是煎饺,有一次我吃的时候,发现煎出很多小黑点,一般而言,日本吃饭是要扫光的,我那次就没吃光,而是留下了一些。

除中国料理之外,日本还有很多其他国家的料理,像泰国料理、意大利料理,甚至于缅甸料理,高田马场那边有一家缅甸料理我常去,有一款好像是牛肉粒炒饭,大概是和中国风味差不多,所以我经常去吃。


元和拾一年


首先,米其林是法國卖汽车轮胎的,所谓权威性都是自己包装的,他们没有资格评论中国菜。其二,日餐虽精致但和中餐没有可比性,日本饮食只停留在“匠人”层面上。而中餐,五千年的饮食文化渊源,影响着周边、亚洲、以致世界,这样的文化内涵不是请几个所谓的美食家能够评判的。其三,米其林只是风声大被新潮派追捧,而真正的中国烹饪大家才不屑一顾。

“米其林资讯”只是工业时代初期为了多卖轮胎而创办的一本免费小册子,里面收录加油站、汽车维修、及一些旅游资讯和住宿等服务,以因应在欧洲刚刚兴起的汽车旅行风潮。后来米其林兄弟看到修配厂工人拿这些小册子垫汽车,觉得颇为生气不被尊重,而改为收费贩卖。长话短说……后来又创办了旅馆评星,又雇了一帮人培训后用来“卧底私访”成了所谓公平专业的米其林评委。

只是近些年米其林在欧洲已经不太吃香,由于美国电视台山寨日本的“美国版铁人厨师赛”,才得以让米其林在日本遍地开花,日餐从技术上讲,只是中餐庞大体系中的一个小小的技能,“井底之蛙”如何评论博大精深的庞大中餐饮食文化。

后来米其林又登陆香港,也就有了“米其林死亡之吻”的典故,简略说之“就是小餐馆被米其林评星后,生意虽爆增,却面临加租逼牵或关张的厄运。

2016年,米其林在制定进军中国市场的策略,第一站就是上海,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没有日本“米星星”多的缘故。

米其林轮胎之“米其林美食星”,只是个跨行业不务正业的汽车轮胎商。你觉得法国卖轮胎的在世界各地乱评星“有专业性吗?”而它们的主行当却是卖轮胎的。如果“开棺材铺垫卖床上用品,多数人应该不会买吧”。

本人90年代初,于北京出版过10本专业烹饪书籍,20多年前,受邀来美交流,9个月便以杰出外国人获得食品设计家永久居留权。那时日餐刚刚在美兴起,若说中餐之技法和基本功有多么博大精深,做寿司仅凭想象拿过来就做,根本不用学,那时在佛罗里达。后来接触意大利餐和法国餐,除了原材料不同,烹调技法、手法、调味技巧中餐中全部涵盖,做他们的菜,就像山东菜厨师学道川菜那么简单。

刚给某杂志写了篇稿子,意思就是“轮胎米其林没资格品论中国菜”……这样搞乱了市场,影响了真正煮菜的,那几个“特务”只是自己的“偏口”……代表不了广大食客。


Patrick邵


先说一点点历史。

日本的稻作文明是从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经海路在大约2300年前传过去的,还有一条路径是从朝鲜半岛南部(半岛南部的稻作文明也来自于长江流域)经对马海峡传到日本的,由于海流的缘故,登陆地点几乎都在九州的北部(今天福冈一带) 。换句话说,在稻作(或曰农耕)文明传入日本列岛之前,那边的人们主要是靠狩猎、捕捞和采集来谋生的,因此稻作文明的传入对于日后日本文明的进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以后的一千年里,日本人的食物与中国人或许没有太大的区别(水平稍落后一些)。大约自7世纪末开始,由于天武天皇等几代虔心信奉佛教的天皇的命令,禁止猎杀四条腿的动物(哺乳动物),再加上那时日本的饲养业也一直没有很好的发展,于是经过几十年的禁令实施,日本人开始慢慢地不吃肉了,至少王公贵族等主流阶级,在餐桌(其实那时日本还没有使用餐桌,而是用长方形的食盘或食案)上肉食就消失了(偶尔会有飞禽,在肉食禁止令中飞禽不在其列),山郊野外,也有人会猎杀野猪和鹿等,偷偷用来作为滋补食品,给产妇或病人食用,但总体来说,在19世纪中叶之前,日本人差不多有一千多年不吃肉,因而后来中国饮食对于日本的影响也很有限。19世纪中叶开始,西洋文明开始涌入日本,欧美人的饮食文化与其文明一起开始改变日本,并促使明治天皇示范吃肉,禁令由此废除。一开始是牛肉,然后是鸡肉和猪肉,开始出现在日本人的食单上,将“牛锅”改良成了日本式的寿喜烧,有牛肉的咖喱饭首先在军队中普及。

