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在古代考中状元刚开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职?

十二安


古代状元,通常被授予翰林院修撰、著作郎、秘书郎等职。

以翰林院修撰为例,它是从六品,主要职责为掌修国史、掌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进讲经史。

看起来,状元刚开始时授予的官职并不算高。但这个职务是很有前途的,因为翰林院修撰是皇帝的近侍,相当于秘书。所以,状元一开始,就得以进入最高权力中心,涉及到了最高决策之中。在官场中,这可是领先了他人一大截。

而且在古代,宰相、内阁大臣等要职,按照惯例首先从翰林院中选择。状元郎一开始就进入翰林院,得以接近皇帝、了解朝政。他们以后做到宰相、内阁大臣、尚书,是很有希望的。

而成绩较差的进士,一般是授予部院主事(司长、局长)、县令等职务。他们很难接近皇帝,以后想做大官,是很困难的。

历史上状元出身,做到宰相的,有很多。比较有名的有吕蒙正、文天祥、翁同龢等。做到内阁大臣、尚书这一级别的,就不计其数了。

但是并非所有状元都能最终飞黄腾达。因为与状元一同入翰林院的,还有榜眼、探花,以及其它优秀进士。榜眼、探花通常担任翰林编修,其它进士则担任庶吉士。他们都是与状元处于同一起跑线的。状元相比他们并没有优势。这些可都是全国最优秀的人才,想从中脱颖而出,竞争是很激烈的。所以,状元里最后默默无闻的也有很多的。


国史拾遗


状元是鼎甲之首,又称某科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明清时代,对一甲的三名进士授官,有特别的优待。

(请注意,只有一甲三名进士才可称“进士及第”,二甲则只能称“进士出身”,三甲就只能称“同进士出身”了。在名义上的差别非常大)

一般来说,二甲、三甲进士在殿试结束唱名放榜后,还要进行一次考试,成绩优秀的一部分人,被选为庶吉士,到翰林院读书,散馆之后会有好的分配。而其他大多数进士,不是直接授官,而是先分到各部院衙门去实习,称为“观政进士”。实习结束,才正式分配工作,多到六部任职(主要是担任主事,称为“部属”),或到地方上任知县、府州佐贰等官。

总的来说,对进士来说,最好的分配,就是去有“清贵”之称的翰林院。翰林官是“清流”,部属及州县地方官则是“俗流”。

能够分到翰林院的,都是考试成绩最好的那少部分人。其他进士需要通过再次考试才能获得进入翰林院做词臣和史官的资格,唯独一甲进士及第的三个人:状元、榜眼、探花,殿试一放榜,就直接进入翰林院: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修撰和编修能够参与国家的修史活动,故又称“史官”,这是极大的荣耀,足以写入墓碑的,一些做过史官的大官僚,往往在墓志铭书衔时,要特别注明,他修过史,做过翰林官!

(古代人做了状元,不单是家族的大福,更是一乡、一县、一府,甚至是一省之荣!)

一步踏入翰林院,为状元们未来仕途的发展打下了极好的基础。在古代的官僚制度下,九品十八级,品级森列,但官位好不好,不能光看品级。比如修撰的品级并不高,只是从六品,而到地方上做官的进士们,开张也是正七品(知县),看起来只比修撰低一级。然而这一级便是天壤之别。由于明代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惯例,入阁做相几乎为翰林官员所垄断,状元的功名兼修撰的出身,决定了他们能以很短的时间擢升到侍郎一级,而且全在京城做官,不会外放(清代略有不同,翰林外放到地方锻炼的机会多了,比如张之洞和他堂兄张之万,一个是探花,一个是状元,都做过翰林,后来都成为地方督抚大员),而知县在地方上升迁就比较慢,两者的差距渐渐拉大。

如果运气好的话,状元出身的修撰,只需要十五到二十年便能做到六卿(尚书)或卿贰(侍郎),甚至入阁辅政做相。这在循例迁转的古代官僚体制下,是非常快的了。

可惜啦,现在没科举考试了,不然,我也要立一下大志的,嘿嘿!


