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日本人評價中餐“好吃是因為中國人太自信”,你怎麼看?

用戶69045749571


哈哈哈哈哈,看到這個標題,這是我的第一反應。


確實,筆者目前生活在北京,感覺北京的食物,便宜的好吃的很少,很多好吃的又比較貴。總之,北京的食物,小吃都挺粗糙的,跟南方的細緻精緻比起來。


在日本,美食節目頗受人們歡迎。裡面的嘉賓,每每吃到食物時,總是表情誇張,但讚美來讚美去,臺詞就只有一個,那就是“ume”,也就是美味的意思。


他們這種誇張的表情+單調的臺詞,不但中國人看的懷疑,連有些日本人也覺得演的很假。


也是,出演電視節目,難道要說“好難吃”嗎,那不是成了搞笑節目了。


日本人在食物上挺會創新,但可能當真正你走遍全日本時,就會發現其實民間食物吃來吃去都差不多,真正地道的和食一年吃一次就可以,高級壽司你錢不多的話,兩年吃一次,其餘日常吃的,無外乎也就是各種油炸食物,拉麵,以及蓋飯。(現在日本人流行把餃子當菜,一邊吃的米飯,一邊吃著餃子菜。或者一邊吃著主食米飯,一邊把拉麵當菜,在中國人看來有點匪夷所思。)


那麼,我們又說日本人會創新,是什麼地方創新呢?筆者並不是專門的美食家,但平常看日本的美食節目,覺得他們特別能整的就是各種亂搭,各種中國人覺得不可以混在一起的食物搭配在了一起。(哎呀,要舉起具體的例子時,筆者頭腦一片空白,人老了,記不住。哭)


但你抱著極高的期待去吃時,發現著實一般,不免讓人懷疑起那些電視節目嘉賓的演技很好。


當然了,中國也是如此。不過我相信中國人私底下不會說謊。如果不好吃,是絕對會說不好吃的。不好吃的店鋪不可能有很多客人,這就是中國的現實。


所以日本人說中國人太自信,我想主要原因在於日本人和中國人的味不一樣。比如中國人重鹽重油重辣,吃的一定要high。日本人口味偏清淡,雖然現在很多日本人也能吃辣,喜歡辣,但那種辣,跟中國人比起來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就跟日本人喝酒似的,總是喝的酩酊大醉,但當中國人跟他們喝一次後,就會發現,就這麼一點酒,也能喝醉一樣的道理。



因為口味不同,所以彼此難以欣賞。其實,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最後需要提一句,吃和食的日本人是越來越少,吃垃圾食品的日本人越來越多了,所以日本的胖子也多了起來,只是絕對數量上,與中國相比弱了不少。



北京不冷東京熱


大多數日本人未必吃過正經的中國菜。所謂中華料理,實際上是經過改良的中國菜,並不等於中國本土的中國菜。日本料理講究清淡,原汁原味,用油也少。有時吃飯和茶道一樣,很有儀式感,特別是吃壽司的時候。中國菜的特點就是食材豐富,流派多,菜品多。

在日本的中華料理當中,四川料理是最有名的,川菜似乎在中國也是最火的,北京的菜館就數川菜館最多。四川料理當中,做法簡單又好吃的就是麻婆豆腐了、魚香肉絲。有些中華料理,在中國都沒有聽過,象陳麻飯,大概就是一種蓋飯。東京還有些地方專門賣中華料理的調料,像老乾媽,郫縣豆瓣之類的,大概是在池袋站附近。

而日本人做中華料理不是挺在行。比如,日本的餃子指的是煎餃,有一次我吃的時候,發現煎出很多小黑點,一般而言,日本吃飯是要掃光的,我那次就沒吃光,而是留下了一些。

除中國料理之外,日本還有很多其他國家的料理,像泰國料理、意大利料理,甚至於緬甸料理,高田馬場那邊有一家緬甸料理我常去,有一款好像是牛肉粒炒飯,大概是和中國風味差不多,所以我經常去吃。


元和拾一年


首先,米其林是法國賣汽車輪胎的,所謂權威性都是自己包裝的,他們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菜。其二,日餐雖精緻但和中餐沒有可比性,日本飲食只停留在“匠人”層面上。而中餐,五千年的飲食文化淵源,影響著周邊、亞洲、以致世界,這樣的文化內涵不是請幾個所謂的美食家能夠評判的。其三,米其林只是風聲大被新潮派追捧,而真正的中國烹飪大家才不屑一顧。

“米其林資訊”只是工業時代初期為了多賣輪胎而創辦的一本免費小冊子,裡面收錄加油站、汽車維修、及一些旅遊資訊和住宿等服務,以因應在歐洲剛剛興起的汽車旅行風潮。後來米其林兄弟看到修配廠工人拿這些小冊子墊汽車,覺得頗為生氣不被尊重,而改為收費販賣。長話短說……後來又創辦了旅館評星,又僱了一幫人培訓後用來“臥底私訪”成了所謂公平專業的米其林評委。