大概在19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中国移民的进入以及日本人到访中国次数的频繁,中国饮食开始全面影响日本,东京横滨等地出现了中餐馆,小说家谷崎润一郎屡屡提及的中餐馆“偕乐园”就是一例。进入20世纪后,由中国的汤面改良而来的日式拉面出现(最初的名字叫“支那荞麦面”),尽管那时日本人已开始歧视中国人,但中国饮食以其丰富的内涵、多元美味的滋味和相对低廉的价格征服了大部分日本人的味蕾,20世纪20年代左右,中国饮食开始在日本普及,但总体还处于比较低的档次。战后随着大批日本人回到日本,中国餐饮获得了很大的市场,尤其是1950年前后,一批优秀的中国厨子随其主人离开大陆移居日本,带来了高档的中餐,各个都市都出现了一批上档次的中国餐馆,东京新宿的“东京大饭店”、广岛福冈一带的的“八仙阁”,都是历史悠久的老牌中餐馆,以至于五星级的日航酒店、全日空酒店和新大谷、大仓等高档酒店内必定设有诸如“桃林”等的高档中餐厅,至于横滨的中华街、神户的南京街等,更是中餐馆鳞次栉比的地方,小笼生煎肉包豆沙包应有尽有,同时中国台湾的中餐也迅速进入日本,“鼎泰丰”天天门庭若市,乃至于今天,任何一座日本城市甚至冷僻的乡村,随处都可见到中餐馆,而中国的食物以及炒、溜等的烹饪手法、辣油辣酱等调味品早已进入了寻常的百姓家,“麻婆豆腐”、“青椒肉丝”的发音都来自中国话。日本人自己也说,如今日本的日常餐桌,已经是“和洋中”三足鼎立。甚至可以不夸大地说,完全离开了中餐或中餐元素,今天日本人的日常食谱恐怕就不成立了。我们中国人对于中国菜一定要有充分的自信,同时也要善于汲取世界各国饮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来充实和提升自己。


复旦大学徐静波


需要倭奴来认可几千年的中餐?


四川達州


随着食品化学的发展,关于食物评价的一些标准也在一步步完善。这是一件好事情,因为有了一个定量评价的标准。

同时,由于每个人味觉感受阈值不同,所以每个人对“味”的感受、要求和评价肯定会不同,这也是正常的。


肖恩膳食


如果说好吃我觉得一定是中餐。为什么呢?主要是中国地大物博。不论食材还是佐料还是文化都有优势!

但中餐在外国人眼中确实不如日本。日本的和食已经成为一种非遗。!这又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有以下原因:

1)文化原因,现在日餐其实是一种融合菜,有中餐的魂,西餐的影子,甚至还有韩餐的遗风。所以在文化上更容易有认同;

2)食材原因。日本讲究旬菜,新鲜很重要,日本的和牛的价格也要高于进口牛肉。可见日本人对自己本土食材的认同。而中国的食材包括卫生一直在被诟病。

3)精细原因。中国讲究色香味,但日本似乎更讲究。尤其料理,每道都是艺术品。不论摆盘,色彩,餐具都有讲究。这点中国还有差距。

4)遗风原因。日本是一个文化传承非常好的国家。看看深夜食堂就回发现。老厨师老顾客老店。一切容易保留原汁原味。而中国人饮食上更爱吃个新鲜。很多餐饮品牌很难延续。

综上所述。我觉得饮食之争其实就代表两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中国人有时过于自信不爱学习看不起别的民族。而日本人事大,容易吸收别国优点。日本人对一些事物更忠诚但略显迂腐。而中国人喜好新鲜事物具有灵活性。有些问题就是这样看似矛盾。但实际代表了该地域的文化特性。这就是所谓的菊与刀矛与盾吧!

最后说句我爱吃日餐但我作为中国人我确实觉得中国菜是世界上最好的菜肴。记得我女儿说过一句她说,所有小朋友都最喜欢吃的菜就是妈妈做的菜。所以不说大道理的话,也许这就是最简单的答案吧!


行无言之教


日本人自大心理作怪,在他们心理日本什么都是最好的,所以中餐肯定不如日本料理。其实吃过日本料理真心感觉一般,无论是在中国的餐馆,还是日本本土的餐馆,口味真不咋样,日本料理能拿出手的就是和牛肉还有国际己禁捕的鲸鱼肉,但给他们做废了,最起码不适合中国人口味,但汉奸除外,他们会说日本料理是最好的。


KYDZ


其实说好吃的还是中国菜好吃!曰本人认为中国菜太油了,又如何?停不了口,曰本菜好吃的真少,其中烤鳗魚是我的至爱,纳豆汤较咸,一般早上喝,也不好喝但是对身体很好的!主要防心脑血管病,咸也咸得有道理,一定量的电解质保证了身体的代谢功能但晚上是不吃此汤的!还有其它的菜严重偏淡。少油也是健康的好习惯!就不要讲好吃不好吃了!每顿主食米饭和面食参半,日本很少讲厨师而是叫营养师,饮食就象养鸡场养鸡一样,讲均衡!所以人均寿命长,但现在香港已超过曰本了,粤菜和淮扬菜也是好东西,清淡得来又可口!不同地方因气候问题而浸积的饮食习惯有其科学的一面,至少不易得病,除科学已经证明了不好的东西就少吃些就可以了!


鹤洞巢


什么时候我们中华的美食还需要外国人认同,随便一个菜系都摔他们几条街。有人说法国日本菜比较精致,你花同样的钱去吃国宴的菜就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精致。还有人说米其林星级餐厅,那只是几个评选员吃了几顿几道菜就评选出来的,水分想想都知道。米其林评选的标准就是食材要高级,环境要好,服务要好。说简单点就是逼格要高。蒸饺加点龙虾进去,用点松露来点鱼子酱,配个鹅肝,来几片三文鱼就叫高档美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