皇帝不称朕


在古代考上状元后开始担任多大的官,这个很难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当朝的皇帝钦点他做什么官,就是什么官。科举考试,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出官人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一千多年间历代王朝共选拔了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

这其中安徽省徽州府休宁县考上状元最多,共29人,号称中国的状元县。如今休宁县还有中国状元博物馆,我到黄山旅游后,下山特地去博物馆看了一下,那里的状元帽、考状元的试卷纸、皇帝钦定状元的圣旨等物品,都有所展示,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了解。

状元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炫耀的一个。我们从影视剧中看到书生高中状元,感觉他们立马就飞黄腾达,高高在上了,其实不然。实际上,状元的官职有规定,而且品位比人们想象中低得多。状元并不是官职,所以没有品位,当了状元只能说你拿到了一个可以当大官的资格证书。

至于当几品官那还要看皇帝怎样用人了,历史上的状元,有当7品县官的,也有进翰林院的,也有直接辅佐朝政的,也更有落魄的,都不一定。

在明清朝以前,状元官品非常低,明清两朝其官品有所提升。会试中举的贡士,在太和殿举行进士考试,头名由皇帝点定,即是状元,其次是榜眼和探花。

这头三名合称“一甲进士”,可以得到“进士出身”头衔。只有这“一甲进士”,在金殿唱名后立即按规定封授官职。状元的官名叫“翰林院修撰”,是个六品官,榜眼和探花二人,则封授为“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官,是地道的芝麻官儿。


自古以来,民间就经常把驸马与状元这两个词联系起来,好像中了状元就可以做驸马。实际上中国历代有史可考的驸马状元,只有唐代状元郑颢一位做了驸马。


百花亭雜談


先了解当时的选官制度。学子们通过了乡试之后,便要在次年的春天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地点就在京城的贡院,取中者都叫贡士,第一名叫会元。贡士还要进行最后的殿试,才能成为进士。殿试,顾名思义就是在皇宫里的某个殿举行,清初是在太和殿,乾隆后期移到保和殿。殿试是以皇帝名义主持的考试,取中者由皇帝授予进士,俗称天子门生,这也可能是皇帝所要达到的一种政治目的。殿试由皇帝来决定名次,其排名一共分为一甲、二甲、三甲这三个档次,每个档次里还有更细的排名。一甲只有三人,大学士会把前十名的卷子提供给皇帝,皇帝圈出三名,按名次称状元、榜眼、探花,这三鼎甲授进士及第。

通常我们俗语说的连中三元,是指在乡试时考第一名解元,会试时考第一名会元,殿试时考第一名状元,就叫连中三元。这种现象是很少见的,在清代也就几个人。状元是全国第一名,实际上授的官并不高,只是从六品的修撰,榜眼、探花授的编修也只是正七品,现在有些小说、戏剧上说考上状元好像就能做多大官似的,其实就是一个从六品的官,正七品知县被称为芝麻官,状元授官的品级只比知县高一级。一般进士授的主事是正六品,比状元所授的修撰品级高。不过状元与其他翰林官有选任为某些职官及进入中央高层的资格,出路比较优越。

宋代,状元授签判,只相当现代地区一级的秘书长。明清两代,状元都授翰林院“修撰”,是个从六品的小翰林,只比授为七品知县的一般进士高一个品级。但翰林院是皇帝的秘书机构,翰林们接近皇帝,飞黄腾达的机会多,加上皇帝给予新科状元“骑马夸官”、“赴琼林宴”等虚荣,因此中状元就成了读书人的极大的荣耀。武状元一般都授6品兰翎侍卫前锋校、护军校、骁骑校之类的官职。宋以前并没有“武状元”之设,但是考中之后也只是得以起家为军官,先是补左卫长史,后来逐步升迁为边防军将领。

南宋明确武科状元之称,状元愿意从军,授予正将之职,第二、三名副将,第四、五名准备将。科举考试从宋朝开始是三年一次。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

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志搏云天


讲古代状元开始能封多大的官,这个是要分朝代来讲的。明清一般会入翰林院作为估计储备人才,状元一般会做到从六品的翰林院编修,个别表现特别突出的会直接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明朝状元的升迁之路一般是先做翰林院编修(从六品)九年之后考满,然后谋求升詹事府的左右中允(正六品)。再看看翰林院侍讲、侍读有无空缺,补入。累迁侍讲学士(从五品)、侍读学士,兼任六部侍郎准备入阁。