只是近些年米其林在歐洲已經不太吃香,由於美國電視臺山寨日本的“美國版鐵人廚師賽”,才得以讓米其林在日本遍地開花,日餐從技術上講,只是中餐龐大體系中的一個小小的技能,“井底之蛙”如何評論博大精深的龐大中餐飲食文化。

後來米其林又登陸香港,也就有了“米其林死亡之吻”的典故,簡略說之“就是小餐館被米其林評星後,生意雖爆增,卻面臨加租逼牽或關張的厄運。

2016年,米其林在制定進軍中國市場的策略,第一站就是上海,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沒有日本“米星星”多的緣故。

米其林輪胎之“米其林美食星”,只是個跨行業不務正業的汽車輪胎商。你覺得法國賣輪胎的在世界各地亂評星“有專業性嗎?”而它們的主行當卻是賣輪胎的。如果“開棺材鋪墊賣床上用品,多數人應該不會買吧”。

本人90年代初,於北京出版過10本專業烹飪書籍,20多年前,受邀來美交流,9個月便以傑出外國人獲得食品設計家永久居留權。那時日餐剛剛在美興起,若說中餐之技法和基本功有多麼博大精深,做壽司僅憑想象拿過來就做,根本不用學,那時在佛羅里達。後來接觸意大利餐和法國餐,除了原材料不同,烹調技法、手法、調味技巧中餐中全部涵蓋,做他們的菜,就像山東菜廚師學道川菜那麼簡單。

剛給某雜誌寫了篇稿子,意思就是“輪胎米其林沒資格品論中國菜”……這樣搞亂了市場,影響了真正煮菜的,那幾個“特務”只是自己的“偏口”……代表不了廣大食客。


Patrick邵


先說一點點歷史。

日本的稻作文明是從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經海路在大約2300年前傳過去的,還有一條路徑是從朝鮮半島南部(半島南部的稻作文明也來自於長江流域)經對馬海峽傳到日本的,由於海流的緣故,登陸地點幾乎都在九州的北部(今天福岡一帶) 。換句話說,在稻作(或曰農耕)文明傳入日本列島之前,那邊的人們主要是靠狩獵、捕撈和採集來謀生的,因此稻作文明的傳入對於日後日本文明的進程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以後的一千年裡,日本人的食物與中國人或許沒有太大的區別(水平稍落後一些)。大約自7世紀末開始,由於天武天皇等幾代虔心信奉佛教的天皇的命令,禁止獵殺四條腿的動物(哺乳動物),再加上那時日本的飼養業也一直沒有很好的發展,於是經過幾十年的禁令實施,日本人開始慢慢地不吃肉了,至少王公貴族等主流階級,在餐桌(其實那時日本還沒有使用餐桌,而是用長方形的食盤或食案)上肉食就消失了(偶爾會有飛禽,在肉食禁止令中飛禽不在其列),山郊野外,也有人會獵殺野豬和鹿等,偷偷用來作為滋補食品,給產婦或病人食用,但總體來說,在19世紀中葉之前,日本人差不多有一千多年不吃肉,因而後來中國飲食對於日本的影響也很有限。19世紀中葉開始,西洋文明開始湧入日本,歐美人的飲食文化與其文明一起開始改變日本,並促使明治天皇示範吃肉,禁令由此廢除。一開始是牛肉,然後是雞肉和豬肉,開始出現在日本人的食單上,將“牛鍋”改良成了日本式的壽喜燒,有牛肉的咖喱飯首先在軍隊中普及。

大概在19世紀70年代末,隨著中國移民的進入以及日本人到訪中國次數的頻繁,中國飲食開始全面影響日本,東京橫濱等地出現了中餐館,小說家谷崎潤一郎屢屢提及的中餐館“偕樂園”就是一例。進入20世紀後,由中國的湯麵改良而來的日式拉麵出現(最初的名字叫“支那蕎麥麵”),儘管那時日本人已開始歧視中國人,但中國飲食以其豐富的內涵、多元美味的滋味和相對低廉的價格征服了大部分日本人的味蕾,20世紀20年代左右,中國飲食開始在日本普及,但總體還處於比較低的檔次。戰後隨著大批日本人回到日本,中國餐飲獲得了很大的市場,尤其是1950年前後,一批優秀的中國廚子隨其主人離開大陸移居日本,帶來了高檔的中餐,各個都市都出現了一批上檔次的中國餐館,東京新宿的“東京大飯店”、廣島福岡一帶的的“八仙閣”,都是歷史悠久的老牌中餐館,以至於五星級的日航酒店、全日空酒店和新大谷、大倉等高檔酒店內必定設有諸如“桃林”等的高檔中餐廳,至於橫濱的中華街、神戶的南京街等,更是中餐館鱗次櫛比的地方,小籠生煎肉包豆沙包應有盡有,同時中國臺灣的中餐也迅速進入日本,“鼎泰豐”天天門庭若市,乃至於今天,任何一座日本城市甚至冷僻的鄉村,隨處都可見到中餐館,而中國的食物以及炒、溜等的烹飪手法、辣油辣醬等調味品早已進入了尋常的百姓家,“麻婆豆腐”、“青椒肉絲”的發音都來自中國話。日本人自己也說,如今日本的日常餐桌,已經是“和洋中”三足鼎立。甚至可以不誇大地說,完全離開了中餐或中餐元素,今天日本人的日常食譜恐怕就不成立了。我們中國人對於中國菜一定要有充分的自信,同時也要善於汲取世界各國飲食文化中的優秀元素來充實和提升自己。


復旦大學徐靜波


需要倭奴來認可幾千年的中餐?


四川達州


隨著食品化學的發展,關於食物評價的一些標準也在一步步完善。這是一件好事情,因為有了一個定量評價的標準。

同時,由於每個人味覺感受閾值不同,所以每個人對“味”的感受、要求和評價肯定會不同,這也是正常的。


肖恩膳食


如果說好吃我覺得一定是中餐。為什麼呢?主要是中國地大物博。不論食材還是佐料還是文化都有優勢!

但中餐在外國人眼中確實不如日本。日本的和食已經成為一種非遺。!這又是為什麼呢。我覺得有以下原因:

1)文化原因,現在日餐其實是一種融合菜,有中餐的魂,西餐的影子,甚至還有韓餐的遺風。所以在文化上更容易有認同;

2)食材原因。日本講究旬菜,新鮮很重要,日本的和牛的價格也要高於進口牛肉。可見日本人對自己本土食材的認同。而中國的食材包括衛生一直在被詬病。

3)精細原因。中國講究色香味,但日本似乎更講究。尤其料理,每道都是藝術品。不論擺盤,色彩,餐具都有講究。這點中國還有差距。

4)遺風原因。日本是一個文化傳承非常好的國家。看看深夜食堂就回發現。老廚師老顧客老店。一切容易保留原汁原味。而中國人飲食上更愛吃個新鮮。很多餐飲品牌很難延續。

綜上所述。我覺得飲食之爭其實就代表兩個民族的文化特色。中國人有時過於自信不愛學習看不起別的民族。而日本人事大,容易吸收別國優點。日本人對一些事物更忠誠但略顯迂腐。而中國人喜好新鮮事物具有靈活性。有些問題就是這樣看似矛盾。但實際代表了該地域的文化特性。這就是所謂的菊與刀矛與盾吧!

最後說句我愛吃日餐但我作為中國人我確實覺得中國菜是世界上最好的菜餚。記得我女兒說過一句她說,所有小朋友都最喜歡吃的菜就是媽媽做的菜。所以不說大道理的話,也許這就是最簡單的答案吧!


行無言之教


日本人自大心理作怪,在他們心理日本什麼都是最好的,所以中餐肯定不如日本料理。其實吃過日本料理真心感覺一般,無論是在中國的餐館,還是日本本土的餐館,口味真不咋樣,日本料理能拿出手的就是和牛肉還有國際己禁捕的鯨魚肉,但給他們做廢了,最起碼不適合中國人口味,但漢奸除外,他們會說日本料理是最好的。


KYDZ


其實說好吃的還是中國菜好吃!曰本人認為中國菜太油了,又如何?停不了口,曰本菜好吃的真少,其中烤鰻魚是我的至愛,納豆湯較鹹,一般早上喝,也不好喝但是對身體很好的!主要防心腦血管病,鹹也鹹得有道理,一定量的電解質保證了身體的代謝功能但晚上是不吃此湯的!還有其它的菜嚴重偏淡。少油也是健康的好習慣!就不要講好吃不好吃了!每頓主食米飯和麵食參半,日本很少講廚師而是叫營養師,飲食就象養雞場養雞一樣,講均衡!所以人均壽命長,但現在香港已超過曰本了,粵菜和淮揚菜也是好東西,清淡得來又可口!不同地方因氣候問題而浸積的飲食習慣有其科學的一面,至少不易得病,除科學已經證明了不好的東西就少吃些就可以了!


鶴洞巢


什麼時候我們中華的美食還需要外國人認同,隨便一個菜系都摔他們幾條街。有人說法國日本菜比較精緻,你花同樣的錢去吃國宴的菜就知道什麼叫真正的精緻。還有人說米其林星級餐廳,那只是幾個評選員吃了幾頓幾道菜就評選出來的,水分想想都知道。米其林評選的標準就是食材要高級,環境要好,服務要好。說簡單點就是逼格要高。蒸餃加點龍蝦進去,用點松露來點魚子醬,配個鵝肝,來幾片三文魚就叫高檔美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