基本上正六品之后的路,每一步都要竞争、运作、运气、功劳,很多人一辈子都不可能走完。如果状元年轻一点,而且很厉害,可以熬资历到兼任六部侍郎,活得久一点,六部尚书可期。至于再往后,是不是能进入军机处,就不是年龄可以决定的了。所以在古代,即使考上了状元,要当一个大官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宋代则和明同,因为宋代有官职、差遣即职责和授阁三种任命,比如说包拯包希仁,官职为监察御史,后迁为三司副使,差遣(职责)为知开封府事,授阁龙图阁直学士。也就是说包青天虽然做的是国家财政部副部长,但是管的职责却相当于是北京市长,同时还享受中国科学院高级院士待遇。话说回来,宋代状元同样如此,授一个阁的学士,委任一个中央的官职,差遣出去管一个县(特别出色的直接管一个州)。


阳哥闲聊


一般来说,状元的起点会比其他进士高出很多。宋人《儒林公议》即称“状元登第,不十余年,皆望柄用。每殿试传胪第一,则公卿以下,无不耸视,虽至尊亦注视焉”。宋代状元“官授承事郎职,除上郡签判”,如遇皇上登基之类的“龙飞年份”,“则三魁黄甲及其余进士皆倍加恩例……状元可除下郡通判”。《东轩笔录》所谓“状元试三场,一生吃着不尽”,《宜斋野乘》中“五百人中第一仙,等闲平步上青天”。到了明代,状元例授翰林院修撰的从六品职衔,留馆学习三年后,优秀者可以出任各部给事中、主事或御史,或外放州县任职。可以说仕途比杂佐入流或是举人入仕走得更加便捷。从理论上说,身居高位的可能性,也应该比其他进士更高。

然而当仔细审视历代登科记的人名时,就会发现,这些喜气洋洋的赞誉更多只是出于一种缺乏数据统计的美好想象。明代以名臣著称于世,但有明一代90名状元中,诞生的名臣屈指数来,却只有曾棨、商辂、顾鼎臣、杨慎、焦竑、文震孟、周延儒等人。清代的114名中,官位累至一品的达20人之多,但如果细数,就会发现,其中声名赫赫的就只有于敏中、毕沅、王杰、翁同龢、孙家鼐、陆润庠和张謇。但陆润庠的名声并非靠状元之后的宦绩,而是靠京津等地百年老店的众口相传——晚清之际的商铺以求得这位状元郎的墨宝作为匾额为荣。至于张謇,他早已绝迹宦途,而注重实业。状元只是为他的传奇人生加上一顶微不足道的光环而已。状元这个名头对那些真正有才干的人来说,并不重要。


国家人文历史


在一些民间作品中,寒门学子一旦高中状元,立刻被皇帝招为驸马,高官任做,骏马任骑,威风凛凛。这其实是不正确的。

中国的封建制度(其实是中央集权制度)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用人体制,可能有僵化的一面,但绝不会草率。一个读书人能中状元,当然说明他才学不浅。然而,才学不浅就能当大官么?显然不行。还是需要经验和实践磨砺的。所以,一般对于状元(包括前几名的进士),会授予一个职位不太高,然而有潜力的官职,让他们学习进步。

以官僚制度最成熟的大明朝为例,明朝每三年一次会试、殿试,考中约三百名的进士。这里面,大多数可能被安排立刻做官。做的官,有的是外放当七品县令一级(当然,这个官其实已经不小了。不过,考虑到古代民情,在古代当县令,需要面对的矛盾比今天的县长还是要少得多的),有的留在北京担任京官。京官的品级一般比县令要低,可能是从七品乃至八品,但品流高,未来可能外放京官,或者系统内上升。

而三百人中排名靠前的佼佼者,包括状元,反倒会被收入翰林院,先担任没有官品的庶吉士,然后慢慢升到七品编修一类,之后可能到国子监之类的官往上走,其品级可能不是很高,然而最终却能以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这种终极官职作为晋升目标。

所以,排名靠前几位的进士包括状元,和排位靠后比如二三百名的进士,确实会有一些先天的差异。但具体还要看个人天资和发挥。如果只有几名的差距,不会带来决定性影响。

这里,我们选择明朝一位状元李春芳作为例子。

李春芳(1510年—1584年),字子实,江苏人。

1547年他考中状元,先入翰林院担任修撰(从六品)。后来因为青词写得好,得到嘉靖皇帝赏识,逐渐被提拔为翰林学士(正五品),然后是太常少卿(四品),再往后是礼部侍郎(三品)、吏部侍郎。再往后是礼部尚书(二品),后升为太子太保(从一品)。到1568年,李春芳担任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1571年,因为厌倦朝廷党争,首辅李春芳退休。退休后,李春芳又过了10多年的清闲日子,其中十年左右父母健在,一家其乐融融,也算是挺享福了。

状元李春芳基本位极人臣。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历史上少有的“状元宰相”。就是说内阁首辅这个职位,其实很少被状元当。当然,能当内阁首辅的,也是科举靠前的。

状元李春芳有一位同年同学,考的是第12名,年龄比李春芳小好几岁,但却早死好几年,累死了。那位同学就是张居正。


巴山夜雨涮锅


状元是考生一生士途中取得考试成绩的一种荣誉,它不是官职,但又是取得官场职务的必要条件。同时它是和文凭连在一起的,一种对考生的综合评价的体现,古代不同于现代,这状元就象参加全国体育运动会,它分文化考试,武场比赛,从地方性比赛选抜赛,到全国比赛综合性的选抜,层层挑选,最后全国性胜出的第一名,文状元通过考官推荐,帝王圈阅,认定,文状元就诞生了,武状元则要通过单打,独斗,骑马,射箭,兵器,徒手搏斗,拳击多方面竞赛,并要立生死状,最后胜出,也由皇上下旨,成为领兵打仗,抗击外来侵入,或守卫边疆,保家卫国,维护国家政局的武装军事的主要军事将帅。当然历来国家最高统帅还是帝王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事关重大的,有关国家命运的重要指挥权还是由皇帝撑握。

文科状元一般要成为更高一级也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上朝庭的重视,才能有能登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务。当然古代,近代文官上位的有几位是比较著名的。武则天时代的狄仁杰。宋代的王安石,寇准。家喻户晓的包青天。明代的张居正。滿清时的曾文正公,曾国審,李鸿章等等,不一一举例,还有很多。一般武状元能登上相位的不多,当一个前线总指挥,或领军一方的大员,或专职管理军队调动,将官人事调动由朝庭决定。

所以,不是选上状元就能当上多大的官,而且每隔年,或不定期相应的时间都在选抜状元。就是当状元的也不只一个,不同时期都有状元,主要还是靠自身努力和表现,最主要的还是靠朝庭的重视。


自在了然1


古代状元是一种誉称,实际上进士考试选拔,分为一甲,二甲和三甲。

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正式称呼为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同时为“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名,二甲第一名又称“传胪”,高中二甲的进士们,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明英宗以后惯例,科举进士一甲状元、探花、榜眼,授予翰林院修撰、编修。另外从二甲、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称为“选馆”。庶吉士分翰林、六科两等。

在清朝,翰林院修撰品等为从六品。

在清朝,翰林院编修品等为正七品。

不要小看这个六品和七品,因为都是实授实职,其余的进士还需要参加各部的考试和实习,才能授予七品官职,在地方或中央历任三年考核等地为优良的,才能再升一级,做从六品官,这样少说也要3-5年,长的可能需要5-7年才有机会升到从六品。

而状元一开始就实授从六品翰林院修撰这样清贵的官职,相当于职场上比其他同龄人领先了一大步,还是很具有优势的。


谈者无语


每个时期还是有区别的。

唐代科举分为进士、明法、明经诸科。明法科主要选拔法律官员,明经科则主要招收秘书等辅助官员。通常我们所说的状元,是进士科。

唐代进士科考试极其严格,每科多不过才二三十,少则两三人甚至一个不中,所以唐代真的是”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进士是极其荣耀的身份,当时的读书人,人生成功的标志就是所谓“中进士第、娶五姓女”。而进士的幸运者只需十多年就有机会入相。

唐代状元的初授官通常七品。可不要嫌弃給的级别低了,当时宰相才是三品。相当于省长的刺史也只五品。虽然五品级别不高,却是多数官员一辈子都翻不过的坎。

宋代正式建立三级科举制度,即县秀才、州军贡士,中枢进士。中枢考试又分礼部会试与殿试两级,中进士都是天子门生。出于文治及安抚士大夫的原因,宋代每科进士数量有了显著增长,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三等,每科最少百人之数,多则曾有八百。状元初授官还是七品左右。不过此时与唐代差别不大,小地方的县长甚至才从八品,所以正七品也不算低了。

明清时期,制度相对完善。科举分为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四等。童生县考,秀才则是县府院三级11场。举人是中央特派专员省考。进士也分为礼部与殿试。由于此时的官员级别大为提高,宰相正一品,尚书从一品,知县统一为正七品,所以进士授官也提高了,状元通常授予翰林院修纂,是从六品,三年期限满后散馆重授职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